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選單
返回資源
中國當代城市流行音樂 - 音樂與社會文化環境互動研究
文獻類型Book
分類號C3.2.3 005
出版上海教育出版社
主題語言與文化、媒體
題目流行音樂
ISBN9787544423816

註釋

王思琦的《中國當代城市流行音樂:音樂與社會文化環境互動研究》以中國當代流行音樂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主要歷史事件為線索,以其與社會文化環境的互動影響為主要研究視角,在對中國當代流行音樂發展進行歷史梳理的基礎上,對流行音樂的文化特徵、文化功能、流行音樂與社會文化環境互動影響的關係展開分析與研究。 總序 序 第一章 傳入、回應、爭論、初創:起步階段的當代流行音樂(1978-1985年) 第一節 港臺流行音樂的傳人及其影響的不斷擴大 第二節 “十五首抒情歌曲”的評選和“新星音樂會”的舉辦 第三節 對李谷一、朱逢博、程琳的演唱及一些歌曲的爭論 第四節 廣東音樂茶座的興起與流行音樂在廣州的初創 第五節 內地流行音樂的發展 第六節 本階段流行音樂的發展特點 第二章 認可、超越、亞文化、低俗:第一個發展高潮期的流行音樂(1986-1988年) 第一節 首屆百名歌星演唱會與“通俗唱法”在大型聲樂比賽中的正式設置 第二節 “西北風”的興起及其生成環境 第三節 亞文化群的突起及其在流行音樂中的參與和表現 第四節 社會文化環境對流行音樂發展的認同和支持 第五節 俚俗歌曲的興起與流行音樂步人低谷 第六節 本階段流行音樂的發展特點 第三章 隱患、調整、批判與“卡拉OK”:步入調整期的流行音樂(1989-1992年) 第一節 步入調整期的中國當代流行音樂 第二節 搖滾樂的興起與發展 第三節 “卡拉OK”的傳人與歌舞廳的迅速發展 第四節 “亞運歌曲”、《渴望》插曲、“紅太陽現象” 第五節 對流行音樂的批判 第六節 本階段流行音樂的發展特點 第四章 磨合、適應、調整、再發展:第二個發展高潮期的流行音樂(1993-1996年) 第一節 流行音樂新運作機制的初步形成 第二節 港臺流行音樂在內地的發展以及文化管理上的調控 第三節 專業音樂理論工作者對流行音樂發展的關注 第四節 MTV、排行榜的出現以及中國流行音樂與國際間的交流 第五節 搖滾樂的繼續發展及有關流行音樂研討會的舉行 第六節 流行音樂民族化、嚴肅音樂通俗化、通俗音樂高雅化 第七節 問題與繁榮同現的流行音樂新一輪發展 第八節 本階段流行音樂的發展特點 第五章 多樣化、創新、新傳媒、國際交流:流行音樂新的發展期(1997-2003年) 第一節 流行音樂發展不穩定中的無序狀態 第二節 各種法規政策的出臺以及流行音樂教育的發展 第三節 流行音樂民族化與“新民樂”、“新民歌” 第四節 流行音樂高雅化的種種表現 第五節 流行音樂的國際交流 第六節 搖滾樂的新發展 第七節 “韓流”在中國大陸的風靡 第八節 互聯網的發展對流行音樂的影響 第九節 本階段流行音樂的發展特點 第六章 中國當代流行音樂的文化特徵及文化功能研究 第一節 “流行音樂”的概念及其文化特徵 第二節 流行音樂文化功能研究 第七章 中國當代流行音樂與社會文化環境互動關系研究 第一節 中國當代社會文化環境對流行音樂發展特點形成的影響 第二節 社會文化環境與流行音樂互動關系研究 結論 參考書目 參考文獻 跋 後記
No.
複本條碼
部門
位置
索書號
狀態
到期日
1
CW00208
LLEC
EOC
C3.2.3 005
可出借
--
共1條紀錄 , 當前 1 / 1 頁:個上一頁下一頁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