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選單
瀏覽
書名
ISBN
索書號
其他書名
權限設定
語言
部門
位置
文獻類型
課程範圍
適合
 至
是否有電子資源?
電子資源關鍵字
題目 : 漢語發展、漢語硏究總數: 11
中國語言學在十字路口
作者徐烈炯
分類號C2.2.3 008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主題
註釋
在由20世紀進入21世紀之際,我國出版了好幾部語言學科綜述著作,例如劉堅主編的《二十世紀的中國語言學》,告訴讀者中國語言學有些什麼。我們這裏提出一個似乎相反的問題:中國語言學沒有什麼?接著要探討的是:為什麼別的國家有的語言學我們沒有,或者很少?這對中國語言學的過去和今後的發展有沒有影響?本書總共十七章,分成上、中、下三篇。

開篇語

上篇 走近當代語言學的主流

第一章 生成語法縱橫談
第二章 生成語法學方法論
第三章 CHOMSKY的語言習得理論
第四章 心智主義語言觀
第五章 生成語法三十年(1957—1987)
第六章 管轄與約束理論
第七章 生成語法最近二十年:從管約論到最簡方案

中篇 觀察中國語言學的現狀

第八章 音標中的學問
第九章 跨語言研究的廣度與深度
第十章 漢語語義研究的空白地帶
第十一章 非對比性的方言語法研究
第十二章 外文系的教學與研究

下篇 思考中外語言學分道的緣由

第十三章 語言學理論與語言事實
第十四章 形式與功能
第十五章 功能主義與形式主義
第十六章 中國人看CHOMSKY的語言哲學
第十七章 中國語言學的道路

附錄 2007年1月14日訪談記錄 Wonder of Speech: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Languages(香港公開演講)

後記
漢語通用語史研究
作者李剛、王宇紅
分類號C2.2.3 017
出版社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主題
註釋
《漢語通用語史研究》全面梳理了漢語通用語發展的歷史軌跡,描繪了漢語從自發規範不斷走向自覺規範的歷史足跡。本書上起秦漢、下至當代,廓清了漢語通用語形成的歷史沿革。凡是民族共同語發展過程中的重要理論觀念、重大語言政策和實踐都有所涉及。另外,本書結合中國傳媒大學播音主持藝術學院的前身北京廣播學院播音系四十多年來在推普工作的專業人員、示範人員播音員、主持人語言培養方面的經驗,以語音教學為重點闡釋了對普通話推廣工作的教學經驗及研究成果。

引論

第一編 漢語規範的形成及漢民族共同語發展的歷史

第一章 漢語通用語的基本發展過程也是不斷規範化的過程

第一節 古代部分(先秦時期至北宋)
第二節 近代部分(南宋至“五四”運動)
第三節 現代部分(“五四”運動以後)

第二章 漢民族共同語形成和發展的歷史回顧

第一節 “漢字規範化”以前共同語的雛形
第二節 先秦兩漢時期共同語的形成、發展
第三節 中古共同語在動盪中發展
第四節 近古共同語開始轉型
第五節 清末共同語向標準語發展的努力

第二編 建國以後的通用語建設工作

第一章 新中國漢語規範化運動和推廣普通話運動對通用語建設所起的作用

第一節 立國建設階段
第二節 改革發展階段

第二章 中文拼音方案與通用語語音標準的推廣

第一節 《中文拼音方案》的淵源
第二節 新中國成立後中文拼音方案的制訂
第三節 《中文拼音方案》的設計與組成
第四節 中文拼音方案是最佳方案
第五節 《中文拼音方案》的推廣與優化
第六節 中文拼音方案與現代化建設

第三章 普通話推廣與通用語建設

第一節 通用語在學校
第二節 通用語在社會中的推廣
第三節 廣播電視等電子媒體與通用語推廣
第四節 推普機構與隊伍建設以及立法

第四章 普通話水準測試與通用語建設

第一節 漢語通用語標準的確立與通用語推廣
第二節 普通話水準測試制度的實施、發展與現狀
第三節 新舊普通話水準測試大綱的對比分析
第四節 普通話水準測試的科學性分析與值得討論的問題及對策
第五節 播音專業人員的普通話水準測試

第五章 播音主持藝術專業普通話教學的實踐引領價值

第一節 近半個世紀的發展
第二節 教學的一般內容
第三節 教學的基本模式
第四節 引領價值

參考書目
參考論文
後記
現代漢語史概論
作者習晏斌
分類號C2.2.3 016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主題
註釋
本書反映了本人目前對現代漢語史的認識。書中討論的問題基本涵蓋了能夠支撐一個學科所必備的各個要素,包括學科的界定、提出的依據、分期、研究內容、研究方法、與其他相關學科的關係以及研究的意義和價值等,對學科目前取得的研究進展也做了簡要的回顧和總結。相信讀者通過這些,可以對現代漢語史有一個比較全面的瞭解。

前言

第一章 現代漢語和現代漢語史

第一節 現代漢語
第二節 現代漢語史

第二章 現代漢語史的提出依據  

第一節 現代漢語的發展過程  
第二節 現代漢語的致變因素

第三章 現代漢語史的分期  

第一節 現代漢語史分期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第二節 現代漢語史分期的原則和標準  
第三節 現代漢語史各階段及其特點

第四章 現代漢語史的研究內容  

第一節 各語言要素的研究  
第二節 專題研究  
第三節 個案研究  
第四節 工具書編纂及相關研究

第五章 現代漢語史的研究方法  

第一節 傳統的研究方法  
第二節 現代的研究方法  
第三節 具有現代漢語史特色的研究方法

第六章 現代漢語史與其他相關學科的關係  

第一節 現代漢語史與現代漢語學的關係  
第二節 現代漢語史與漢語史的關係  
第三節 現代漢語史與社會語言學的關係  
第四節 現代漢語史與規範語言學的關係

第七章 現代漢語史研究的意義和價值  

第一節 科學研究方面的意義和價值  
第二節 語言應用方面的意義和價值

第八章 現代漢語史研究成果概覽  

第一節 專著  
第二節 論文  
第三節 散見於其他研究中的相關成果

第九章 現代漢語史研究示例(一)——量詞的發展演變研究  

第一節 量詞的顯現與退隱  
第二節 量詞使用範圍的變化  
第三節 量詞意義的變化  
第四節 現代漢語量詞發展的階段性特點

第十章 現代漢語史研究示例(二)——綜合研究  

第一節 “程度副詞+動詞性片語”考察  
第二節 新的“名1+名2”形式考察  
第三節 辭彙“返祖”現象考察  
第四節 當代漢語的語法化
漢語和漢語研究十五講
作者陸儉明 沈陽
分類號C2.2.3 012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主題
註釋
《漢語和漢語研究十五講》(名家通識講座書系)系統地討論了語法研究和語言應用中的重要理論和方法,幾乎涉及所有前沿的研究方向和熱點的研究課題。兩位作者都是多年從事漢語研究的一流學者,其論述高屋建瓴,深入淺出,既照顧到通識課教材的通俗性,又具有學術著作的深度和嚴謹。《漢語和漢語研究十五講》(名家通識講座書系)不僅可以作為大學素質教育的理想教材,適合語言學專業研究的學生(包括碩士生和博士生)。

《名家通識講座書系》總序

本書系編審委員會

緒論

第一講:關於漢語 主要參考文獻
第二講:漢語研究概述 主要參考文獻
第三講:結構理論與結構層次分析 主要參考文獻
第四講:變換理論與句式變換分析
第五講:特徵理論與語義特徵分析
第六講:配價理論與配價結構分析
第七講:空語類理論與空語類分析
第八講:移位理論與成分移位分析
第九講:約束理論與語義所指分析
第十講:指向理論與語義指向分析
第十一講:範疇理論與語義範疇分析
第十二講:認知理論與語言認知分析
第十三講:語用理論與語言運用分析
第十四講:類型理論與語言類型分析
第十五講:漢語研究和漢語研究的應用

後記
二十世紀的中國語言學
作者劉堅
分類號C2.3.8 006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主題
註釋
20世紀是中國語言學由近代向現代飛躍的發展時期。中國傳統語言學科汲取西方現代語言學理論的營養,得到迅速發展;新興學科應時而生,日趨壯大成熟。本書由各分支學科的著名學者撰稿,描述20世紀中國語言學的現狀,展現成就,並指出研究方向。本書既可作為大學中文系現代漢語課程的文字學教材,也適合函授及社會各層次的自學自修需要。


壹 二十世紀的漢語音韻學

貳 二十世紀的漢語訓詁學

三 二十世紀的漢語文字學

肆 二十世紀的古漢語語法學

伍 二十世紀的近代漢語研究

陸 二十世紀的中國歷史語言學

柒 二十世紀的中國語音學和語音研究

捌 二十世紀的現代漢語詞彙學

玖 二十世紀的中國現代語法學

拾壹 二十世紀的漢語修辭學

拾貳 二十世紀的漢語言文字規範工作

拾三 二十世紀的對外漢語教學 ——學科地位的確立和學科理論研究

拾肆 二十世紀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研究

拾伍 二十世紀的中國普通語言學

拾陸 二十世紀的漢語語音的描寫實驗和解釋

拾柒 二十世紀的中國話語語言學

拾捌 二十世紀的中國數理語言學

拾玖 二十世紀的中國社會語言學
漢語史綱要
作者史存直
分類號C2.2.3 015
出版社中華書局
主題
註釋
《漢語史綱要》由史存直先生生前出版的三部著作——《漢語語音史綱要》、《漢語語法史綱要》、《漢語辭彙史綱要》組成,以商周以來主要是周秦以來的所謂“通語”的發展歷史為研究對象,考察漢語的歷史發展過程找出它的發展規律、發展方向,探詢現代漢語語音體系、語法體系和辭彙體系的歷史來源。不主張漢語史分期,全書以語音、語法、辭彙為序,語音史部分採用調、韻、聲順序,將構詞法置於辭彙史部分。立論精到,論述深入淺出,適合漢語史入門者學習使用,及漢語史研究者參考。

緒論

上編 漢語語音史綱要  

第一章 漢語語音史的橋樑——《廣韻》音系   

1.1 研究漢語語音史的材料   
1.2 怎樣使用漢語語音史的材料   
1.3 《廣韻》音系是研究漢語語音史的橋樑   
1.4 《廣韻》的體裁   
1.5 從《廣韻》切語所歸納出來的聲類和韻類   
1.6 並韻的經過和韻攝  

第二章 調類的發展   

2.1 周秦古音的調類   
2.2 上古的入聲有沒有三種不同的收尾   
2.3 漢語的調類系統自周秦以來有哪些變化   
2.4 四聲再分陰陽的過程   
2.5 陽上與去聲相混的過程   
2.6 入聲消失的過程  

第三章 韻類的發展   

3.1 古韻類不同於今韻類   
3.2 怎樣找出上古的韻類系統   
3.3 重要古音學家的分部情況   
3.4 對古舒聲韻的檢查   
3.5 對古人聲韻的檢查   
3.6 上古韻部音值的擬測   
3.7 漢語韻類系統的歷史演變概況   
3.8 之、脂、支三部的演變過程   
3.9 歌、魚、[侯]、幽、宵五部的演變過程   
3.10 陽韻八部的演變過程   
3.11 人聲韻八部的演變過程  

第四章 聲類的發展   

4.1 怎樣擬測上古聲類系統   
4.2 對上古聲類所提出的各種學說   
4.3 上古聲類系統的擬測   
4.4 喉音影曉匣(喻)和牙音見溪羣疑的發展   
4.5 舌音端(知)、透(徹)、定(澄)、泥(娘日)、來的發展   
4.6 齶音照、穿、神、審、禪的發展   
4.7 齒音精(莊)、清(初)、從(床)、心(疏)、邪的發展   
4.8 唇音幫(非)、滂(敷)、並(奉)、明(微)的發展   
4.9 聲類發展的概括  

第五章 普通話語音體系的來源   

5.1 漢語語音體系的主流和北京音系   
5.2 從明清兩代北系韻書來看北京音系的代表性   
5.3 北京音系調類的來源   
5.4 北京音系韻類的來源(1)   
5.5 北京音系韻類的來源(2)   
5.6 北京音系韻類的來源(3)   
5.7 北京音系聲類的來源   
5.8 結束語


中編 漢語語法史綱要  

第六章 語法體系問題   

6.1 為什麼要提出語法體系問題   
6.2 從語法的根本性質談建立語法體系的重要原則   
6.3 漢語的語法特點   
6.4 漢語究竟有沒有“形態”   
6.5 根據“形式結合內容而以形式為綱”的原則來看漢語語法體系中的一些具體問題  

第七章 實詞的定性化   

7.1 漢語實詞從甲骨文時代起就能分類   
7.2 詞類的本用和活用   
7.3 詞類活用的發展   
7.4 實詞的定性化  

第八章 助動詞的發展   

8.1 助動詞“可、能、足、得”的發展   
8.2 助動詞“當、應、宜、合、須”的發展   
8.3 助動詞“欲、願、肯、敢”的發展   
8.4 助動詞“見、被”的發展   
8.5 助動詞“了、著、過”的發展   
8.6 助動詞“來、去”的發展  

第九章 數量詞的發展   

9.1 基數的發展   
9.2 序數、約數、分數的發展   
9.3 名量詞的發展   
9.4 動量詞的發展  

第十章 代詞的發展   

10.1 人稱代詞的發展(一)   
10.2 人稱代詞的發展(二)   
10.3 人稱代詞的發展(三)   
10.4 人稱代詞複數表示法的發展   
10.5 指示代詞的發展   
10.6 疑問代詞的發展  

第十一章 介係詞的發展   

11.1 介詞“於”的發展   
11.2 介詞“以”的發展   
11.3 連詞“與”的發展   
11.4 連詞“而、且”的發展   
11.5 連詞“則、即”的發展   
11.6 間詞“之”的發展   
11.7 係詞“為、是”的發展  

第十二章 助詞的發展   

12.1 助詞概述   
12.2 語首助詞的發展   
12.3 語中助詞   
12.4 語中助詞“豈、其、寧、可、難道”的發展   
12.5 語末助詞“也、矣”的發展   
12.6 語末助詞“乎、歟(與)、耶(邪)”的發展   
12.7 語末助詞“哉、夫”的發展   
12.8 助詞“的、了、嗎、呢”的來源  

第十三章 詞序的規律化   

13.1 漢語的基本詞序   
13.2 古漢語中的特殊賓語前置現象   
13.3 賓語前置現象的消失   
13.4 介詞結構在句中的位置   
13.5 倒裝和賓語提前   
13.6 把字句的產生和發展  

第十四章 表現的精密化   

14.1 從哪些方面來看漢語表現的精密化?   
14.2 時間表現法的發展   
14.3 能被動關係表現法的發展   
14.4 介係詞的發展趨勢   
14.5 倒裝和省略中的表現精密化趨勢  

第十五章 句結構的複雜化   

15.1 從哪些方面來看漢語句結構的複雜化?   
15.2 附加成分的發展   
15.3 表詞結構的產生和發展   
15.4 複句的發展   
15.5 包孕句的發展   
15.6 高度複雜化句子的出現

下編 漢語辭彙史綱要  

第十六章 基本詞彙的形成和發展   

16.1 辭彙和基本詞彙   
16.2 漢語基本詞彙的形成和發展   
16.3 關於自然現象、自然物的名稱   
16.4 關於時令、方位的名稱   
16.5 關於肢體和器官的名稱   
16.6 關於親屬的名稱   
16.7 關於生產勞動的辭彙   
16.8 關於物質文化的辭彙   
16.9 關於動作的辭彙   
16.10 關於事物性狀的辭彙  

第十七章 社會發展和辭彙的新陳代謝   

17.1 概說   
17.2 甲骨文時代的辭彙特點   
17.3 周秦時代的辭彙特點   
17.4 漢魏六朝時代的辭彙特點   
17.5 隋唐宋時代的辭彙特點   
17.6 元明清時代的辭彙特點  

第十八章 詞義的演變   

18.1 概說   
18.2 詞義的擴大   
18.3 詞義的縮小   
18.4 詞義的轉移   
18.5 名稱的改換  

第十九章 構詞法的發展   

19.1 概說   
19.2 變音別義的造詞法   
19.3 雙音單純詞的產生和發展   
19.4 複合詞的產生和發展   
19.5 添綴詞的產生和發展  

第二十章 漢語中的借詞和譯詞   

20.1 古代來自匈奴和西域的借詞和譯詞   
20.2 來自梵語的借詞和譯詞   
20.3 來自蒙古語、滿洲語的借詞   
20.4 鴉片戰爭前來自西洋的借詞和譯詞   
20.5 鴉片戰爭後來自西洋的借詞和譯詞   
20.6 日本譯詞和日本詞的借用

附錄
史存直論著目錄
簡明漢語史(修訂本)(下)
作者向熹
分類號C2.2.3 014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出版社
主題
註釋
《簡明漢語史(修訂本)(下)》為教育部確立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凡上、下兩冊,以語音史、辭彙史、語法史三編為主體,分上古、中古、近代三大時間段對漢語史進行整體描述,從史的角度進行縱向比較;並以“緒論”和“結論”首尾呼應,史論結合,勾勒出三千年來漢語發展的清晰輪廓並總結了漢語的發展規律。《簡明漢語史(修訂本)(下)》是作者半個世紀的漢語史研究學術結晶,可作為語言學相關專業研究生的必修教材和中文專業本科生的選修教材,可供高校教師、語文研究工作者參考。

下編 漢語語法史

第一章 上古漢語語法的發展

第一節 從甲骨卜辭看商代語法
第二節 上古漢語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量詞的發展
第三節 上古漢語代詞的發展
第四節 上古漢語副詞、介詞的發展
第五節 上古漢語連詞、助詞的發展
第六節 上古漢語句法的發展(一)
第七節 上古漢語句法的發展(二)

第二章 中古漢語語法的發展

第一節 中古漢語名詞、動詞、形容詞的發展
第二節 中古漢語數詞、量詞的發展
第三節 中古漢語代詞的發展
第四節 中古漢語副詞的發展
第五節 中古漢語介詞、連詞的發展
第六節 中古漢語助詞的發展
第七節 中古漢語句法的發展

第三章 近代漢語語法的發展

第一節 近代漢語動詞、數詞、量詞的發展
第二節 近代漢語代詞的發展
第三節 近代漢語副詞、介詞的發展
第四節 近代漢語連詞的發展
第五節 近代漢語助詞的發展
第六節 近代漢語句法的發展
第七節 “五四”以後漢語語法的發展

結論

第一節 漢語語音、辭彙、語法發展的特點和趨勢
第二節 漢語光輝的歷史和偉大的前程

修訂本後記
簡明漢語史﹙修訂本﹚﹙上﹚
作者向熹
分類號C2.2.3 013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主題
註釋
本書為教育部確立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凡上、下兩冊,以語音史、詞彙史、語法史三編為主體,分上古、中古、近代三大時間段對漢語史進行整體描述,從史的角度進行縱向比較;並以“緒論”和“結論”首尾呼應,史論結合,勾勒出三千年來漢語發展的清晰輪廓並總結了漢語的發展規律。 本書是作者半個世紀的漢語史研究學術結晶,可作為語言學相關專業研究生的必修教材和中文專業本科生的選修教材,可供高校教師、語文研究工作者參考。

緒論

第一節 研究漢語史的目的、意義和觀點方法
第二節 研究漢語史的依據
第三節 漢語的發展和漢族社會
第四節 漢字發展和漢語發展史
第五節 漢語發展史的分期

上編 漢語語音史

第一章 上古漢語語音系統

第一節 上古漢語聲母系統
第二節 上古漢語韻部系統(一)
第三節 上古漢語韻部系統(二)
第四節 上古漢語聲調系統

第二章 上古到中古漢語語音系統的發展

第一節 中古漢語聲母系統
第二節 中古漢語韻母系統和聲調系統
第三節 上古到中古漢語聲母系統的發展
第四節 上古到中古漢語聲母系統的發展(一)
第五節 上古到中古漢語聲母系統的發展(二)
第六節 上古到中古漢語聲母系統的發展(三)
第七節 上古到中古漢語聲調系統的發展

第三章 從中古到近代漢語語音系統的發展

第一節 近代漢語語音系統
第二節 中古到近代漢語聲母系統的發展
第三節 中古到近代漢語陰聲韻的發展
第四節 中古到近代漢語陽聲韻的發展
第五節 中古到近代漢語入聲韻的發展
第六節 中古到近代漢語聲調系統的發展
第七節 現代漢民族共同語標準音的形成

中編 漢語詞彙史

第一章 上古漢語詞彙的發展

第一節 從甲骨文看商代詞彙
第二節 上古漢語單音詞的發展
第三節 上古漢語複音詞的發展
第四節 上古漢語詞義的發展
第五節 上古漢語同義詞的發展
第六節 上古漢語成語和諺語的發展

第二章 中古漢語詞彙的發展

第一節 中古漢語單音詞的發展
第二節 中古漢語複音詞的發展
第三節 中古漢語詞義的發展
第四節 外族文化對中古漢語詞彙發展的影響
第五節 中古漢語同義詞的發展
第六節 中古漢語成語和諺語的發展

第三章 近代漢語詞彙的發展

第一節 近代新詞的產生和蒙語、滿語對漢語詞彙的滲透
第二節 近代漢語複音詞的發展
第三節 近代漢語詞義的發展
第四節 近代西方文化對漢語詞彙發展的影響
第五節 近代漢語同義詞的發展
第六節 近代漢語成語和諺語的發展
第七節 「五四」以後漢語詞彙的發展
中國現代語言學史
作者何九盈
分類號C2.2.3 011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主題
註釋
中國語言學史是屬於學術史性質的一門學科。它的任務是要研究中國語言學史的淵源、流派,探索中國語言學的發展規律,對中國歷史上產生的語言學著作進行科學的、客觀的評價,從而促進我國語言學事業的進一步發展。何九盈先生就是抱著這樣一種嚴肅認真的態度對中國語言學的發展歷史進行了回顧,何先生將中國語言學史分為兩個階段:古代和現代。此書是現代部分。

緒論

第一章 現代語文運動

概況
第一節 現代書面漢語的形成
第二節 現代標準漢語的確立
第三節 中文拼音化的發展過程
第四節 普通語言學的介紹

第二章 語法學

概況
第五節 古代漢語語法研究
第六節 近代漢語語法研究
第七節 古今語法比較研究
第八節 文法革新問題
第九節 漢語語法理論研究
第十節 文言虛字工具書

第三章 音韻學

概況
第十一節 上古音研究
第十二節 中古音研究
第十三節 北音學的建立
第十四節 “國音學”和北京音系研究
第十五節 等韻源流的研究
第十六節 音韻學史與概論性的著作

第四章 方言學

概況
第十七節 方言分區
第十八節 方言考古
第十九節 方言調查

第五章 漢字學

概況
第二十節 古文字研究
第二十一節 《說文》研究
第二十二節 漢字改革
第二十三節 文字學史和概論性的著作

第六章 訓詁學與辭書編纂

概況
第二十四節 訓詁理論的建立
第二十五節 詞源研究
第二十六節 經籍舊音考辨
第二十七節 古辭書研究
第二十八節 辭書編纂
第二十九節 訓詁學史和概論性的著作

第七章 修辭學

概況
第三十節 修辭理論研究
第三十一節 修辭格研究

第八章 非漢語語言文字學

概況
第三十二節 中國境內語言的譜系分類
第三十三節 非漢語語言調查
第三十四節 非漢語文字研究
第三十五節 非漢語古語言考證

全書結語
後記

人名索引
參考文獻
重印後記
21世紀的中國語言學(二)
作者商務印書館編輯部
分類號C2.2.3 007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主題
註釋
21世紀的中國語言學(二)
商務印書館編輯部 (3)
出版:
: 商務印書館

主題:
語言研究、語文知識 (551)

題目:
漢語發展、漢語硏究 (11)

註釋:
2004年5月,商務印書館和浙江大學漢語史研究中心聯合舉辦了商務印書館語言學出版基金第二次中青年語言學者論壇。共有來自20餘家研究機構、高等院校的古漢語中青年學者共34人參加會議。學者們圍繞“21世紀的中國語言學”這一中心議題進行討論,既有漢語史研究中宏觀的理論和方法的探討,也有微觀的個案研究。本書即為會議論文輯錄而成。


•從語序問題看語法事實中的“優勢序列” 辭彙化與語法化的聯繫與區別——以漢語史中的一些辭彙化為例

•上古漢語的焦點表達 中古譯經與中古漢語語法史研究

•大力加強禪宗語錄句法研究 漢語體標記“了”、“著”為什麼不能強制性使用

•語義特徵分析在語法史研究中的作用 ——“V1+V2+O”向“V+C+O”演變再探討

•粵方言“V到C”述補結構的語法化及其與“V得C”述補結構互補分佈的語法認知解釋

•漢語歷史上跟介詞“自”、“從”有關的幾個句法結構詞化問題

•從漢語比較句看歷時演變與共時地理分佈的關係 副詞“倒”及相關副詞的語義功能和歷時演變

•再談《左傳》“貳於X” ——兼談學術研究的繼承與發展

•《祖堂集》中多功能副詞“卻”的綜合研究

•論佛教對古代漢語辭彙發展演變的影響

•漢語辭彙和辭彙歷史研究瑣見

•縱橫結合研究漢語辭彙 從隱含到呈現(上) ——試論中古辭彙的一個本質變化

•論詞語結構在詞義分析中的作用

•中古近代漢語詞彙學研究芻議

•揚雄《方言》與中古、近代漢語詞語溯源(二例)

•《敦煌變文集》疑難校釋 《敦煌文獻語言辭典》

•編纂芻議 關於“異體字”的幾個問題

•郭店簡《六德》“多”字舊說訂誤 殷墟甲骨文“鬼日”補說

•敦煌俗字例釋 先秦“替”字補證 東巴文研究材料問題建言三則

•漢語史研究中的假設與證明 ——試論一個學術觀念問題

•歷史方言研究的本體與特徵問題

•觀念更新與科學的方法論 ——傳統古音學的回顧和現代古音學的展望

•《切韻》分韻和詩文用韻的關係問題

•傳統語言學的材料基礎研究在21世紀中國語言學中的地位

•傳教士利瑪竇的漢語學習與漢語研究


後記
中國語文的時代演進
作者周有光
分類號C2.2.3 009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主題
註釋
內容提要本書是“了解中國叢書”中之一冊。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其漢字從甲骨文算起已有3300年以上的歷史。辛亥革命(1911年)以來,中國的語言和文字發生了極大的變化。這本小冊子以平易的筆墨,敘述了這一變化,同時就漢字的發展、中文文體的演變、漢字的簡化、漢語字母的制定、我國少數民族的語言和文字等情況作了介紹,簡述了中國語言文字的現狀和問題。這是一本比較全面地了解和認識中國語言文字概況的通俗讀物。可供廣大語言文字工作者、愛好者及研究人員學習參考。

一、緒說

(一)語言的共同化
(二)文體的口語化
(三)文字的簡便化
(四)注音的字母化

二、語言的共同化

(一)漢語的方言
(二)漢語的現代共同語
(三)共同語的推廣
(四)漢語的國際地位

附錄一

(一)漢語方言分區表
(二)漢語普通話的特點
(三)現代漢語語法詞類表
(四)漢語方言語詞舉例比較

三、文體的口語化

(一)文言和白話
(二)作文和寫話
(三)白話文運動
(四)白話文運動的延續

四、文字的簡便化

(一)漢字的定形
(二)漢字的定量
(三)漢字的定音
(四)漢字的定序

五、注音的字母化

(一)切音字和注音字母
(二)方言羅馬字和國語羅馬字
(三)漢語拼音方案
(四)漢語拼音正詞法

附錄二

(一)漢語拼音方案
(二)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規則(摘要)

六、少數民族的語言和文字


(一)少數民族和民族語言
(二)少數民族的現行文字
(三)少數民族的民間文字
(四)漢字型字母文字

附錄三

(一)民族名稱和語言系屬表
(二)各民族使用文字情況
(三)少數民族漢字型文字舉例

七、向信息化時代前進


(一)語言生活的歷史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