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選單
瀏覽
書名
ISBN
索書號
其他書名
權限設定
語言
部門
位置
文獻類型
課程範圍
適合
 至
是否有電子資源?
電子資源關鍵字
出版社 : 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總數: 8
語言的結構
作者雲桂彬
分類號C2.1.1 077
出版社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語言應用論集
作者于根元
分類號C2.9.1 055
出版社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出版年1999
在語言學的道路上-于根元自選集
作者于根元
分類號C2.9.1 041
出版社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主題
註釋
本書是《北廣學者文庫》之一的《在語言學的道路上--於根元自選集》分冊,書中具體收錄了其的:《關於動詞後附“著”的使用》、《20世紀的中國應用語言學研究》、《制訂語言計劃的若干原則》、《關於媒體語言研究的若干思考》、《新詞新語規範基本原則》等研究文章。本書列出不少例子,以供讀者更加明白,不適合初學者閱讀。

●敦煌變文“是”字用法分析
●重疊四字格雜議
●上海話的“勒勒”和普通話的“在、著”
●說“全都……只有……” 關
●於動詞後附“著”的使用
●反問句的性質和作用
●反問句的某些形式標誌
●動賓式短語動詞的類化作用
●不停地+v
●副+名
●說“友”
●20世紀的中國應用語言學研究
●應用語言學的基本理論
●關於語言內核外層互補說
●關於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研究方法的若干認識
●制訂語言計劃的若干原則
●語言的潛、顯及其他
●語言傳意和傳意者
●語言的本質和語言教學
●整理網絡詞語的若干思考——《中國網絡語言詞典》前言
●網絡語言衝擊波——《網絡語言概說》前言
●同“非網絡文學”比肩的標誌——評《蒙面之城》的語言
●漢語現代風格學的建築群——讀四部有關的新著
●關於媒體語言研究的若干思考
●文學作品中的新詞語
●新詞新語和語言規範
●整理漢語新詞語的若干思考
●詞語的時空分佈
●新詞新語規範基本原則
現代漢語研究與應用
作者于根元
分類號C2.9.1 028
出版社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主題
註釋
本書是漢語言文字學書系。著力索語言文學的歷史與理論以及語言學的研究方法問題,論及廣告語言、網路語言、播音主持語言等熱點問題。本書第一部分以語言本體研究為主,第二、三部分從應用語言學的歷史及理論來研究廣告語言、網路語言以及播音主持語言的研究。

●敦煌變文“是”字用法分析

●上海話的“勒勒”和普通話的“在、著”

●在探索中前進——一批中年語法學者的研究傾向

●漢語句群研究的精品——讀吳為章、田小琳的《漢語句群》

●關於第二次漢字簡化工作的一些意見

●語言文字應用研究的廣闊天地

●應用語言學的基本理論

●語言的本質和語言教學

●研究應用語言學方法論的幾個問題

●應用語言學科的幾個前沿問題

●編寫《應用語言學概論》的重要參考——

●讀郭熙的《中國社會語言學》

●廣告語言研究——2000年6月9日在北京

●師範大學語言文化學院應用語言學系列講
座的發言

●語言規劃和新時期的語言文字工作——20
00年6月16日在北京師範大學語言文化學
院應用語言學系列講座的發言

●整理網路詞語的若干思考——《中國網路語言詞典》前言

●網路語言衝擊波——《網路語言概說》前言

●應用語言學的現狀、發展趨勢和播音主持

●藝術─1999年12月1日在第20期全國廣播

●影視系統專業幹部(播音員、節目主持人)培訓班上的講課

●播音主持工作者是播音主持重要的研究者─第十屆全國優秀播音主持論文講評

●深入研究,改進方法,提高水準─第十一屆全國優秀播音與主持論文講評

●實踐者關於中國播音學的新建設

●播音主持語言研究六題─2001年2月28日─
4月4日在北京廣播學院播音主持藝術學院

●2000級語言學研修班上討論的發言

●學術論文寫作的幾個問題─2000年11月23
日在北京廣播學院播音主持藝術學院2000級語言學研修班上的講課


部分著述目錄
後記
電視文體寫作
作者孔德明
分類號C1.8.4 001
出版社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主題
註釋
隨著近幾年來點事節目製作環境發生的很大變化,新的節目製作理念和新的成功作品不斷湧現,有很多新經驗、新觀點、新體制、新做法都納入到本書的內容之中。令學生能夠接觸最新的案例重新認識一些問題,成為本書的最大亮點。電視文體寫作》內容豐富,信息量大,但具體到每一章節卻又要言不煩,簡潔明晰,條分縷析,層次清楚、樸素自然,清新流暢。作為材料的語言是很得體的。當然教材還得力於例證的恰當和多樣。本書適合初學者初步認識電視文體的寫作。 序 第一章總論 第二章電視節目的主題和材料 第三章電視消息類節目文體寫作 第四章電視專題類節目文體寫作 第五章電視言論類節目文體寫作 第六章電視綜藝性節目文體寫作 第七章電視教育性節目文體寫作 後記
當代電影理論文選
作者胡克、張衛、胡智鋒
分類號C3.3.2 067
出版社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主題
註釋
當代電影理論全盛的時代,也是中國學術界文化理論研究和人文社會科學探討十分繁榮的年代。中國電影學者們瞭解到國際電影學術界將電影理論分為古典電影理論和當代電影理論兩大歷史階段的時候,產生了強烈的新鮮感、陌生感和探究欲望。與此同時,中國學者也深刻地意識到,中國電影理論如果不吸收、融合世界先進電影理論的合理成分,就會導致電影文化的自我封閉和停滯萎縮。 於是,中國電影理論界開始了對世界電影理論的多方位引進。十幾年來,僅在《當代電影》雜誌,我們就看到了以結構主義、符號學、現象學、精神分析、敍事學、意識形態理論、女性主義、第三世界理論、後現代主義、後殖民主義、後結構主義。解構主義、接受美學、闡釋學、新歷史主義、文化分析、媒介批評等各家學說為背景的電影理論的介紹和分析,看到了這些電影理論經典文獻的翻譯作品。 本書學習或適合研究當代電影理論之學生與學者作參考之用。 總序 謝鐵驪 導言 張衛 現代電影理論在中國 胡克(1) 八九十年代中國電影理論發展主潮 遠嬰(17) 走向多元分化的中國電影理論批評 饒朔光(30) 中國當代電影理論批評概覽(1980—1999) 張衛(46) 電影:潛藏著意識形態的神話 胡克姚曉 (53) 電影意識形態散論 郝大錚(65) 從符號學到精神分析學 ——當代西方電影理論學習筆記之一 遠嬰(89) 關於敍事語法 李迅(103) 女權主義與中國女性電影 遠嬰(110) 不可見的女性:當代中國電影中的女性與女性的電影 戴錦華(123) 後現代語境中的中國電影 尹鴻(140) 後現代主義文化與當代中國電影電視 饒曙光(153) 關於“後現代主義”的劄記 余紀(164) 論後現代語境下中國電影的寫作 孟憲勵(172) 全球化與中國電影的二元性發展 張頤武(185) 國際化語境中的當前中國電影 尹鴻(197) 後殖民語境與中國當代電影 王寧(214) 後結構主義與中國電影的闡釋衝突 張衛(227) 解構:電影與理論 陳育新(243) 新歷史主義視野下的當代電影 範志忠(260) 新歷史主義走向文學和電影 郭小櫓(274) 文化研究面對後現代噩夢 戴錦華王昶(281) 後新時期中國電影:分裂的挑戰 張頤武(292) “無代期”中國電影 王一川(305) 當前中國電影的文化分析 王德勝(317) 跨語境的電視:媒介批評與觀眾研究 李迅(330) 影視觀眾理論和大眾文化批評 徐賁(347) 文化透視:通俗劇的興盛原因及價值取向 吳迪(359) “轉型期”中國影視文化建設的四個浪潮 胡智鋒(373) 走向後工業文化時代的超級電影 ——當代好萊塢試讀 李一鳴(387) 社會與形象 ——從香港電影反觀大陸電影 胡克(400) 電影商業化與國民文化心態 陳墨(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