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選單
瀏覽
書名
ISBN
索書號
其他書名
權限設定
語言
部門
位置
文獻類型
課程範圍
適合
 至
是否有電子資源?
電子資源關鍵字
題目 : 社會語言學總數: 17
社會語言學教程
作者鄒嘉彥、游汝傑
分類號C2.1.2 002
出版社五南圖書出版
主題
註釋
本書是高等院校中文系、社會學系、新聞學系等有關專業的本科教材,共分十章,基本內容為:社會語言學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語言變異與語言變體、雙重語言和語言忠誠、言語交際。漢語與華人社會、語言與文化、語言接觸、語言競爭、語言規範等。內容兼括狹義和廣義的社會語言學、國外與國內的社會語言學。其中部分內容較為專門,可供有興趣的同學課外閱讀,也可供研究生參考。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社會語言學的邊界和研究物件

一、描寫語言學與社會語言學
二、社會語言學與唯理語法、生成語法
三、方言學與社會語言學
四、社會語言學的研究範圍和物件

第二節 社會語言學的誕生和經典研究成果

一、社會語言學的誕生
二、城市方言學
三、小城鎮社會方言研究
四、言語民俗學

第三節 社會語言學的研究方法

一、多人次抽樣調查
二、快速隱秘調查法
三、定量分析
四、社會網路的調查研究
五、配對變法

第四節 社會語言學在中國的產生和發展

第二章 語言變異與語言變體

第一節 社會方言

一、階層變體和性別變體
二、城鄉差異和年齡變體
三、語域變體和職業變體
四、地方戲曲語言變體

第二節 語言分化與語言轉用

一、語言分化
二、方言的系屬層次和地理層次
三、方言島及其成因
四、語言轉用

第三節 語言演變的社會、文化原因

一、人口變遷和語言的宏觀演變
二、移民方式和方言地理分佈類型的關係
三、方言歷史演變的宏觀取向
四、權威方言變易的社會文化原因
五、語言微觀演變的社會、文化原因

第三章 雙重語言和語言忠誠

第一節 雙重語言和雙層語言

一、雙重語言現象
二、雙層語言現象
三、雙重語言和雙層語言的關係
四、雙重語言的成因和發展趨勢
五、多語現象和多語社區的共同語

第二節 民系、方言與地方文化

一、民系、方言和地方文化的層級性
二、語言使用場域的地理層級性
三、語言社會功能的層級性
四、強勢方言和弱勢方言

第三節 語言忠誠和語言態度——香港個案分析

一、香港華人各民系概況
二、少數民系的語言忠誠
三、影響語言忠誠的因素
四、結語

第四章 言語交際

第一節 言語社區和言語交際能力

一、言語社區
二、言語交際能力
三、禮貌語言

第二節 會話和語碼轉換

一、會話結構和會話分析
二、精密語碼和有限語碼
三、語碼轉換和語碼混合

第三節 語言或方言的可懂度研究

一、方言間辭彙接近率的計量研究方法
二、兩個新的課題和新的研究方法
三、關於可懂度的兩點思考

第五章 漢語的形成、發展和華人社會

第一節 漢語的歷史源頭和地理擴散

一、南方各大方言的形成及其歷史層次
二、域外方言

第二節 語言演變和社會、文化的關係

一、方言的據點式傳播和蔓延式擴散
二、歷史行政地理與方言地理的關係
三、文白異讀和科舉制度
四、方言擴散和語言融合

第三節 海外漢語分佈和華人社會

一、海外漢語形成的原因
二、海外漢語方言和華人社區的共同特徵
三、海外漢語方言社區的由來和分佈
四、官話和粵語在海外的地位
五、方言社區的語言標誌
六、語言接觸和文化同化

第六章 基於語料庫的社會語言學研究

第一節 海內外漢語辭彙的差異及其社會背景

一、各地中文異同比較和共時語料庫
二、中文和日文新詞的衍生和辭彙重整
三、各地中文辭彙重整的幾個特點

第二節 當代漢語新詞的多元化趨向和地區競爭

一、新詞地區分佈的統計
二、各地新生外來詞的競爭和發展趨勢
三、華語各地區新詞接近率比較

第三節 報刊辭彙和社會文化演變

一、新聞媒體與社會文化
二、地名詞見報率的變化
三、複合地名的演變
四、結語

第七章 語言與文化

第一節 語言與文化共生、共存

一、語言與文化共生
二、語言與文化共存
三、語言發展滯後于文化
四、語言結構與文學體裁
五、漢語和漢字文化

第二節 親屬稱謂的文化背景

一、親屬稱謂的分類
二、親屬稱謂與民間忌諱心理
三、親屬稱謂與婚姻制度
四、親屬稱謂與宗法觀念
五、親屬稱謂的演變及其文化原因

第三節 語言與民間心理

一、語言禁忌
二、語言巫術
三、語言迷信
四、語言和民俗

第四節 人名和地名的文化內涵

一、人名的民族文化特徵和時代特徵
二、地名的文化特徵
三、地名演變的文化原因

第八章 語言接觸

第一節 語言同化和文化同化

一、語言同化的五個階段
二、海外華人社會的語言和文化同化
三、結語

第二節 語言接觸和辭彙傳播

一、辭彙的借用和文化的散播
二、文化對“辭彙輸入”的相容和制約
三、音義混譯詞和音譯義注詞的結構制約
四、辭彙輸入的原因
五、外來詞的本土化
六、結語

第三節 語言融合

一、合璧詞
二、洋涇浜語
三、混合語和混合型方言
四、語言接觸和句法結構的輸入
五、底層語言、上層語言和傍層誤言

第九章 社會發展與語言競爭

第一節 香港的語言競爭

一、香港語言歷史背景述略
二、語言轉移和身份認同
三、英語的社會地位
四、結語

第二節 臺灣的語言競爭

一、臺灣各民系和方言
二、高層語言之間的競爭
三、低層語言之間的競爭

第三節 內地的語言競爭

一、頂層語言
二、粵語、吳語和閩語的競爭力比較
三、地區性強勢方言的競爭

第四節 新加坡的語言競爭

一、新加坡社會發展和語言使用概況
二、頂層語言的競爭
三、華人社會高層語言的競爭

第十章 社會語言學的應用

第一節 語言計畫

一、語言地位計畫
二、語言本體計畫

第二節 語言教育和教學語言

一、語言教育
二、雙語教育
三、第二語言習得

附錄:中英對照社會語言學術語
語言與社會生活:社會語言學
作者陳原
分類號C2.1.2 026
出版社臺灣商務印書館
主題
註釋
本書寫於二十年前,內容涉及比較語彙學和社會語言學的若干問題,可作為當時社會、思想的側面反映。這是一本基到感性社會生活和豐富語言現象而展開生動描述與淺顯分析的小書,因而在領悟到一些社會語文學的基本規律之外,讀者還能感受到當時 社會思潮與發展脈搏。其中部分內容較為專門,可供有興趣的同學課外閱讀,也可供研究生參考。

目錄

前記

1語言與社會

一 語言是一種社會現象
二 當生活急劇變化的時候
三 環境污染的語彙學
四 “女權運動”和語彙的變化
五 精神空虛的語彙學
六 從“垮了的一代”到“自我的一代”
七 黑色的語彙
八 見面語的社會學

2語言靈物崇拜

九 語言是從勞動中產生的
十 語言靈物崇拜的出現
十一 文學作品中的描寫
十二 現代迷信和靈物崇拜

3語言污染與淨化

十三 濫用外來詞引起的語言污染
十四 “洋涇浜”:語言污染的“頂峰”
十五 充塞廢話和髒話的語言污染

4語言的吸收功能

十六 借詞――外來詞
十七 漢語借詞的發展過程
十八 術語學

5委婉語詞

十九 日常生活中的委婉語詞
二十 “塔布”和委婉語詞
二十一 政治生活中的委婉語詞

6語彙學與辯證法

二十二 語彙和形而上學
二十三 “神奇”的語彙

索引
社會語言學
作者趙蓉暉
分類號C2.1.2 041
出版社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主題
註釋
本書系統介紹了國內外社會語言學研究的歷史與現狀,並從近二十年來國內學術期刊上發表的論文中精選出30篇彙集成冊,展示了中國社會語言學的基本研究方向和主要成就。選文涉及的內容包括:學科研究的理論與方法、語言變異、言語調節、雙語與語言規劃、語言接觸、語言態度、語碼轉換、語言與性別、委婉語等。編者還就研究背景、研究價值和發展方向等對每篇文章進行了客觀評析,以幫助讀者深刻理解有關內容。最後還提供了本學科的主要文獻索引。 本書既能夠促進語言學理論的研究,又可為有關教學提供較為完備的案頭參考,適合於語言研究者、語言學專業的研究生和本科生以及所有對社會語言學感興趣的讀者。

●引論
●社會語言學述評
●社會語言學40年
●使用者話語的語言學地位綜述
●同異之爭:語言社會學和社會語言學
●世紀之交的中國社會語言學——“九五”回顧和“十五”展望
●論民族語言學的社會語言學研究
●語言的社會性與語言變異
●試論拉波夫的社會語言學觀及其方法論
●語言與性別研究綜述
●從變異現象看語言演變的機制
●委婉語研究:回顧與前瞻
●語言禁忌現象的立體透視
●語言調節與語言變異
●語言的生態環境
●雙語和雙語研究
●論語言文字的地位規劃和本體規劃
●語言制度的基本性質及其研究價值
●論語言融合和社團方言
●洋涇浜語及克裏奧語研究的歷史和現狀
●自然語言語碼轉換研究的若干方面
●語碼轉換與稱呼語的標記作用
●英語對香港書面漢語句法的影響——語言接觸引起的語言變化
●新加坡華社雙語調查——變項規則分析法在宏觀社會語言學中的應用
●現論語言生活調查
●國內外語言文字使用情況調查概述
●回歸前香港、北京、廣州大學生的語言態度
●面向21世紀的漢語方言研究
●言語適應理論研究述評
●語域理論簡介
●約翰•甘柏茲的學術思想

主要文獻索引
語言與性別 - 口語的社會語言學研究
作者趙蓉暉
分類號C2.1.2 036
出版社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主題
註釋
《語言與性別》是國內第一部以俄漢口語為素材寫成的關於男女言語對比的專著。作者運用社會語言學的理論來闡釋俄漢口語中男女語言的變異現象,有機地把口語學和社會語言學結合起來,從而揭示了男女言語的社會本質。全書理論框架合理,覆蓋了語言和性別的關係研究這一領域的主要方面:語言與性別概論、性別差異與語音、性別差異與語詞、性別差異與話語風格等,為有關的研究者提供了借鑒和參考。

導言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 口語研究概況

一、口語的歷史地位
二、口語研究概況
三、幾點結論

第二節 口語的社會語言學性質

一、社會語言學理論的基本出發點
二、社會語言學理論與口語的基本問題

第三節 本書的方法和材料

一、本書的研究方法
二、語料來源

第二章語言與性別概論

第一節 哲學中的女性主義思潮與語言問題

一、女權運動和女性主義
二、女性主義的內容和實質
三、女性主義與語言問題
四、關於“性別歧視”

第二節 語言與性別研究綜述

一、研究的分期
二、研究的主要問題及結論
三、目前存在的問題

第三節 俄羅斯的語言與性別研究

一、俄羅斯的語言和社會性別研究概況及特點
二、術語使用的問題
三、理論與實踐的前景

第三章性別標記的非對稱現象

第一節 非對稱現象與標記理論

一、二元論與性別對立
二、對稱與非對稱
三、標記理論

第二節 形式標記的非對稱

一、名詞性詞語的形式標記
二、代詞、形容詞及動詞的形式標記

第三節 語義標記的不對稱

一、語義的性別限制
二、語義的褒貶
三、語義的範圍

第四節 分佈標記的不對稱

一、分佈範圍
二、語序

小 結

第四章性別差異與語音

第一節 概述

一、口語語音的特點
二、性別差異對語音的影響

第二節 音色

一、兩性音質的差別
二、兩性言語中母音與輔音的音色
三、原因的探討

第三節 前化

一、母音的前化
二、輔音的前化
三、原因的探討

第四節 音長

一、語速的性別差異
二、母音音長的性別差異
三、輔音音長的性別差異

第五節調型

一、音高及音域的性別差異
二、調型的性別差異

小 結

第五章性別差異與語詞

第一節 概述

一、口語在語詞方面的特點
二、性別差異對詞語運用的影響

第二節 辭彙主題

一、兩性的興趣差異與話題分組
二、兩性話題與詞語的掌握和運用

第三節 感歎詞和語氣詞

一、感歎詞使用中的性別差異
二、語氣詞使用中的性別差異

第四節 強勢詞語與弱化手段

一、強勢詞語
二、弱化手段

第五節詈語

一、詈語的內容
二、詈語使用中的性別差異

第六節稱謂語

一、兩性的自稱
二、兩性的他稱
三、從他稱謂
四、稱謂的性別變換

小 結

第六章性別差異與話語風格

第一節 概述

一、關於“風格”
二、社會文化因素對兩性話語風格的影響
三、話語風格方面的性別差異
四、關於非語言交際因素

第二節 言語的得體性

一、關於得體原則
二、兩性話語與禮貌準則
三、兩性話語與幽默準則
四、兩性話語與克制準則

第三節 對話中的合作與協調

一、關於對話中的合作與協調
二、話輪交替
三、話語的關聯

第四節 交際失誤

一、關於“交際失誤”
二、由性別差異引起的交際失誤類型

小 結

第七章總結

第一節 言語性別差異的類型和參數

一、個體差異與性別差異
二、言語性別差異的類型
三、影響言語性別差異分佈的參數

第二節 言語性別差異的原因

一、生理差異
二、心理差異
三、社會文化差異
四、正確評價的問題

結束語

一、基本結論
二、本項研究的特點

參考文獻
外國人名中外文對照表
後記
社會語言學導論
作者孫煒、周士宏、申莉
分類號C2.1.2 038
出版社世界知識出版社
主題
註釋
本書分為微觀社會語言學、交際社會語言學、宏觀社會語言學三部分,內容包括:引言;語言變異;社會語言學的研究方法;引言;言語交際;交際社會語言學的理論基礎等。 本書適合語言研究者、語言學專業的研究生和本科生以及所有對社會語言學感興趣的讀者。
緒論

0.1 社會語言學的性質

0.2 社會語言學產生的背景

0.2.1 社會語言學產生的理論背景
0.2.2 社會語言學產生的外部條件

0.3 社會語言學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0.3.1 社會語言學的理論意義
0.3.2 社會語言學的實踐意義

第一章 微觀社會語言學

第一節 引言

1.1 拉波夫的社會語言學方法論
1.2 我國的社會語言學研究

第二節 語言變異

2.1 語言變異

2.1.1 與語言變異相關的幾個概念
2.1.2 影響語言變異的社會因素

2.2 語言變化

2.2.1 語言變化——“進行中的變化
2.2.2 語言變化規則

第三節 社會語言學的研究方法

3.1社會語言學調查

3.1.1 調查準備
3.1.2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3.2 社會語言學的調查方法

3.2.1 抽樣調查
3.2.2 抽樣的基本要求..

3.3 調查實例介紹

3.3.1 馬薩葡萄園島的語音變化研究
3.3.2 紐約城市方言研究
3.3.3 我國北京話“女國音”現象研究
3.3.4 我國北方話鼻韻尾變異研究.

第二章 交際社會語言學

第一節 引言

1.1 交際社會語言學的興起
1.2 交際社會語言學的特點
1.3 交際社會語言學的理論核心

第二節 言語交際

2.1 語言和社會交際

2.1.1 交際的需求是語言產生的動因
2.1.2 語言的發展和社會交際

2.2 言語交際行為

2.2.1 言語交際的構成元素
2.2.2 言語交際的基本過程

2.3 言語交際的基本原則

2.3.1 合作原則
2.3.2 禮貌原則
2.3.3 得體原則

第三節 交際社會語言學的理論基礎

3.1 海姆斯的交際能力理論

3.1.1 “交際能力”的提出
3.1.2 “交際能力”理論體系

3.2 甘柏茲的互動社會語言學理論

3.2.1 會話策略
3.2.2 語境化理論
3.2.3 “言語共同體”理論,

3.3 列文森的禮貌理論
3.3.1 面子理論體系
3.3.2 列文森禮貌理論體系

第四節 跨文化交際

4.1 文化與跨文化交際

4.1.1 文化內涵
4.1.2 跨文化交際內涵
4.1.3 跨文化交際的核心
4.1.4 跨文化交際的特徵

4.2 跨文化交際中語言和文化的關係

4.2.1 語言對文化的影響
4.2.2 文化對語言的影響
4.2.3 語言與文化關係的調查實例分析

4.3 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差異

4.3.1 語言層面的文化差異
4.3.2 非語言層面的文化差異
4.3.3 文化差異產生的原因
4.3.4 文化差異的克服

4.4 跨文化交際言語行為對比分析

4.4.1 道歉行為對比
4.4.2 恭維行為對比
4.4.3 拒絕行為對比
4.4.4 問候行為對比
4.4.5 致謝行為對比
4.4.6 告別行為對比

4.5 斯科隆跨語篇交際理論的提出及應用

4.5.1 跨語篇交際
4.5.2 跨語篇理論的實例分析

第三章 宏觀社會語言學

第一節 引言

第二節 語言接觸

2.1 語言的借用和融合

2.1.1 借詞
2.1.2 語言的融合和混合

2.2 雙語(多語)和雙言

2.2.1 雙語和雙言
2.2.2 調查實例分析

2.3 語碼轉換與語碼混用

2.3.1 語碼的分類
2.3.2 多重語碼現象
2.3.3 語碼轉換
2.3.4 影響語碼轉換的因素
2.3.5 語碼混用
2.3.6 語域和語體

2.4 語言擴散

2.4.1 語言擴散的研究
2.4.2 影響語言擴散的因素

第三節 語言規劃

第四節 我國的語言規劃

第五節 社會語言學與語言教學

第六節 社會語言學在其他領域中的應用

參考文獻
城市語言生活與語言變異研究
作者王立
分類號C2.1.2 037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主題
註釋
語言生活是社會生活的重要內容。社會生活是分領域的,語言生活的研究也須分領域,從而形成領域語言學。領域語言學絕非語言學家自己就能建得起來的,而是需要不同領域的專家與語言學家共同努力。領域語言學起碼應當研究三個方面的問題:其一,某領域的語言文字使用狀況;其二,某領域的語言問題及需要制定的語言政策;其三,某領域從業人員應具有的語言文字素質,並通過培訓及能力達標測試等措施,保證這些素質的實現,提高從業人員的工作品質。比如當前已經開展十餘年之久的普通話水準測試工作,就應當認真考慮各行業的特點,研發帶有行業特色的普通話培訓教材。

第1章 導言
第2章 國家語文法規的社會推廣
第3章 城市語言文字的社會應用
第4章 語言結構要素的社會變異
第5章 城市語言生活的社會基礎
第6章 餘論

參考文獻
後記
當代漢語的社會語言學觀照:外來詞進入漢語的第二次高潮和港台詞語的北上
作者萬紅
分類號C2.1.2 034
出版社南開大學出版社
主題
註釋
本書旨在對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流行的外來詞進行綜合考察與系統分析。20年來當代漢語對英語、日語等外來詞及港臺詞的借用和吸收,是社會語言學和漢語詞彙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本文參考了大量的國內報刊、雜誌和專業文章,並以此為基本語料,對當代漢語中外來詞的借用作了詳細的分類,對其積極作用、消極影響以及如何規範等問題作了較全面的研究與探討。

中文部分

第一章 概述

1.1 引言
1.2 外來詞的性質
1.3 當代外來詞產生的管道
1.4 當代漢語借入外來詞的新特點
1.5 前人的研究成果及局限性

第二章 當代外來詞的類型

2.1 音譯詞
2.2 意譯詞
2.3 仿譯詞
2.4 音譯+意譯詞(混合詞)
2.5 循音命名詞+類名
2.6 音譯詞+類名
2.7 音義兼顧詞
2.8 字母詞
2.9 當代外來縮略語

第三章 外來詞對漢語詞或詞素語法意義的影響

3.1 外來詞素的提出
3.2 外來詞素的類型
3.3 外來詞素的特點
3.4 音譯外來詞帶著漢語化了的語音形式直接參與外來詞的創制
3.5 意譯詞是漢化最為徹底的外來詞,由漢語固有詞素創制而成  
3.6 用某一外語詞時,使漢語詞添加了相關聯的義項  
3.7 其他例詞  
3.8 語法上受英文詞性影響而改變中文原有詞的詞性  
3.9 與意譯詞恰好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近年來日漸增多的字母詞  
3.10 外來詞音節語素化的文化語言闡釋  
3.11 語法方面  
3.12 外來詞素對漢語的影響

第四章 外來概念詞對現代漢語色彩詞意義的影響  

4.1 綠色  
4.2 灰色  
4.3 黃色  
4.4 白色  
4.5 黑色

第五章 當代最新日源外來詞  

5.1 意義類型  
5.2 形式類型中的日源借詞分為六種  
5.3 詞語解釋

第六章 港臺詞語的北上  

6.1 文化詞  
6.2 方言詞  
6.3 普通話對港臺詞語的改造與發展  
6.4 經常出現在內地報刊和人們口語中的一些港臺詞語  
6.5 主要詞語解釋  
6.6 對吸收港臺詞語的評價

第七章 中國網路語言中的外來詞  

7.1 網路語言的概念  
7.2 網路語言的構成  
7.3 網路語言的性質和前途  
7.4 網路語言的規範問題

第八章 外來詞的價值及規範

第九章 總結:外來詞是語言接觸的必然結果

參考文獻
社會語言學教程
作者游汝杰、邹嘉彥
分類號C2.1.2 031
出版社復旦大學出版社
主題
註釋
本書是高等院校中文系、社會學系、新聞學系等有關專業的本科教材。全書共分十章,基本內容為:社會語言學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語言變異與語言變體、雙重語言和語言忠誠、言語交際。漢語與華人社會、語言與文化、語言接觸、語言競爭、語言規範等。內容兼括狹義和廣義的社會語言學、國外與國內的社會語言學。其中部分內容較為專門,可供有興趣的同學課外閱讀,也可供研究生參考。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社會語言學的邊界和研究物件   

一、描寫語言學與社會語言學   
二、社會語言學與唯理語法、生成語法   
三、方言學與社會語言學   
四、社會語言學的研究範圍和物件  

第二節 社會語言學的誕生和經典研究成果   

一、社會語言學的誕生   
二、城市方言學   
三、小城鎮社會方言研究   
四、言語民俗學  

第三節 社會語言學的研究方法   

一、多人次抽樣調查   
二、快速隱秘調查法   
三、定量分析   
四、社會網路的調查研究   
五、配對變法  

第四節 社會語言學在中國的產生和發展

第二章 語言變異與語言變體  

第一節 社會方言   

一、階層變體和性別變體   
二、城鄉差異和年齡變體   
三、語域變體和職業變體   
四、地方戲曲語言變體  

第二節 語言分化與語言轉用   

一、語言分化   
二、方言的系屬層次和地理層次   
三、方言島及其成因   
四、語言轉用  

第三節 語言演變的社會、文化原因   

一、人口變遷和語言的宏觀演變   
二、移民方式和方言地理分佈類型的關係   
三、方言歷史演變的宏觀取向   
四、權威方言變易的社會文化原因   
五、語言微觀演變的社會、文化原因

第三章 雙重語言和語言忠誠  

第一節 雙重語言和雙層語言   

一、雙重語言現象   
二、雙層語言現象   
三、雙重語言和雙層語言的關係   
四、雙重語言的成因和發展趨勢   
五、多語現象和多語社區的共同語  

第二節 民系、方言與地方文化   

一、民系、方言和地方文化的層級性   
二、語言使用場域的地理層級性   
三、語言社會功能的層級性   
四、強勢方言和弱勢方言  

第三節 語言忠誠和語言態度——香港個案分析   

一、香港華人各民系概況   
二、少數民系的語言忠誠   
三、影響語言忠誠的因素   
四、結語

第四章 言語交際  

第一節 言語社區和言語交際能力   

一、言語社區   
二、言語交際能力   
三、禮貌語言  

第二節 會話和語碼轉換   

一、會話結構和會話分析   
二、精密語碼和有限語碼   
三、語碼轉換和語碼混合  

第三節 語言或方言的可懂度研究   

一、方言間辭彙接近率的計量研究方法   
二、兩個新的課題和新的研究方法   
三、關於可懂度的兩點思考

第五章 漢語的形成、發展和華人社會  

第一節 漢語的歷史源頭和地理擴散   

一、南方各大方言的形成及其歷史層次   
二、域外方言  

第二節 語言演變和社會、文化的關係   

一、方言的據點式傳播和蔓延式擴散   
二、歷史行政地理與方言地理的關係   
三、文白異讀和科舉制度   
四、方言擴散和語言融合  

第三節 海外漢語分佈和華人社會   

一、海外漢語形成的原因   
二、海外漢語方言和華人社區的共同特徵   
三、海外漢語方言社區的由來和分佈   
四、官話和粵語在海外的地位   
五、方言社區的語言標誌   
六、語言接觸和文化同化

第六章 基於語料庫的社會語言學研究  

第一節 海內外漢語辭彙的差異及其社會背景   

一、各地中文異同比較和共時語料庫   
二、中文和日文新詞的衍生和辭彙重整   
三、各地中文辭彙重整的幾個特點  

第二節 當代漢語新詞的多元化趨向和地區競爭   

一、新詞地區分佈的統計   
二、各地新生外來詞的競爭和發展趨勢   
三、華語各地區新詞接近率比較  

第三節 報刊辭彙和社會文化演變   

一、新聞媒體與社會文化   
二、地名詞見報率的變化   
三、複合地名的演變   
四、結語

第七章 語言與文化  

第一節 語言與文化共生、共存   

一、語言與文化共生   
二、語言與文化共存   
三、語言發展滯後于文化   
四、語言結構與文學體裁   
五、漢語和漢字文化  

第二節 親屬稱謂的文化背景   

一、親屬稱謂的分類   
二、親屬稱謂與民間忌諱心理   
三、親屬稱謂與婚姻制度   
四、親屬稱謂與宗法觀念   
五、親屬稱謂的演變及其文化原因  

第三節 語言與民間心理   

一、語言禁忌   
二、語言巫術   
三、語言迷信   
四、語言和民俗  

第四節 人名和地名的文化內涵   

一、人名的民族文化特徵和時代特徵   
二、地名的文化特徵   
三、地名演變的文化原因

第八章 語言接觸  

第一節 語言同化和文化同化   

一、語言同化的五個階段   
二、海外華人社會的語言和文化同化   
三、結語  

第二節 語言接觸和辭彙傳播   

一、辭彙的借用和文化的散播   
二、文化對“辭彙輸入”的相容和制約   
三、音義混譯詞和音譯義注詞的結構制約   
四、辭彙輸入的原因   
五、外來詞的本土化   
六、結語  

第三節 語言融合   

一、合璧詞   
二、洋涇浜語   
三、混合語和混合型方言   
四、語言接觸和句法結構的輸入   
五、底層語言、上層語言和傍層誤言

第九章 社會發展與語言競爭  

第一節 香港的語言競爭   

一、香港語言歷史背景述略   
二、語言轉移和身份認同   
三、英語的社會地位   
四、結語  

第二節 臺灣的語言競爭   

一、臺灣各民系和方言   
二、高層語言之間的競爭   
三、低層語言之間的競爭  

第三節 內地的語言競爭   

一、頂層語言   
二、粵語、吳語和閩語的競爭力比較   
三、地區性強勢方言的競爭  

第四節 新加坡的語言競爭   

一、新加坡社會發展和語言使用概況   
二、頂層語言的競爭   
三、華人社會高層語言的競爭

第十章 社會語言學的應用  

第一節 語言計畫   

一、語言地位計畫   
二、語言本體計畫  

第二節 語言教育和教學語言   

一、語言教育   
二、雙語教育   
三、第二語言習得

附錄:中英對照社會語言學術語
中國社會語言學(增訂本)
作者郭熙
分類號C2.1.2 032
出版社浙江大學出版社
主題
註釋
社會語言學,是關於語言和社會的關係的學問。它始於20世紀60年代,綜合了語言學、社會學和人類學的一引動論和方法,開闢了研究語言的新途徑。本書將分章介紹社會語言學的相關理論,當中包括中國社會語言學的現象,並以詳細的案例示範來表明有關理論或實際問題是怎樣通過使用適當的研究方法來解決的。其中部分內容較為專門,可供有興趣的同學課外閱讀,也可供研究生參考。 我們交流科學知識的唯一工具——語言,從起源和主要功能來看,本質上都是社會的。 ——伯特蘭•羅素 唯有研究語言的社會作用,才能懂得語言的本質。 ——J.旺德里葉斯

緒 論

第一節 中國社會語言學的對象
第二節 社會語言學和相關學科
第三節 社會語言學的誕生和發展

第一章 社會語言學的基本概念

第一節 語言、方言和民族共同語
第二節 語言觀和語言態度
第三節 社會語言學的類別
第四節 中國的語言國情和中國社會語言學的任務

第二章 社會變遷和漢語的發展

第一節 社會變遷與語言變化的關係
第二節 社會文化接觸和漢語的發展
第三節 現代中國社會分化和當代漢語的形成
第四節 從“文革”語言看社會政治運動對語言的影響
第五節 社會人口變動對語言的影響

第三章 語言的社會變異

第一節社會範疇
第二節 政治語言和社會流行語
第三節 秘密語
第四節 語域:以新聞語言為例

第四章 語碼

第一節 多重語碼:現代社會的必然
第二節 語碼的選擇:社會的和個人的
第三節 語碼的混合、混用和轉用
第四節 語碼的轉換

第五章 漢語和中國社會結構

第一節 語言對社會結構的反映
第二節 語言對家庭的反映
第三節人名
第四節地名

第六章 語言迷信

第一節 語言的功能和語言的神秘化
第二節 禁忌語、委婉語和詈語

第七章 語言規劃和語文生活

第一節 語言規劃和語言政策
第二節 中國歷史上的語言規劃
第三節 建國後的語言規劃
第四節 當前我國的語文生活

第八章 社會語言學的研究程式和調查方法

第一節 社會語言學的研究程式
第二節 定性、定量研究以及抽樣的方法
第三節 社會語言學研究人員的素養

參考文獻
索 引
社會語言學研究方法的理論與實踐
作者張廷國、郝樹壯
分類號C2.1.2 025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主題
註釋
本書旨在探究社會語言學研究的基本理論、基本方法以及如何將這些理論和方法應用到教學和研究的實踐中去。 全書共計十三章,分別從三個部分展開:第一至第五章側重於社會語言學研究方法的基本理論研究;第六至第十章側重於具體研究方法的探究;第十一至第十三章側重於研究理論與研究實踐的結合。 本書的適用範圍可面向從事社會語言學研究的同行、語言與文化研究者、英語教師、英語專業的研究生和本科生。此外,也能夠成為社會語言學研究和研究生教育方面有價值的教科書或參考書

第一章 社會語言學的發展探究

1.1 什麼是社會語言學
1.2 社會語言學的研究物件與目的
1.3 社會語言學的起源與發展

1.4 社會語言學流派

1.4.1 菲什曼的語言的社會學流派
1.4.2 海姆斯的話語文化學流派
1.4.3 拉波夫的變異學派

1.5 社會語言學的學科誕生
1.6 社會語言學在中國的發展

第二章 社會語言學的跨學科屬性

2.1 社會語言學的學科交融性

2.2 社會語言學諸學派之間的相互關係

2.2.1 社會語言學與語言的社會學
2.2.2 微觀與宏觀社會語言學
2.2.3 微觀與宏觀社會語言學的辨析

2.3 社會語言學與語言和社會

2.4 社會語言學與語言學

2.4.1 什麼是語言學
2.4.2 社會語言學與語言學的辨析

2.5 社會語言學與社會學

2.6 社會語言學與人類語言學

2.6.1 什麼是人類語言學
2.6.2 人類語言學的主要創始人
2.6.3 人類語言學和社會語言學的關係

第三章 社會語言學研究的基本方法

3.1 什麼是科學
3.2 科學研究的目的  

3.3 科學研究的方法  

3.3.1 社會經驗  
3.3.2 認知世界的方法—— 演繹與歸納推理  
3.3.3 科學研究  

3.4 演繹推理與歸納推理的辯證關係  

3.5 演繹法與歸納法的實踐應用

3.5.1 在社會語言學研究中的應用
3.5.2 在語言教學中的應用  

3.6 研究方法與方法論

3.6.1 研究方法
3.6.2 研究方法論

3.7 社會語言學研究方法的特徵

3.7.1 定性與定量研究結合
3.7.2 社會語言學的解釋性特徵
3.7.3 社會語言學的實證研究特徵

第四章 定性與定量研究的分析比較

4.1 定性研究
4.2常用的定性研究方法
4.3 定量研究
4.4 常用的定量研究的方法

4.5 定性與定量研究的差異

4.5.1 研究方法的差異
4.5.2 語料或數據
4.5.3 研究的方法比較
4.5.4 研究的假設及研究結果

第五章 研究的效度與信度

第六章 課題的假設與抽樣分析

第七章 IMRAD與研究論文寫作

第八章 問卷調查

第九章 採訪

第十章 觀察法

第十一章 社會因素與語言變異

第十二章 話語與會話分析

第十三章 研究語料的統計分析及語料庫的應用

主要參考文獻
社會語言學實驗教程
作者徐大明
分類號C2.1.2 027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主題
註釋
社會語言學,是關於語言和社會的關係的學問。它始於20世紀60年代,綜合了語言學、社會學和人類學的一引動論和方法,開闢了研究語言的新途徑。本書將分章介紹社會語言學的相關理論,並以詳細的案例示範來表明有關理論或實際問題是怎樣通過使用適當的研究方法來解決的。其中部分內容較為專門,可供有興趣的同學課外閱讀,也可供研究生參考。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社會語言學的產生與發展
第二節 社會科學的特性
第三節 社會語言學實驗室
第四節 研究方向
第五節 實踐教學

第二章 語言變異與語言變化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溧水“街上話”(u)變項
第三節 應答語“行成”變項
第四節 “有+VP”句式的使用情況
第五節 總結

第三章 互動社會語言學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會話策略
第三節 現出語法
第四節 社會語用學
第五節 總結

第四章 語言接觸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奧克蘭華人日常對話中的語碼轉換
第三節 馬來西亞柔佛州客家人的語言轉用
第四節 黑龍江省杜爾伯特蒙古族社區語言
第五節 總結

第五章 言語社區理論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新加坡華人社區的語言狀況
第三節 南京市“小姐”稱呼語的使用情況
第四節 農民工言語社區調查研究
第五節 總結

第六章 城市語言調查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新興工業區語言研究
第三節 南京“問路”調查
第四節 廣州市語言文字使用調查
第五節 總結

第七章 語言認同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上海方言與地域認同
第三節 父親稱謂與社會認同
第四節 漢語的名稱研究
第五節 總結

第八章 語言規劃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新加坡雙語家庭
第三節 字母詞研究
第四節 “作做”變異研究
第五節 總結

第九章 總結

第一節 “實踐”的原則
第二節 面向社會現實
第三節 學以致用

參考文獻
社會語言學研究
作者徐大明
分類號C2.1.2 028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主題
註釋
本書共由四個章節組成,外加一個作者前言。本書的第一章和第三章研究的是兩個普遍性問題,即:語言與文化之間的關係的怎樣?語言與思維的關係又是如何?本書第二章的主要內容,是關於色彩詞語文化含義以及色彩語碼認知模式的研究;本書的第四章是本套叢書的結尾之作,我們試圖採用宏觀描述的手段,分別對社會語言學的性質和社會語言學的前景給予了概括性研討。本書對於語言與文化關係的討論,主要通過第一章和第二章的內容來實現的。第一章集中考察了社會語境中語言形式的流變。在這一章裏,我們還從社會文化角度,考察了臭名昭著的“水門事件”對英語新詞新語的構成所造成的深刻影響。第二章主要討論了下列幾個方面的問題:回顧了近百年來色彩研究理論範式的轉變,揭示出基本色彩進化論觀點與語言文化決定論觀點之爭是如何加深我們對語言思維與外部世界之間相關性的理解的。此外,我們還提出了一種社會語言學色彩語碼研究模式,探討了社會文化因素對於色彩語碼認知模式的影響。第三章是語言與思維關係的討論。通過語言哲學研究中普遍唯理論同文化規約論這兩條研究主線,我們在第三章中從社會語言學的角度,對於語言與哲學、語言與邏輯、語言與知識、語言與思維、語言與心智,以及語言與文化的問題進行了闡述。第四章是結尾之章,既對全書做了一個總結,有對社會語言學的發展進行了前瞻。其中部分內容較為專門,可供有興趣的同學課外閱讀,也可供研究生參考。 江山語言學叢書總序 關於語言的系統性 新加坡華社雙語調查——變項規則分析法在宏觀社會語言學中的應用 聯繫社會來研究語言——重讀羅常培先生的《語言與文化》 兒童雙語發展與家庭社會網路——對新加坡三代同堂雙語家庭的調查研究 北方話鼻韻尾變異研究 關於《會話策略》 約翰•甘柏茲的學術思想 語言研究的科學化 新加坡語言政策研究報告 語言變異與語言變體 語言變項的描寫和研究 語言變化 語言接觸 “行城”變異一百年 言語社區理論 外語學習中的性別差異——中國大學生英語用詞研究 南京“問路”調查 “華語”宣言書——評徐傑、王惠《現代華語概論》 中國社會語言學的新發展 後記
中國社會語言學 (2007年第1期)
作者《中國社會語言學》編委會
分類號C2.1.2 035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主題
註釋
本書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通論,包括的文章有:語言教育與社會文化共同體的建設、社會語言學理論方法論、我國語碼轉換研究的現狀與特點;第二部分、語言與民族認同,包括的文章有:馬來西亞華人社會區環境中民族認同與語言傳播的互動、新加坡學前兒童華語使用與國家認同;第三部分;語言學習與認同,包括的文章有:語言學習者認同、“僅僅是工具嗎”?——中國中學英語課本中的英語認同、英語學習動機與自我認同變化——綜合大學英語專業一年級跟蹤調查、外語學習與反思性自我認同——以中國大學英語學習“差生”為例、語碼轉換與認同轉換——以英語教師課堂語碼轉換為例為有關的研究者提供了借鑒和參考。 。

通論

●語言教育與社會文化共同體的建設
●社會語言學理論方法論
●我國語碼轉換研究的現狀與特點

語言與民族認同

●馬來西亞華人社區環境中民族認同與語言傳播的互動
●新加坡學前兒童華語使用與國家認同

語言學習與認同

●語言學習者認同
● “僅僅是工具嗎”?——中國中學英語課本中的英語認同
●英語學習動機與自我認同變化——綜合大學英語專業一年級跟蹤調查
●外語學習與反思性自我認同——以中國大學英語學習“差生”為例
●大學生俄語學習動機類型研究
●語碼轉換與認同轉換——以英語教師課堂語碼轉換為例
社會語言學概論
作者戴慶夏
分類號C2.1.2 029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主題
註釋
這套教材的體例總的來說是統一的,第一章是“緒論”,最後一章是“回顧與展望”。一般每節後面配有思考和練習題,章後附有參考文獻,書末附有術語表。各書有自己的內容,但有的內容是共有的,共有的內容在觀點和寫法上會有一些不一致的地方。其中部分內容較為專門,可供有興趣的同學課外閱讀,也可供研究生參考。

第一章 什麼是社會語言學   

第一節 社會語言學研究的物件   
第二節 社會語言學的興起   
第三節 社會語言學在語言學中的地位   
第四節 社會語言學的發展

第二章 語言的性別、年齡變異   

第一節 語言的性別變異   
第二節 語言的年齡變異

第三章 語言與階級、階層   

第一節 語言的全民性與階級差異   
第二節 階級(階層)與語言變異

第四章 語言與行業、職業   

第一節 社會集團和語言社團、語言社群   
第二節 行話   
第三節 語域

第五章 跨境語言的變異   

第一節 什麼是跨境語言   
第二節 研究跨境語言的意義   
第三節 跨境語言的變異

第六章 語言接觸與語言演變   

第一節 語言影響   
第二節 語言兼用   
第三節 語言轉用   
第四節 語言瀕危

第七章 語言的文化變異   

第一節 語言與文化的關係   
第二節 稱謂與文化   
第三節 宗教與語言

第八章 語言規劃   

第一節 語言規劃的性質、意義   
第二節 語言規劃的物件、內容   
第三節 語言規劃的理論、原則   
第四節 語言規劃的方法、步驟   
第五節 當代中國的語言規劃

第九章 社會語言學的研究方法   

第一節 社會語言學的語言觀和方法論   
第二節 社會語言學的研究程式和方法   
第三節 社會語言學研究者的素質和要求

附錄一 《中國語言文字使用情況調查問卷》例選
附錄二 社會語言學研究報告中的圖表示例
術語表
漢語詞的社會語言學研究
作者王立
分類號C2.1.2 033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主題
註釋
本書講述了:在“上篇現代漢語兒化動態研究”中“兒化詞的發生和發展”一文,是筆者原來研究中所缺的部分,由筆者的碩士研究生馬楠執筆,經筆者修改編入,“兒化詞的發生和發展”一文的編入可以使兒綴詞的動態研究更加完整。馬楠在攻讀碩士學位時以兒綴詞的歷史為研究方向,編入部分是她的研究成果。本書共8章,包括漢語“詞”的認識歷程、從語感的角度認識漢語的“詞”、漢語社團對於“詞”的感知、漢語社團的“字”“詞”認知差異等。本書適合語言研究者、語言學專業的研究生和本科生以及所有對社會語言學感興趣的讀者。

上篇:現代漢語“兒化”動態研究

一、關於兒化詞的研究
二、兒化詞的語音學研究
三、兒化詞的音系學研究
四、兒化詞的結構和意義
五、兒化詞的變化和變異
六、兒化詞的發生和發展

附錄一 兒化韻調查表
附錄二 兒化詞調查表
附錄三 參考文獻

下篇:雙語和語言應用研究

七、雙語的性質和仲介語研究
八、仲介語“僵化”的語言學意義
九、雙語學習中目的語對基礎語的影響
十、語言態度與雙語現象
十一、普通話的功能和存在形式
十二、被字句的偏誤和規範
十三、流行語新探
十四、漫談“洋味兒”漢語
十五、網路語言是什麼語言
十六、語言學習、語言能力與大學語文教育
十七、詞的認知基礎——評王立先生《漢語詞的社會語言學研究》
十八、語言規範的現實性、動態性和前瞻性

參考文獻
後記
社會語言學
作者陳原
分類號C2.1.2 006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主題
註釋
社會語言學,是關於語言和社會的關係的學問。它始於20世紀60年代,綜合了語言學、社會學和人類學的一引動論和方法,開闢了研究語言的新途徑。本書將分章介紹社會語言學的相關理論,並以詳細的案例示範來表明有關理論或實際問題是怎樣通過使用適當的研究方法來解決的。其中部分內容較為專門,可供有興趣的同學課外閱讀,也可供研究生參考。

新版序


0 作為邊緣科學的社會語言學
1 語言作為一種社會現象
2 語言作為一種交際工具
3 語言作為思想的直接現實
4 語言作為一種資訊系統
5 手勢語言和“原始語言”
6 “階級語言”
7 語言論爭的社會意義
8 語言符號與非語言符號
9 非語言交際與形象思維
10 從社會生活觀察語言變化
11 從語言變化探索社會生活的圖景
12 語言的模糊性與模糊語言
13 語言的相互接觸
14 術語和縮略語的社會作用
15 塔布和委婉語詞
16 語言感情和國際社會

文獻舉要
名目索引
人名索引
社會語言學研究:文化.色彩.思維篇
作者楊永林
分類號C2.1.2 030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主題
註釋
這套教材介紹社會語言學的背景、社會語言學語言文化研究傳統、社會語言學的影響和貢獻。章後附有參考文獻,書末附有術語表。各書有自己的內容,但有的內容是共有的,共有的內容在觀點和寫法上會有一些不一致的地方。其中部分內容較為專門,可供有興趣的同學課外閱讀,也可供研究生參考。

序言
前言

第一章 社會文化詞語為鏡:社會文化因素與語言使用關係研究

1.1研究背景

1.2社會語言學與變化中的語言

1.2.1語言流變中的潮汐現象
1.2.2時代的發展與語言的變革

1.3文化解讀與文化誤讀

1.4文化誤讀中的資訊缺省現象

1.5社會語言學語言文化研究傳統

1.5.1倫敦學派的傳統
1.5.2北美學派的影響

1.6社會語言學的貢獻

1.7尤金•奈達的語言文化觀

1.7.1語言同文化的存在是相輔相成的
1.7.2語言不僅反映文化,同時也塑造文化
1.7.3語義的多樣性與語境的選擇性
1.7.4詞語的意義取決於句法結構和文化背景兩個方面的因素

1.8從“牛番茄”事件,看文化差異現象

1.9社會政治文化因素在英語新詞語中的表現

1.9.1英語新詞新語的來源
1.9.2從飲食文化習慣,看詞語比喻意義的擴展
1.9.3從詞語的功能轉化,看語言同社會文化的關係
1.9.4從專有名詞的普通化現象,看文化概念在語言中的實現
1.9.5從複合成分.gate,看美國社會政治文化對英語的影響

1.10來自漢語研究的證明

1.10.1來自漢語文化學研究的證明
1.10.2詞語數量的增加
1.10.3語義用法的擴展
1.10.4結構文體的嬗變

1.11來自英漢跨文化翻譯的表現:文化誤譯現象枚舉——語言的問題還是文化的問題?

1.12研究意義 第二章 七彩文化,盡現語言:色彩詞語認知模式與社會文化因素研究

第二章 七彩文化,盡現語言:色彩詞語認知模式與社會文化因素研究

2.1色彩語碼研究背景簡介

2.2豐富多彩的觀察視野

2.2.1哲學家的觀點
2.2.2人類學調查結果
2.2.3民族學研究成果
2.2.4神經生理學研究
2.2.5遺傳基因新發現
2.2.6心理學實驗報告
2.2.7跨文化社會心理比較研究
2.2.8語言學研究的貢獻

2.3社會語言學色彩語碼研究對於語言學研究的貢獻

2.3.1研究背景
2.3.2整合型色彩語碼研究模式
2.3.3實例分析

2.4色彩詞語的文化關聯:來自中國大學生群體的實驗報告

2.4.1研究背景
2.4.2實驗設計
2.4.3資料收集
2.4.4實驗結果
2.4.5討論與結論

2.5研究意義

第三章 我言我思,涇渭難分:語言與思維的關係

3.1研究背景

3.2語言哲學中的普遍唯理論與文化規約論

3.3語言與哲學

3.3.1從名實之爭到言無定論
3.3.2希臘羅馬先哲的看法
3.3.3古代中國哲學的解釋
3.3.4從成語比喻,看名物之辯
3.3.5從英語專有名詞普通化現象,看名實關係
3.3.6名實之爭:語言問題,還是哲學問題?
3.3.7現代語言學“言無定論”的理論基礎

3.4語言與邏輯

3.4.1現實•邏輯•語法三位一體
3.4.2何謂語法——規定主義的邏輯解釋
3.4.3認知語言學的解釋
3.4.4客觀現實與語法系統的關係

3.5語言與知識

3.5.1語言工具與知識傳授洛克的語言知識觀
3.5.2多維世界的感知與單維語言表述之間的矛盾
3.5.3絕對動態的思維活動方式與相對靜態的語言表達之間的衝突
3.5.4語言工具性的困惑奧斯丁的“言有所為”理論
3.5.5維果茨基論語言與思維的關係
3.5.6語法隱喻與修辭隱喻給予我們的啟示

3.6語言與心智

3.6.1類典型理論的貢獻
3.6.2理論語言學的思考

3.7語言相對論的解釋

3.7.1從洪堡特到薩丕爾一沃爾夫假設
3.7.2思維模式與語言表達
3.7.3卡普蘭的篇章結構研究
3.7.4範托拉的文摘結構比較
3.7.5布魯姆關於英漢條件句認知基礎的研究
3.7.6中國大學生色彩語碼認知的調查
3.7.7文化相對論與“認知”假設

3.8研究意義

第四章 任重道遠,貴在求索:社會語言學研究前景瞻望

4.1一種全新的語言學研究範式

4.1.1鮮明的反傳統精神
4.1.2深刻的人文關懷傾向
4.1.3相容並包的學術胸襟
4.1.4多學科交叉的研究特色
4.1.5格物致用的學術傳統
4.1.6互補優勢明顯的邊緣學科
4.1.7歸納為主的實證主義方法

4.2一個跨學科應用性邊緣學科.

4.2.1社會語言學與語言學理論研究
4.2.2社會語言學與語言教學研究
4.2.3社會語言學與文獻學研究
4.2.4社會語言學與跨文化研究
4.2.5社會語言學在其他研究領域中的應用

4.3一個與時共進的語言學發展方向

4.3.1社會語言學研究代表了新世紀語言科學研究的一個發展方向
4.3.2社會語言學研究為語言學理論的探索開闢了新的增長點

4.4前途光明

各章 參考書目

1.前言部分參考書目
2.第一章 參考書目
3.第二章 參考書目
4.第三章 參考書目
5.第四章 參考書目

附錄

附錄I
附錄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