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選單
瀏覽
書名
ISBN
索書號
其他書名
權限設定
語言
部門
位置
文獻類型
課程範圍
適合
 至
是否有電子資源?
電子資源關鍵字
出版社 : 浙江大學出版社總數: 21
古抄本《文選集注》研究
作者金少華
分類號C4.4.1 115
出版社浙江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2015
歷史的結構
作者章笑力
分類號AH1.1 014
出版社浙江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2012
中國當代話劇藝術演變史
作者王新民
分類號C4.5.5 009
出版社浙江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2000
唐代都市文化與詩人心態
作者謝遂聯
分類號C4.3.3 019
出版社浙江大學出版社
主題
註釋
本書在研究上主要採用文本分析、文史結合與文史互證、數量統計等研究方法本論著立足於已有的研究成果,從唐代詩人的詩歌文本出發,盡可能佔有第一手材料並通過科學的比較、歸納、綜合而得出結論,重點探討唐代都市文化與詩人心態的關係,主要進行了以下幾方面的論述:政治都市本質與詩人心態部分;商業文化與詩人心態部分;都市節慶民俗與詩人心態部分;都市生存與焦慮部分;山水田園與都市焦慮紓解部分;宗教與都市焦慮紓解部分。本書適合專門研究唐代文化的工作者及對唐代文代有興趣的人士閱讀。 緒論 一、古代詩歌與都市文化的關係 二、都市角度詩歌研究的困難 三、文化心態角度的選擇 四、研究現狀及文獻綜述 五、研究方法與主要內容 六、相關概念及創新之處 第一章 政治都市本質與詩人心態 第一節 京城詩中的政治性誇飾與政治性諷諫 一、政治性誇飾與政治性諷諫相交織的流行趣味 二、原因分析 第二節 詩人的戀都心態 一、唐代詩人戀都心態的表現 二、戀都心態的形成原因 第三節 疏離與緬懷 一、個人化抒情中的疏離心態 二、集體性情感中的眷念與緬懷 第二章 商業文化與詩人都市文化心態 引言 第一節 心跡離合:士商關係與詩人心態 一、士商行跡的重合及其意義 二、士與商在心態上的分離關係 三、心態成因分析 第二節 士妓關係與詩人都市文化心態 一、士人與妓女:一個都市文學話題 二、現實層次的士妓關係及士人心態 三、精神層次的士妓關係及士人心態 第三章 都市節慶民俗與都市文化心態 第一節 節日與市井生活表現 一、節日與都市繁榮表現的關係 二、狂歡上元與都市繁榮描寫 三、上巳、寒食、清明與都市繁榮描寫 第二節 都市節慶繁華的文化心理蘊涵 一、文人與市井的文化對視 二、政治性都市下的都市文化心態:狂歡與社會道德相一致 三、“春來百種戲,天意在宜秋”——農業文明背景下的都市文化心態 第四章 都市生存與焦慮 引言 第一節 都市安身焦慮 一、“十年京師寒且餓”——衣食困境 二、都市居住問題 第二節 都市人際焦慮 一、都市交遊與焦慮 二、夷門典故、平原君典故的文化心態內涵 三、政治性焦慮 第三節 都市前景焦慮 一、都市與科舉焦慮 二、山苗與澗松 三、長安公子與貧女 第五章 山水田園與都市焦慮紓解 引言 一、古代都市的農業經濟背景 二、農業經濟背景對於焦慮紓解方式的影響 第一節 部分山林田園詩歌的都市背景及焦慮紓解 一、都市與山水詩、田園詩發展的關係 二、部分山林田園詩歌的都市背景及焦慮紓解 第二節 都市園林別業與焦慮紓解 一、唐代園林分佈概況 二、園林與都市文化之關係 三、園林別業與焦慮紓解 第六章 宗教與都市焦慮紓解 第一節 宗教與都市文化之關係 一、城市文化史的重要話題:城市與宗教 二、三教調和與士人階層對宗教的實用態度 第二節 佛教與都市焦慮紓解 一、佛教與都市文化之關係 二、寺院環境與都市焦慮紓解 三、佛教觀念與焦慮紓解 第三節 道教與都市焦慮紓解 一、道教與都市文化之關係 二、道觀環境與都市焦慮紓解 三、神仙幻想與焦慮紓解 四、遼鶴意象與焦慮紓解 結語 參考文獻 附錄一:長安及近郊園林別業與相關詩作 附錄二:洛陽及近郊園林別業與相關詩作 附錄三:淮南道、江南道園林別業與相關詩作 附錄四:城邦文化的詩性闡釋——論《詩經》中的都市詩歌 後記
話語的靈性
作者貴志浩
分類號C4.5.2 016
出版社浙江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2010
主題
註釋
本書從體現文體藝術本質的重要部位切入,對現代散文這種獨特文學品種的文體特徵作了精到的論說。本書對於現代散文語體風格的研究,涉及多個關鍵點的探討,諸如如何把握文學話語與散文話語的重合性與區別性以及散文與其他文學體式的異同,梳理現代散文發展與語體演變的脈絡,探究語體的豐富性對於散文成熟的意義,把握語體與風格的各自內涵、兩者的內在關聯及語體風格生成的藝術審美價值,等等。這樣的逐層深入的論述,肯定會逼近現代散文語體風格這樣一個重要理論命題的有益探究及對之作出深層意義的闡釋。

目錄

引言
第一章 現代散文風格的語體學觀照
一、散文的語體與文體
二、現代散文的語體流變
三、現代散文語體形態的多維審美

第二章 現代散文語體的交流屬性與對話方式
一、閒話體:天南地北的娓娓絮語
二、獨語體:專注內心的靈魂拷問
三、傾訴體:浪漫感傷的幽幽情懷

第三章 現代散文語體的修辭表達與詩性本質
一、日常辭格:散文話語的詩藝策略
二、通感與陌生化:詩藝的創新策略
三、象徵與暗示:散文話語的詩意蘊藉

第四章 現代散文語體的語境創造與情感結構
一、意象選擇的情感指向
二、意境創造的情感表達
三、敘事的情感內涵

第五章 現代散文的語體交融與文本間性
一、現代散文語體的互文視閡
二、雜文:政論語體和文藝語體的交融
三、科學小品:科技語體和文藝語體的聯姻
四、報告文學:新聞語體和文藝語體的雜合

第六章 現代散文語體的個性風格與魅態審美
一、個性風格:作家個人的語體魅態
二、流派風格:同中存異的語體魅態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古代戲曲小說研究
作者徐朔方
分類號C4.2.4 030
出版社浙江大學出版社
主題
重估線性敘事的價值—以小說與影視劇為例
作者楊世真
分類號C4.5.3 025
出版社浙江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2007
主題
註釋
楊世真 重估線性敏事的價值 以小說與影視劇為例 本著作圍繞線性敍事與反線性敍事之爭這個二十世 紀西方詩學中最重要的現象之一,探討了線性敍事在小說文本與影視劇文本中迥然相異的表現形態、利益訴求與價值立場。全書首先探討了導致線性敍事衰落的四大 原因,並在此基礎上指出線性敍事並未消失並且正在以各種形式回歸的事實,對線性敍事在中國當代小說文本、電影文本以及電視劇文本中的表現形態進行了深入而 具體的分析,進一步從接受心理的角度,揭示了線性敍事滿足了受眾的雙重內在需求。最後提出重估線性敍事的價值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與應用價值。 目錄 緒論 為什麼要重提線性敍事 第一章 線性敍事:批評話語中的貶義詞 第一 節 米勒的"敍事線條"再解讀 第二節 線性敍事:關鍵字及基本描述 一、米勒的"線性術語領域" 二、麥基的"故事三角原理" 三、 一種比較 四、有關線性敍事的關鍵字 第二章 線性敍事何以式微 第一節 線性敍事與現代性的幽靈——大本鐘與達洛維太太的時空經驗 一、掙脫時間之鏈 二、製造生活事件——以生抗死 三、線性時間與線性敍事 第 二節 線性敍事與走入困境的西方藝術真實觀 一、誰在發難 二、"三重交匯" 三、來自東方的啟示 四、無端的指責 第 三節 藝術文本中的非線性敍事因數 一、"媒介即訊息" 二、從"聽"到"看" 三、小說中的非線性敍事因數 四、"並置":影 像文本的興起 第四節 線性敍事與故事話語權 一、主體:批評家>受眾 二、藝術類型:高雅藝術>通俗藝術 三、 文化語境:"文化工業">大眾文化 第三章 線性敍事的回歸 第一節 中國當代小說創作中線性敍事的回歸現象 一、"先 鋒敍事"的終結 二、從"敍述的冒險"到"冒險的敍述" 第二節 電影文本中的線性敍事 一、單鏡頭內的敍事:時基文本 二、 兩個鏡頭之間的敍事:蒙太奇與視覺慣性 三、整部電影的線性敍事:"故事電影"的主流地位 四、"藝術電影":一種反證 第三 節 電視劇文本中的線性敍事 一、通俗本位的敍事姿態 二、娛樂本位的敍事藝術 三、商業本位的敍事工業 四、觀眾本位的敍事接 受 五、線性敍事在其他電視節目中的泛化趨勢 第四節 線性敍事的接受動因 一、對"複現"的需求 二、對"秩序感"的 需求 結論 重估線性敍事的價值 參考文獻 後記
電視導論
作者何煜、劉如文
分類號C3.3.2 072
出版社浙江大學出版社
主題
註釋
本書用意是力圖在藝術學和傳播學的雙支柱框架下突顯電視自身的特性,給出一個“電視是什麼”的回答。 在行文和選材上本書不做本質主義上的學理推演,立足於做一本電視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命題的嚮導,總結前人的經驗和他人的最新研究成果,又有自己的獨立思考和幾年教學實踐的切身感受,做一些適度的理論設置,深入淺出。全書九章,每一章都可生髮開去,為單獨命題或專門方向的深入研究做了一個牽引。 第一章:認識電視,是引子; 第二章:電視功能; 第三章:電視形態,電視的傳播形態及結構特徵; 第四章:電視語言。介紹電視語言特點; 第五章:電視製作,即電視製作流程、電視製作中人與設備的關係; 第六章:電視藝術; 第七章:電視的傳媒; 第八章:電視簡史; 第九章:電視相關理論與批評。 附錄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中國社會語言學(增訂本)
作者郭熙
分類號C2.1.2 032
出版社浙江大學出版社
主題
註釋
社會語言學,是關於語言和社會的關係的學問。它始於20世紀60年代,綜合了語言學、社會學和人類學的一引動論和方法,開闢了研究語言的新途徑。本書將分章介紹社會語言學的相關理論,當中包括中國社會語言學的現象,並以詳細的案例示範來表明有關理論或實際問題是怎樣通過使用適當的研究方法來解決的。其中部分內容較為專門,可供有興趣的同學課外閱讀,也可供研究生參考。 我們交流科學知識的唯一工具——語言,從起源和主要功能來看,本質上都是社會的。 ——伯特蘭•羅素 唯有研究語言的社會作用,才能懂得語言的本質。 ——J.旺德里葉斯

緒 論

第一節 中國社會語言學的對象
第二節 社會語言學和相關學科
第三節 社會語言學的誕生和發展

第一章 社會語言學的基本概念

第一節 語言、方言和民族共同語
第二節 語言觀和語言態度
第三節 社會語言學的類別
第四節 中國的語言國情和中國社會語言學的任務

第二章 社會變遷和漢語的發展

第一節 社會變遷與語言變化的關係
第二節 社會文化接觸和漢語的發展
第三節 現代中國社會分化和當代漢語的形成
第四節 從“文革”語言看社會政治運動對語言的影響
第五節 社會人口變動對語言的影響

第三章 語言的社會變異

第一節社會範疇
第二節 政治語言和社會流行語
第三節 秘密語
第四節 語域:以新聞語言為例

第四章 語碼

第一節 多重語碼:現代社會的必然
第二節 語碼的選擇:社會的和個人的
第三節 語碼的混合、混用和轉用
第四節 語碼的轉換

第五章 漢語和中國社會結構

第一節 語言對社會結構的反映
第二節 語言對家庭的反映
第三節人名
第四節地名

第六章 語言迷信

第一節 語言的功能和語言的神秘化
第二節 禁忌語、委婉語和詈語

第七章 語言規劃和語文生活

第一節 語言規劃和語言政策
第二節 中國歷史上的語言規劃
第三節 建國後的語言規劃
第四節 當前我國的語文生活

第八章 社會語言學的研究程式和調查方法

第一節 社會語言學的研究程式
第二節 定性、定量研究以及抽樣的方法
第三節 社會語言學研究人員的素養

參考文獻
索 引
現代漢語語境研究
作者王建華 周明強
分類號C2.2.1 034
出版社浙江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2002
現代漢語語法修辭教程
作者池昌海
分類號C2.3.4 149
出版社浙江大學出版社
主題
註釋
本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為介紹現代漢語語法,包括語法概述、詞類的分析、短語分析、句子分析及語法病誤分析。下篇包括現代漢語修辭概述、修辭語言符號要素間的關係分析、辭格分析、話語分析及語體分析。每篇內的章目內容都包括了分析及例子的解釋,而且附有文獻的參考。本書適合專門修讀修辭的學生及研究者閱讀,更可為學校的輔助教材。


上編 現代漢語語法


第一章 現代漢語語法概述

第一節 現代漢語語法特點
第二節 語法學體系介紹
第三節 語法單位
習題


第二章 詞類分析

第一節 詞類劃分標準
第二節 實詞的語法特點
第三節 虛詞的語法特點
第四節 易混詞與兼類詞 習題


第三章 短語分析

第一節 短語組合的限制條件
第二節 句法成分
第三節 短語結構特徵與功能特徵
第四節 複雜短語與層次分析
第五節 短語的語義特點
第六節 多義短語
習題


第四章 句子分析

第一節 句型與句類
第二節 複句
第三節 句子的變化 習題


第五章 語法病誤分析

第一節 語法病誤及其修改原則、方法
第二節 語法病誤類型與修改
習題
參考文獻


下編 現代漢語修辭


第六章 現代漢語修辭概述

第一節 修辭及修辭要素
第二節 現代漢語修辭的屬性
第三節 修辭原則
習題


第七章 修辭與語言符號要素間的關係分析

第一節 修辭與語音
第二節 修辭與辭彙
第三節 修辭與語法
第四節 修辭與漢字
習題


第八章 辭格分析

第一節 辭格的定義與確立依據
第二節 常用辭格
第三節 辭格辨異
第四節 辭格的綜合運用
習題


第九章 話語分析

第一節 話語結構
第二節 話語意義
習題


第十章 語體分析

第一節 語體及其性質
第二節 上位語體特徵
第三節 下位語體特徵
習題
參考文獻


附錄

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
二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標點符號用法
三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出版物 上數字用法的規定
四 現代漢語常用字表


後記
中國當代散文藝術演變史
作者沈義貞
分類號C4.5.2 022
出版社浙江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2003
主題
註釋
本書著重從藝術的角度梳理了1949-2000年問中國大陸散文的發展軌跡。全書包括《緒論:散文作為一種藝術》、《技巧層面的藝術經營》、《敍事模式的重建》、《個性化時代的開啟》、《在“低谷”中幽放的幾叢鮮花》、《最後的衝刺》等九個部分,以“長時段”的眼光考察了當代中國散文的發展週期,當代中國散文創作的美學成就與局限、當代散文藝術表達系統的整體轉換等理論問題,不僅借助史的辨識為相對薄弱的散文理論奠定了初步的體系,澄清了散文理論中若干基本的概念與問題,而且對當代散文領域中若干重要的現象、作家、文本提出了全新的解讀。本書適合修讀文學的學生及專門研究當代散文的學者閱讀。 總 序 金漢 緒 論 散文作為一種藝術 第一章 “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17年時期散文運作的外部機制 一 主體價值取向的隱遁或調整 二 觀念與分期 第二章 匍匐在巨大的現實美之下——1949~1957年間的散文藝術 一 1949~1955:對題材的推崇與追逐 二 有限的意蘊開掘 三 敍述的:個層次 四 1956~1957:市美意識的短暫復蘇 第三章 技巧層面的藝術經營——1958~1965年間的散文藝術 一 繁榮的表像 二 在繁榮表像的背後 三 “三大家”批判(一):秦牧 四 “三大家”批判(二):楊朔與劉白羽 第四章 敍事模式的重建——1976.10~1978年間的散文藝術 一 特質界定 二 追憶型敍事:意義與不足 第五章 個性化時代的開啟——1979~1985年間的散文藝術 一 尚未消散的陳舊美學陰影 二 最初的覺醒 三 “美是生活”:孫犁 四 世紀回眸:冰心 蕭乾 五 冷眼觀“文革”:楊絳 陳白塵 六 老年散文現象與群體 七 一個“重鎮”:賈平凹 八 嶄露頭角的女性散文作家群體 第六章 在“低谷”中幽放的幾叢鮮花——1986─1989 年間的散文藝術 一 困境的走入與走出 二 曹明華的意義 三 為何寫作:汪曾祺 張中行 第七章 最後的沖刺──90年代散文藝術 一 雅俗的分流與消長 二 一個高峰:餘秋雨 三 “以筆為旗”:張承志 張煒 史鐵生 四 遊牧西部:周濤 五 女性散文‧新生代散文 第八章 餘論:幾點理論總結 一 當代散文運行的週期性 二 價值取向及其寫作立場轉換 三 轉換中的誤區 附錄 當代散文參閱作品集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