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選單
瀏覽
書名
ISBN
索書號
其他書名
權限設定
語言
部門
位置
文獻類型
課程範圍
適合
 至
是否有電子資源?
電子資源關鍵字
主題 : 粵語總數: 45
王文興與現代主義 (DVD)
作者葉維康
出版社臺大出版中心
主題
註釋
每一個字的轉折都是一種策略,讀者要每一分鐘、每一步都凝注在事件上,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可以說王文興是個刻心鏤骨的藝術工作者、名符其實的文字雕刻家。

葉維廉,集詩人、散文家於一身的重量級學者,同時也是理性分析的文學評論家。擅長美國現代主義和中國詩美學、活耀於東西方的雙語詩人,博覽群書的他深刻 感受西方文學者的理論、作品與王文興小說呈現手法相互呼應的內涵,以獨到精闢的推理方式,解開王文興小說中情感的方程式,將字裡行間濃縮多義的謎題還原, 引領讀者們深入作品的空間佈署與架構,探索字、句、章節與整篇的文字互動,並以細膩的觀察來透視文字之美,使「現代小說」中「抒情詩式」之特色更為顯著。

  本DVD講述王文興的小說筆法如同導演拍攝電影的筆記,每個故事片段所表達的向度都不是率性的意外,應該要慢慢細讀、品味,不要放過每一個場景的鏡頭與呈現的氛圍。 如〈大風〉字裡行文中脈搏的動速,是對讀者一種「氣」的傳遞;〈母親〉則像是一幅以視覺、聽覺所組成的畫,富有音樂與空間的相互玩味;抑或是以主角獨白所 觸動的一個瞬間,往往是濃厚情感的投射。在小說裡,文字被賦予的各種潛能,都將塑煉成主角的形象特色,而所有的佈局安排都是要取得讀者最大的凝注,文句的 媒合更使我們開啟新視野,值得詳加閱讀與研究。
粵音正讀手冊(附CD)
作者何文匯、朱國藩
出版社香港教育圖書公司
主題
註釋
《粵音正讀手冊》乃《粵音正讀字彙》的簡本,《粵音正讀字彙》在字旁收錄《廣韻》或同系統韻書的切語,揭示讀音的來源。《粵音正讀手冊》則以快速檢索、易於攜帶為主要目的,所以不注切語,注釋也因此從簡。本書主要收錄日常用字,也斟酌收錄地名、人名、姓氏等方面的字。主要特色︰
1. 收字四千多個,以香港中小學學習所需的常用字為主。2. 以韻歸類,讀音用國際音標表示,以收每字均附以簡單注釋或例詞。3. 設有『部首檢字表』及『筆畫檢字表』,便於檢索。4. 兼具學術及應用價值,幫助讀者提高中文水準。5. 簡單易用,方便學生日常學習使用。
王文興與現代主義 (DVD)
作者葉維康
出版社臺大出版中心
主題
註釋
每一個字的轉折都是一種策略,讀者要每一分鐘、每一步都凝注在事件上,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可以說王文興是個刻心鏤骨的藝術工作者、名符其實的文字雕刻家。

葉維廉,集詩人、散文家於一身的重量級學者,同時也是理性分析的文學評論家。擅長美國現代主義和中國詩美學、活耀於東西方的雙語詩人,博覽群書的他深刻 感受西方文學者的理論、作品與王文興小說呈現手法相互呼應的內涵,以獨到精闢的推理方式,解開王文興小說中情感的方程式,將字裡行間濃縮多義的謎題還原, 引領讀者們深入作品的空間佈署與架構,探索字、句、章節與整篇的文字互動,並以細膩的觀察來透視文字之美,使「現代小說」中「抒情詩式」之特色更為顯著。

  本DVD講述王文興的小說筆法如同導演拍攝電影的筆記,每個故事片段所表達的向度都不是率性的意外,應該要慢慢細讀、品味,不要放過每一個場景的鏡頭與呈現的氛圍。 如〈大風〉字裡行文中脈搏的動速,是對讀者一種「氣」的傳遞;〈母親〉則像是一幅以視覺、聽覺所組成的畫,富有音樂與空間的相互玩味;抑或是以主角獨白所 觸動的一個瞬間,往往是濃厚情感的投射。在小說裡,文字被賦予的各種潛能,都將塑煉成主角的形象特色,而所有的佈局安排都是要取得讀者最大的凝注,文句的 媒合更使我們開啟新視野,值得詳加閱讀與研究。
粵音正讀手冊(附CD)
作者何文匯、朱國藩
分類號C2.4.2 031
出版社香港教育圖書公司
主題
註釋
《粵音正讀手冊》乃《粵音正讀字彙》的簡本,《粵音正讀字彙》在字旁收錄《廣韻》或同系統韻書的切語,揭示讀音的來源。《粵音正讀手冊》則以快速檢索、易於攜帶為主要目的,所以不注切語,注釋也因此從簡。本書主要收錄日常用字,也斟酌收錄地名、人名、姓氏等方面的字。主要特色︰
1. 收字四千多個,以香港中小學學習所需的常用字為主。2. 以韻歸類,讀音用國際音標表示,以收每字均附以簡單注釋或例詞。3. 設有『部首檢字表』及『筆畫檢字表』,便於檢索。4. 兼具學術及應用價值,幫助讀者提高中文水準。5. 簡單易用,方便學生日常學習使用。
中國人應知的國學常識
作者中華書局
分類號C5.1.1 024
出版社華品文創
主題
兩岸常用詞語對照手冊
作者蘇勝宏
分類號C1.2.6 001
出版社德威國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主題
註釋
注音與筆劃雙檢索系統 兩岸詞語對照簡易便利 同文不同義,在不同的地方所代表的意思就不同,用錯了詞語就會鬧笑話。兩岸同文同語卻有文化差距,如:台灣 所說的「馬玲薯」,海峽對岸的大陸說是「土豆」。本書乃針對國人的需求而編寫,目標在於幫助讀者們消除因兩 岸用語不同所造成的文化隔閡。 坊間類似「兩岸常用詞語對照手冊」的工具書仍屬鮮見,而本書特別依據讀者們不同的檢索習慣,系統化的整編兩 岸常用詞語,提供「注音」與「筆劃」兩套互為對應的查詢系統,以及清晰條理的使用說明,讓兩岸常見的相對詞 語的查詢與對照變得更為便利而有效率! 本書攜帶方便、查閱容易,是工作、旅遊、讀書、寫信時不可或缺的最佳幫手。
香港粵語語法的研究
作者張洪年
分類號C2.4.2 053
出版社中文大學出版社
主題
註釋
本書是作者1969年在香港中文大學讀研究所時所寫的碩士論文,當時採用的是趙元任先生A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的語法架構,也就是所謂的描寫語言學架構。從今日語言學角度來看,描述只注重表層的現象,分析只限於把觀察到的各種語言現象加以分門別類而已。對現象背後的運行規律并沒有作進一步的探索。就觀察現象而已,也未必能處處洞察入微。很多有意思的語法表現,只落落帶過而已。
作者主要以趙元任先生的體系為本,研究香港粵語中的一些語法現象,如孳生論的分析。
本書適合研究粵語語法的學生和教授作參考用途。


第一章 語音

第二章 句子的成份

第三章 謂補結構

第四章 謂詞結構

第五章 助詞

第六章 外來語

第七章 並列式、兼語式、連謂式

第八章 句子的類型

第九章 詞類(一)

第十章 詞類(二)


附錄:香港粵語裏的外來語詞彙

參考書目
文學與影像比讀
作者盧瑋鑾、熊志琴
分類號C1.8.5 002
出版社三聯書店
主題
電視文化理論
作者馬傑偉
分類號C3.3.3 002
出版社楊智文化
主題
註釋
一台電視機,是電子科技的產品,卻承載著豐富的文化想像。電視在現代家居之中,幾乎是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它所傳播的影像、聲音、價值,長年累月地成為我們家居的意識環境。本書從多種理論角度,探討電視文化與社會權力的關係,涵蓋主要的電視文化理論,由馬克思主義各種流派,到自由主義,以及近年流行的多元歧義論,都作全面的介紹和評價,且提出修正和重構,讓讀者掌握各種理論工具,深入瞭解電視的文化角色。
中華現代文學大系
作者余光中
分類號C4.5.1 033
出版社九歌出版社
主題
中華現代文學大系
作者余光中
分類號C4.5.1 033
出版社九歌出版社
主題
全球媒體時代:霸權與抵抗
作者Peter Steven
分類號C3.3.1 001
出版社書林
主題
文學與音律
作者謝雲飛
分類號C2.3.1 006
出版社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主題
註釋
應序
自序

壹 語言音律與文學音律的分析研究
貳 作品朗誦與文學音律
參 韻文音律的教學問題
肆 韻語的選用和欣賞
伍 如何自國語音中辨四聲
陸 從文鏡秘府論中看平仄律的形成
柒 詞的用韻
捌 孤兒詩及其他十六首韻語析評
語言藝術與寫作
作者司紅覆
分類號C1.5.1 021
出版社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主題
註釋
北京廣播學院繼續教育學院成教系列教材:本書作者積累多年課堂實際經驗,分三個篇章論述了寫作的基本原理及專項訓練、語言的基本知識及運用、常見文體寫作等內容。


總論

第一編 寫作的基本原理及專項訓練

第一章 觀察和積累──觀察能力的培養

第一節 寫作觀察的特點
第二節 觀察的三個層次
第三節 積累材料的方法
第四節 專項訓練:觀察能力的培養

第二章 立意和選材──想像能力的培養

第一節 立意
第二節 選材
第三節 專項訓練:想像能力的培養

第三章 構思與布局──思維能力的培養

第一節 結構布局的基本要求
第二節 結構布局的一般方法
第三節 結構的技巧
第四節 專項訓練:思想能力的培養

第四章 表達與修改──語言表達方式

第一節 語言表達的基本方式(一)
第二節 語言表達的基本方式(二)
第三節 文章修改

第二編 語言的基本知識及運用

第一章 語言概說

第一節 語言系統及功能
第二節 現代漢語及其規範化
第三節 學習語言的方法和途徑

第二章 漢語詞彙系統及其運用

第一節 詞彙的單位及構成
第二節 詞義類型與詞義選用

第三章 漢語語法系統及其運用

第一節 語法和詞類
第二節 詞組類型和運用
第三節 句子類型及分析方法
第四節 常見語法病句類型及修改的方法
第五節 複句及複句的運用
第六節 句群的組合

第四章 修辭概說

第一節 修辭的原則和基本要求
第二節 傳統修辭要求的辯證認識(上)
第三節 傳統修辭要求的辯證認識(下)
第四節 語言的特殊組合形式──修辭格的運用

第三編 常見文體寫作

第一章 記敘性文體

第一節 消息寫作
第二節 通訊寫作
第三節 散文寫作

第二章 理論性文體

第一節 社會評論的寫作
第二節 文藝評論的寫作
第三節 學術論文的寫作

第三章 應用性文體

第一節 調查報告的寫作
第二節 解說詞的寫作
第三節 廣告的寫作
第四節 行政公文的寫作

參考書目
後記
傳播學概論
作者許靜
分類號C3.3.1 010
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主題
中國古書校讀法
作者宋子杰
分類號C5.3.3 011
出版社巴蜀書社
主題
超語言學
作者董小英
分類號C4.5.1 041
出版社百花文藝出版社
主題
註釋
本書是一本集國內外新科研成果的語言學專著。

第一章 思想實驗

1.思想實驗
2.學者的解答

3.筆者的解答

1.3.1同義轉換
1.3.2語句命題到後設命題的推理

第二章 語形結構

1. 語法語形

2.1.1語法標識
2.1.2邏輯語義標識
2.1.3語底

2.格式語形

2.2.1不改變語義的格式語形
2.2.2改變語義的格式語形
2.2.3附加語義

第三章 概念結構

1.從一個概念「杯子」看概念結構

3.1.1對概念的幾種解釋模式
3.1.2在人的認知過程中概念結構生成
3.1.3在語言使用過程中概念結構的成生

2.概念結構因素

3.2.1概念靜態結構
3.2.2概念動態結構(語義學和藝術邏輯範圍)

3.概念結構的性質

3.3.1概念與存在
3.3.2概念與義素
3.3.3概念與定義
3.3.4概念與分類

4.概念結構的作用

3.4.1作為邏輯判斷的公理系統
3.4.2互證、轉換系統

5.概念理論的異同

3.5.1與人不同之處
3.5.2與人相似之處

第四章 邏輯結構

1.邏輯結構因素

4.1.1 有標識的邏輯項
4.1.2無標識的邏輯項

2.邏輯推理程式

4.2.1推理的有效性
4.2.2單義表達與正常推理
4.2.3多義表達與正常推理

3.邏輯方式的證明

4.3.1邏輯模式產生的先後順序
4.3.2邏輯模式的實質分析

第五章 篇章結構

1.語境形成的語義篇章結構

5.1.1語境與概念結構
5.1.2還原序列

2.文本結構類型 – 推理方式的篇章化

3.文體與風格

第六章 理解的原理(結論)

1.理解的內涵
2.理解中的可變因素

6.2.1作者
6.2.2讀者
6.2.3語義延異(differance)

3.理解的表現形式──詮釋或闡釋

6.3.1詮釋的定義
6.3.2由闡釋的創造性帶來的多解

4.解答維特根斯坦猜想

參考文獻
後記
鳴謝
現代漢語常用成語的語義認知研究
作者唐雪凝、許浩
分類號C2.3.3 062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主題
註釋
《現代漢語常用成語的語義認知研究》是目前國內首部綜合運用認知理論和述謂結構理論研究現代漢語常用成語語義的專著。《現代漢語常用成語的語義認知研究》立足現代語言學的相關理論,對封閉語料進行了全面深入分析,探討現代漢語成語內部豐富的論元結構關係,分析、描述成語的深層語義結構,呈現成語不同類型的語義框架,從而歸納並解釋現代漢語成語語義構成的規律,並總結成語語義結構成分隱現的機制和原則,深化了人們對成語的認識。


第一章 緒論

1. 語義構詞法研究概述
2. 現代漢語常用成語的確定及其範圍
3. 成語構詞法研究現狀和成語語義構詞框架分析的價值


第二章 成語語義構詞框架分析的理論依據及其操作程式

1. 成語語義構詞框架分析的理論依據
2. 成語語義構詞框架分析的操作程式


第三章 成語的語義結構分析(上)

1. 成語的語義結構類型概述
2. 單名核結構
3. 雙名核結構
4. 多名核結構


第四章 成語的語義結構分析(下)

1. 單謂核結構
2. 雙謂核結構


第五章 成語的語義構詞框架組合分析

1. 成語的語義構詞框架概說
2. 成語語義構詞框架的組合類型
3. 成語語義構詞框架的組合層級
4. 成語的基本框架和複合框架
5. 成語語義構詞框架的組合自由度
6. 成語的語義構詞框架分析小結


第六章 成語的詞序排列

1. 雙成分詞序
2. 三成分詞序
3. 四成分詞序
4. 成語的詞序問題


第七章 成語的詞語選擇

1. 雙成分詞序中的詞語選擇
2. 三成分詞序中的詞語選擇
3. 四成分詞序中的詞語選擇
4. 成語表面結構中成分的詞語選擇總結


參考文獻

附錄一 可以進行語義框架分析的常用成語
附錄二 不能進行語義框架分析的常用成語
附錄三 沒有進行語義框架分析的非四字格常用成語
現代漢語與現代文學的關聯性研究
作者劉琴
分類號C2.2.1 049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主題
註釋
本書主要採用歷史論證和個案分析相結合的方法,討論現代漢語與現代文學間的複雜關聯,闡述二者共生互動的過程演變歷史軌跡,分析其具體類型與特徵,並對文學語言實踐作出檢視。在個案解讀和理論拓展中,力圖將“知識”清理與經驗闡析融貫在一起,展示出百餘年來漢語新語言形態和新文學的建構在中國現代化系統工程中的影響和作用。全書主體由四章組成,加上緒論和結語共六個部分。
緒論
一 研究現狀與論題提出
二 研究物件與研究思路
三 研究方法與內容框架
第一章 現代漢語與“文學之文”
第一節 言文互動的歷史語境:思的轉換與詩的錯位——對中國現代文學經驗的一種考察
第二節 言文互動的三種話語類型確立的歷史考察
第三節 言文互動的基點:現代漢語的“體”與“用”
第四節 言文互動的起點:從“應用之文”到“文學之文”
第二章 風格的確立:口語與書面語
第一節 方言與口語化
第二節 被普通話講述的方言
第三節 “言文一致”的等量與不等量“翻譯”——從《小二黑結婚》到《“鍛煉鍛煉”》
第三章 資源的攫取:歐化與白話
第一節 “乞靈”與質疑:漢語“歐化”的階段論與意識形態
第二節 翻譯的可能性條件:使用與規定
第三節 “寧信而不順”:語言主體經驗的雙重言說
第四章 質地的生成:古典與現代
第一節 選擇和介入:20世紀中國文學的詩性的一種考察
第二節 古典與現代的文體轉換:從詩到小說
第三節 汪曾祺:從審美的兩難到“不說謊”的浪漫主義
結語 新歷史語境下的言文互動
主要參考書目
後記
人體詞語語義研究
作者黃碧蓉
分類號C2.3.3 061
出版社復旦大學出版社
主題
註釋
《人體詞語語義研究》運用多學科理論和方法,以語義學相關理論為主要理論出發點,綜合運用詞彙學、認知語言學、心理學等相關學科的理論和研究成果分析人體詞語語義特徵及建構機制。通過定性定量分析,揭示人體詞語語義分佈的表層特徵和語義演變的程度以及人體詞語語義分佈和演變的內在規律性。以前的相關研究以單語人體詞語為研究物件且不採取比較法以不區分人體詞語與其他普通名詞,《人體詞語語義研究》對人體詞語語義較為全面的比較研究,填補了這方面研究的空白,構建了個體人體詞語語義體系的分析模式。

第一章 緒論
1.1 選題題解
1.2 研究現狀
1.2.1 多義現象研究綜述
1.2.1.1 古典理論對多義現象的研究
1.2.1.2 結構主義對多義現象的研究
1.2.1.3 認知語言學對多義現象的研究
1.2.1.4 對各流派多義現象研究的評價
1.2.2 人體詞語研究綜述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義
1.5 語料說明
1.6 論文框架

第二章 人體詞語的語義特徵
2.1 意義與語義特徵
2.2 人體詞語和其他普通名詞的共性語義特徵
2.2.1 客觀性
2.2.2 歷時變化性
2.2.3 共時多義性
2.2.4 文化性
2.3 人體詞語的個性語義特徵
2.3.1 人體詞語詞義的隱喻系統性
2.3.2 人體詞語詞義的轉喻性
2.3.2.1 人體詞語轉指人
2.3.2.2 人體詞語轉指長度單位
2.3.2.3 人體詞語轉指人體相應部位的特徵或功能
2.3.2.4 人體詞語轉指人體部位相應的動作行為
2.4 小結

第三章 人體詞語語義體系個案研究
3.1 “手”的語義體系研究._
3.1.1 “手”的詞義內容Il
3.1.1.1 由“手”的物理存在特徵引申而來的轉義
3.1.1.2 由“手”的功能特徵引申而來的轉義
3.1.2 “手”轉義的語義範疇
3.1.2.1 語義範疇概述
3.1.2.2 “手”轉義的語義範疇分析
3.1.3 “手”轉義的詞義取象傾向
3.1.3.1 “手”轉義的功能取象傾向體現
3.1.3.2 “手”轉義的功能取象傾向原因
3.2 “眼”的語義體系研究
3.2.1 “眼”的詞義內容
3.2.2 “眼”轉義的語義範疇
3.2.3 “眼”轉義的詞義取象傾向
3.2.4 “眼”與“目”義比較
3.3 小結

第四章 人體詞語語義體系英漢對比研究
4.1 英漢人體詞語轉義數量對比
4.1.1 英漢人體詞語轉義數量的共性特徵
4.1.1.1 人體詞語三個次類轉義數量的依次遞降
4.1.1.2 內臟詞語“心”、“heart”高轉義量分析
4.1.1.3 身體訶語“體”、“back”最高轉義量分析
4.1.2 英漢人體詞語轉義數量的個性特徵
4.1.2.1 英語人體詞語轉義數量高於漢語
4.1.2.2 英語人體詞語名轉動數量高於漢語
4.1.2.3 漢語人體詞語特有的名轉量優勢
4.2 英漢人體詞語轉義內容對比
4.2.1 英漢人體詞語轉義內容的共性特徵
4.2.1.1 形貌隱喻義
4.2.1.2 位置隱喻義
4.2.1.3 功能隱喻義和功能轉喻義
4.2.2 英漢人體詞語轉義內容的個性特徵
4.2.2.1 形貌隱喻義
4.2.2.2 位置隱喻義
4.2.2.3 功能義
4.3 小結

第五章 人體詞語語義的建構
5.1 人體詞語語義建構的基礎
5.1.1 經驗基礎
5.1.1.1 身體經驗
5.1.1.2 文化模式
5.1.1.3 認知框架
5.1.2 語義範疇跨界基礎
5.1.2.1 人物同類
5.1.2.2 主觀求新
5.2 人體詞語語義建構的機制
5.2.1 語義建構的基石:相似性和鄰近性
5.2.1.1 相似性
5.2.1.2 鄰近性
5.2.2 語義建構的助推器:認知突顯
5.2.3 語義建構的途徑:隱喻和轉喻
5.2.3.1 隱喻和轉喻理論概述
5.2.3.2 隱喻的跨域投射
5.2.3.2.1 形貌投射
5.2.3.2.2 位置投射
5.2.3.2.3 功能投射
5.2.3.3 轉喻的域內轉移
5.2.3.3.1 上移
5.2.3.3.2 平移
5.2.3.4 轉隱喻模式
5.3 小結

第六章 結語
6.1 本研究的主要結論
6.1.1 關於人體詞語整體的語義特徵
6.1.2 關於人體詞語個體的語義體系
6.1.3 關於人體詞語語義體系的英漢對比
6.1.4 關於人體詞語語義的建構
6.2 本研究的主要創新
6.3 研究局限及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