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選單
返回資源
華語電影的美學革命與文化汇流
文獻類型Book
分類號C3.3.2 087
出版人民出版社
主題語言與文化、媒體
題目電影
ISBN9787010045849

註釋

以中國內地、香港、臺灣地區的電影創作為主體的華語電影,是在互滲互補中不斷拓展的,中華文化是貫穿華語電影的共同血脈,也是共同的文化淵源和文化之“根”。從上世紀七十年代末開始,中國內地、香港、臺灣先後掀起“新電影”運動,對三地電影文化的演進產生了深遠影響,並從整體上顯示出華語電影的技術水準、藝術追求和美學風格的演化。全書以華語電影的美學革命與文化匯流為主要研究內容,以文本個案讀解為邏輯起點,在大中華文化複合交叉的視野中,對大陸、香港、臺灣“新電影”運動進行了整合性研究。在分析大陸、香港、臺灣“新電影”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的基礎上提出:從20世紀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華語電影美學觀念的革命,本源於三地社會語境的急遽變動,內在動因是異中有同的電影文化生態。 目錄 緒論 第一節 大陸、香港、臺灣“新電影”研究述評 一、全球化語境與華語電影的美學革命 二、廣義“新浪潮”座標與華語電影的美學革命 三、大陸、香港、臺灣“新電影”的研究現狀 第二節 大陸、香港、臺灣“新電影”的研究方法 一、比較電影 二、作者論和文本分析 三、文化學與生態學方法  第三節 大陸、香港、臺灣“新電影”研究物件及意義 一、大陸、香港、臺灣“新電影”的研究物件 二、大陸、香港、臺灣“新電影”的研究意義 第一章 演進與落潮  第一節 香港“新電影”的崛起與演化 一、香港“新電影”的崛起 二、香港“新電影”的演化  第二節 臺灣“新電影”的興起與演變 一、臺灣“新電影”的興起 二、臺灣“新電影”的演變  第三節 大陸“新電影”的勃興與衰落 一、大陸“新電影”的勃興 二、大陸“新電影”的衰落 第二章核心導演研究  第一節 香港“新電影”核心導演研究 一、“怒海”波濤中的許鞍華 二、“蝶變”幻影中的徐克 三、倫理深情中的方育平  第二節 臺灣“新電影”核心導演研究 一、鄉土寫實的侯孝賢 二、知性思辨的楊德昌  第三節 大陸“新電影”核心導演研究 一、精英電影“作者”——陳凱歌 二、先鋒電影“作者”——田壯壯 三、嶺南市井風情的詩意“作者”——張澤鳴 四、西部城市風情的現代“作者”——黃建新 第三章 興衰動因考量  第一節 大陸、香港、臺灣“新電影”崛起的動因 一、香港“新電影”崛起的動因 二、臺灣“新電影”崛起的動因 三、大陸“新電影”崛起的動因  第二節 大陸、香港、臺灣“新電影”衰落的動因 一、香港“新電影”衰落的動因 二、臺灣“新電影”中落的動因 三、大陸“新電影”淡出的動因 第四章 貢獻影響綜論  第一節 大陸、香港、臺灣“新電影”的貢獻  一、香港“新電影”的貢獻  二、台灣“新電影”的貢獻  三、大陸“新電影”的貢獻  第二節 大陸、香港、臺灣“新電影”的影響 一、 香港:從“新電影”的到“後新電影” 二、 台灣:從“新電影”的到“新新電影” 三、 大陸:從第五代電影新生代電影 第五章 美學比較與文化匯流  第一節 大陸、香港、臺灣“新電影”的美學比較  第二節 大陸、香港、臺灣“新電影”的文化匯流 一、 大陸、香港、臺灣“新電影”的抉擇 二、 大陸、香港、臺灣“新電影”的匯流 結語 華語電影的美學革命與文化匯流 第一節 大陸、香港、臺灣“新電影”運動:民族電影文化振興的探索與選擇 第二節 大陸、香港、臺灣“新電影”運動:民族電影美學革新的“新浪潮” 一、 大陸、香港、臺灣“新電影”運動的美學革新的“新浪潮” 二、 大陸、香港、臺灣“新電影”運動的核心導演 三、 大陸、香港、臺灣“新電影”運動崛起潮落的動因 四、 大陸、香港、臺灣“新電影”運動的史學意義 五、 大陸、香港、臺灣“新電影”運動的美學比較與文化匯流 主要參考文獻 著作類 期刊論文類 後記
No.
複本條碼
部門
位置
索書號
狀態
到期日
1
CW00134
LLEC
EOC
C3.3.2 087
可出借
--
共1條紀錄 , 當前 1 / 1 頁:個上一頁下一頁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