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選單
瀏覽
書名
ISBN
索書號
其他書名
權限設定
語言
部門
位置
文獻類型
課程範圍
適合
 至
是否有電子資源?
電子資源關鍵字
作者 : 蘇新春總數: 6
漢語詞義學
作者蘇新春
分類號C2.3.3 109
出版社廣東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1992
漢語詞義學
作者蘇新春
分類號C2.3.3 109
出版社廣東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1992
漢語詞義學
作者蘇新春
分類號C2.3.3 109
出版社外語斆學與研究出版社
主題
註釋
本書有三項特性,以為完整性,從結構、人文、方法、史論四大方面對漢語詞義各大小層面作全面詳細論述。二 為系統性,這本書的基點是始終堅持把漢語詞義作為一個系統來研究。三是繼承性和開拓性,我國歷史的詞義研究 成果豐碩,但有其歷史局限性,作者揚棄傳統詞義研究不足支持,並在這個基礎上作開拓性的探討。主要的目標是 總結歸納,梳理現代漢語詞彙學研究的歷史脈絡;條分縷析,探討現代漢語辭彙、語義、詞典編纂等層面的理論問 題;推陳出新,反映當代詞彙學研究最新成果;指點後學,昭示漢語詞彙學治學門徑。適合研究詞義學的所有人閱 讀。




序二

序三


第一章總論

第二章語言的基本活動單位--詞

第三章漢語詞義成分的構成--表層義

第四章漢語詞義成分的構成--深層義

第五章漢語詞義的基本屬性

第六章古漢語基本詞彙的廣義性

第七章漢語詞義與詞形的辯證關係

第八章漢語詞義與詞語結構

第九章漢語詞義的系統結構

第十章漢語詞義的演變

第十一章漢語辭彙結構文化內涵的多角度考察

第十二章漢語辭彙結構的具象與辯證

第十三章漢語動物詞的人文意義

第十四章詞義分析方法的綜合性

第十五章詞的語言結構義分析法

第十六章詞的文化意義分析法

第十七章古代的漢語詞義研究

第十八章現代的漢語詞義研究

第十九章當代的漢語詞義理論研究

第二十章當代的漢語詞義人文研究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重版後記
文化語言學教程
作者蘇新春
分類號C2.1.6 006
出版社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主題
註釋
本書是為高等學校學生開設文化語言學一科而編寫的入門性教程。本教程全面介紹了文化語言學在我國緣起、發展的歷史,系統闡述了文化語言學的研究物件、研究方法、基礎理論以及在各方面已經取得的研究成果。本書同時也是一部研究性的學術專著,在注重架構文化語言學學科體系的同時,力圖對若干基礎理論作進一步的探索和思考,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並試圖將理論的思考盡可能同具體文化現象的闡釋有機地結合起來。本書適合修讀語言學的學生和老師閱讀。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什麼是文化語言學

一、文化語言學是研究語言與民族文化關係的學科
二、文化語言學是闡釋性學科
三、文化語言學是交叉性學科
四、文化語言學是關於語言本體的學科

第二節 文化語言學與相鄰學科的關係

一、文化語言學與結構語言學的關係
二、文化語言學與社會語言學的關係
三、文化語言學與人類語言學的關係
四、文化語言學與認知語言學的關係

第三節 本課程主要內容與學習方法

一、課程主要內容、任務與目的
二、課程學習方法與時間安排


第二章 文化語言學研究的興起與發展

第一節 西方語言學的人文研究

一、威廉•馮•洪堡特
二、薩丕爾和沃爾夫
三、馬林諾夫斯基

第二節 我國20世紀前半期的漢語人文研究

一、20世紀前半期漢語人文研究的理論來源
二、漢語人文研究的實踐
三、羅常培的《語言與文化》
四、20世紀前半期漢語人文研究的特點

第三節 中國文化語言學的興起、原因及特點

一、中國文化語言學的出現與發展
二、中國文化語言學出現的歷史原因
三、中國文化語言學的理論特點

第四節 中國文化語言學的三個流派

一、文化參照派
二、文化認同派
三、社會學派
四、三個流派之比較


第三章 文化語言學的語言觀

第一節 語言與文化的關係

一、文化的定義與內容
二、語言是文化的載體
三、語言是一種文化樣式

第二節 語言的多重屬性與多重功能

一、人文性是語言的一種重要屬性
二、語言人文性的含義
三、語言的人文性與文化內涵
四、語言人文性與其他屬性的關係

第三節 語言人文性的表現形式

一、語言人文性在語言的各個方面都有反映
二、語言人文性研究的深入發展

第四節 語言的共性與個性的關係

一、對語言共性的研究
二、文化語言學對語言個性的研究


第四章 漢語辭彙與文化

第一節 單個詞語的文化探求

一、詞語的產生與消失
二、詞語命名
三、詞義演變

第二節 類別詞的文化探求

一、基本詞彙
二、親屬稱謂詞
三、動物詞

第三節 辭彙系統的文化探求

一、辭彙體系的內部構成
二、辭彙系統的開放與同化


第五章 漢語語法與文化

第一節 語法人文性的基本特點

一、語法人文性考察的依據
二、三級語法單位的人文映射

第二節 漢語詞法結構與民族思維特點

一、詞素的對稱與漢民族的辯證思維
二、詞素的先後與漢民族的道德觀念

第三節 漢語句法結構與漢民族思維特點

一、重語序背後的語義觀
二、流水句與重時間的邏輯思維


第六章 漢語語音與文化

第一節 語音結構對漢語構成的影響

一、漢語音節結構的特徵及其影響
二、同源詞的音義聯繫
三、聯綿詞和疊音詞的表義特徵

第二節 語音對語言交際的影響

一、詞語命名中的語音因素
二、同音詞諧音的文化功能
三、語音對文學的影響


第七章 漢字與文化

第一節 漢字的形成與文化基礎

一、漢字的性質
二、漢字字根的象形特點
三、漢字表意性質的擴展
四、“六書”揭示的漢字發展過程

第二節 漢字構形與古代社會生活

一、漢字反映的古代生活方式
二、漢字反映的古代錢幣興替
三、漢字反映的女性社會地位

第三節 漢字與漢語的密切關係

一、字形顯示字內部的意義關係
二、憑字形確定字族的意義關係
三、憑藉漢字辨析同音詞
四、用漢字造詞

第四節 漢字構形的文化精神

一、漢字的具象性
二、漢字的平衡性
三、構字與構詞之間的通約性

第五節 漢字的文化娛樂功能

一、回文詩
二、頂真與成語接龍
三、字謎
四、漢字的倒置、重合與錯訛


第八章 方言與文化

第一節 漢語方言的形成與人口遷移

一、方言區的形成
二、方言島

第二節 漢語方言的強弱互易與社會文化

一、強弱不同的方言對民族共同語發生的影響力不同
二、方言競爭中的文化優勢決定論

第三節 方言詞語與地域文化

一、詞語命名與氣候環境
二、詞語命名與地理環境

第四節 方言使用與地域文化

一、方言的社會地位
二、方言的法律地位


第九章 文化語言學的研究方法

第一節 已有研究之綜述

一、羅常培的研究方法
二、遊汝傑的研究方法
三、陳建民的研究方法
四、申小龍的研究方法
五、邢福義的研究方法
六、戴昭銘的研究方法
七、《中國文化語言學辭典》反映的研究方法
八、對已有研究之思考

第二節 文化參照法

一、什麼是文化參照法
二、文化參照法的運用

第三節 闡釋法

一、什麼是闡釋法
二、闡釋法的運用

第四節 描寫法
一、什麼是描寫法
二、描寫法的運用

參考文獻

術語表
現代漢語造句詞典
作者蘇新春
分類號R1.2 007
出版社上海辭書出版社
主題
註釋
本詞典原名《學生造句詞典》,選目、釋義、例句充分考慮到現代漢語的特點與需要,是一部普及型的漢語造句詞典。出版後受到讀者廣泛歡迎,重印多次。經過市場檢驗,本書不僅適合學生,同時也適用于廣大的中等文化程度的讀者。故此,我們將本書納入“現代漢語詞典系列”,請原書作者對詞典全文進行了仔細的校核,對部分內容作了調整與修改,改為今名重新推出。
詞匯計量及實現
作者蘇新春
分類號C2.3.3 083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主題
註釋
《辭彙計量及實現》分為十四章,《辭彙計量及實現》是理論的書。《辭彙計量及實現》想探討的是辭彙計量 研究的觀念、性質、定位及方法。對辭彙計量研究的理論問題作了縱橫思考,可《辭彙計量及實現》並不追求理論 闡述的系統化。《辭彙計量及實現》只是希望能幫助人們培養起在實際研究中自覺使用計量手段的意識,並知道從 何入手來實現計量的目的。 《辭彙計量及實現》是操作的書。《辭彙計量及實現》對資料庫作了較多的具體介紹,具體到一個命令、一個 命令地講,一個步驟、一個步驟地演示,可並沒有把資料庫當做獨立、 完整的學習物件,只是關心那些與辭彙計 量有密切關係的功能,重點在對語料的描寫、篩選、查詢、挖掘、統計上;沒有深入到資料庫的內部,介紹它的原 理與內部 結構,關注的只是與讀者直接接觸的使用層面。本書是具有應用、方便、實踐三方面結合的特點,適合 對漢語詞彙文字的計量研究感興趣的學生、教師、研究人員及有關讀者,特別是不懂編程而希望學會使用數據庫的 人員。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辭彙計量研究的語言觀

第三章漢語詞匯計量研究的發展

第四章 辭彙計量功能實 的手段與工具

第五章 如何建詞語庫

第六章 如何整理詞語庫

第七章 如何描寫詞語狀況

第八章 如何計算表內數字性數據

第九章 詞語庫內容的導入與導出

第十章 如何分詞與抽詞

第十一章 如何在兩個詞語表之間建立關係與對比

第十二章 如何對詞語差異進行測算

第十三章 如何對詞語分佈態進行分析

第十四章 專題綜合練習


參考文獻

術語表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