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選單
瀏覽
書名
ISBN
索書號
其他書名
權限設定
語言
部門
位置
文獻類型
課程範圍
適合
 至
是否有電子資源?
電子資源關鍵字
作者 : 徐通鏘總數: 5
歷史語言學
作者徐通鏘
分類號C2.1.9 014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出版年1996
漢語字本位語法導論
作者徐通鏘
分類號C2.3.4 084
出版社山東教育出版社
主題
註釋
《漢語字本位語法導論》從“字本位”立場出發,採用“從外到內、從內到外”相結合的方法,重新構建了現代漢 語語法,全書在“緒論”之外分為三編:“方法論”、“結構論”、“表達論”。上編從六個方面討論了研究 方法論問題。 中編“結構論”共分六章。下編“表達論”分七章。“字本位”這個概念最早見於郭紹虞寫於1938年 的《中國語詞的彈性作用》一文,以“字本位的書面語”與“詞本位的口頭語”相對。此後人們對此鮮有討論。近 20年來,由於人們越來越感到現行的語言理論難以有效地分析漢語的結構,於是探究原因,重新提出“字本位”的 問題,不過它不限於書面語,而是指稱以字為漢語基本結構單位的一種新的研究思路。山東教育出版社認為“字本 位”是一種有發展前景的語言理論,值得宣導和鼓勵,因而決定出版一套《漢語字本位研究叢書》,由徐通鏘、 潘文國任正、副主編。2005年4月1~2日,山東教育出版社在濟南東方大廈召開了《漢語字本位研究叢書》編寫 會,應邀與會的有戴汝潛、魯川、呂必松、孟華、潘文國、汪平、楊自儉和我8人,一起討論《叢書》的編寫事宜。 這幾位先生都是“字本位”理論的鼓吹者和實踐者,在語言基礎理論研究、對外漢語教學、中文資訊處理、漢語 方言研究、對比語言學、符號學和中小學語文課程教學等領域都已進行過有相當深度的研究,確信“字本位”是適合 漢語研究的一種理論和方法。本書適合研究有關方面的學者。


總序:“字本位”和語言研究

緒論:語言特點的釋取和語言理論研究


上編 方法論 對比和語言理論的研究方法


編碼機制的“±理據性”和語法結構

思維方式和語法研究的方法論

文字和語言的研究

重新分析和漢語語義語法的轉型

語言研究的轉向和漢語基本結構單位的重新分析


中編 結構論 字組的生成和語彙中的語法規則


字的語法化初階和句法語義的結構

標記的連接和並列結構

限定結構(上):生成、擴展和“的”的連接功能

限定結構(下):數量名結構和狀動結構

述謂結構和漢語的基本句式


下編 表達論 結構與表達


語言範疇的性質和表達的研究

愛憎與褒貶:變音和語義範疇的標記

空間和時間(上):空間

空間和時間(下):時間

肯定和否定 有定和無定


參考文獻

漢英術語對照表
語言學是什麼
作者徐通鏘
分類號C2.1.1 052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主題
註釋
這本書適合中學生、大學生與人文社會科學愛好者閱讀。如果是中學生,將得到更大的知識面,有助提高寫作能力、加深文章思想性,避免空洞無物或內容淺薄的華麗辭藻的堆砌。並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如果是大學生,則助其更好地進入自己的專業範圍,因這是一本深入淺出的參考書。且可加深自己對人生、社會的人士,對一些經濟、社會、政治、宗教等現象作出合理的解釋。如果是愛好者,便能輕鬆步入人文社學科的殿堂,領略人文社會科學的無線風光。這本書的特點是逢出現黑體字,便是重點,讀者應弄清楚其概念。又預留空白頁予讀者,可寫下閱讀筆記。附送的書簽上印有作者的聯絡電話,歡迎讀者的討論與交流。書後還附上推薦書目,令讀者可以繼續深入研讀。

閱讀說明
總序
人文素質在哪裡?——推介《人文社會科學是什麼》叢書

卷頭語

一 什麼是語言?
二 語言的結構(上):語音和語義
三 語言的結構(下):語彙和語法
四 語言與文字
五 語言與思維
六 語言與社會
七 語言學:興起、發展和它在科學體系中的地位
八 西學東漸和中國的歷史語言學
九 西學東漸和中國的現代語法學
十 漢語特點的研究和中國語言學與國際接軌

推薦閱讀書目
後記
歷史語言學
作者徐通鏘
分類號C2.1.9 014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主題
註釋
《歷史語言學》在寫作過程中與葉蜚聲、王福堂、王洪君三位同志多有討論,他們都貢獻了不少很好的意見;林燾先生為《歷史語言學》繪製了北京話區域分佈圖,蔣紹愚同志為語言年代學的百詞表作了古今漢語的異同對比,這些都使《歷史語言學》增色不少。《歷史語言學》初稿於1985年初寫成後,蒙華中理工大學嚴學宭先生詳為評閱,賜教多處,使作者得益匪淺;他還指導當時的研究生張振江同志對初稿進行逐節的推敲,提出了很多寶貴的意見。

0. 緒論

0.1 物件和任務
0.2 死材料和活材料
0.3 理論和方法

1.語言的分類

1.1 分類的標準
1.2 語言的發生(譜系)分類
1.3 語言的類型分類
1.4 語言的地域分類
1.5 語言的類型分類、地域分類對譜系分類的影響

2.語系

2.1 語言親屬關係的假設
2.2 形態變化、語音對應和語言親屬關係的確定
2.3 書面材料的運用和親屬關係的考察
2.4 語言的分化和語系的形成

3.漢藏語系

3.1 漢藏語系的假設和漢藏語言的國鄰
3.2 漢藏系語言的兩種不同的系屬劃分
3.3 對立的分類原則
3.4 侗台、苗瑤兩語族的系屬關係新證

4.歷史比較法(上):客觀概據和擬測步驟

4.1 歷史比較法及其客觀基礎
4.2 材料的收集和選擇
4.3 同源成分的確定
4.4 年代順序的確定
4.5 原始形式的擬測
4.6 原始語
4.7 歷史比較法的成效和局限

5.歷史比較法(中):規律與例外

5.1 語音的對應規律和演變規律
5.2 格裏姆定律和歷史比較法的雛形
5.3 格裏姆定律三組例外的解釋和歷史比較法的改進
5.4 “音變規律無例外”和青年語法學派的音變理論
5.5 例外

6.歷史比較法(下):空間和時間

6.1 時空結合的原則和書面文獻資料的運用
6.2 時間與空間在漢語音韻研究中的運用
6.3 材料的欠缺對語言史研究的影響
6.4 對《切韻》性質的認識與漢語史研究的理論框架
6.5 《切韻》與方言的研究

7.結構分析法(上):結構與音變

8.結構分析法(中):音位的鏈移和音系的演變

9.結構分析法(下):內部擬測

10.語言的擴散(上):地區擴散和方言地理學

11.語言的擴散(下):辭彙擴散

12.語言的變異(上):“有序異質”的語言理論和語言史研究的新領域

13.語言的變異(中):變異的規律和音系結構格局的調整

14.語言的變異(下):語法的滲透和例外的音變

15.文白異讀(上):疊置式變異和內部擬測法

16.文白異讀(下):疊置式變異和歷史比較法

17.語言年代學

對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