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選單
返回資源
五千年世界歷史故事3: 由耶穌的生說起 / 陳增爵 等編著
其他書名
五千年世界歷史故事3: 由耶穌的生說起
文獻類型BOOK
語言Chinese
分類號711 7529
出版明窗出版社, 香港, 2005
主題世界史.
題目世界史.
ISBN962-8872-16-8

註釋

耶穌(英語:Jesus),希伯來正式全名為「約瑟的兒子約書亞」,常被人稱為「拿撒勒人耶穌」,是基督教的中心創始人物,大多數基督教教派認為耶穌是《舊約聖經》中所預言的救主,又稱基督,或彌賽亞。基督教三位一體神學中,耶穌是三位一體的上帝(舊約稱耶和華)的第二位格,稱為聖子,即道成肉身的上帝。被猶太教士控告,因而釘死在十字架上,第三天耶穌復活,並向門徒顯示,並叫他們摸他的手或肋旁以證明復活的祂確實依然有骨肉的身體,後來升到天上到天父的「右邊」。
耶穌的名字即是《舊約》中的約書亞,這是當時猶太人之間十分常見的名稱。之所以翻譯成「耶穌」(Jesus),乃是音譯自希臘文「?ησου?」,希臘文「?ησου? (I?sous)」則是由希伯來語「 (Yehoshua)」或希伯來亞拉姆語(亞蘭文)(Jeshua)」希臘語化後而來, 的意思是「耶和華的拯救」或「耶和華是救世主」之意。此名音譯為「耶書亞」、「耶書」;景教譯為「移鼠」,伊斯蘭教譯為「爾撒」。
基督
參見:耶穌的名字及稱銜
「基督」一詞源自希臘文(拉丁化的寫法是Christ?s),意思是救世主,源自音譯為「彌賽亞」的希伯來文(古蘭經漢譯為「麥西哈」爾薩),意思是「擦油淨身、被膏油澆灌的人」,或譯「受膏者」、「被膏抹者」、「受傅油者」。所謂「膏立」是把膏油倒在「受膏」的人頭上,乃是古希伯來冊立君王的神聖儀式。在《舊約·以賽亞書》和《舊約·但以理書》等多部先知書中,「彌賽亞」是先知所預言的解救萬民的救主。
耶穌基督有許多別號:人子、聖子、中保、保惠師、祭司、君王、萬王之王、萬主之主、大醫生、神的兒子、羔羊、好牧人(天主教:善牧)、明亮的晨星(曉明)、大?的兒子(大的子孫)、大?的根、老師(音譯「拉比」或「拉波尼」)等等。
耶穌的譜系[編輯]
耶穌的譜系
耶穌的世俗父親約瑟是亞伯拉罕的後裔,在馬太福音第一章有所記載,由亞伯拉罕到約瑟一共有 42 代,但根據路加福音第三章的記載,由亞伯拉罕到約瑟則只有 36 代,比較兩個列表,除了代數不同,人物也不盡相同。關於這個差異,有兩派說法,其一為馬太所述為約瑟的世系,路加所述為馬利亞的世系,另一說法為馬太所述為約瑟的繼承父雅各伯的世系,路加所述為約瑟的生父赫里的世系。
根據馬太福音的記載,馬利亞是在約瑟還未迎娶的情況下懷孕的馬1:18,而且耶穌不是約瑟血統上的兒子路3:23。然而耶穌出生後第8天行了割禮,第40天由父母帶到聖殿去獻祭,可見他是約瑟承認的長子,是按照摩西律法繼承家族產業最多的人,也是產業的合法繼承人。
根據以賽亞書中以賽亞的預言,耶穌出於大衛的家族就是猶大部族。從路加福音中說約瑟帶?馬利亞去猶大的伯利恆登記戶口可得知,新約認為他們屬於猶大部族。因為大衛的父親耶西就是住在猶大的伯利恆。

誕生年份
關於耶穌出生的年份,聖經指出,耶穌的表兄施浸者約翰是在羅馬皇帝提比留·凱撒在位第15年開始先知生涯的。提比留於公元14年9月15日登基,因此他在位第15年應該是公元28年下半年至公元29年下半年。在那段期間,約翰開始向人傳教;六個月後,耶穌也展開他的服事職務,[20]顯示耶穌在公元29年秋季開始他的服事職務。聖經記載當時耶穌「約有三十歲」(路加福音3:23)。如果耶穌在公元29年秋季滿30歲,他就可能生於公元前2年了。
公曆以耶穌的出生為參照。在6世紀時,東羅馬帝國為了修訂曆法,以替代非常混亂的羅馬曆法,就請當時精通天文的僧侶建議一個更合理的紀年標準。由於自君士坦丁大帝以後,羅馬帝國舉國改信基督教,僧侶就決定改以耶穌出世的年份為新紀元一年。當時的僧侶就基於聖經上「耶穌被處決時約三十多歲」,就在耶穌處決那一年的年份減去三十,作為新紀元的元年。
以下為根據新約聖經裡各個篇章記載的各種線索:
屠殺嬰兒前
《馬太福音》裡,馬太提及過耶穌出生時,希律王曾下令屠殺猶太的新生嬰兒,以免王位受到威脅。希律王在公元前4年去世,所以耶穌應在公元前4年以前出生。
人口普查時[編輯]
《路加福音》記載:「在那些日子(耶穌出生前),凱撒·奧古斯都(又名:凱撒·奧古士督)頒佈法令,要在世人所住的全地進行登記。(這是第一次登記,是居里紐做敘利亞施政官的時候進行的。)於是所有人都啟程,各歸各城去登記。」
有不少批評家認為路加福音中的記載張冠李戴。他們認為,這次人口調查和居里紐做施政官的時間,應該是公元6或7年。如果他們的看法沒有錯,路加的記載就值得質疑了。不過,這些批評家卻忽略了幾個重要的細節:
" 首先,路加承認人口調查不僅一次。文中說「這是第一次登記。」表明後來還有另一次人口調查。後來這次調查就是歷史家約瑟夫斯所描述,在公元6年進行的那一次。
" 在奧古斯都時代,雖然沒有舉行全國性人口普查的法律記錄,但是有記錄證明當時通過行政命令在許多地方舉行人口調查。《猶太古史XViii.42》記載:大約此時,「全體猶太人」宣誓效忠凱撒,可能就是反映這一次的人口普查。
" 奧古斯都的手稿遺留了直接稅與間接稅的統計資料,最自然的解釋是從人口調查來的。
" 有些碑文證實,居里紐於公元前10~7年間在敘利亞擔任羅馬帝國的軍職。
文獻顯示敘利亞的人口調查每十四年舉行一次[23] 。已知約瑟夫記載的那次人口普查在公元6年舉行,加以綜合以上歷史線索,路加所記載的調查很可能於公元前7年舉行,亦即耶穌於該年出生。
生平
關於耶穌生平,主要是根據《新約聖經》的四福音書,在羅馬帝國時代的官方歷史文獻上則只有零星的側面記載。
降生為人
耶穌降生
大希律王統治期間,天使加百列奉神差遣,往加利利的城去,到童貞女馬利亞那裹,向她預告耶穌的降生。她已與大?家族中的木匠約瑟訂婚,約瑟一度因為馬利亞的身孕想把她休了,經過天使向他說明而回心轉意。因應當時的人口普查,所有耶路撒冷的居民都須各歸故鄉,約瑟帶?懷孕的馬利亞前往伯利恆,並在馬槽裡生下耶穌。耶穌降生當天有訪客,路加福音描述牧羊人的拜訪,馬太福音則述說東方的博士帶?禮物來拜訪。耶穌在八天後行了割禮,並於出生四十天後隨雙親赴聖殿行潔淨禮;約瑟受到天使的警告帶?馬利亞和耶穌逃往埃及;大希律聽到彌賽亞誕生的傳言,擔心王位不保而殺死了伯利恆城內及其四境所有2歲以內的男孩。耶穌一家人直到大希律王死後才回以色列,在拿撒勒居住。
他有幾個兄弟,分別是雅各、猶大、西門與約西,還有幾個妹妹。30之前,耶穌克紹箕裘,亦以木匠為業。
後來30歲時,他接受施洗約翰的施浸,並在曠野接受四十天的試探,往後開始在故鄉加利利一帶開展傳道工作,並在信徒當中親自揀選了12人成為十二使徒。
生平事跡
耶穌的事跡很多,但最主要的事跡是向人們傳授天國的福音,耶穌為天國而來,也為天國而去。與以前人們理解的天國不同的是,耶穌傳的天國是地上的天國,它在人們心裏,也從天上降臨。當天國降臨到地上時,悔改的人會享有祝福與永生,不悔改的則會被定罪。耶穌也描述了很多天國的規則,以及人們悔改走向天國的路徑。耶穌主要的生平事跡都記載在四福音書中。福音書中記載,他在大約公元28年或29年,在約旦河受施洗約翰的水浸禮後,就開始在整個以色列和猶大傳道,主要是以淺白的比喻宣揚神的國的信息,並到處醫病和驅鬼。在傳道過程中,他總是接近當時為猶太社會所鄙視的人們(如稅吏、外邦人、罪人等),並不斷勸導猶太宗教領袖的偽善有違《舊約聖經》中誡命的精神,是神所不樂見的。而他當時對猶太百姓宣稱自己是神的兒子[28]則是多數的猶太人一時不能接受的。
但是希伯來聖經(《舊約》)的確曾經預言將有一位彌賽亞要到來,而且許多以色列人知道耶穌所在的時間正是預言應驗的時候,盼望以色列的救主到來,讓他們擺脫羅馬人的奴役。因此耶穌的門徒也逐步認識到他是彌賽亞。耶穌的門徒在書信中認為,耶穌在傳道過程中,對人的體恤和關懷,正反映了神對人的態度,也為他的門徒做出榜樣。耶穌提出了包括安貧樂道、謙沖自牧、返璞歸真、求則得之、止於至善、過勿憚改、捨生取義、知行合一、愛人如己、以德報怨、寬以待人、欲正人必先正己、為善不欲人知、己所欲施於人等概念的許多崇高的道德教示;反對形式主義,並且強烈批判違背神意的傳統習俗。
耶穌在短短3年半左右的時間裡,主要在北方的加利利海地區進行傳道活動。迦百農是他主要的活動城市。
被釘死在十字架
在約公元30年或33年時的逾越節前夕,由以色列耶利哥城前往耶路撒冷,受到群眾的歡迎。基於各種宗教和世俗的原因,當時的猶太公會對耶穌非常憎恨。耶穌和門徒在耶路撒冷郊外過逾越節,並在那裏進行了最後的晚餐。在遣走要出賣他的猶大後,他創立了紀念晚餐,並說出了其中的深遠意義。現今許多基督教教堂舉行的聖餐儀式即來源於此。
猶太教上層階級當權司祭與教士收買了十二宗徒之一的猶大,以30個銀錢的價錢和他串通,再以親吻耶穌為暗號,把耶穌拘捕,並控以「猶太人的君王」的罪名,第二天早晨耶穌被處刑,猶大上吊自殺。。耶穌被捕時,他的宗徒伯多祿(新教稱為彼得)拔劍削掉一個打手的耳朵,耶穌責怪說:『收刀入鞘吧!凡動刀的,必死在刀下。』耶穌在此申明了暴力並不解決問題,彼得只好放下刀來,耶穌在治好了那人之後,終於被抓走了。
在猶太群眾壓力下,被猶太行省行政長官彼拉多判處死刑,並隨即押往哥耳哥達的刑場(一般認為耶穌是被釘十字架而死的,但也有部分基督宗教教派和基督宗教教徒對此提出異議,如耶和華見證人就引證考古文獻指出耶穌其實是被釘死在一根直立的木柱上而非傳統觀念所認為的十字架上,十字架是後來從異教流入的概念)。耶穌死亡後,士卒再以命運之矛刺穿他的身體,使血水流出[47]。
關於耶穌的死,首先,耶穌在衙門被鞭打,這使得耶穌處於低血容量性休克。而後在處在這種危及狀態下,耶穌被帶往刑場釘上十字架。被釘十字架的犯人,由於雙手腕和雙腳被釘,使肌肉和橫隔膜受到極大壓力,得不斷提起自己來呼吸,最終犯人會窒息而死。
由於之前的低血容量性休克加速其心跳,會導致心臟衰竭,從而產生心包滲液和胸膜滲液。當時有羅馬士兵用長矛刺穿耶穌,而心包滲液和胸膜滲液就從中流出,外觀看來如同清水與血。液體流出則證明說耶穌已死。

死裡復活
耶穌復活
《新約聖經》中記載,耶穌死後被安葬於各各他附近的一個墓室,並於三天後復活。爾後他回到加利利與眾門徒見面,並於40日後升天。
耶穌復活的那天,是舊猶太歷的尼散月十六日,這一天以色列人要獻上最早的收成。因此有人覺得,耶穌在逾越節被定十字架,同時在這一天復活具有深遠的意義,亦即意味?,耶穌即是逾越節的祭牲,又是最早的收成。尼散月是春分前後耶路撒冷第一個新月為第一天,耶穌的復活日是星期日,後被基督教定為「復活節」,是西方社會的重要節日之一。
死裡復活後
《新約聖經》中記載,自從耶穌從死裡復活後,多次在門徒面前顯現,讓門徒堅定信心傳講他曾經傳講的信息。一些追隨耶穌的猶太人發現,神不但要透過耶穌基督的犧牲來拯救歸信的猶太人,而且要拯救信從耶穌的所有「國族、部族、語言」的人,使凡信他的人得享永生,於是宣告耶穌是真正的彌賽亞,是基督,故稱他為耶穌基督。
自此,即使羅馬帝國禁止,基督徒也未曾中止傳教活動。根據使徒行傳,升天後的耶穌以超自然方式向法利賽人保羅顯現,保羅自此由迫害基督教者,轉為最具影響力的基督信仰傳播者,使得基督宗教在猶太行省、希臘和小亞細亞地區的影響越來越大。
由於羅馬皇帝尼祿指示將燒燬羅馬城的罪名由基督徒頂下,因此在耶穌之後的前3個世紀,基督徒受到來自部份猶太教派和羅馬帝國政府的迫害。其中羅馬政府的大規模壓迫和殘害,使得許多基督徒死於監獄、鬥獸場等地。根據啟示錄,圖密善皇帝時期,掌權的耶穌在超自然的時空下以白髮長者與被殺羔羊的形象向拔摩島的約翰揭示有關世界末日的預言。
公元4世紀時,許多羅馬上層社會已有相當人數信仰基督教,而母親是基督徒的君士坦丁一世則認為基督宗教可以拉攏帝國東部新征服地區信奉各種宗教的居民,安撫他們的宗教矛盾,以及出於自己認同基督提倡公義的精神,就把基督宗教定為國教。在羅馬帝國的准許,基督宗教以更快的速度傳遍至羅馬帝國全境和鄰國,包括今日的埃及、伊朗、高加索等地。
史學中的耶穌
耶穌沒有在世上留下任何的著作,他的事?和教誨僅在福音書中被詳細記載,同時間的旁證資料的缺乏導致耶穌的存在是一種訴諸默認。公元一世紀非基督教記載中羅馬學者塔西佗的《編年史》和猶太學者約瑟夫斯的《猶太人的古代史》中提到過耶穌,這被廣泛視為耶穌歷史真實性的證據[57][58][59] 。這也使得二個歷史事實「幾乎普遍獲得認可」:施洗約翰幫耶穌施洗、耶穌被總督彼拉多釘在十字架上。主要爭議是關於福音書中耶穌生平的可信度。
新約內容有些成分被指為虛構,例如耶穌的誕生。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都記載,耶穌誕生於猶太希律王時期。據史書記載,希律王死於西元前四年。但是路加福音又記載在耶穌誕生之時,羅馬皇帝屋大維,通過敘利亞巡撫居里紐對猶太人進行「頭一次」報名上冊,然而史書記載的報名上冊發生於西元後六年,在羅馬帝國吞併猶太之後不久舉行。
耶穌之墓
耶穌之墓及:en:Tomb_of_Jesus
位於耶路撒冷的聖墓教堂和古墓en:Garden Tomb、en:Talpiot Tomb均有耶穌之墓的傳說。紀錄片"en:The Lost Tomb of Jesus"的導演en:Simcha Jacobovici及其宗教顧問en:James TaborTabor認為Talpiot Tomb可能是耶穌及其家族之墓[70],但是被考古學界廣泛質疑。
此外,位於克什米爾的Roza Bal、位於日本的新?村,有?耶穌之墓的報道。
耶穌生平記載的旁證資料
馬拉·巴·謝拉皮翁的家書 (公元73年後不久)
馬拉·巴·謝拉皮翁是一位來自敘利亞的斯多葛派學者。他於公元73年後不久寫給兒子的信開頭敘述羅馬人在戰爭中摧毀了他的城市並且俘虜之,主旨是鼓勵其子追求智慧以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內中舉出三個受迫至死的智者:蘇格拉底、畢達哥拉斯和「猶太人的賢君」,指出猶太人在處死自己的賢君之後被攆出故國、四散流離,是為公正的報應;並認為這位「賢君」因?他本身所訂定的「新律法」而(精神)不死(與之並列的其他二位:蘇格拉底因柏拉圖而不死、畢達哥拉斯因朱諾的雕像而不死)。信裡不直接稱這位「猶太人的賢君」(INRI)為耶穌,可能是為了躲避囚禁他的羅馬官長的耳目,以免被當作基督徒迫害。 信的內容並未反映基督教教義,對耶穌的敘述也不像是引自福音書或其他基督教來源(例如信中稱耶穌為智者而非神子、認為耶穌不死的是「新律法」而未提到復活等),許多重要學者認為馬拉並非基督徒;作為教外觀點,此信是對於耶穌歷史性的重要參考。
公元93年左右的《猶太古史》
耶穌時期猶太最著名的歷史學家猶太教徒約瑟夫斯在他的主要著作《猶太人的古代史》中,耶穌的名字被提到了兩處。
第一處在第18章3.3節:「就在這時,有一個名叫耶穌的智者,如我們說他是人不會對他冒犯的話;因為他做過很多奇妙的事,對他表示認同的人樂於奉他為師。他吸引了不少猶太人和希利尼人,並被尊為基督。當彼拉多因為我們同胞的領導者的鼓動而把他判處十字架之刑,當初愛他的人並未有離棄他;因為他在受刑後的第三日復活,並在眾人面前出現;就如神聖的先知最初所預言的,以及那與他相關的萬千奇事。而基督徒一族,就是那班稱他為基督的人,到現在還沒有消失。」
這一段對耶穌記載的文字,被稱為Testimonium Flavianum。而這本書的寫作年代大約在西元90年,不比福音書晚,優西比烏〔《教會歷史》1:11:7-8〕也有記載這番話。但是幾乎所有的研究聖經的學者,都一致質疑這一段是後來基督徒更動後的結果(例如G. A. Wells和Cohn等)。第一、這段文字影響了行文的通順:上文記載是彼拉多和猶太叛亂份子的衝突,下文是對幾位猶太神棍的描述。第二、它完全以一個基督教徒的口吻寫成,與作者的猶太教徒的身分格格不入。自從阿拉伯文版的《猶太古史》被發現後,一些學者(例如John P. Meier和Goldberg 等)相信儘管整體上的記述是源自約瑟夫,但認同耶穌為「基督」這一點大概是基督徒後加,「復活」這一段則是引述,非描述。
另一處很短,是間接提及耶穌的,是說大祭司亞那(Ananus)審判「被稱為基督」的耶穌的兄弟,名叫「雅各」以及其他人,判處用石頭把他們砸死。史學家優西比烏〔《教會歷史》2:23:22〕和俄利根〔《反駁克爾蘇斯》1:47;2:13;《馬太福音註釋10:17〕均有記載此記述[78],故其真確性於學術界獲得廣泛地認可。[80]約瑟夫不是唯一一個被發現提及耶穌的猶太歷史學家,但是除他之外與此有關的猶太歷史文獻都寫於二世紀以後,那時福音已傳佈開了。
公元112年的一封信
羅馬帝國比西尼亞在公元112年時的省長小普林尼曾寫信給當時的君主圖拉真,詢問有關審訊和懲治基督徒時的程序。這封信的內容由William Melmoth在18世紀譯成英語,並於1935年由哈佛大學出版社集結他的書信而出版的著作《Letters》的第二卷第十章96頁中。信裡提及基督徒「把基督當作神一樣」。
公元115年的《編年史》
公元115年,羅馬帝國執政官、歷史學家科爾奈利烏斯·泰西塔斯在他的著作《編年史》記載羅馬皇帝尼祿把羅馬城大火的責任歸咎於耶穌門徒的事時說:「尼祿(為了轉移視線)把罪名強加在基督徒,一般被大眾所憎恨的人群,並給他們各種各樣的折磨。他們之所以被稱為基督徒,是源於基督,一個在提比留在王位時,被我們的一位執政官本丟彼拉多得到了最嚴峻的處罰的人。在他受刑後,這個最難以控制的迷信,得以暫時受控,但後來又再次在第一禍端猶大行省及連羅馬本身都蔓延,在這個世上任何最隱閉及羞愧的地方都找到他們的蹤跡,並在當地流行。」
蘇維托尼烏斯的《羅馬十二帝王傳》
主條目::en:Suetonius on Christians
內中提到:「猶太人在基督的鼓動下不斷地製造事端,因此革老丟將之(指猶太人)驅離羅馬。」多數學者將這起事件推定為公元49-50年,很可能是使徒行傳18:2的平行記載。然而蘇維托尼烏斯誤在文中以為當時基督還在世,使得這段記述的歷史價值大大削弱。
塔木德
巴比倫塔木德中出現的耶書被認為指的就是基督教中的耶穌,該說法源自中世紀,現代學者對此有各種不同觀點。部分當代學者認為這些段落指向基督教和基督徒描述的耶穌,另外一部分學者認為這些段落是後世拉比添加的內容,塔木德學者Johann Maier認為米書拿和兩個塔木德版本均沒有記錄耶穌。 塔木德中關於耶穌的生活時間的描述是矛盾的,Sotah 47a和Sanhedrin 107中表示耶穌生活在Alexander Jannaeus的統治時期 (公元前103~ 前76年),但是Sanhedrin 43a中提到耶穌於公元200~500年之間被處死。
Van Voorst (2000)總結的各方觀點如下:
" 學者Johann Maier (1978) ,John P. Meier,Jacob Neusner站在同一邊。 Maier認為提到耶穌名字的Sanh. 43a 107b作為中世紀的修改版並無可信度可言,其不過是對基督教救世主形象的耶穌的反應而已。反對使用現版塔木德作為耶穌歷史真實性的證據的論據包括上下文的證據,比如年代上的不一致性。Bart Ehrman和Mark Allan Powell認為塔木德的時間距離過於遙遠(公元一世紀後數百年)無法作為關於耶穌生平的史料。
" 另一邊,學者Joseph Klausner (1925),R. Travers Herford (1901),Bernhard Pick (1887)反對認為塔木德沒有獨立的歷史價值的觀點,認為塔木德至少保存了一些可信的歷史記載。部分學者認為塔木德對耶穌的負面描述可以視為可信的歷史依據,因為猶太教傳統只是抹黑耶穌而從未否定其存在,因此可以據此推斷耶穌生平。
學界態度
有關對耶穌是否虛構人物的爭論始於啟蒙時代,較早認為耶穌是虛構人物的學者,是二十世紀中葉的德國歷史學家布魯諾·鮑威爾。二十世紀初期,學者們開始質疑新約內有關耶穌的生平記載,最主要的工作是阿爾伯特·史懷哲、Arthur Drews和J. M. Robertson做的。史懷哲在他的著作《歷史性耶穌的謎團》(The Quest for the Historical Jesus)裡更提出:「(聖經中描述的)拿撒勒人耶穌……從來都未存在過。」五十年代以來,認為耶穌是虛構人物的研究者主要有Guy Fau、Prosper Alfaric、W.B. Smith、J. M. Allegro、G. A. Wells和Michael Martin等人。其中,倫敦大學的G. A. Wells和波士頓大學的Michael Martin的研究最為引人注目。
現今幾乎所有歷史學者都同意耶穌確實存在於歷史上。縱使有論者認為目前所發現的旁證材料均不可靠,故耶穌是虛構人物;然而持該觀點者亦無可否認:羅馬帝國前基督教時期產生許多抨擊基督教的文章,諸多批評中獨未見對於耶穌是否存在的任何質疑,也因此大部分學者仍然認為「耶穌的存在是由基督徒編造的」這一理論令人難以置信,且一慣無法使多方學者信服。大部分的學者同意:耶穌受洗於施洗約翰、與猶太教權威人士辯論、驅魔、召集男女信徒、設喻講道、赴耶路撒冷最後被彼拉多處死。
背景資訊的研究
透過對當時耶穌可能生存過的那段時間的歷史知識,而去檢查在新約中的耶穌記錄,尤其對於在新約編寫時期的歷史知識,促使聖經學者重新演譯新約所紀錄的眾多情節。這些情節包括了加里肋亞和猶太省的分別,法利賽人、撒都該人、艾賽尼人及奮銳黨之間的分別,以及在羅馬人佔領期間,猶太社會裡的各種矛盾。
福音書記載耶穌是拿撒勒人,但「拿撒勒」這個字的意思卻很模糊。有學者認為耶穌其實亦是法利賽人的一份子。在耶穌時代,法利賽人的學說有兩個主流,分別是:希列派及煞買派。這兩派對離婚有不同的看法:希列派依照《申命記》第24章第1節的理由而認為男性在任何時候都可以要求離婚,這種觀點亦是當時猶太社會的主流思想。相反的,耶穌卻贊同另一派煞買派對於離婚的嚴格要求。根據《馬爾谷福音》記載,當時有法利賽人試探耶穌,要求耶穌表明對休妻的立場,試圖誘使他說出違反摩西律法的言論。現代的猶太拉比 Jacob Neusner亦在他的著作中指出耶穌的教導在兩派立場中傾向於煞買派。對於希列派有關最大的誡命及推己及人的原則,耶穌亦有評論過。
有學者指耶穌應該是艾賽尼人,一個在《新約全書》沒有提及過的猶太人派系。這種講法,是基於把四福音書的內容與死海古卷的內容比較,特別是四福音書與《正義之師》及《被扎的默西亞》的比較。
新約中關於耶穌的姓名和他的頭銜特別引人注目。根據大多數重要歷史學家的意見,耶穌很可能大部份時間都住在加利利,他更可能會說亞蘭語及希伯來語 。
伊斯蘭教中的耶穌


伊斯蘭教耶穌(爾撒)的山上寶訓
爾撒
在伊斯蘭教中,耶穌(爾撒)被認為是真主的使者,被派遣為其同族以色列人之使者;並且帶去一個新的經文--《引支勒》。《古蘭經》被穆斯林認為是真主的最後啟示,指出耶穌由處女馬利亞(麥爾彥)生出,這是由真主(安拉)所指示的神跡。真主為了幫助耶穌,給了他行奇蹟的權柄,這些都是真主所賜予的。按照《古蘭經》經文:耶穌既沒有被殺,也沒有釘在十字架上受辱,而是直接被真主佑助升上了天堂。這使得耶穌成為唯一的一個由處女生出的先知,並且是唯有的三個沒有經歷死亡就被升至天堂的先知之一(另外兩個為以諾和以利亞)。伊斯蘭傳統記載:他將於世界末日回到地球但不是像基督徒所說進行末日審判,而是以穆斯林身份恢復正教伊斯蘭並挫敗敵基督(假彌賽亞)。同基督教不一樣,耶穌被認為是只是一個人,他教誨人們通過正直的方式來履行安拉的旨意。伊斯蘭教反對基督教所說耶穌是神的化身或聖子,指出他就像其他先知一樣,是一個普通的人,以真主的使者傳播神的訊息。《古蘭經》記載真主嚴禁人類為其「創造同伴」,強調真主的神聖獨一性。在《古蘭經》中,爾撒有很多尊稱,如彌賽亞(基督),但它與基督教中的概念有所不同。爾撒在伊斯蘭教中作為和先知穆罕默德一樣受命於真主的先知而同樣得到所有的穆斯林尊重,許多穆斯林相信耶穌預言了穆罕默德的到來,同時認為穆罕默德是繼耶穌之後把中斷了六百多年的道統的復興者和最後使者。
與其他宗教的關係
耶穌與佛教
水徒行紀
耶穌曾經到印度學佛一說,是根據新世紀運動者Levi H. Dowling宣稱他經由超能力觀看阿卡西記錄而寫就的《水徒行紀》,描述了耶穌十二歲到三十歲期間的事情,宣稱年方十二歲的耶穌當時經由羅馬帝國所屬的小亞細亞,途經安息王朝的波斯及甫統一的貴霜帝國,然後抵達北印度及西藏等佛教地區,並在西藏佛寺裡居住且學習佛法約十年。爾後再經由波斯返抵以色列。然而一位佛教人士-馮馮居士誤解此書乃由耶穌的弟子-彼得(天主教:伯多祿)所寫,是被打為偽經的書。該書並被拍攝了電影《水徒行紀》。不過,佛教傳入西藏是西元四世紀時的事;藏傳佛教的興盛與佛寺的建立,更是於西元六世紀(唐朝文成公主時代)之後才有的事。該書稱西元一世紀時代的耶穌,能至還當時根本還不存在的西藏佛寺學佛,在時間上相當令人難以置信。 提供:書中被懷疑是耶穌同一人之先知-「伊薩」曾到訪過之佛寺名為法戒寺,位於喀什米爾拉達克邦,在四世紀並不屬西藏版圖,定性為藏傳佛教之寺院是後來的事。
諾托維奇論
俄國貴族記者諾托維奇在1894年表示:在喜馬拉雅山腳下拉達克的赫米斯寺院裏,親自讀到兩卷西藏經書,記載?耶穌在14歲時,隨同商人來到印度地區學習6年,後來又到尼泊爾繼續學習佛法6年。但所稱的兩卷經書並未公諸於世。
移居印度說
另外有一說認為耶穌釘上十字架後沒有死去,他復活後移居至印度,後來在克什米爾定居,並在斯利那加去世[128]。科幻小說作者Paul Davids便是採用了這個題材而製作了《耶穌在印度》(Jesus in India)這部電影。
耶穌與猶太教
相對基督宗教認為耶穌是彌賽亞,猶太人並不承認耶穌是彌賽亞,他們認為救世主還未降臨,而耶穌不合猶太人彌賽亞的身份。而且認為塔納赫被基督徒以合乎他們信仰的方式翻譯為舊約聖經。比如在七十士譯本中,希伯來語中的少女產子,翻譯時使用了希臘語中的詞彙,意為處女,而基督教在翻譯聖經時基本上沿用了這一說法。因此,猶太教不接受基督教的新約聖經,而且還在等待彌賽亞的來臨。
猶太經典對耶穌的記載
雖然猶太教徒否認塔木德記載耶穌,即使是到現在還痛恨基督教的猶太人,在他們的經典《塔木德‧密西拿》第四卷《民事侵權卷》(Nezikin,推斷應在第2世紀編纂)的大議會書(Sanhedrin)第43a節提及過「罪犯耶穌」在逾越節之前被「掛了起來」(處死。
根據猶太人拉比(古代猶太法學博士)所編纂的文獻─《塔木德經》中較晚期作品《耶穌一生》的記載:耶穌又名耶穌·本·潘得拉(Yeshu Ben Pandera),他的母親是馬利亞,他的父親是約瑟·本·潘得拉。在《塔木德經》中的耶穌是一位術士,他在埃及學到黑魔術並有五個門徒。最後他以使用巫術的罪名被起訴,在逾越節後四十天被絞死。有學者認為Ben Pandera是扭轉Ben Parthenos(童貞女子之子)而成的。然而「死海古卷」與基督教起緣的專家詹姆斯.泰伯則認為「潘得拉」是當時確實存在且常在使用的名字。在他的著作《耶穌的真實王朝》有提到相關的論述和墓碑考古資料。在此書中詹姆斯.泰伯推測耶穌的生父很可能就是一名叫做約瑟·本·潘得拉的羅馬軍人。
神道教
在日本青森縣新鄉村流傳?耶穌逃到那裡,一直活到106歲。該地有兩所古墓,被視為耶穌及其弟弟的墓地。每逢6月拜祭耶穌的基督祭,以日本傳統神道教儀式追悼耶穌。
摩尼教[編輯]
在摩尼教的經典和神話體系中,耶穌(中國古代摩尼教譯為「夷數」、「光明夷數」或「夷數佛」)是明尊創造的明使,向人類始祖亞當傳達明尊的啟示,拯救他們達到光明世界。當世界上大部分人都得救後,光明夷數將第二次降臨大地,成為審判者(平等王),分開善人與惡人。
摩爾門教
摩爾門經尼腓三書敘述耶穌與古代美洲居民之間的來往與講道。


No.
複本條碼
部門
位置
索書號
狀態
到期日
1
C011542
Library
Library
711 7529
可出借
--
共1條紀錄 , 當前 1 / 1 頁:個上一頁下一頁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