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選單
瀏覽
書名
ISBN
索書號
其他書名
權限設定
語言
部門
位置
文獻類型
課程範圍
適合
 至
是否有電子資源?
電子資源關鍵字
作者 : 王鼎鈞總數: 4
講理
作者王鼎鈞
分類號C1.5.2 030
作文十九問 - 作文七巧補述
作者王鼎鈞
分類號C1.5.2 010
出版社爾雅出版社
主題
註釋
本書記錄了十九類問題,全書採用對話,在問答之中,厘清創作的脈絡,對於修辭、煉字、靈感的編理,定有 茅塞頓開之悟。把王鼎鈞當成你的老師,認真領會他是怎樣解說這些難題的,會在不知不覺中,登上一個寫作高臺, 置身其上,發現觸目都是可寫的人物、事件、風景,你沒有了找不到材料的苦惱,也不再為怎樣表達而犯愁。本書 適用於對寫作有興趣的學生閱讀。 第一問  桂花著雨胭脂濕  密葉遮天  月亮化妝  斜暉  晚餐  大屯山  湖竹子  落花 第二問  樣子  下課十分鐘  數學解題  目標  努力經過  中途干擾  結果  球賽暫停  夜來風雨聲  兒子的成績 第三問  鳥飛  熱帶魚  思前想後  左顧右盼  說長道短  坐計程車買表  向心力和離心力 第四問  勤能補拙  審案  推動搖籃的手  考試與文體  燈塔與燭火  從挫折中培養勇氣 第五問  論孟嘗君  美女楊霞  春遊芳草地  核舟記  昨夜夢魂中  聽雨  作戰的條件  我的學校生活 第六問  望子成龍  柔情似水  創造比喻  莎士比亞  太大和太小  蝨子  秒針  乍願君如天上月 第七問  慈母手中線  校園大拍賣  立意  翻案文章  李老師的婚禮  迷你裙 第八問  有我  澄清湖  無我  我家的狗  游泳的人數  媳婦的鏡子  最好的酒  鼠肉  托物  第一人稱 第九問  吵架  下定義  三百千  千人之初  抽象  技巧與主題孰為重要  勇敢  三段式  軍事訓練  子之矛、子之盾 第十問  毛筆字  單線推論  獨眼  秦漢唐宋  萬三  自由、由自  諱辨獨善、兼善 第十一問  苛政  放大  桃花源的放大  簡潔  簡略  夸父追日  高潮  回蕩 第十二問  劍外忽傳收薊北  刺激  思考  決定  賀失火  有錢難買回頭看  一本書的啟示  嶽飛  耶穌 第十三問  死守規則運動  僕人  合同  贊成  反對  調和  讀書的甘苦  嶽陽樓  最苦與最樂 第十四問  讀詩  文心  詩心  詩選  詩句  青山一發  衣上生風  嗅覺  觸覺 第十五問  火柴燃燒  棋局  模仿  兩棵棗樹  土紐扣  蛇銜其尾  海濱遠足  因果 第十六問  問題的問題  意念  符號  識字  用字  白話  文言  文學  性格  組合 第十七問  韻腳  我等待春天  詩法  詩的語言  秋,裸體  登嶺摘星  名高好題詩  落花 第十八問  酬世  傳世  三種作家  考運  作文與總分  失表記  推翻比喻  王道  霸道 第十九問  娛樂  無害與有益  戳氣球  文化遺產  人情人心  父母心  還君明珠  記者與公主  作家 附錄  文路無盡誓願行  人經風雨陰晴文成鼎鼐滋味  王鼎鈞小傳 《作文三書》總序 推薦序啟迪心智助人聰明  語言  字  句  語文功能  意象  題材來源  散文  小說   劇本  詩  體裁選擇  胎生與卵生  新與舊  真與假  人生  再談人生  宗教信仰與文學創作 附錄  貓貓虎虎  復活疑案  一家之主  月亮像什麼?  空白  人我三段論  花非花  閒話作家  文路無盡誓願行  人經風雨陰晴文成鼎鼐滋味  王鼎鈞小傳
作文七巧
作者王鼎鈞
分類號C1.5.2 009
出版社爾雅出版社
主題
註釋
曾風靡港臺校園,成為臺灣多年來最有影響力的一套作文教科書,經過二十多年的檢驗,獲得巨大成功。本書包含直敘、倒敘、抒情、描寫、歸納、演繹和綜合七大技巧的《作文七巧》,細讀後你一定可以得到許多啟發。此書,適合學生閱讀。


《作文三書》總序
推薦序 啟迪心智 助人聰明
記敍的技巧
 直敘
 倒敍
抒情的技巧 
 抒情
描寫的技巧
 描寫
議論的技巧
 歸納
 演繹
四種寫法的綜合運用
 綜合
附錄
碎琉璃
作者王鼎鈞
分類號C6.1.3 011
出版社爾雅出版社有限公司
主題
註釋
「碎硫璃」最大的特點是以懷舊的口吻,敲時代的鐘鼓,每篇文章具有雙重的甚至多重的效果。他把「個人」放在「時代」觀點下使其小中見大,更把「往日」投入現代感中浸潤,使其「舊命維新」。這些散文既然脫出了身邊瑣事的窠臼,遂顯得風神出類,涵蓋範圍和共鳴基礎也隨之擴大,不僅是一人一家的得失,更關乎一路一代的悲歡。

王鼎鈞1925年出生于一個傳統的耕讀之家。由於對日抗戰,王鼎鈞少年時代就和家人分離,八年抗戰,他有四年多時間在日本佔領區生活,打過遊擊;抗戰軍興,1942年夏去大後方投入李仙洲將軍創辦之國立第二十二中學,輾轉安徽、河南、陝西各地。抗戰末期初中畢業即輟學從軍,隨國民黨軍隊憲兵團經南京、上海、瀋陽、秦皇島、天津、青島。1949年到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