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選單
瀏覽
書名
ISBN
索書號
其他書名
權限設定
語言
部門
位置
文獻類型
課程範圍
適合
 至
是否有電子資源?
電子資源關鍵字
主題 : 語言與文獻總數: 20
中國古代文學文獻學 - 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作者程章爛
分類號C5.4.2 022
出版社鳳凰出版社
主題
註釋
本書收集了中國大陸、香港、臺灣及英、美、日等國家地區專家、學者五十多篇論文,其主題以古代文學文獻為中心,同時涉及經、史、子三部文獻,在注重傳統研究方法的同時,還注重從學術史、美術史、宗教學等角度研究文學文獻。本書既可作為大學中文系現代漢語課程的文字學教材,也適合函授及社會各層次的自學自修需要。

賦學文獻綜論
一 別集
二 總集
三 詩文話
四 賦話
五 史傳
六 書目
七 諸子
八 筆記
九 類書
十 出土文獻
格乘作《笙賦》說質疑
關於《文選》注引賦的一些問題
一 從《文選》注引賦看漢魏六朝賦
二 《文選》注引賦的價值
三 嚴輯《全文》所收諸賦校補
《事類賦注》引漢魏六朝賦考
一 輯佚
二 校勘
唐宋元石刻中的賦
《賦珍》考論
一 《賦珍》之基本情況及其編者施重光考
二 序文撰者吳宗達考
三 從《賦珍》看施重光的賦學觀點
附:《賦珍》目錄
《閩嶠賦約》考論
一 《閩嶠賦約》之編者與入選作者身份
二 賦選類型、賦作題材及其意義
附:《閩嶠賦約》目錄
賦學文獻拾零
一 先唐賦輯補拾遺
二 先唐賦存目考拾遺
三 《後漢書》所記賦家賦作
四 《白鵠賦》與政治
五 王楙誤記蔡邕《終南山賦》
六 “碑文似賦”考
七 《太平廣記》中之唐賦佚文存目
地理發現與政治定義——論郭璞《江賦》
說《七觀》——七體的革新及其文體環境
古典文體的現代命運
廖化作先鋒,何必遜大將——評馬積高先生著《賦史》
論賦絕句五十首
後論賦絕句五十首
後記
文獻學理論研究導論
作者馮浩菲
分類號C5.1.1 017
出版社山東大學出版社
主題
註釋
《文獻學理論研究導論》主要內容包括:文獻學的特徵和功用、文獻學分類、文獻載體及其研究與介紹、文獻類型及其研究與介紹、文獻體式及其研究與介紹、文獻注釋及其研究與介紹、文獻校勘及其研究與介紹等。本書既可作為大學中文系現代漢語課程的文字學教材,也適合函授及社會各層次的自學自修需要。


引言
第一章 文獻學的特徵和功用
一 文獻學的特徵
二 文獻學的功用

第二章 文獻學分類
一 我國文獻學分類現狀
二 我國文獻學重新分類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三 我國文獻學重新分類的具體設想

第三章 文獻載體及其研究與介紹
一 關於文獻載體
二 關於文獻載體的研究與介紹

第四章 文獻類型及其研究與介紹
一 關於文獻類型
二 關於文獻類型的研究與介紹

第五章 文獻體式及其研究與介紹
一 關於文獻體式
二 關於文獻體式的研究與介紹

第六章 文獻注釋及其研究與介紹
一 關於文獻注釋
二 關於文獻注釋的研究與介紹

第七章 文獻校勘及其研究與介紹
一 關於文獻校勘
二 關於文獻校勘的研究與介紹

第八章 文獻版本及其研究與介紹
一 關於文獻版本
二 關於文獻版本的研究與介紹

第九章 文獻傳播及其研究與介紹
一 關於文獻傳播
二 關於文獻傳播的研究與介紹

第十章 研究、撰寫各類文獻學著作的一般程式和知識準備
一 研究、撰寫各類文獻學著作的一般程式
二 研究、撰寫各類文獻學著作的知識準備
參考文獻
人名索引
《三國演義》版本研究
作者(日)中川諭
分類號C5.2.1 010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主題
註釋
中國古代文史——這裏是就其廣義的概念而言——的研究必須以盡可能豐富的、可靠的文獻為依據;現代文史的研究當然同樣如此。這已是文史研究者的常識,但同時又是努力的目標,而不是已然存在的普遍的風氣。本書既可作為大學中文系現代漢語課程的文字學教材,也適合函授及社會各層次的自學自修需要。

《光華文史文獻研究叢書》序

緒論

第一節 《三國志演義》的版本研究史
第二節 問題點
第三節 諸版本的介紹

第一章 諸版本的系統分類

第一節 先行研究的諸版本系統分類和問題點
第二節 現存《三國志演義》諸本的分類

第二章 二十四卷系統諸本的相互關係

第一節 嘉靖本與周曰校本、夏振宇本

(一)插入故事
(二)嘉靖本、周曰校本、夏振宇本的相互關係
(附一)十一個插入故事
(附二)插入故事的來源

第二節 《李卓吾先生批評三國志》

(一)概說
(二)吳觀明本、綠蔭堂本、藜光樓本的相互關係
(三)與其他諸本的關係

第三節 毛宗崗本的成書過程

(一)毛宗崗本“凡例”中的“俗本”
(二)有關插入故事
(三)從文章、表現看毛宗崗本的成書過程
(四)小結
(附)毛宗崗本“凡例”注釋

第四節 《新鐫校正京本大字音釋圈點三國志演義

第五節 《新鐫通俗演義三國志傳》

(一)所屬系統
(二)在二十四卷系統諸本中的位置
(三)夷白堂本的特殊性
(四)抄本《三國志通俗演義》的卷數
(五)小結

第六節 《鐘伯敬先生批評三國志》

(一)先行研究和問題點
(二)成書年代
(三)與諸本的關係
(四)有關鐘伯敬本的批評
(五)小結

第七節 《二刻英雄譜》所收的《三國志演義》

(一)先行研究和問題點
(二)英雄譜本中的“關索
(三)英雄譜本的11個插入故事
(四)英雄譜本的文本
(五)小結

第八節 《李笠翁批閱三國志》

(一)先行研究和問題點
(二)在二十四卷系統諸本中的位置
(三)與毛宗崗本的關係
(四)李漁本中的批評
(五)小結

第三章 二十卷繁本系統諸本

第一節 二十卷“花關索”系統諸本的相互關係

(一)關於餘象鬥本、志傳評林本、鄭少垣本、鄭雲林本、楊閩齋本
(二)關於種德堂本
(三)關於湯賓尹本
(四)小結:推測二十卷“花關索”系統的祖本

第二節 關於《新刊通俗演義三國志史傳》

(一)先行研究
(二)插入故事和插入詩歌
(三)正文特徵
(四)小結

第四章 二十卷簡本系統諸本

第一節 “關索”系統諸本的相互關係

(一)兩個類別——“志傳小系統”與“英雄志傳小系統”
(二)“志傳小系統”諸本的相互關係
(三)“英雄志傳小系統”諸本的相互關係
(四)兩個系統的關係
(五)小結

第二節 關於《新鍥音釋評林演義合相三國志史傳》

(一)所屬系統
(二)所屬的類別
(三)在“志傳小系統”中的位置
(四)熊氏刊本《三國志演義》
(五)小結
(附)有關《新刻京本全像演義三國傳》(與畊堂本)

第五章 三個系統的關係與《三國志演義》的簡略文本

第一節 《水滸傳》、《西遊記》的文繁本與文簡本
第二節 文簡本與文繁本的比較、文簡本的特點
第三節 《三國志演義》中的情況
第四節 三個系統的關係
(一)關索故事與周靜軒詩歌的插入時間
(二)三個系統的關係

結論
後記
各篇原載書刊
中文版後記
簡帛文獻與先秦兩漢文學研究
作者王澤強
分類號C5.2.1 009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主題
註釋
《簡帛文獻與先秦兩漢文學研究》以二十世紀出土的先秦兩漢時期遺存的竹簡、帛書文獻為主要依據,在充分尊重、吸收前人及時賢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以多角度觀照的方式重新審視文學史上一些重大的有爭議的課題,內容涉及《詩經》、楚辭、漢賦、《老子》、《論語》等專題研究領域,論據新穎,論證嚴密,見解獨特,較全面地揭示了出土簡帛文獻在早期文學史研究領域中的學術價值。本書既可作為大學中文系現代漢語課程的文字學教材,也適合函授及社會各層次的自學自修需要。

第一章 引言:簡帛文獻的發現與研究
第一節 追尋失落的文明——出土簡帛文獻概述
第二節 一門新興的學科——簡帛學
第三節 先秦兩漢文學研究面臨的新機遇

第二章 簡帛文獻與《詩經》
第一節 《詩經》在楚國的傳播與研究
第二節 《詩經》中楚國歌謠缺失的原因
第三節 上海博物館藏楚簡《孔子詩論》
第四節 阜陽漢簡《詩經》

第三章 簡帛文獻與楚人的思想觀念
第一節 楚人鬼神觀的嬗變
第二節 “大水”——楚人崇拜的江水之神
第三節 從楚簡看屈原思想產生的淵源

第四章 簡帛文獻與楚辭
第一節 楚墓竹簡所記神祇的學術意義
第二節 從楚墓貴族蔔祀竹簡看《九歌》的屬性
第三節 楚人的原始宗教思維與《離騷》的內在結構

第五章 簡帛文獻與辭賦
第一節 銀雀山漢簡《唐勒》
第二節 睡虎地秦簡《為吏之道》
第三節 尹灣漢簡《神烏賦》

第六章 簡帛文獻與《老子》
第一節 郭店楚簡的學術史意義
第二節 郭店楚簡《老子》

第七章 簡帛文獻與《論語》及其他
第一節 定州漢簡《論語》
第二節 鳩杖、玉杖詔書及鳩鳥形象的社會意義
第三節 “烏”意象的蘊意及演化

附錄 簡帛文獻發現與研究編年簡史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詞文獻研究
作者任德魁
分類號C5.2.1 012
出版社南開大學出版社
主題
註釋
《詞文獻研究》作為一部文學文獻研究專著,《詞文獻研究》以兩宋金元詞籍、詞作為主要研究物件,考辨作品真偽、分析版本源流、總結輯佚方法、探討校勘原則。尤其注重借鑒前賢經驗,強調體例校勘,突出詞體特質,將詞體格律與文獻研究結合起來,對學術研究方法進行有益的探索。書中所舉誤例與實證成果亦可為《全宋詞》《全金元詞》的校訂提供參考。

第一章 詞作辨偽
一 詞作辨偽概說
二 偽詞成因初探
三 詞作辨偽簡論
四 元好問《遺山先生新樂府》偽詞考

第二章 詞作輯佚
一 詞作輯佚述略
二 詞作輯佚方法與標準
三 詞作輯佚摭誤
四《全明詞》疏失舉例

第三章 詞集版本研究
一 詞集版本研究述略
二 詞集版本研究舉要
三 遺山詞集版本源流考(上)
四 遺山詞集版本源流考(下)

第四章 詞集校勘研究
一 詞集校勘述略
二 毛晉與詞集校勘
三 詞作校勘方法與原則
四 《全宋詞》《全金元詞》校勘摭誤

第五章 詞律研究
一 詞律研究述略
二 詞律研究側論
三 詞律研究舉例——《洞仙歌》
參考書目
後記
中國古籍編撰史
作者曹之
分類號C5.1.2 004
出版社武漢大學出版社
主題
註釋
本書的出版共經歷五個階段:第一階段為資料準備階段。在這個階段,我翻閱了大量古今圖書,積累了數百萬字的資料。第二階段為設計大綱階段。全書擬分兩編:上編以時為序,縱向研究,歷述各代圖書編撰歷史;下編以專題為序,橫向研究,詳陳圖書編撰的若干焦點話題。全書縱橫交錯,試圖對古代圖書編撰進行一次粗線條的描繪。第三階段為寫作階段。我把全書的主要內容化整為零,分為40個專題,然后各個擊破。先后撰寫并發表了40余篇論文,這些論文自成系列,在學術界產生了較好的影響。第四階段為匯總階段。40個專題一一解決之后,匯而總之,重新修
南宋的詩文選本研究
作者張智華
分類號C5.2.1 013
出版社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主題
註釋
南宋的詩歌選本與當時的詩壇風氣及詩學觀點有密切的關係,本文著重探討了三個方面:一、孫紹遠《聲畫集》與南宋時期唐宋並重的詩學思潮之演變;二、周弼《唐三體詩法》與南宋後期宗唐詩學思潮的演變;三、桑世昌《回文類聚》與遊戲、娛樂及宋代詩壇精細工巧的審美傾向之關係。南宋詩文選本與學術風會主要表現為呂祖謙學派、朱熹學派、陳亮學派、葉適學派與詩文選本的關係。這幾個學派的編選宗旨、審美傾向各有不同。本書既可作為大學中文系現代漢語課程的文字學教材,也適合函授及社會各層次的自學自修需要。


第一章 總論:南宋人所編詩文選本在中國學術史上的地位
第二章 南宋詩文選本的存佚、分類
第一節 南宋詩歌選本敘錄
第二節 南宋文章選本敘錄
第三章 部分重要詩文選本版本源流考
第一節 呂祖謙《古文關鍵》版本考辨
第二節 呂祖謙《宋文鑒》成書過程及兩個版本系統
第三節 樓防《崇古文訣》三個版本系統
第四節 真德秀《文章正宗》三個版本系統
第五節 謝枋得《文章軌範》版本述略
第六節 周弼《唐三體詩法》與《唐賢絕句三體詩法》辨析
第四章 南宋文章選本與散文批評
第一節 南宋人所編古文選本與古文家文論
第二節 南宋人所編文章選本與理學家文論
第三節 南宋人所編文章選本與政治家文論
第五章 南宋詩歌選本與詩學思想
第一節 評孫紹遠《聲畫集》的美學思想——兼論南宋時期唐宋並重的詩學思潮之演變
第二節 從《唐三體詩法》看周弼的詩學觀——兼論南宋後期宗唐詩學思潮的演變
第三節 桑世昌《回文類聚》與遊戲、娛樂——兼論宋代詩壇精細工巧的審美傾向
第四節 從《古今絕句》看杜甫與王安石絕句之異同——兼論比較詩學的一些問題
第六章 南宋詩文選本與學術風會
第一節 呂祖謙學派與詩文選本
第二節 朱熹學派與詩文選本
第三節 陳亮、葉適學派與詩文選本
附錄:南宋部分詩文選本提要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古典文獻及其利用(增訂本)
作者楊琳
分類號C5.1.1 018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主題
註釋
高等院校的“古典文獻學”課程一般闡述目錄學,版本學和校勘學的基本概念、歷史沿革和有關文獻等。注重理論知識的概括性和系統性,使學習者對古典文獻的各方面有一個整體的把握本教材旨在培養學習者實際應用文獻的能力。故側重於古典文獻本身的介紹,並通過具體事例,使學習者切實認識到各類文獻的價值所在,使他們知道哪些文獻可以解決什麼樣的問題,什麼樣的問題可以找哪一類文獻來解決,將文獻學的理論知識與具體實踐緊密結合,從而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本教材的資料截止於2009年12月。書中提供的是目前最新的古典文獻資訊。本書既可作為大學中文系現代漢語課程的文字學教材,也適合函授及社會各層次的自學自修需要。


一 導論
 1.1 為什麼要學習古典文獻知識?
 1.2 怎樣學習古典文獻知識?
二 文獻的檢索方法
 2.1 紙質文獻檢索方法
  2.1.1 形序法
  2.1.2 音序法
 2.2 電子文獻檢索方法
  2.2.1 網路檢索
  2.2.2 磁片檢索
  2.2.3 理想電子文獻的標準
三 類書及其利用
 3.1 類書概說
 3.2 《玉燭寶典》
 3.3 《北堂書鈔》
 3.4 《藝文類聚》
 3.5 《初學記》
 3.6 《太平禦覽》
 3.7 《冊府元龜》
 3.8 《永樂大典》
. 3.9 《淵鑒類函》
 3.10 《古今圖書集成》
 3.11 《佩文韻府》和《駢字類編》
 3.12 《中華大典》
 3.13 《中國古文字大系》
 3.14 字詞訓釋資料類書
四 政書及其利用
 4.1 政書概說
 4.2 十通
 4.3 會要和會典
五 叢書及其利用
 5.1 叢書概說
 5.2 《四庫全書》、《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和《續修四庫全書》
 5.3 《叢書集成初編》和《叢書集成續編》
 5.4 《四部叢刊》、《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和《中華再造善本》
 5.5 《四部備要》和《近代中國史料叢刊》
 5.6 地方叢書
 5.7 大藏經
 5.8 道藏
 5.9 其他專科性叢書
六 出土文獻及其利用
 6.1 出土文獻概說
 6.2 甲骨文獻
 6.3 金石文獻
 6.4 簡帛文獻 
 6.5 敦煌文獻
七 古代圖像資料及其利用
 7.1 圖像資料概說
 7.2 綜合性圖集
 7.3 古器物圖集
 7.4 古代服飾圖集
 7.5 其他專科性圖集
八 古籍書目及其利用
 8.1 古籍書目概說
 8.2 《中國叢書綜錄》、《中國叢書廣錄》和《中國叢書綜錄續編》
 8.3 《四庫全書總目》、《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和《四庫大辭典》
 8.4 《郡齋讀書志》和《直齋書錄解題》
 8.5 史書中的書目
 8.6 《佛典精解》和《道藏提要》
 8.7 《中國地方誌聯合目錄》和《中國地方誌總目提要》
 8.8 善本書目、小說書目、中醫書目等
書名索引
後記
文選版本論稿
作者范志新
分類號C5.2.1 011
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
主題
註釋
明清两代是《文选》版刻的繁荣期,《书影》所收达全书的十分之八,加之除日本学者斯波六郎外,近人极少关怀,故而《论稿》自然也以明清为重镇。然宋刻《文选》虽存世不多,人多有争论,故不得不辨,况且亦非《叙录》所能容纳,故《论稿》于宋刻多有考辨之作。
清儒及日本学者斯波六郎并以为六臣本摘出李善注时羼人,而近来颇有异说,至日本学者冈村繁先生别创新说,以为乃是宋代刻李善本时有意剽窍臣注而来。“剽窍说”实是对李善注和苏轼论《文选》的误读,据我负责任的比勘,尤本当来自赣州六臣本,前贤之说,乃确定不可易也。此类考辨,在本书中占有一定篇幅。


上编:版刻编
说广都裴氏原刊本
再论广都裴氏本及其重刻本
赣州本与明州本
赣州本与宋建本
李善注《文选》尤刻本传承考辨
李善注《文选》尤刻本的成书
——尤刻本来源的再认识
尤刊《李善注文选》中五臣注的来历
——兼驳冈村繁先生“宋刊李善
注本盗用五臣注”说
论茶陵本
张伯颜刊元延桔本考论
汲古阁毛本散论
叶树藩海录轩本及其重刻本
《文选补遗》跋
《风雅翼》四考
张凤翼《文选纂注》的版刻流变
《文选》伪本漫谈
《文选》版本脞录
田汝成《重刻文选序》有三种结尾
《新刊续补文选纂注》的作者
《六臣注文选》吴勉学本出自潘本
崔本、吴本与潘本的传递关系
明翻茶陵本嘉靖三年刻于苏州
《六臣注文选》吴勉学本出自潘本
崔本、吴本与潘本的传递关系
明翻茶陵本嘉靖三年刻于苏州
王象乾《文选删注》正文底本出自张居仁白文本《文选》
闵刻《文选后集》五卷乃继何氏而刻
晋藩养德书院本的底本
养正书院本的刊刻时间
南监本《文选》
关于清平山堂本
日本内阁文库藏《文选》非戴金旧藏
再说田汝成《重刻文选序》
世麐堂《文选章句》非原刊本
冯梦祯《文选删注旁训》刻时及其所从出
《广广文选》的初刻本和覆刻本
凌濛初《选诗合评》的来源
弘治本《选诗补注》刊者王玺生卒年质疑
《明代版刻图释》中的《选诗补注》
《文选纂注评苑》出自赣州六臣本之证
胡震亨《續文選》的編撰與刊刻年代
秀洲本與裴氏本何者刻在先
清人與《文選》版刻捃屑
孫星衍兩次誤認張伯眼本
阮元《南宋淳熙尤本文選序》所謂翻張本何指
俞理初謂李注《文選》宋有四刻說
讀陸心源稱化唐藩本《文選》跋
邵二雲舊藏本《文選》系珠樹堂本
祝德麟跋本《文選》系文盛本堂
楊氏儒纓堂本覆刻懷德堂二刻本
蔣先庚及其《六臣注文選》的刊刻
《重訂文選集評》啟秀堂本的來源揣測
《文選》版本之最
《文選》有刻本之始
今知最早的李善單注刊本
《文選》影刻本之首
影宋本《五臣注文選》
活字《文選》第一本
《文選》第一套印本
國外第一部《文選》刻本
今存《文選》李善注最古鈔本
《文選》的第一個注本
秀州本系合并六臣注本之祖
最初斥五臣注存李善注之本
《文選》節注本
《文選》之有選本和圈點
《文選》遭禁之本
《文選》版刻年表

下編:寫本編
俄藏敦煌寫本242《文選注》與李善五臣陸善經諸家注的關係——兼論寫本的成書年代
再論俄藏敦煌寫本242《文選注》的成書年代——以諱字為例
敦煌寫本《運命論》與《辨亡論》的抄寫及其他
法藏敦煌《文選》伯2525系五代朱梁寫本
敦煌永隆本《西京賦》的是李善《文選》殘卷——駁「非盡出李善本」說
關於《文選集注》編纂流傳若干問題的思考
釋「君臣」
構建文選學基礎工程的遺憾——略評《敦煌吐魯番本文選》
荀子版本源流考
作者高正
分類號C5.2.1 008
出版社中華書局
主題
註釋
《荀子版本源流考》一書的歷代版本不下百種,互有短長。究竟哪一種可信度較大,哪一種以訛傳訛的成份較多,是學習中國古典哲學和研究句子思想首當其衝的課題。《荀子版本源流考》就是為解決這個問題而寫的。作者搜集了歷代所傳的重要版本,詳加考訂,比較優劣,字斟句酌,鑒定真偽,解決了學術界亟待解決而長期未能解決的難題,為中國古典哲學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做出了貢獻。本書既可作為大學中文系現代漢語課程的文字學教材,也適合函授及社會各層次的自學自修需要。


引言
一、西漢劉向校定三十二篇本系統
(一)劉向校定本
(二)漠書藝文志著錄本
二、十二卷本系統
(三)隋書經籍志著錄本
(四)孫卿新書本
(五)荀卿子十二卷本
(六)百川書志著錄本
三、唐楊驚注荀子二十卷寫本系統
(七)楊驚注荀子二十卷寫本
四、北宋熙寧國子監刊本系統
(八)熙寧國子監刊本
(九)古逸叢書影刻台州本
涵芬樓影印古逸叢書本
四部叢刊影印古逸叢書本
荀子集成影印四部叢刊本
(一○)浙北翻刻熙寧監本
文物出版社影印浙北本
(一一)摹抄浙北本
五十萬卷樓藏書目錄初編著錄「影寫」本
雲間韓氏藏書目著錄「影宋鈔本」
(一二)朝鮮古刊本
(一三)「韓本」手鈔本
五、南宋二浙西蜀本系統
六、南宋錢佃本系統
(一四)錢佃江西漕司刊本
(一五)摹抄錢佃本
七、南宋國子監刊小字四子纂圖互注本系統
(二<)監刻小字四子纂圓互注本
(一七)襲士高五子纂圓互注本
八、南宋建安書坊刊纂圖互注重言重意大字本系統
(一八)建安書坊大字四子纂圓互注本
(一九)纂圖互注六子大字本
(二)南宋坊刻元明遞修本
上海圖書館藏張元濟題跋本
(二纂圖互注六子巾箱本
(二二)元翻刻纂圖互注六子本
(二三)戈載跋元刻明修本
(二四)趙子惠舊藏元刻明印本
(二五)李盛鐸跋元刻明修本
荀子集成影印纂圖互注本
(二六)明初翻刻纂圖互注六子本
鐵琴銅劍樓舊藏明初刻本
(二七)明刻六子全書本
漱綠樓舊藏本
陳昆泉積善堂刊六子全書本
重刊京本纂圖互注標題六子全書本
日本刻纂圖互注本
鄞範氏天一閣書目內編著錄本
九、南宋刊刪「纂圖互注」巾箱本系統
(二八)李芝綬等跋坊刻巾箱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