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選單
返回資源
現代漢語的詩性空間
文獻類型Book
分類號C4.5.4 028
出版北京大學出版社
主題語文與文學
題目新詩
叢書新詩研究叢書
ISBN9787301083574

註釋

本書的基本理論視點是將中國新詩本體和歷史看作一種“話語”,即新詩的生成和發展是基於語言(現代漢語)、語境等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研究中國新詩話語即是探討:處於“現代性”境遇中的中國詩人,如何運用給定的語言材料--現代漢語--和言說空間,將自身的“現代”經驗付諸“現代”表達?或者說,現代漢語如何被中國詩人用來將自己的經驗轉化為詩?語言和經驗如何在詩人的傾力熔鑄下而獲具“現代”的詩形?本書上篇主要從理論出發,剖析了中國新詩“話語”所包含的諸種要素如語言、格律、人稱乃至與新詩研究有關的理論維度,下篇著眼於對各種歷史現象,特別是具有典型意義的個案進行分析,以便清晰地展示中國現代詩人為建構新詩“話語”所作的努力。本書既可作為大學中文系現代漢語課程的文字學教材,也適合函授及社會各層次的自學自修需要。



導論 中國新詩話語研究
上篇 理論探討
第一章 現代漢語的詩性空間
——20世紀中國新詩語言問題
第二章 從外部音響到內在節奏
——新詩格律問題的再思
第三章 中國新詩的對應性特性
——以40年代和90年代為例
第四章 “新民歌運動”的現代來源
——一個關乎新詩命運的癥結性難題
第五章 主體意識:介於個體與群體之間
——中國新詩的兩種人稱辨析
第六章 歷史轉換的悖謬與契合
——“四五”詩歌運動的詩學意義
第七章 語言與精神的兩難
——透過魯迅考察中國新詩的境遇
第八章 別樣的新詩本質觀
——重解廢名對新詩的解說
第九章 現代解詩學與中國現代主義詩潮的史論建構
——從孫玉石的新詩研究看現代主義的理論維度
下篇 現象評析
第十章 有待開掘的礦藏
——“九葉詩派”的歷史形象
第十一章 存在之思:非永恆性及其魅力
——發掘馮至《十四行集》的內蘊
第十二章 徘徊在詩與思的幽徑
——鄭敏詩思與詩學言路的共通性
第十三章 “獨自成俑”的詩與人
——粱小斌與朦朧詩的歷史命運
第十四章 現代詩歌的位置
——王家新與90年代詩歌型變
第十五章 穿梭於地面的技藝
——臧棣與90年代詩學核心
第十六章 尋找話語的森林
——朱朱:90年代詩歌的詞與物
第十七章 “在歌曲中居住”
——西渡與90年代詩歌的聲音問題
後記
No.
複本條碼
部門
位置
索書號
狀態
到期日
1
CCAN00197
TKO Learning Resources Centre
TKO
C4.5.4 028
可出借
--
共1條紀錄 , 當前 1 / 1 頁:個上一頁下一頁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