登入選單
返回資源
臺北人 / 白先勇 著
其他書名
臺北人
文獻類型BOOK
語言Chinese
分類號857.7 2600
出版香港中文大學, 2000
主題長篇小說.
ISBN9789622018594

註釋

時被論者與詹姆士.喬埃斯的《都柏林人》相提並論的《臺北人》,堪稱當代中國小說的經典。哈佛大學教授韓南讚楊本書為「中國當代短篇小說的最高成就」。亨利.米勒形容白先勇為「描劃人物的大師」。書中各名篇,曾被翻譯成法、德、意、荷、希伯來、日、韓等多國語文,風靡無數讀者。
白先勇生於一九三七年,一九四九年以後與家人輾轉移徙到臺灣,後定居美國。其眾多膾炙人口的作品中包括《孽子》,可說是第一部處理同性戀題材的現代中國小說;其他還有早期的短篇小說、散文和劇作。白氏父親白崇禧(1893-1966),是抗日戰爭時期的著名將領。白氏現時正撰寫其父親的傳記。本書英文本由作者與葉佩霞合譯。

白先勇

被譽為「當代短篇小說家中的少見奇才」、「張愛玲以後最優秀的短篇小說家」,白先勇在台灣唸大學時已顯露其文學的天份。台大外文系一年級的時候,白先勇已經在夏濟安主編的《文學雜誌》上發表小說,第一篇正式發表的作品,便是《金大奶奶》。

白先勇早期的作品,主要收入《寂寞的十七歲》中,小說中的人物不少是富家子弟,如《玉卿嫂》中的「容哥」和《寂寞的十七歲》中的「我」,都有作者少年時代的影子;小說內容則主要寫時間的悲劇和性格的悲劇。

1963年,白先勇二十五歲,領取全額獎學金赴美國愛荷華大學創作班學習。出國前夕,母親逝世,白先勇悲愴不已,頓感世事無常。他在《驀然回首》一文中說︰

「初來美國,完全不能寫作,因為環境遽變,方寸大亂,無從下筆」;又說「驀然回首,二十五歲的那個自己,變成了一團模糊……黃庭堅的詞︰『去國十年,老盡少年心』。不必等十年,一年已足,尤其是在芝加哥那種地方。」

他赴美後創作的《臺北人》和《紐約客》,充滿了感傷主義的色彩。《臺北人》故事中的主角,一有機會就回憶昔日的光輝,像《遊園驚夢》中的將軍夫人、《金大班的最後一夜》中的金兆麗,但回憶所帶來的,都不是完滿的幸福;而《紐約客》則寫出了中國人的飄泊感。

白先勇在1977年開始發表長篇小說《孽子》,這亦是他至今唯一一部長篇小說,描述台灣一群年青男同性戀者的「黑暗王國」和他們命運。

白先勇曾說︰「我寫作,是因為我希望把人類心靈中無言的痛楚轉換成文字。」又說︰「文學不能帶給社會工業的進步或是商業的繁榮,可是文學有個很重要的價值,就是教育我們如何同情。」

白先勇的父親白崇禧,是國民黨的名將。白先勇1937年出生於廣西南寧市,由於中日戰爭、國共內戰, 先後流徙於桂林、重慶、南京、上海、香港,52年遷居台灣,61年畢業於台灣大學外文系。讀大學期間與歐陽子、王文興、陳若曦等人創辦《現代文學》,為台灣60年代最有影響之文學雜誌。63年去美國愛荷華大學「作家工作室」從事創作研究,取得碩士後任教於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94年退休後,繼續定居小城聖塔芭芭拉,近年埋首寫作父親白崇禧的傳記。


No.
複本條碼
部門
位置
索書號
狀態
到期日
1
C017837
Library
Library
857.7 2600
可出借
--
共1條紀錄 , 當前 1 / 1 頁:個上一頁下一頁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