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選單
瀏覽
書名
ISBN
索書號
其他書名
權限設定
語言
部門
位置
文獻類型
課程範圍
適合
 至
是否有電子資源?
電子資源關鍵字
出版社 : 時報文化出版總數: 30
中國文學理論與實踐
作者王夢鷗
分類號C4.7.1 087
出版社時報文化出版
出版年1995
龍應台百年思索
作者龍應台
分類號C6.1.3 008
出版社時報文化出版
出版年2000
美味關係﹕茱莉與茱莉亞
作者茱莉‧鮑爾 (JULIE Powell)
分類號C6.2.1 027
出版社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主題
註釋
這本書是一個在紐約的女孩向全美知名料裡主持界天王Julia Child致敬之書 2002年,日子過得百無聊賴的祕書茱莉突發奇想,計劃以一年的時間,完成美國名廚茱莉亞.柴爾德(Julia Child)《掌握法國廚藝》書中的524道料理,並將心得發表在部落格「The Julie/Julia Project」上,結果不僅出版成書,更被好萊塢搬上銀幕,成就了這部號稱是「Bridget Jones遇上法系大廚」的幸福小品。 它不是小說,但兩個不同時空的女人靠食譜交流心靈比小說更引人 它不是食譜,卻比各種華麗食材的食譜書更讓人動心想作菜 一個徬徨在紐約市裡的女子學習Julia Child認清自己的力量 從最日常的食物製作中找到人生方向 找回自己 這是茱莉的故事,也是茱莉亞的故事 在茱莉亞的食譜裡,用愛提味,充滿勇氣 在茱莉的生活裡,渴望香料,期待甜蜜 年屆三十的紐約打工女茱莉,日復一日過著無目標的生活、無聊的工作、沒有孩子的婚姻。唯一可喜的是---她愛吃。在讀到傳奇名廚茱莉亞的《掌握法國廚藝》後,決定用一年的時間,每天按照該書做菜,並把烹飪成果連同她的城市愛情生活公布在部落格上。漸漸地,吸引了讀者,從此她的生活有了巨大的轉變。 美國名廚茱莉亞.柴爾德,生於美國加州,二戰後與外交官夫婿住過巴黎,中年才開始在藍帶學院學習烹飪,廚藝之路際遇多舛,後來與友人合著《掌握法國廚藝》。1963年起在美國電視節目教烹飪而聞名全國,並獲得許多獎項,影響大眾甚廣---她「對生活的樂觀和熱情感染了數百萬美國觀眾,並教會他們享受烹飪的樂趣」。 茱莉困在苦悶工作中,困在紐約角落的小公寓,困在乏味的婚姻裡,偶爾還發現自己在下班回家途中莫名落淚。某晚,透過睫毛膏糊掉的淚眼,她留意到自己在買菜時,隨手抓的幾樣食材竟是茱莉亞.柴爾德那本《掌握法國廚藝》所列出的第一道菜「韭蔥馬鈴薯湯」的材料。做這道菜過程中,她體會到茱莉亞.柴爾德當年學做菜時心理上的微妙變化。伴著腦中浮現一幕幕茱莉亞.柴爾德的生活,她繼續從法式蛋盅到牛油煎牛排,從「潑婦飯」到殺活龍蝦,一道道做下來,食物的豐富滋味一點一滴滲透到她每天的生活中,她發現這忙亂的烹飪計畫正在改變自己...... 這兩個不同世代的女人,藉由美食有了奇妙的聯繫,一本食譜書串起了兩段不同時空的女人面對生活轉折的故事。看美食如何改變了她們的人生!
停車暫借問
作者鍾曉陽
分類號C6.1.1 010
出版社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主題
註釋
《停車暫借問》出版於1981年,這部以中國東北為背景的長篇愛情小說,如今已成為現代小說經典。這本書讓當年剛18歲的鍾曉陽躋身才女作家之列,名揚港臺。小說從四十年代寫到六十年代,從東北寫到香港,以三部曲〈妾住長城外〉、〈停車暫借問〉、〈卻遺枕函淚〉敘述了趙寧靜一生的愛情。這部傳奇浪漫的小說當年一出,港臺驚豔,都讚鍾曉陽是張愛玲的繼承者,評論家王德威更點出鍾曉陽是「今之古人」,用現代小說形式包裝中國古典詩詞情思,描繪流離的哀傷,宛如時代版紅樓夢。 鍾曉陽,一九六二年生於廣州,旋即隨父母移居香港。美國安雅堡(Ann Arbor)密西根大學畢業,主修電影與電視欣賞。 十八歲完成處女作《停車暫借問》,轟動港臺。著有小說集《流年》、《愛妻》、《哀歌》、《燃燒之後》,長篇小說《遺恨傳奇》,散文集《細說》、《春在綠蕪中》,詩集《槁木死灰集》。 創作歌詞有〈最愛〉李宗盛作曲,潘越雲及張艾嘉演唱、電影《阿飛正傳》主題曲〈是樣的〉由梅艷芳主唱。 現居香港。 台灣版序 詹宏志新版導讀序 第一部 妾住長城外 第二部 停車暫借問 第三部 卻遺枕函淚 新版後記 車痕遺事
天使與魔鬼
作者丹‧布朗
分類號C6.2.1 055
出版社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主題
註釋
《天使與魔鬼》是《達文西密碼》的「前傳」,是哈佛大學符號學家羅柏?蘭登首度登場的小說,描述蘭登羅浮宮那趟重要造訪的一年前,發生於梵蒂岡城的冒險故事,一場異教與信仰、宗教與科學的戰爭。 故事敘述想以科學證明神確實存在的物理學家李歐納度.威特拉在公布他的重大成果「反物質」前夕遇害,不但眼珠子被挖掉,胸膛還被烙上一個神祕的印記。蘭登發現這個印記正是「光明會」(Illuminati)的標記,全世界最古老、最有權力的魔鬼教派遺失已久的符號。而威特拉製造出來的「反物質」,是人類所知最具威力的能源,一公克的反物質所蘊藏的能量,等於二十噸核彈──跟投在日本廣島的那顆原子彈一樣大。埋藏在地下五十公尺的「反物質」被偷走了,這種高度不穩定的物質,將會拯救世界,抑或是用來製造出有史以來最致命的武器?倒數計時已經開始……
達文西密碼
作者丹‧布朗
分類號C6.2.1 028
出版社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主題
註釋
哈佛大學的宗教符號學教授羅柏‧蘭登到巴黎出差的深夜, 突然接到一通緊急電話,通知他羅浮宮年高德邵的館長遭人謀殺,就在博物館內,屍體旁邊留下了一個令人困惑的密碼。蘭登與法國美女密碼專家 Sophie Neveu 在整理分析謎團的過程中,驚訝地發現在達文西的作品中藏有一連串的線索。這些線索人人可見,卻被畫家巧妙地偽裝,加以隱藏。 蘭登發現一連串令人震驚的關聯:已故的館長是鍚安會的一員--鍚安會是一個真實存在的祕密會社,其中的成員包括牛頓、波提且利、雨果,和達文西等人。至此蘭登發現自己正在追蹤一個石破天驚的歷史大祕密,一個已經埋藏了幾個世紀、既富啟發性又危險的祕密。在這場遍及巴黎的追逐中,蘭登和 Neveu 發現他們是在跟一個始終不露面的幕後主使者鬥智,這個人似乎總是知道他們下一步要做什麼。除非他們可以解開這個錯綜複雜的謎團,否則錫安會的祕密,這個具爆炸力的古老真相,將永遠消失。
蘇西的世界
作者艾莉絲希柏德
分類號C6.2.1 026
出版社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主題
註釋
截至目前 (2003年9月) 為止已銷售200多萬冊,且盤據《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達60週,目前仍在榜上。 電影導演Luc Besson準備將其改編成電影。 「我姓沙蒙,唸起來就像英文的『鮭魚』,名叫蘇西。我在一九七三年十二月六日被殺了,當時我才十四歲。兇手是我們鄰居,媽媽喜歡他花壇裡的花,爸爸有次還向他請教如何施肥。」 小說裡蘇西‧沙蒙第一次出場時,她已經上了天堂。她從這個奇怪的新地方俯瞰人間,以一個十四歲女孩清新活潑的口吻,告訴我們一個滿懷希望的故事。 天堂看起來很像學校操場,操場上擺著不錯的鞦韆架;天堂裡有輔導老師幫助新來的人,還有朋友和她同住。只要肯動腦去想,她想要的東西都會出現在面前,不過她最想要的是回到人間和心愛的人共度,卻始終無法如願。 《蘇西的世界》作者Alice Sebold採用大膽的敘事技巧,將一樁人間悲劇化作懸疑處處卻又風趣溫馨的故事,是一本充滿同情理解的療癒小說。
我們仨
作者楊絳
分類號C6.1.2 001
出版社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主題
註釋
本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中,楊女士以其一貫的慧心、獨特的筆法,用夢境的形式講述了最後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情感體驗。第二部分,以平實感人的文字記錄了自1935年伉儷二人赴英國留學,並在牛津喜得愛女,直至1998年錢先生逝世63年間這個家庭鮮為人知的坎坷歷程。他們的足跡跨過半個地球,穿越風雲多變的半個世紀:戰火、疾病、政治風暴,生離死別。不論暴風驟雨,他們相濡以沫,美好的家庭已經成為楊女士一家人生最安全的庇護所。
  
楊絳,(1911——),錢鐘書夫人,原名楊季康,著名的作家、評論家、翻譯家、學者。祖籍江蘇無錫,生於北京。1932年畢業於蘇州東吳大學。1935——1938年留學英法,回國後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學院、清華大學任教。1949年後,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外國文學研究所工作。主要作品有劇本《稱心如意》、《弄假成真》,長篇小說《洗澡》,散文《幹校六記》,隨筆集《將飲茶》,譯作《堂吉訶德》、《吉爾•布拉斯》、《小癩子》、《斐多》等。

第一部
我們倆老了
第二部
我們仨失散了
(一)走上古驛道
(二)古驛道上相聚
(三)古驛道上相失
第三部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附錄一
附錄二
附錄三
媒體評論
百年思索
作者龍應台
分類號C6.1.3 008
出版社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主題
註釋
該書是臺灣作家龍應台的一本散文集,作者用她的眼光看世界,看中國,抒寫了她對歷史的反思,對中西文化的思索,對未來的展望。

龍應台,一九五二年出生於高雄,一九七四年畢業于成功大學外文系,後獲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英美文學博士。曾任教于紐約市立大學、梅西學院及國立中央大學英文系,現任教於德國海德堡大學。 著有《野火集》、《人在歐洲》、《寫給臺灣的信》、《美麗的權利》、《孩子你慢慢來》、《看世紀末向你走來》、《乾杯吧,托瑪斯曼》、《我的不安》、《百年思索》《目送》《親愛的安德列》《大江大海一九四九》。

代序 在迷宮中仰望星斗
政治人的人文素養
  輯一 手捧著透明的細瓷
  詩人剛走,馬上回來
  活的文化,死的理解
  尊重誰的文化差異
  一本書的背後
  致命的星空
  給我一個小城
  有什麼副刊,就有什麼社會
  感動,誰的商品?
  從石獅子出發
  對公共廁所的研究
  輯二 在受難路上
  人的味道
  在受難路上
  走過疲憊的巴勒斯坦
  月光籠罩迦南
  巨人之死--記以色列總理拉賓
  主義的博物館,活的
  曼努爾的獨白
  黃昏唐人街
  輯三 在歷史的網中
  德國,在歷史的網中
  走到世界的岔路口
  清算與平反,日爾曼式
  活過底片的世界
  歷史的傷口繃開
  牆,並沒有拆掉
  清白
  患失眠症的民族
  輯四 人道難為
  詩人拎起皮箱--瑞士國際筆會後記
  人道難為
  審判者還是仲裁者?
  清理過去的黑暗--我看海牙大審
  賣床單的母親
  輯五 他們歐洲人
  兩粒草莓的賄選
  一任一任被淘汰
  當反對者成為執政者
  我們歐洲人
  21世紀戰國策
  在鏡子裏看見自己--科索沃戰爭的另類思索
  輯六 可以原諒,不可以遺忘
  也是95年
  有獎征答
  蘇州美人
  外國顧問與土著
  殘酷的年代
  輯七 我
  大山大河大海
  軟枝黃蟬
  南部來的女孩
  彼泰離離
迷陽,是荊棘--與我的讀者暫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