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選單
瀏覽
書名
ISBN
索書號
其他書名
權限設定
語言
部門
位置
文獻類型
課程範圍
適合
 至
是否有電子資源?
電子資源關鍵字
題目 : 語用學總數: 13
公關語言學 第四版
作者黎運漢
分類號C2.1.4 024
出版社暨南大學出版社
主題
註釋
本書分為四編:第一編公關語言學導論,主要闡釋公關、公關語言的內涵、公關語言的特點和公關語言交際活動、交際模式與公關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論述公關語言學的物件、任務、範圍、性質和功用,探討公關語言的語用原則和公關語言的心理機制;第二編公關語言現象綜說,主要闡釋公關語言的文化意蘊,論析公關語言的副語言和體態語,研究公關禮貌語言,概述公關語言表現風格;第三編公關語言表達藝術,主要探討公關語言口頭表達藝術,研究公關語言書面表達藝術;第四編公關語言領會藝術,主要論述公關語言的聽解藝術,探討公關語言的讀解藝術。本書適合就讀公關的學生閱讀。

前言
初版序(張壽康)
增訂版前言

第一編 公關語言學導論

第一章 公關、公關實務、語言、公關語言和公關語言交際

第一節 公關、公關實務、語言和公關語言的定義
第二節 公關語言的基本特點
第三節 公關語言交際

第二章 公關語言學的建構

第一節 公關語言學的研究物件和研究範圍
第二節 公關語言學的性質
第三節 公關語言學的任務和功用

第三章 公關語言的語用原則

第一節 公關語言表達原則
第二節 公關語言領會原則

第四章 公關語言的心理機制

第一節 公關語言交際的心理因素
第二節 公關語言交際中公關主體心理的自我調控
第三節 公關語言交際中公關客體的個性心理

第二編 公關語言現象綜說

第五章 跨文化的公關語言

第一節 語言與文化
第二節 公關語言文化的功用
第三節 跨文化公關與跨文化公關語言的性質
第四節 跨文化公關的語言策略
第五節 公關語言與亞文化
第六節 漢英交際語言文化差異舉隅
第七節 中日交際語言文化異同舉隅

第六章 副語言和體態語

第一節 副語言
第二節 體態語

第七章 公關禮貌語言

第一節 禮、禮貌與禮貌語言
第二節 公關禮貌語言的特徵
第三節 公關禮貌語言的價值
第四節 公關禮貌語言的運用

第八章 公關語言表現風格

第一節 公關語言表現風格與公關形象、公關語體
第二節 公關語言表現風格的基本格調和多樣化風貌

第三編 公關語言表達藝術

第九章 公關語言口頭表達藝術(一)

第一節 公關語言口頭表達的特點與要求
第二節 公關社交的語言藝術
第三節 公關電話交談的語言藝術
第四節 公關對話的語言藝術
第五節 公關答記者問的語言藝術
第六節 公關談判的語言藝術
第七節 公關演講的語言藝術

第十章 公關語言口頭表達藝術(二)

第一節 專職公關人員的口頭表達藝術
第二節 領導、管理人員的口頭表達藝術
第三節 商業櫃檯服務人員的口頭表達藝術
第四節 導遊的口頭表達藝術

第十一章 公關語言書面表達藝術(一)

第一節 公關廣告
第二節 公關調查報告
第三節 公關新聞稿
第四節 公關信函和柬帖
第五節 公關說明書

第十二章 公關語言書面表達藝術(二)

第一節 公關標語、口號
第二節 公關楹聯
第三節 企業招牌的命名
第四節 產品、商標的命名
第五節 公關題詞贈言
第六節 名片

第四編 公關語言領會藝術

第十三章 公關語言聽解藝術

第一節 聽解的重要性及其作用
第二節 聽解的特點和要求
第三節 聽解的一般技巧

第十四章 公關語言讀解藝術

第一節 閱讀理解的特點和過程
第二節 閱讀理解的基本方法與技巧
中華文化與漢語語用
作者劉伯奎
分類號C2.1.4 028
出版社暨南大學出版社
主題
註釋
本書是劉伯矽教授20年來在從事口才交際技能訓練與理論創建研究的基礎上,潛心進行民族文化與語用研究多年的結晶。本書以漢語在口語構成方式、口語交際形式,以及如何適應漢民族生活交流等方面所形成特點總結為起點,以漢民族在數千年文明發展中形成的精神文化特點為研究背景,同時以中外文化與語用特點的對比分析為交叉參照,展開漢語文化語用的多角度、綜合性論述。書中關於交際場合六大分類的闡釋、交際語用規則的確立、漢語標記語的文化含義,以及怎樣實現言語交際中的語境調控與語用保證、怎樣把握語用差異與語用衝突等等。作者均有不少獨立的見解。本書理論系統,敍述全面,寫得生動活潑、深入淺出,並且儘量用史實、事例交叉映證。這是一部研究漢語語用的學術專著,適合研究漢語語用的學者閱讀,又可視為一部瞭解漢民族文化與漢語語用的通俗讀物。





前言


上編 漢民族文化與漢語語用特點研究


第一章 漢語是“會導致智力混沌”的語言嗎

第一節 漢語構成方式及其評價角度的把握
第二節 語用研究首先應當選准切入有度


第二章 中國人為什麼那麼喜歡“套親情近乎”

第一節 中國人喜歡“套親情近乎”的原因剖析
第二節 中國人喜歡“表示謙虛”的原因剖析


第三章 語用研究可以只關注“日常言語交際”嗎

第一節 關於語用言語交際的概念界定
第二節 語用言語交際主幹項目的特點分析


第四章 言語交際中的話語是如何“軌制”而成的

第一節 言語交際中告知、論證、鼓動對方的語用規則
第二節 言語交際中肯定、誇讚、迎合對方的語用規則
第三節 言語交際中婉拒、化解、轉換對方的語用規則
第四節 言語交際中貶斥、否定、駁斥對方的語用規則


中編 漢語文化語用的要素研究


第五章 言語交際的語境究竟是怎樣構成的

第六章 語境構成要素各自具有什麼樣的特點
第七章 言語交際合為什麼必須分類把握
第八章 共知成分在漢語言語交際中具有什麼樣的語用價值
第九章 標記語在漢語言語交際中具有什麼樣的文化含義
第十章 漢語言語交際中應當如何“用詞”
第十一章 漢語言交際中應當如何“造句”
第十二章 漢語言交際遵守著什麼樣的“文化語用原則”


下編 漢語文化語用對策研究


第十三章 怎樣實現交際中的語境調控與語用保證

第十四章 怎樣把握語方交際中的語用差異與語用衝突

第十五章 為什麼言語交際必須重視語用寬容與語用補充


後記
語言變異的語用順應論研究
作者張艷君、毛延生
分類號C2.1.4 026
出版社廈門大學出版社
主題
註釋
本書選擇從語言順應論入手挖掘語言變異深層理據及規律有助於深入瞭解語言使用的語用特徵,這種動態的研究視角對於剖析語言變異產生的順應機理與規律大有裨益,也可為將來的語言變異方向預測提供參考性指南。從微觀和宏觀兩個層面考慮語言使用的多層選擇共進與整合特點,順應論關照下的語言變異研究可以折射出語言使用者的社會化屬性與認知特點,更可以廓清二者在析取語言功能、衡量語用效果、優選語用形式上的重要作用,這對語用修辭理論構建、語用優選論限制層級設定、辭彙語用學研究的縱深展開可以提供一定的借鑒。本書適合修讀語言學的人士及專門研究語言變四的人士閱讀。


前言



上編



研究背景  


第一章 導論  

1.1 研究物件  
1.1.1 語言變異的界定  
1.1.2 語言變異的誘因  

1.2 研究現狀  
1.2.1 語音變異研究  
1.2.2 辭彙變異研究  
1.2.3 句法變異研究  
1.2.4 語體變異研究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義  
1.4.1 語言本體意義  
1.4.2 語言政策意義  
1.4.3 語言習得意義  

1.5 全書結構  
1.5.1 上編結構  
1.5.2 中編結構  
1.5.3 下編結構  


本章參考文獻  


第二章 語言順應論概說  


2.1 順應論的理論緣起回眸  

2.2 順應論的建構基礎探析  
2.2.1 順應論的哲學基礎  
2.2.2 順應論的心理學基礎  

2.3 順應論的理論觀點說略  
2.3.1 順應論的兩個全息思想  
2.3.2 順應論的三個核心概念  
2.3.3 順應論的四個分析視角    

2.4 順應論的實際應用掃描  
2.4.1 順應論與雙語翻譯  
2.4.2 順應論與話語使用  
2.4.3 順應論與話語理解  

2.5 順應論及其應用批評  
2.5.1 順應論中的意向性  
2.5.2 順應論中的合作性  
2.5.3 順應論中的優選性  


本章參考文獻



中編



研究論證  


第三章 語音變異的順應性解讀  


3.1 語音變異的界定  

3.2 語音的可變異性  
3.2.1 單音變異  
3.2.2 連讀變異  
3.2.3 語調變異  

3.3 語音變異的可商討性  

3.4 語音變異的順應性  
3.4.1 個案一:以英語字母d發音為例  
3.4.2 個案二:以英漢語音委婉語為例  

本章參考文獻  


第四章 辭彙變異的順應眭解讀


4.1 辭彙變異的界定  

4.2 辭彙的可變異性  
4.2.1 詞形變異  
4.2.2 詞義變異  
4.2.3 詞性變異  

4.3 辭彙變異的可商討性  
4.3.1 顯性意義與隱性意義  
4.3.2 主觀詞義與客觀詞義  

4.4 辭彙變異的順應性  
4.4.1 個案一:以形容詞逆向修飾為例  
4.4.2 個案二:以新聞話語中數字為例  


本章參考文獻  


第五章 句法變異的順應性解讀  


5.1 句法變異的界定  

5.2 句法的可變異性  
5.2.1 語內變異  
5.2.2 語際變異  

5.3 句法變異的可商討性  
5.3.1 句法的語用內涵回顧  
5.3.2 句法的語用內涵假設  
5.3.3 句法的語用內涵論證  

5.4 句法變異的順應性  
5.4.1 個案一:以話語前置主位為例  
5.4.2 個案二:以古典詩詞句法為例  

本章參考文獻  


第六章 語體變異的順應性解讀  


6.1 語體變異的界定  

6.2 語體的可變異性  
6.2.1 正式語體與隨意語體  
6.2.2 既定語體與創新語體  

6.3 語體變異的可商討性  
6.3.1 交際意圖重心  
6.3.2 修辭效果牽引  

6.4 語體變異的順應性  
6.4.1 個案一:以非同步交際語篇為例  
6.4.2 個案二:以網路廣告語言變異現象為例  
6.4.3 個案三:以閩南方言和普通話切換為例  
6.4.4 個案四:以教師課堂語碼轉換為例  

本章參考文獻



下編



研究結論  


第七章 語言變異的一致性解釋  

7.1 語言變異的生成機制

7.2 語言變異的重新定義

7.3 研究不足  

7.4 研究啟示  

7.5 研究展望  


本章參考文獻

附錄
社會交際語言學
作者孫維張、呂明臣
分類號C2.1.4 029
出版社吉林大學出版社
主題
註釋
本書稱為“社會交際語言學”,在於強調言語交際的社會性,免得有人把言語交際僅僅看做是個人行為。作為交際語言學來說,本書更著重於理論闡述,目的是從巨集觀角度建立起交際語言學的基本框架,從基本理論、基礎知識方面給讀者以幫助。因為,言語交際的具體情況,不僅千差萬別而且千變萬化,具體問題講起來難免掛一漏萬,即使講出來也缺乏針對性,對讀者不一定有什麼補益。本書的思想和一些內容,在孫維張的《漢語社會語言學》的寫作時已開始孕育,有些內容則寫進《漢語社會語言學》中去了,但是那時因篇幅限制,不得展開。這次寫作,則把相關問題展開來寫,又加進了許多新的內容,並在結構上,前後照應,使之更加完整一些。本書適合修讀語言學的專科生及研究語言學的學者閱讀。



前言一



導言一


1什麼是社會交際語言學

1.1社會交際語言學的對象
1.2社會交際語言學的性質
1.3社會交際語言學的功能


2社會交際與語言的關係

2.1社會交際是社會構成的神經和紐帶
2.2語言是社會交際不可替代的工具
2.3社會交際是語言的生存條件 一言語交際


3言語交際的本質和功能

3.1什麼是言語交際
3.2言語交際的性質和特點
3.3言語交際的功能


4言語交際的構成要素

4.1言語交際的構成
4.2言語交際的主動者和受動者
4.3言語交際的環境和方式
4.4言語交際的目的和內容


5言語交際的基本過程

5.1言語鏈
5.2言語回饋
5.3言語交際過程中的資訊幹擾、損耗與補償



二 會話——言語交際的主要形式


6什麼是會話

6.1會話的含義及其理解
6.2會話的結構要素
6.3會話的類型


7語境切適性原則

7.1什麼是語境切適性原則
7.2當前語境的認識與評價
7.3發話人交際地位的自我評價


8合作原則

8.1合作原則的四項準則
8.2非合作原則的種種表現
8.3對合作原則的評價


9禮貌原則

9.1禮貌和禮貌原則
9.2禮貌原則的特點及其實質
9.3漢語言語交際中的禮貌原則


三 言語交際的進行


10言語發話

10.1什麼是言語發話
10.2言語發話的功能和類型
10.3言語發話的技巧與藝術


11交際者的角色觀念

11.1角色和角色觀念
11.2角色觀念形成的因素
11.3角色地位的利用


12話語的接收

12.1話語接收在言語交際中的地位
12.2話語接收的過程
12.3話語接收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3言語的理解

13.1言語理解的過程
13.2言語理解的方法
13.3言語理解的基本因素
13.4不解和誤解 四言語交際的工具


14語言符號系統

14.1言語交際和語言的功能
14.2語言的性質和特點
14.3語言的掌握和使用


15副語言及其使用

15.1什麼是副語言
15.2副語言的類型
15.3副語言的特徵
15.4副語言的作用


16稱謂用語

16.1稱謂語的性質和作用
16.2稱謂語系統
16.3稱謂法


17禮儀用語

17.1禮儀用語的性質與功能
17.2禮儀用語的主要類型
17.3禮儀用語的使用 五語言符號的使用


18言語編碼的基本要求

18.1言語編碼的準確性
18.2言語編碼的明晰性
18.3言語編碼的簡潔性
18.4言語編碼的得體性


19詞語的選擇和使用

19.1詞語——言語編碼的最小單位
19.2詞語的構成和使用的多面性
19.3詞語使用的要求及方法


20句子的選擇和使用

20.1句子的性質和特徵
20.2句子的表達功能
20.3句式的選擇與調整


21言語表達方式

21.1言語表達方式的含義和意義
21.2直接表達方式
21._3間接表達方式
21.4強化表達


22言語表達的藝術

22.1言語表達的目的和效果
22.2“接近”的言語藝術
22.3提問的言語藝術
22.4說服的言語藝術
22.5拒絕的言語藝術
22.6應對的言語藝術
22.7“擺脫”的言語藝術


參考書目
現代漢語禮貌語言研究
作者周筱娟
分類號C2.1.4 023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主題
註釋
本書首先概述禮貌語言的定義、認知語用結構、管控、研究意義及國內外研究現狀等,主要內容有禮貌元的範疇分佈(典型禮貌範疇、非典型禮貌範疇、禮貌範疇的年齡段特徵),禮貌腳本的語表、語裏和語值(祝願腳本、謙遜腳本、恭敬腳本、客套腳本、感謝腳本、問候腳本、委婉腳本),禮貌語言的認知特性(時間投射、空間投射、身體動作投射、容器圖式、重疊圖式),禮貌語言的識別模式(完形心理模式、巨集觀共識模式、微觀定型模式、語境模式、價值模式)等。讀者為語言與文化愛好者、研究者,大中專學校相關專業師生。


提倡開展領域語言研究
前言

第一章 禮貌語言概述

第一節 禮貌語言的定義
第二節 禮貌語言的認知語用結構
第三節 禮貌語言的管控

第二章 禮貌元的範疇分佈

第一節 典型禮貌範疇
第二節 非典型禮貌範疇
第三節 禮貌範疇的年齡段特徵

第三章 禮貌腳本的語表、語裏和語值(上)

第一節 祝願腳本的表、裏、值
第二節 謙遜腳本的表、裏、值
第三節 恭敬腳本的表、裏、值

第四章 禮貌腳本的語表、語裏和語值(下)

第一節 客套腳本的表、裏、值
第二節 感謝腳本的表、裏、值
第三節 問候腳本的表、裏、值
第四節 委婉腳本的表、裏、值

第五章 禮貌語言的認知特性

第一節 時間投射
第二節 空間投射
第三節 身體動作投射
第四節 容器圖式
第五節 重疊圖式

第六章 禮貌語言的識別模式

第一節 完形心理模式
第二節 巨集觀共識模式
第三節 微觀定型模式
第四節 語境模式
第五節 價值模式

結束語

附錄一
附錄二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語用學的多維研究
作者曾文雄
分類號C2.1.4 022
出版社淅江大學出版社
主題
註釋
本書共分六章,內容包括:語用學本體論;語用學研究方法論;語用學理論批評與發展;語用學綜觀研究;語用學應用研究。哲學乃語言學的搖籃,語用學的形成與語言學哲學家對符號學的研究密切相關。語用學思想可以追潮到古希臘亞裏斯多德以及我國的易占推理。讀者為語言與文化愛好者、研究者,大中專學校相關專業師生。


第一章 語用學本體論


1.1 語用學定義

1.2 語用學的學科本質

1.3 語用學發展的動力

1.4 語用學研究的目標與範圍


第二章 語用學:哲學與歷史回顧


2.1 中國語用學哲學思想

2.2 20世紀30年代至80年代的中國語用學研究

2.3 20世紀90年代至今的中國語用學研究

2.4 西方語用學哲學思想

2.5 20世紀30年代至80年代的西方語用學研究

2.6 20世紀90年代至今的西方語用學研究


第三章 語用學研究方法論


3.1 語用學的語境論

3.2 語用學研究意義論

3.3 語用學研究方法論


第四章 語用學理論批評與發展


4.1 指示語研究與發展

4.2 預設研究與發展

4.3 會話含意理論研究與發展

4.4 言語行為理論研究與發展

4.5 禮貌原則研究與發展

4.6 新格賴斯理論研究與發展

4.7 關聯論研究與發展

4.8 順應論研究與發展

4.9 語用學理論重構與發展


第五章 語用學綜觀研究


5.1 元語用學

5.2 歷史語用學

5.3 歷時語用學

5.4 對比語用學

5.5 辭彙語用學

5.6 語法語用學

5.7 語篇語用學

5.8 修辭語用學

5.9 文學語用學

5.10 認知語用學

5.11 心理語用學

5.12 神經語用學

5.13 實驗語用學

5.14 教學語用學

5.15 發展語用學

5.16 語際語用學

5.17 文化語用學

5.18 社會語用學

5.19 跨文化語用學

5.20 民族語用學

5.21 國際交流語用學

5.22 形式語用學

5.23 普遍語用學

5.24 語用學其他分支學科研究


第六章 語用學應用研究


6.1 語用學與外語教學研究

6.2 語用學策略應用研究

6.3 語用語言分析與應用研究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漢語文化語用學:人文網絡言語學
作者錢冠連
分類號C2.1.4 025
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主題
註釋
本書是國內外第一部以漢語文化為背景的語用學專著,其構建體系與以英語文化為背景的語用學同中有異。主要內容有:語境干涉、附著於人的符號束的參與、智力干涉、語用原則與策略、語用的體現關係、寬式語用學以及語用學也可以稱為“人文網路言語學”。適合高校外語系與巾文系師生、碩士生、博士生等。


閱讀指南

序(季羨林)

序言(王宗炎)

面對三位先生的期待——作者自序

自己的聲音——第二版序


第一章導論

第一節 “漢語文化語用學”詮釋   
第二節 什麼是語用學
第三節 語用學的哲學淵源   
第四節 研究物件與研究方法   
第五節 國外語用學發展概況   
第六節 我國的語用學研究
第七節 國內外語用學選題對比研究


第二章語境干涉  

第一節 什麼是語境干涉  
第二節 語言符號的局限邀請語境介入  
第三節 在語境上操作的語用推理  
第四節 語境使符號信息量膨脹  
第五節 零語境句與語境句


第三章附著(於人的)符號束的參與

第一節 什麼是附著符號束  
第二節 附著符號束參與言語活動的前提  
第三節 伴隨物的參與  
第四節 面相身勢的參與  
第五節 聲氣息的參與


第四章智力干涉  

第一節智力干涉:合適感覺的選擇  
第二節語用推理為何不能走純粹形式化的道路  
第三節智力必須進入語用推理模式


第五章語用原則與策略

導言
第一節 目的—意圖原則:兼論合作不必是原則  
第二節 語用策略:得體及其他  
第三節 面相身勢與話語和諧原則 
第四節 假資訊策略(假資訊理論)  
第五節 適當冗餘資訊策略(冗餘資訊理論)  
第六節 容忍語用失誤策略(語用失誤的容忍度)  
第七節 從功能不完備原理到語用學的實質


第六章 語用的體現關係

導言  
第一節 句法體現  
第二節 文學體現——《莊子》《阿Q正傳》案例調查
第三節 翻譯體現——中譯英《紅樓夢》案例調查  
第四節 禪門公案體現


第七章 寬式語用學的一個例子:會話分析


第八章 語用學:人文網路言語學


第一版 後記: 簡單的與美的


主題詞與關鍵字索引


主要參考書目
新編語用學概論
作者何自然、冉永平
分類號C2.1.4 027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主題
註釋
本書是繼2001年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語用學概論》(修訂本)之後的又一次改版本。 在此版本中作者對全書作了較大的調整,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新編本與前兩個版本的體例沒有變化,全書共11章,比2001年修訂本增加了章節,並對有關章節的標題和內容作了適當的調整。例如除關聯論之外,還增加了順應論、模因論等與理解語言、使用語言和詮釋語言有關的內容。隨著思維、文化因素在言語交際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視,語用學在近一二十年發展很快,在宏觀的語用學、跨學科的語用學、哲學的語用學和語言學的語用學等學科領域裏都出現了很多新的課題,本書也相應做了一些內容上的更新。本書為大專院校語言學專業(包括中文系及外語院系語言學專業)和其他文、史、哲等專業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而編寫,也適用於中學漢語和外語教師、翻譯界人士以及一般語言工作者和愛好者閱讀。


第一章 什麼是語用學.


1.1 引言

1.2 語用學的起源

1.3 語用學的定義

1.4 語用學和語義學

1.5 語用學的發展
1.5.1 英美學派和歐洲大陸學派
1.5.2 描寫語用學
1.5.3 形式語用學
1.5.4 發展緣由

1.6 語用學的研究範圍
1.6.1 跨文化語用學
1.6.2 認知語用學
1.6.3 計算語用學與網路語用學
1.6.4 語用學與語際語用學、語言教學
1.6.5 語用學與翻譯


第二章 指示語及其指示資訊


2.1 引言

2.2 什麼是指示語

2.3 人稱指示
2.3.1 第一人稱指示
2.3.2 第二人稱指示
2.3.3 第三人稱指示

2.4 時間指示
2.4.1 時間單位
2.4.2 時間修飾語
2.4.3 時間指示副詞
2.4.4 語用時間指示

2.5 地點指示
2.5.1 象徵用法與手勢用法
2.5.2 視角標準
2.5.3 “來”與“去”的指示意義

2.6 話語/語篇指示

2.7 社交指示
2.7.1 敬語、謙語與稱謂語
2.7.2 語法形式和社交指示

2.8 小結


第三章 會話含意


3.1 引言

3.2 什麼是含意

3.3 合作原則
3.3.1 合作原則及準則
3.3.2 格林對合作原則的重釋
3.3.3 合作原則的違反

3.4 會話含意
3.4.1 會話含意的推導
3.4.2 會話含意的種類
3.4.3 會話含意的特徵

3.5 格賴斯的貢獻與合作原則的不足


第四章 禮貌現象的語用研究


4.1 引言

4.2 禮貌的界定

4.3 禮貌是一種語用現象

4.4 萊可夫的禮貌觀

4.5 布朗和列文森的面子觀

4.6 利奇的禮貌觀
4.6.1禮貌原則
4.6.2 禮貌原則與合作原則的關係
4.6.3 禮貌原則的特徵

4.7 面子威脅行為與調控策略
4.7.1 利益中心原則與面子威脅現象
4.7.2 調控策略


第五章 前提關係


5.1 引言

5.2 前提、含意、蘊涵與斷言

5.3 前提的語義分析
5.3.1 前提觸發語
5.3.2 前提的語義特徵
5.3.3 前提的語義分析缺陷

5.4 前提的語用特徵
5.4.1 前提的合適性
5.4.2 前提的共知性


第六章 言語行為


6.1 引言

6.2 言語行為的語用特徵

6.3 奧斯丁的言語行為理論
6.3.1 施為句
6.3.2 言語行為三分說

6.4 塞爾的間接言語行為理論
6.4.1 實施言語行為的規則與條件
6.4.2 以言行事行為的類別
6.4.3 間接言語行為

6.5 言語行為的表現方式
6.5.1 通過邏輯—語義表現言語行為..
6.5.2 通過句法結構表現言語行為
6.5.3 通過語境資訊表現言語行為
6.5.4 通過感情意義表現言語行為

6.6 言語行為理論爭鳴


第七章 模糊限制語與語用含糊


7.1 引言

7.2 模糊限制語
7.2.1 模糊限制語的類型
7.2.2 模糊限制語的使用功能

7.3 語用含糊
7.3.1 語用含糊的類型
7.3.2 刻意言談與隨意言談
7.3.3 語用含糊現象
7.3.4 語用含糊的作用


第八章 會話結構及其語用研究


8.1 引言

8.2 會話中的結構
8.2.1 預示語列
8.2.2 插入語列
8.2.3 停頓

8.3 會話結構的語用分析
8.3.1 提問的語用功能
8.3.2 附加資訊的語用功能
8.3.3 會話修正的語用功能
8.3.4 語碼轉換及語碼混用的語用功能
8.3.5 話語標記語的語用功能
8.3.6 情態動詞的語用功能
8.3.7 條件句的語用功能
8.3.8 否定句的語用功能


第九章 跨語言與跨文化的語用研究


9.1 引 言

9.2 語際語用學
9.2.1 什麼是語際語用學
9.2.2 語際語用學的主要內容

9.3 社交文化語用研究
9.3.1 英漢語用差異
9.3.2 語用失誤
9.3.3 語用失誤與外語教學
9.3.4 離格英語
9.3.5 跨文化交際的語用移情


第十章 語言順應論與關聯理論


10.1 引 言
10.2 語言順應論
10.2.1 語用綜觀論
10.2.2 語言選擇及其特性
10.2.3 語言/頃應論例釋
10.2.4 小結

10.3 關聯理論
10.3.1 關聯理論的交際觀
10.3.2 關聯理論的語境觀
10.3.3 關聯性、認知努力與語境效果
10.3.4 關聯原則、最大關聯與最佳關聯
10.3.5 關聯理論與格賴斯語用論
10.3.6 關聯理論的價值與不足


第十一章 語言使用與模因瑰象


11.1 什麼是模因

11.2 模因對語言使用的影響

11.3 語言模因的複製與傳播
11.3.1 教育和知識傳授促成的模因
11.3.2 語言運用過程促成的模因
11.3.3 交際和交流過程促成的模因

11.4 語言模因複製和傳播的方式
11.4.1 重複
11.4.2 類推

11.5 語言模因對修辭的影響
11.5.1 模因是驅動修辭的原動力
11.5.2 模因的複製特點影響辭格形成
11.5.3 模因驅動修辭的創新與變異

11.6 語言模因的修辭效應
11.6.1 趕時髦——效應之一
11.6.2 語碼混用——效應之二
11.6.3 類比——效應之三
11.6.4 嵌進——效應之四

11.7 研究語言模因的意義
11.7.1 模因與翻譯
11.7.2 模因與語言教學

11.8 小 結


參考書目

人名對照表

常用術語對照表

I.漢—英術語對照表

II.英—漢術語對照表.
語用學︰現象與分析
作者冉永平
分類號C2.1.4 019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主題
註釋
本書的目的在於抽廣大讀者引介英、漢語中的日常語用現象,涉及語用學的基本議題、主要概念、基礎理論與原則,讓讀者感受日常語言交際中豐富的語用現象,逐步學會從語用學的角度觀察、思考、分析這些現象。所以本書選材立足於生活、再現真實,如日常會話、報刊語言、影視訪談、小說對話、網路語言、廣告語、社會流行語竺。全書注重例釋,結合理論導入,深入淺出。既有文字選段,也有圖片,以求提高閱讀的趣味性,避免抽象、教條的說理。同時,注重選擇與日常交際聯繫密切的一些典型議題與事例,突出重點,避免大而全、大而空。本書的讀者對象包括中文系語言學專業學生、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方向的碩士研究生,以及其他的語用學愛好者。





前言


第一章 語用學的基礎

1.1 日常語用現象

1.2 幾個重要概念
1.2.1 句子與話語
1.2.2 抽象意義與語境意義
1.2.3 自然意義與非自然意義

1.3 正確性與得體性

1.4 什麼是語境

1.5 語用學定義

思考與分析

參考書目

閱讀書目


第二章 指示現象及其功能

2.1 指示語概覽

2.2 指示語的主要類別與功能
2.2.1 人稱指示語
2.2.2 時間指示語
2.2.3 地點指示語
2.2.4 話語指示語
2.2.5 社交指示語
2.2.6 數位指示資訊

2.3 前指現象

思考與分析

參考書目

閱讀書


第三章 語用含意與人際交往原則

3.1 什麼是會話含意

3.2 合作原則與含意

3.3 會話含意的主要特徵

3.4 人際交往原則
3.4.1 禮貌原則
3.4.2 威脅面子的行為

思考與分析

參考書目

閱讀書目


第四章 言語行為的類別與功能

4.1 言語行為的類別
4.1.1 傳統的句法分類
4.1.2 言語行為三分說
4.1.3 以言行事行為類型

4.2 直接與間接言語行為
4.2.1 直接言語行為
4.2.2 間接言語行為

4.3 日常用語的施事功能

4.4 言語行為舉隅與分解
4.4.1 “請求”言語行為
4.4.2 “拒絕”言語行為
4.4.3 “撒謊”言語行為

4.5 間接性與語用隱含

4.6 言語行為的語境恰當性

思考與分析

參考書目

閱讀書目


第五章 日常用語的語用分析


第六章 流行語、社會用語及社會語用


第七章 語用學與外語學習、外語教學


第八章 語用能力自測與評估
言語交際語言學
作者岑運強
分類號C2.1.4 021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主題
註釋
言語交際語言學是研究人類如何運用語言進行交際活動的一門應用語言學科。本書從人類學史,語言學史及言語的語言學的高度講起,追朔了言語交際語言學在東西方的源頭,討論了基本要素,基本形式以及與心理學,思維邏輯學,社會文化學等學科的關係。首次從結構上分類出說服學,回答學,語境學,語言變異學;從功能上分類出一般社交學,演講學,辯論學,談判學,推銷學,廣告學,最後分別從口語與書面語兩方面研究言語病的防治。讀者為語言與文化愛好者、研究者,大中專學校相關專業師生。 緒論 第一節 建立一門言語交際語言學是當今時代的要求 第二節 言語交際語言學的研究物件,任務和目的及相關語言學科 第三節 言語交際語言學與人類學史,語言學史及言語的語言學 第四節 言語交際語言學的最高原則:得體地提高社會交際能力 第一章 言語交際語言學的歷史源頭 第一節 西方源頭 第二節 中國源頭 第二章 言語交際語言學的一般理論 第一節 言語交際學的基本要素 第二節 言語交際學的基本形式 第三節 言語交際語言學與其他學科的關係 第四節 言語交際語言學的重要原則-得體性原則 第三章 言語交際語言學的結構要素分類 第一節 說服學 第二節 回答學 第三節 語境學 第四節 語言變異學 第四章 言語交際語言學的社會功能分類 第一節 一般社交學 第二節 演講學 第三節 辯論學 第四節 談判學 第五節 推銷學 第六節 廣告學 第五章 言語病的防治 第一節 言語交際中的言語病防治 第二節 口語言語病的類型及其防治 第三節 寫作中的言語病防治 參考文獻 編後記 主編簡介
當代漢語語用學
作者張艷玲、曉義
分類號C2.1.4 018
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
主題
註釋
本書闡述了當代語用學的最新理論和研究成果,是作者2001年在本社出版的《語用學-理論及應用》(英文)一書的姊妹篇。本書用中文撰寫,便於廣大讀者準確地把握語用學理論的精髓。與一般語用學教材不同的是:本書不僅努力原原本本地介紹和分析當代的語用學理論,同時側重于闡述作者自己對各種主要理論的看法和評價。並提出了修正或改進的建議。本書的讀者對象包括中文系語言學專業學生、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方向的碩士研究生,以及其他的語用學愛好者。


第一章 語用和語用學

第一節 與語用學有關的幾個概念
一、語用
二、語用功能
三、語用含義
四、語用學

第二節 語用學的起源和發展
一、語用學與符號學
二、語用學與哲學

第三節 語用學的定義及其學科性質
一、語用學的定義
二、語用學的學科性質
三、語用學與其他學科的分界

第四節 我國的語用學研究
一、語用學理論的引進
二、國內對語用學理論的研究和運用
三、漢語語用學研究的進展
四、漢語界的語用研究
五、中國語用學研究的發展方向


第二章 語用過程


第一節 語用過程的構建及構建原則
一、語用過程的構建
二、語用過程構建的原則
三、資訊的類型

第二節 語用過程的特點
一、語用過程是互動的過程
二、語用過程是高度依賴語境的過程

第三節 表達過程和理解過程
一、表達過程
二、理解過程


第三章 語境


第一節 語境的界定
一、國內外有關語境的代表性觀點
二、語境的幾個要素

第二節 語境研究概況
一、國外研究概況
二、國內研究概況

第三節 語境的主要類別
一、狹義語境與廣義語境
二、真實語境與虛擬語境
三、靜態語境與動態語境
四、認知語境與交際語境

第四節 語境的主要功用
一、填充語義
二、消除歧義
三、和諧韻律
四、評判效果

第五節 語境與新詞語運用
一、社會情景語境:影響新詞語運用的主要因素
二、新詞語的運用與語境建構的互動
三、“改革開放”:作為典型社會語境與新詞語的運用
四、特定語境中運用新詞語的價值體現


第四章 語體


第一節 語體及語體意識的培養
一、“語體”研究概述
二、語體意識的培養

第二節 詞語、句式、語音等語體要素的語用手段
一、語音、句式語用手段的習得
二、詞語語用手段的習得

第三節 辭式、章法等語體要素的語用手段
一、學齡前辭式的發生
二、小學辭式的習得
三、中學辭式的運用


第五章 關聯理論


第一節 關聯理論的背景
一、語碼模式和推理模式
二、關聯論的交際觀

第二節 關聯理論的主要內容
一、交際中的關聯性
二、關聯的程度
三、最佳關聯

第三節 關聯理論簡評
一、優點
二、不足


第六章 語用原則


第一節 合作原則
一、合作原則的內容
二、會話含義理論

第二節 禮貌原則_
一、禮貌現象和禮貌原則
二、禮貌原則的準則
三、禮貌層級
四、禮貌的文化特點

第三節 得體原則
一、“得體”的含義
二、得體的相關論述
三、得體原則的內涵
四、得體的相對性


第七章 語用策略


第一節 語用策略的定義、特點、意義和功能
一、語用策略的定義
二、語用策略的特點
三、語用策略的意義
四、語用策略的功能

第二節 得體策略類
一、因人而異策略
二、相時而動策略
三、隨境而遷策略
四、因己而言策略

第三節 合作策略類
一、關聯策略
二、容忍策略
三、與合作相悖的策略

第四節 禮貌策略類
一、稱呼策略
二、委婉策略
三、模糊策略
四、謙讓策略
五、與禮貌相悖的策略

第五節 各類語用策略之間的關係
一、得體策略與合作策略是基本策略
二、禮貌策略是必需策略
三、語用策略具有交叉複合性

參考文獻

後記
語用學研究 第二輯
作者何自然、陳新仁
分類號C2.1.4 017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主題
註釋
本書為《語用學研究》第二輯,主要內容包括語用學研究綜述、普通語用學:交際理論研究、語用學及其介面研究、身份認同及語用習得研究、語用學與翻譯研究五個部分。本書適合從事語言學研究的學者閱讀,亦可作為修讀語言學的學生的參考書目。


• 語用學研究綜述

• 順應理論研究在中國——近二十年來我國語用學順應理論研究的回顧與評述

• 語用學理論研究

• On Face and Politeness:CHESS:a New Model Based 0n Duallity,Reflexivity and Reciprocity

• 論等級數量含意可撤銷性的級差

• 打破荷恩等級的定式推論——論等級會話含意的不確定性

• 戲劇文體語用闡釋之理據說略

• 對謊言交際有效性的探討

• 禮貌策略:權勢與欺騙一電視劇《星火》實例分析

• 回指、中心優選理論和修辭結構——以“篇章”為導向的回指優選解析

• 預設專題研究

• 認知參照點與語用預設——預設的認知研究

• 命題、空間和預設 論語用預設的性質

• “預設”芻議

• 語用學與外語教學研究

• 面子、關聯及中國英語課堂的沉默

• TEM-8翻譯中的關聯一順應構思

• 大學英語四級聽力測試中的語用分析

• 模因論與語言模因教學

• 英語專業高低年級聽力語用能力的對比研究

• 同指的可及度研究

• 語用學應用研究

• 源文本對譯者主體制約的語用學解釋

• 反諷交際的認知與理解:理論研究

• 電視訪談中結構隱喻的順應性研究

• 幽默言語行為:美國情景劇《老友記》的語用研究

• 文學話語中的隱性交際:文學語用學視角

• 國外語用學研究資訊

• 日本近十年來語用學研究概述——基於日本語用學學會的調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