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選單
瀏覽
書名
ISBN
索書號
其他書名
權限設定
語言
部門
位置
文獻類型
課程範圍
適合
 至
是否有電子資源?
電子資源關鍵字
題目 : 電影總數: 85
嚴浩電影講座
作者卓伯棠
出版社復旦大學出版社
主題
註釋
嚴浩是香港電影新浪潮的先鋒性人物,曾憑《似水流年》、《滾滾紅塵》、《天國逆子》與《太陽有耳》先後斬獲香港電影金像獎、臺灣電影金馬獎、東京國際電影節及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香港浸會大學邀請嚴浩導演擔任“影視製作”課程的客座導師,本書為其課堂講稿整理,讓沒有機會到香港浸會大學聽課的有心人,亦有”聆聽”嚴浩數十年珍貴經驗和心得的機會。本書內容十分豐富,從開場白講解《瘋狂的右頭》到電影導縯的實際工作,嚴浩都有精闢見解,而且以一部部具體影片如《似水流年》、《滾滾紅塵》、《教父》、《天國逆子》、《太陽有耳》、《小島驚魂》及《莫紮持傳》等實例作輔助說明,在他的生動引導下讀者很容易進入狀態,不但瞭解他的想法,從中受到啟發,亦可獲得操作性強的導演實務指導意見。本書本幫助讀者瞭解嚴浩,並且無疑是電影專業的學生最好的參考書。 序言 開講:評《瘋狂的石頭》 第一堂:場面調度——用鏡頭的問題 第二堂:用我的片子來說明 第三堂:場面調度——導演在現場的工作 第四堂:場面調度——演員與鏡頭運動的配合 第五堂、第六堂:評論同學的作品(一) 第七堂:電影對於慣縱情緒及事業的操縱 第八堂:演技——用心去演而不是用臉 第九堂:劇本如何結構,如何拍出效果 第十堂:評論同學的作品(二) 《似水流年》導引 訪問嚴浩導演/卓伯棠訪問
香港文學電影片目1913-2000
作者梁秉鈞、黃淑嫻
分類號C3.3.2 009
出版社嶺南大學人文學科研究中心
主題
註釋
《香港文學電影片目》收錄1913至2000年改編自文學作品的香港電影,及文人作家參與編製的電影,特別側重二十世紀五、六○年代的文藝電影資料。 目錄 三蘇 平可 亦舒 任護花 艾雯 吳其敏 吳祖光 李少芸 李我 李碧華 杜國威 阮朗 依達 孟君 怡紅生 易文 金庸 侯曜 侶倫 俊人 南海十三郎 姚克 胡春冰 倪匡 唐滌生 夏衍 徐訏 徐速 秦亦孚 張愛玲 望雲 梁羽生 梁鳳儀 傑克 黃谷柳 楊天成 碧侶 趙滋藩 劉以鬯 歐陽天 蓬草 鄭慧 穆時英 蕭銅 蹄風 關文清 靈簫生 影人軼事  梁燦  黃靜 上官牧替劉以鬯寫《私戀》 「女飛賊黃鶯」——小平 偵探奇情——方龍驤 對詞學有心得的王季友 多才多藝的王植波 報社總編司空明 「殺人王」與「牛精良」 ——任護花 對電影有貢獻的吳其敏 呂大呂編陳夢吉 杜寧使人覺得輕浮嗎? 怡紅生初導《曲終魂斷》 易文的文學與電影 侶倫是香港成長的作家 被人忽略的南宮博 有洋狀元之稱的姚克 文學、戲劇、翻譯的胡春冰 沉默寡言的徐訏 編輯與編劇——馬國亮 武俠與偵探——馬雲 有鬼才之稱的高雄 做過西片宣傳的望雲 《我愛紫夢蘭》——梁荔玲 寫武俠小說的女作家——梁楓 作家、詩人、電影編劇 ——陳殘雲 編劇與填詞的高手——陳蝶衣 長壽小說家傑克 電影編劇的黃谷柳 在廣州成名的碧侶 劉以鬯的小說搬上銀幕 曾與張愛玲、蘇青齊名的潘柳黛 「東南亞最暢銷的小說家」鄭慧 文學與電影的彗星——穆時英 導演作家——羅馬 用文言寫小說的靈簫生
認識電影
作者Louis Giannetti
分類號C3.3.2 051
出版社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主題
註釋
 在最新修訂第十版中,作者除了改寫局部章節以反應電影的新發展,此外則大幅度增修一半左右的新劇照。全書共蒐集超過四百張的珍貴劇照,範圍涵蓋影史上的重要經典和近幾年上映的賣座佳片,並輔以詳細圖說。書末另附中英對照的專有名詞解釋,讓讀者能在輕鬆的閱讀過程中吸收到最專業的電影常識,進而真正「認識」電影。適合喜歡拍攝電影的任何人士閱讀參考。 中文版前言 譯序 原序 第一章 攝影 第二章 場面調度 第三章 運動 第四章 剪輯 第五章 聲音 第六章 表演 第七章 戲劇 第八章 故事 第九章 編劇 第十章 意識形態 第十一章 理論 第十二章 綜合討論:《大國民》 專有名詞解釋 譯名索引
電影理論解讀
作者Robert Stam
分類號C3.3.2 045
出版社遠流
主題
註釋
電影理論解讀》回顧在二十世紀「電影的世紀」裡,電影理論自己的歷史發展。本書帶領讀者自默片古老年代理論大師的著作開始悠遊,例如林賽與孟斯特堡是如何看待當時的新發明──電影,一路走到當代最新的電影理論發展,包括文化研究、德勒茲、酷兒理論、後殖民論述、以及數位理論等。本書極具國際觀點,而非僅偏狹介紹歐陸或美國的理論,這是因為電影一開始就是國際化媒體,電影理論也是如此。所以本書涵蓋的理論著作來自法國、德國、義大利、英國、美國、墨西哥、巴西、與阿根廷等國,作者不僅將理論承先啟後的關係作一清楚論述,並依不同地區與文化,描繪各自獨特的發展。在解讀各派電影理論時,作者時時注意到該理論背後的歷史與哲學基礎。全書字字硃磯,為有心鑽研電影理論的學者提供清楚而完整的理論認知地圖。 目錄 譯序 原序 諸論 電影理論的前身 電影與電影理論:萌芽階段 早期的無聲電影理論 電影的本質 蘇聯的蒙太奇理論家 俄國的形式主義與巴赫汀學派 歷史前衛派 有聲電影出現之後的爭論 法蘭克福學派 寫實主義的現象學 作者祟拜 作者論的美國化 第三世界電影與理論 結構主義的出現 電影語言的問題 電影特性之再議 質問作者身分及類型 1968年與左翼的轉向 古典寫實主義文本 布萊希特的出現 反身性策略 尋找另類美學 從語言符號學到精神分析 女性主義的介入 後結構主義的變異 文本分析 詮釋及其不滿 從文本到互文 聲音的擴大 文化研究的興起 觀眾的誕生 認知及分析理論 符號學再探 來得正是時候:德勒茲的影響 酷兒理論的出櫃 多元化文化主義、族群及再現 第三電影再議 電影與後殖民研究 後現代主義的詩學與政治 大眾文化的社會意義 後電影:數位理論與新媒體 電影理論的多樣化 參考文獻 索引
原初的激情︰視覺、性慾、民族誌與中國堂代電影
作者周蕾
分類號C3.3.2 082
出版社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主題
註釋
原始的激情:視範、性慾、民族誌與中國當代電影
 
原初的激情:視覺、性欲、民族志與中國當代電影描述《對她說》獲歐洲電影獎、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獎和金球最佳外語片獎等本書是《當代電影論叢》之一,是一本關於中1949~1999中國電影史的優秀參考讀物。以“動感校園”的方式佔有電影,是這本書要達到的目的十幾年來,僅在《當代電影》雜誌,我們就看到了以結構主義、符號學、現象學、精神分析、敍事學、意識形態理論、女性主義、第三世界理論、後現代主義、後殖民主義、後結構主義。下編——藝術家對當代視覺文化的反應和歷史啟示本叢書由華東師範大學傳播學院各專業骨幹教師通力合作而成,是他們在相關專業課程教學基礎上的最新學術結晶,內容涉及傳播學理論及廣告傳播、影視傳播、民俗傳播等廣泛領域,深具學術的前瞻性與理論的新銳性,並且可讀性強,是傳播學專業學生必備的參閱書籍,也是傳播業各界人士進一步提升自身理論品位的極佳之作。

目錄
譯序
前言
第一部分:視覺性、現代性以及原初的激情
第二部分:幾部當代中國電影
 1挖掘老井:社會幻想的勞作
 2古原無聲:音樂、電影製作以及中國新電影中的社會變遷觀念
 3男性自戀和民族文化:陳凱歌《孩子王》中的主體性
 4表層的力量:張藝謀電影中的反抗性
第三部分:作為民族誌的電影;或,後殖民世界中的文化互譯
索引
一生要看的300電影 (附CD)
分類號C3.3.2 048
出版社電腦報電子音像出版社
主題
註釋
本書介紹了編者認為一生要看的那300部電影,每一步都作簡單而扼要的簡述。另外,對於某些電影界中舉足輕重的人物有詳細的講述,例如有奇連伊士活、尊尼特普、希治閣、馬龍白蘭度、查理卓別靈、宮崎駿、史提芬•史匹堡、占士金馬倫、呂克•貝松等,是熱愛電影的人士或想多些瞭解電影與荷裡活業界人士的入門首選。 Contents 小丑之夜 棕櫚灘之夜 紅圈 總統班底 鐵面無私 紅氣球 母親與娼妓 美女與野獸 洛克兄弟 怪形 誰陷害了兔子羅傑 秘密與謊言 奇遇 索拉裡斯 夜訪吸血鬼 瘋狂的麥克斯2 動物屋 情梟的黎明 錦城春色 夾心蛋糕 摧花手 荒唐小混蛋奇遇記 無醫可靠 郎心如鐵 愛與罪 幽靈世界 人工智慧 美國風情畫 處女自殺 羅馬假期 夢幻成真 福祿雙霸天 黑貓 霧碼頭 妮諾奇嘉 大審判 第一滴血 豹 春花秋月未了情 俠骨柔情 露露 浮生若夢 帝國陷落 年少輕狂 布萊頓硬糖 黑點狂想曲 思凡 大逃殺 魔域奇兵 侏羅紀公園 哈爾的移動城堡 費城故事 雨人 玩具總動員2 失蹤的女人 龍貓 光榮 怪獸電力公司 僵屍肖恩 斯巴達克斯 楚門的世界 桃色案件 西線無戰事 盜俠羅賓漢 穆赫蘭道 靈欲春宵 亂世兒女 四百擊 聖誕夜驚魂 陽光小美女 換子疑雲 竊聽大陰謀 阿爾及爾之戰 臥虎藏龍 巴頓將軍 決戰猩球 禁閉島 大路 本傑明•巴頓奇事 曼哈頓 鴨羹 加勒比海盜:黑珍珠號的詛咒 奪魂所 雌雄大盜 相見恨晚 電視臺風雲 撞車 非洲女王號 戰地軍魂 神秘河 足跡 洛奇 辣手摧花 木蘭花 殺死比爾2 潛水中與蝴蝶 生人勿近 硫磺島來信 慾望號街車 金剛 大魚 迷離世界 羅斯瑪麗的嬰兒 艾德•伍德 心靈捕手 電話謀殺案 江湖浪子 卡比利亞之夜 尋子遇仙記 黃金時代 日出 殺手沒有假期 謎一樣的雙眼 驅魔人 仁心與冠冕 人類之子 日落黃沙 殺手 紐倫堡大審判 公主新娘 超人總動員 馴龍記 螢火蟲之墓 獵人之夜 夜魔 賭城風雲 淘金記 八部半 憤怒的葡萄 12只猴子 紅菊的代價 兩杆大煙槍 V字仇殺隊 勝雄甘地 熱天午後 美食總動員 科洛弗檔案 愛情是狼狗 星際迷航 疤面煞星 偷天情緣 亂世佳人 終結者 畢業生 玩具總動員 伴我同行 猜火車 海底總動員 野草莓 諜影重重3 控方證人 虎豹小霸王 萬世魔星 一夜風流 獅子王 百萬美元寶貝 夜長夢多 亂 用心棒 賓虛 荒野生存 將軍號 飛越未來 野戰排 摔跤王 偷拐搶騙 啥時比爾1 安妮•霍爾 諜影迷魂 獵鹿人 血色將至 美人計 靈異第六感 海扁王 正午 海王幻覺 鐵窗喋血 火車怪客 盜火線 黃昏雙鏢客 綠野仙蹤 幽靈公主 第九區 冰血暴 第七封印 歷劫佳人 老無所依 老男孩 史密斯先生到華盛頓 盧旺達飯店 碼頭風雲 銀翼殺手 虎膽龍威 蝙蝠俠:開戰時刻 大白鯊 偷自行車的人 不可饒恕 星球大戰3:武士復仇 聖戰逃兵 大逃亡 角鬥士 騙中騙 公寓春光 蝴蝶夢 貧民窟的百萬富翁 罪惡之城 大獨裁者 象人 綠色奇跡 大都會 老爺車 美國往事 彗星美人 羅生門 馬爾他之鷹 阿凡達 勇敢的心 天堂電影院 全金屬外殼 莫劄特傳 宿醉 熱情似火 摩登時代 飛屋環遊記 雨中曲 美麗人生 2010太空漫遊 回到未來 致命魔術 無恥混蛋 憤怒的公牛 桂河大橋 潘神的迷宮 城市之光 巨蟒和聖杯 浴血金沙 從海底出擊 落水狗 洛城機密 第三個人 夢之安魂曲 唐人街 雙重保險 美麗心靈的永恆陽光 兇手 千與千尋 竊聽風暴 異形2 殺死一隻知更鳥 鋼琴師 無間行者 光榮之路 閃靈 發條橙 機器人總動員 拯救大兵瑞恩 天使愛美麗 異形1 阿拉伯的勞倫斯 終結者2 迷魂記 計程車司機 美國X檔案 美國麗人 阿甘正傳 現代啟示錄 這個殺手不太冷 西北偏北 公民凱恩 奇愛博士 日落大道 魔戒二部曲雙塔奇兵 風雲人物 七宗罪 記憶碎片 駭客帝國 沉默的羔羊 西部往事 驚魂記 普通嫌疑犯 後窗 奪寶奇兵 魔戒首部曲魔戒現身 上帝之城 搏擊俱樂部 好傢夥 七武士 卡薩布蘭卡 星球大戰 魔界三部曲:國王歸來 蝙蝠俠前傳2:黑暗騎士 星球大戰2:帝國反擊戰 飛越瘋人院 十二怒漢 辛特勒的名單 低俗小說 黃金三鏢客 教父2 教父 肖申克的救贖 Master 索菲亞•科波拉 克裡特•伊斯特伍德 法蘭西斯•福特•科波拉 羅曼•博蘭斯著基 查理•卓別靈 特瑞•吉列姆 黑澤明 昆丁•塔納迪諾 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 宮崎駿 史蒂芬•斯皮爾伯格 克裡斯托佛•諾蘭 詹姆斯•卡梅隆 呂克•貝松 大衛•芬奇 Star 海利•喬•奧斯蒙 奧黛麗•赫本&格利高裏•派克 馬龍•白蘭度 保羅•紐曼 愛德華•諾頓 約翰尼•德普 2011-2012觀影指南(拉頁) 動物總動員3 怪物史萊克4 天龍特工隊 暮色3:月食 危情諜戰 奠基 鐵血戰士 巫師學徒 敢死隊 華爾街2 超級大壞蛋 罪惡之城2 馬達拉斯加3 蝙蝠俠3 新蜘蛛俠 霍比特人
看得見的世界:電影中的哲學問題
作者黎萌
分類號C3.3.2 025
出版社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主題
註釋
黎萌的《看見的世界電影中的哲學問題》給電影呈現的世界圖景,直觀展示的哲學問題,關於世界、自我、知識與道德的沉思,各種學說、立場、懷疑與辯護的交鋒。 目錄 第一編 世界與知識 第一章 尋找可靠的知識:《駭客帝國》三部曲 一、懷疑論 二、柏拉圖的“洞穴”:對懷疑論的誤解 三、笛卡兒的懷疑方法 四、墨菲斯:笛卡兒問題的顯現 五、休謨的紅色藥丸:“自我”的真相 六、反擊懷疑論:“矩陣”與貝克萊的上帝 七、康得的轉向:不能不如此的世界 八、懷疑論的意義 第二章 真理的性質:《羅生門》 一、從“蘇卡爾事件”到普羅泰戈拉的門徒 二、相對主義 三、樹林中發生了什麼 四、兔子還是鴨子 五、不同視角之下的世界 六、意見分歧的來源 七、怎麼都行 第二編 心靈與自我 第三章 走不出的房子和路:《去年在馬里昂巴德》的唯我論實驗 一、唯我論 二、電影中的“內部世界”與“外部世界” 三、被“敍述”的是什麼 四、可能的解釋 五、唯我論的世界 第四章 “自我”的根據:《大話西遊》與《東邪西毒》 一、自我與人格同一性問題 二、孫悟空“同於”至尊寶?從“來生”說起 三、忒休斯之舟 四、慕容嫣是誰,慕容燕是誰 五、“豬八戒”成為“青霞”了嗎 六、自我:身體、心靈還是靈魂 七、醉生夢死之酒:記憶之鏈與自我 第三編 道德責任與意志自由 第五章 道德判斷與道德要求:《楢山節考》 一、道德判斷的根據 二、道德──相對的還是客觀的 三、後果論:功利主義與利己主義 四、道德責任 五、神,以及大自然法則 六、道德律令:「應當」從哪裡來 第六章 自由意志與決定論:《少數派報告》與《羅拉快跑》 一、決定論:未來和過去一樣的確定 二、決定論中的道德蘊涵 三、意志自由:相容論與不相容論 四、意志自由論的困境 五、硬決定論下的景象 六、軟決定論的難題 後記
影視藝術心理學
作者宋家玲、宋素麗
分類號C3.3.2 034
出版社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主題
註釋
反觀近百年的人類生活,心理學和影視藝術的影響舉足輕重,二者互證式的發展都是為了一個目標:通向人類心靈的極點。可以說,影視藝術現象無一例外地皆發端于心理學的根基之上,並為心理學研究提供鮮活生動的實證案例。伴隨著科學和藝術之間更廣闊、更深遠的相互滲透,影視藝術心理學的研究也將展開新的篇章。 目錄 導言 電影、電視研究與心理學結合——20世紀文化、科學的表徵和本質 上編 心理學流變與影視藝術心理研究之概說  第一章 心理學與影視藝術構成 第一節 心理物理學:物質構成元素對視聽感知的作用 第二節 實驗心理學和構造心理學:心理結構對影視表達的影響 第三節 機能主義心理學:意識流電影和情緒表達的意義 第四節 人本主義心理學:影視文本中人物性格之生成原理  第二章 心理學是探究影視創作、觀賞心理的基礎 第一節 行為主義心理學:“場”理論和影視審美經驗研究 第二節 皮亞傑學派:影視創作欣賞中的“同化”和“順應” 第三節 文藝心理學:形象的直覺思維和“心理距離說” 第四節 認知心理學:影視傳播中的資訊產生和交流 第五節 心理學發展的一個新取向——後現代氛圍中的心理學:敍事心理研究時代的到來  第三章 格式塔理論與影像藝術心理的建構 第一節 格式塔心理學產生的背景 第二節 格式塔心理學的基本原理 第三節 格式塔理論對審美心理研究的貢獻 第四節 格式塔心理學與電視:生活與資訊、審美的鏈結 第五節 格式塔理論的新擴展:“生態感知”的重要意義  第四章 精神分析學說與影視藝術原理 第一節 精神分析心理學產生的背景與研究方法 第二節 佛洛德精神分析的主要理論和觀點 第三節 榮格的分析心理學 第四節 精神分析與影像藝術魅力之追尋 第五節 影視敍事中情節推進的“動力源” 第六節 影視中的角色設置和發展之“情結”依據 第七節 充分調動觀眾心理層面上的“認同”機制 第八節 電影研究從經典理論進入現代理論階段 下編 多維視角下的影視藝術心理辨析  第五章 影像表達心理機制的形成 第一節 視知覺理論與影像表達 第二節 像場起始于心理感應——像場空氣說 第三節 看與被看(攝與被攝)——創作心理的一道屏障 第四節 影像隱喻:暗示與象徵 第五節 影像審美的構建 第六節 視聽的感知思辨  第六章 影視敍事心理簡論 第一節 看的行為動機和心理機制 第二節 影視敘事策略對現聽知覺的激發 第三節 影視敘事對心理欲望的滿足 第四節 後現代影視遊戲敘事的心理學闡述  第七章 影視審美心理探析 第一節 影視審美心理的先在結構 第二節 影視審美心理之深層構成 第三節 電影與電視藝術接受心理之同異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現代電影:極致為美--後新浪潮導演研究
作者汪方華
分類號C3.3.2 019
出版社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主題
註釋
現代電影:極致為美,後新浪潮導演研究 20世紀70年代後的現代電影是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藝術!它在電影理念、電影結構、電影敘事、電影形式等各個方面呈現出巨大的差異,產生了不少具有大師氣質的“主流導演”:美國的斯皮爾伯格、卡梅隆,法國的呂克•貝松,西班牙的阿爾莫多瓦,波蘭導演基耶斯洛夫斯基,希臘的安哲普洛普斯,意大利的托納托雷,俄羅斯的米哈爾科夫,丹麥的拉斯•馮•提爾,芬蘭的阿基•考利斯馬基,還有伊朗的阿巴斯、賈法•帕納西,日本的北野武,韓國的金基德、李昌東,越南的陳英雄,中國香港和臺灣的王家衛、吳宇森和蔡明亮等極具活力的後新浪潮導演。他們的作品均表現出強烈而鮮明的個人風格。也許,從電影語言入手逼近現代電影的創作理念、美學原則是一條直接的道路。 目錄 序 第一章“現代電影”——界定之難 一、“現代電影” 二、“現代電影”與“主流電影” 三、現代電影——後新浪潮導演的“作者電影” 第二章 現代電影語言 一、電影就是電影 二、戰後的電影語言研究 三、電影美學研究的再度嘗試 第三章 現代電影本體卿——被表現的真實 一、真實之維 二、被表現的真實 三、被表現的真實——現代電影本體觀 第四章 極致為美——現代電影美學原則 一、故事和故事的講述 二、影像中心的美學 三、現代電影美學——個性原則 四、現代電影美學——感性原則 五、現代電影美學——奇觀化原則 第五章 現代電影的敘事 一、電影敘事的相關概念 二、好萊塢經典敘事體系 三、片中片 四、現代電影的敘事迷宮:交叉小徑的花園 五、現代電影敘事的速度、深度、特徵 第六章 後新浪潮導演研究 呂克•貝松:一位現代的電影“作者”? 大衛•林奇:夢、歌、舞臺、局外人 科恩兄弟:幽默怪誕走向崩潰的犯罪故事 奧利弗•斯通:主流電影之外的主流導演 現代性的誘惑——《不準掉頭》和《天生殺人狂》的比較研究 朗•霍華德:類型電影的實踐者 《美麗心靈》:命運的風景 阿爾莫多瓦電影的慾望、激情 後庫斯圖裏察時代的“巴爾幹電影” 《無主之地》: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柏林墻——民主德國政治題材影片的一個胎記 《竊聽風暴》:一幕關於拯救的通俗劇 北野武的“削落美學” 陳英雄——有關越南的記憶、想像、凝視 《三輪車夫》:重建一個愛與痛交織的世界 金基德:現代荒原中的罪與罰 侯孝賢、楊德昌、蔡明亮的台北故事 臺灣新電影中的台北和從未缺席的“中國” 後記
在歷史與藝術之間--中國歷史題材電視劇文化詩學研究
作者王昕
分類號C3.3.2 079
出版社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主題
註釋
本书从文化诗学角度切入,论述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分类,尤其是“电视历史剧”这一电视剧艺术形态的本体特征、艺术真实性系统以及电视历史剧美学精神、历史精神、人文精神的统一。這是目前中国第一部采用文化诗学研究模式读解中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学术专著,系统阐述了历史剧创作的重要美学问题。其中部分章节先期发表后,引起了影视理论界的广泛关注和学术争鸣。意在通过学术对话与交流,推进我国当下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的发展与繁荣,并在影视审美文化研究方面做出自己的努力。作者旁徵博引,資料充實,是以文化詩學作為視角研究中國歷史題材電視劇的十分好的參考書。適合熱愛電影、電視劇的學者與有興趣人士參考。 序言一 蒲震元教授的序言 序言二 苗棣教授的序言 导言 第一章 中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类型及美学精神 第一节 中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类型 第二节 文本策略 —— 再现、表现与戏仿 第三节 美学精神 ——真实与游戏 第二章 电视历史剧的本体特征 第一节 历史叙述与艺术叙述 第二节 “虚实之间”的历史剧 第三节 电视历史剧的本体特征 第三章 电视历史剧艺术真实性系统 第一节 历史研究中的“现象真实”与“本质真实” 第二节 审美变形——从历史真实性到艺术真实性 第三节 电视历史剧的艺术真实性系统 第四章 电视历史剧的再现美学 第一节 再现文本与表现文本 第二节 真实追寻——“现实主义的真实性” 第三节 典型塑造——“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第四节 再现文本的“史诗性”审美特征 第五章 电视历史剧的表现美学 第一节 “失事求似”与主观真实性 第二节 “超常奇异”的表现形象与审美主体性 第三节 表现文本的“抒情诗”审美特征 第四节 电视历史剧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审美取向 第六章 大众文化的民间文化底色 第一节 文化场域与体裁流变 第二节 大众文化的民间文化底色 第七章 电视戏说剧的民间故事特性 第一节 “不是历史”与“民间故事” 第二节 母题与类型:戏说剧的“民间故事”基因 第八章 电视戏说剧艺术形象的“怪诞性” 第一节 怪诞性之“双体性” 第二节 怪诞性之“降格原则与物质-肉体下部” 第三节 怪诞性之“言语狎昵性” 第四节 电视戏说剧的怪诞现实主义审美本质 第九章 电视戏说剧体裁结构的狂欢化 第一节 杂体性之一 —— 情节外部的联缀式结构 第二节 杂体性之二 ——内部情节冲突的线性式结构 第三节 杂体与双构:民间诙谐文化与戏说剧狂欢化体裁 第十章 电视戏说剧的戏仿策略与反讽意向 第一节 关于“戏仿”与“反讽” 第二节 古今杂糅 - 戏说剧的戏仿策略 第三节 托古说今 - 戏说剧的反讽意向 第四节 超现实主义 - 戏说剧的审美特征 第十一章 艺术创作中美学、人文与历史的统一 第一节 人文精神与马克思主义文艺观 第二节 人学考察与历史观照 第三节 以人为本——美学精神、人文精神与历史精神的有机统一… 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暴力電影:表達與意義
作者汪献平
分類號C3.3.2 022
出版社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主題
註釋
《暴力電影:表達與意義》將立足於暴力電影作品本身,探討暴力電影存在的理由,梳理其發展的歷程,並對其在類型片中的不同存在形式、表達方式和深層意義等方面作出客觀的分析與闡釋,試圖總結出不同暴力電影中表現出來的共性和可重複操作性。但同時不忘挖掘不同文化背景下導演作者的個性和原創性,主要以最具代表性的日本、中國香港、美國三地導演的暴力電影進行比較來裨缺補漏。暴力電影如同一把雙刃劍,行進在商業與藝術的兩難之間。此外,《暴力電影:表達與意義》還將涉及一直較少被人關注的女性及青少年暴力影片,挖掘暴力在其中的起因與意義。 序一:理論銳氣溢於瘦弱的生命個體/1 序二:暴力,作為電影的“文化原罪”/1 前言/1 第一章 暴力電影:存在的理由 第二章 暴力電影的發展歷史 第三章 暴力電影的存在形式和表達方式 第四章 不同文化傳統下的暴力電影 第五章 異軍突起的女性暴力電影 第六章 青春殘酷物語——當代青少年暴力電影 結語 暴力電影,一把雙刃劍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中西情節劇電影藝術比較研究
作者何春耕
分類號C3.3.2 020
出版社湖南大學出版社
主題
註釋
何春耕,湖南省永興縣人,電影學博士。現為湖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中國高校影視學會會員,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員,湖南省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主要研究方向為影視文化,已經出版的專著有《影視理論與批評》、《綜藝大本營》、《快樂大本營——》(與人合著)等,出版譯著有《后理論:重建電影研究》(與人合譯)《埃利森傳:我打造了甲骨文帝國》等。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關於中西情節劇電影概念  一、中西情節劇電影概念   二、中西情節劇電影特性  三、中西情節劇電影現象  第二節 中西情節劇電影的地位與影響  一、在中西電影發展歷史上佔有主導地位   二、在美學形態上形成了主流的電影樣式  三、在電影研究中建構了重要的理論體系  第三節 中西情節劇電影藝術研究的價值  一、在理論研究上具有借鑒意義   二、在電影創作上提供有益經驗 第二章 形態史/社會史:中西情節劇電影歷史發展比較  第一節 中西情節劇電影產生的歷史與文化語境  一、西方情節劇電影興起的文化/藝術淵源   二、中國情節劇電影對中外文化/藝術的借鑒  第二節 中西情節劇電影歷史發展的四個階段   一、20世紀10~20年代:萌芽與成型   二、20世紀30~40年代:成熟與繁榮   三、20世紀50~80年代:變化與發展   四、20世紀90年代以來:轉型與融合  第三節 中西情節劇電影歷史演變特點的異同  一、類型形態:與敘事藝術樣式具有密切關系   二、文化功能:商業性/娛樂性和社會性/大眾性  三、審美表現:二元對立的道德化/符號化 第三章 傳統性/現代性:中西情節劇電影文化意義比較  第一節 倫理情感傾向具有的文化功能的差別  一、中國傳統儒家文化的影響與時代精神的反映   二、西方資產階級家庭倫理道德的強調與表述  第二節 大眾審美意識表現的文化內涵的變化  一、西方情節劇電影現代審美意識的豐富性   二、中國倫理情節劇電影審美意識的融合性  第三節 家庭倫理價值體現的不同文化特徵  一、審美視角:以家庭矛盾反映社會現實問題   二、價值取向:整體性/個體性的倫理道德觀 第四章 重審美/重教化:中西情節劇電影創作觀念比較  第一節 中西情節劇電影創作的功能觀念  一、情感宣洩:西方情節劇電影的情感功能特徵   二、寓教於樂:中國倫理情節劇電影的社會功能特徵  第二節 中西情節劇電影創作的審美觀念  一、戲劇性效果:西方情節劇電影的審美標準   二、“影戲”美學:中國倫理情節劇電影的審美表徵  第三節 中西情節劇電影創作的接受觀念  一、審美愉悅:西方情節劇電影對觀眾情趣的重視   二、雅俗共賞:中國倫理情節劇電影的審美接受目的 第五章 邏輯性/真實性:中西情節劇電影敘事傳統比較  第一節 中西情節劇電影敘事傳統的形成與發展   一、從傳統走向現代:中西情節劇電影敘事傳統的歷史進程   二、敘事藝術的融合:中國倫理情節劇電影與中西文化影響  第二節 中西情節劇電影敘事特徵比較   一、夢幻性/娛樂化:西方情節劇電影敘事的邏輯性  二、寫實性/通俗化:中國倫理情節劇電影敘事的真實性  第三節 中西情節劇電影敘事藝術的價值   一、西方情節劇電影敘事風格的多重啟示   二、推動中國情節劇電影敘事方式的創新 第六章 大眾化/類型化:中西情節劇電影藝術審美表現比較  第一節 家庭真情與社會激情的倫理化審美情感   一、西方情節劇電影中的家庭真情與時代精神  二、中國倫理情節劇電影中的傳統倫理與社會激情  第二節 外在結構與心理沖突的戲劇化敘事方式  一、外在結構與心理沖突並重的敘事策略   二、從重情節結構到重心理揭示的敘事轉型  第三節 道德喻示與復雜人性的類型化人物形象  一、突出復雜人性的多重人物性格   二、塑造道德化的類型人物形象  第四節 現實認同與夢幻強化的蒙太奇視聽手段  一、製造夢幻想象與簡練而明快的視聽風格   二、體現現實認同與完整而透明的視聽效果 第七章 多樣化/個性化:中西情節劇電影優秀影片藝術特徵比較  第一節 中西史詩情節劇電影形態的藝術典範——《亂世佳人》與《一江春水向東流》比較  一、“歷史故事”與“現實故事”的不同敘述視角   二、西方英雄傳奇與東方家國故事的中西文化表徵  三、中西傳統情節劇電影形態民族化的藝術典範  第二節 中西社會情節劇電影內涵的審美表現——《天雲山傳奇》與《瑪麗婭-布勞恩的婚姻》比較  一、人物命運與歷史悲劇的結合   二、獨特時代女性形象的塑造  三、傳統與現代敘述手法的交融  第三節 中西家庭情節劇倫理鏡像的藝術轉換與整合——《美國麗人》與《過年回家》比較  一、家庭圖景:平民化/生活化的人生寫照   二、生命喻像:被懸置/被遮蔽的靈魂期盼  三、審美境界:戲劇性/紀實性的藝術整合  第四節 後現代情節劇電影折射的文化神話與美學追求——《喜宴》與《遠離天堂》比較  一、《喜宴》:中西倫理文化的交融與變奏   二、《遠離天堂》:西方後現代文化精神的多重折射 參考文獻 後記
影像莎士比亞--文學名著的電影改編
作者吳輝
分類號C3.3.2 024
出版社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主題
註釋
吳輝的《影像莎士比亞──文學名著的電影改編》告訴我們莎士比亞,這位文藝復興時期的英國戲劇家兼詩人,似乎更像一位人世間所不能企及的神。因為,歲月早巳使莎士比亞成為了一個符號、一種象徵、一種精神。無論人們對他頂禮膜拜也好,還是對他顛覆解構也罷,莎士比亞事實上仍然活在我們這個時代——不久前,權威的英國BBC電視臺還送給莎翁一頂“20世紀風雲人物”的桂冠。德國作家歌德曾有一句名言:“說不盡的莎士比亞。”於是,在當今的影像時代裏就有了“拍不完的莎士比亞電影”,而且,它們幾乎是與人類的電影史一樣的綿長。影像莎士比亞,便成了一種隱喻,一種創造,一種反思,一種升華! 目錄 序(鄭洞天) 導語 永遠的莎士比亞 上編 戲劇舞臺上的莎士比亞  第一章 莎士比亞在英國   第一節 無韻詩與戲劇臺詞   第二節 老故事與新情節   第三節 英國劇場與舞臺演出  第二章 莎士比亞在中國   第一節 莎士比亞與中國莎學   第二節 西方戲劇與中國戲曲   第三節 莎劇改編與藝術創新  第三章 莎士比亞在世界   第一節 莎士比亞與政治   第二節 莎士比亞與殖民主義   第三節 莎士比亞與美國 中編 電影銀幕上的莎士比亞  第四章 影像中的多元解讀   第一節 勞倫斯•奧利弗的莎士比亞   第二節 奧遜•威爾斯的莎士比亞   第三節 葛利高裏•柯靜采夫的莎士比亞   第四節 弗朗哥•傑弗瑞利的莎士比亞  第五章 影像中的傳統解構    第一節 羅曼•波蘭斯基的莎士比亞   第二節 巴茲•盧漢姆的莎士比亞  第六章 影像中的創造性重構   第一節 黑澤明的莎士比亞   第二節 肯尼士•布萊納的莎士比亞 下編 文化消費中的莎士比亞  第七章 公眾劇場裏的莎士比亞   第一節 伊麗莎白時代的大眾文化   第二節 莎劇的娛樂消遣功能   第三節 莎士比亞的市民觀眾  第八章 象牙塔內的莎士比亞   第一節 一位精英作家的大俗若雅   第二節 一尊文化偶像的權威性   第三節 一座學術奧林匹克的巔峰 第九章 媒介傳播中的莎士比亞 第一節 莎士比亞的新紀元 第二節 莎士比亞的後現代性 第三節 莎士比亞的產品消費 第四節 莎士比亞的「戀愛情史」 結語 期待新的莎士比亞們 附錄 中英文參考書目 電影參考片目 後記
影視理論文獻導讀(電視分冊)
作者林少雄、吳小麗
分類號C3.3.2 074
出版社上海大學出版社
主題
註釋
本书选编,参考和吸取了以往一些选本的经验与长处,并在此基础上,作了增设和修正,使本文选在内容上相对更全更广,在理论上也深浅有度,并比较注重文选前后之间的理论连续性与可能的承上启下关系,使之既适宜于学院各专业的研究生作为基础理论教材,也适合本科学生作为教学和自学的读本。 加强理论教学,提高学生的知识质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消解快餐文化所带来的负页影响,这正是编选本书的一个直接目的。 本书的编选原则是:完整性和经典性结合,传统理论和现代理论并重,时间连续性和内容归属性统一。 本分为电影和电视两个分册。每篇原著前都附有导读。导读大多为学院的教授和骨干教师撰写,基本内容为著作者的生平简介,学术背景、在该理论领域的地位和主要贡献,文选的主要理论观点及影响等,以供读者阅读时参考。 前言 一、交往與社會進化(節選) 二、後現代主義,或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節選) 三、後現代主義與大眾文化(節選) 四、鏡像階段 五、電視:我們時代的機器(節選) 六、戈達爾的電視觀(節選) 七、電視:影星的結構及其影響(節選) 八、作為冷媒機的電視的特性(節選) 九、電視:技術與文化形式 十、電視的符號與符碼(節選) 十一、電視媒體與情感(節選) 十二、電視與聲音 十三、電視與後現代主義 十四、女性主義批評與電視 十五、觀眾中心批評與電影 十六、精神分析語電視(節選) 十七、英國電視新聞與意識形態 十八、後現代主義及其肥皂劇(節選) 十九、肥皂劇何謂?(節選) 二十、消費的信息與象徵的廣告(節選) 二十一、電視的文本分析(節選) 二十二、對電視廣告的敘事性研究(節選)
影視理論文獻導讀(電影分冊)
作者吳小麗、林少雄
分類號C3.3.2 073
出版社上海大學出版社
主題
註釋
影視理論文獻導讀(電影分冊)

本書選編,參考和吸取了以往一些選本的經驗與長處,並在此基礎上,作了增設和修正,使本文選在內容上相對更全更廣,在理論上也深淺有度,並比較注重文選前後之間的理論連續性與可能的承上啟下關係,使之既適宜於學院各專業的研究生作為基礎理論教材,也適合本科學生作為教學和自學的讀本。
加強理論教學,提高學生的知識品質,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消解速食文化所帶來的負頁影響,這正是編選本書的一個直接目的。
本書的編選原則是:完整性和經典性結合,傳統理論和現代理論並重,時間連續性和內容歸屬性統一。
本分為電影和電視兩個分冊。每篇原著前都附有導讀。導讀大多為學院的教授和骨幹教師撰寫,基本內容為著作者的生平簡介,學術背景、在該理論領域的地位和主要貢獻,文選的主要理論觀點及影響等,以供讀者閱讀時參考。
目錄
前言
上編
 一 電影心理學
  導讀
  原文
 二 視覺文化、“可見的人類”
  導讀
  原文
 三 電影不是戲劇
  導讀
  原文
 四 上鏡頭性
  導讀
  原文
 五 論電影節奏
  導讀
  原文
 六 吸引力蒙太奇、垂直蒙太奇
  導讀
  原文
 七 電影眼睛人:一場幹革命
  導讀
  原文
 八 電影(修正稿)
  導讀
  原文
 九 紀錄電影的首要原則
  導讀
  原文
 十 攝影影像的本體論
  導讀
  原文
 十一 電影語言的演進
  導讀
  原文
 十二 《電影的本性》自序(節選)
  導讀
  原文
 十三 影像作為符號
  導讀
  原文
下編
 十四 理論前提和構想:結論
  導讀
  原文
 十五 作為歷史的電影史
  導讀
  原文
 十六 電影符號學的若干問題
  導讀
  原文
 十七 電影語言的符號學研究:我們離真正格式化的可能性有多遠
  導讀
  原文
 十八 基本電影機器的意識形態
  導讀
  原文
 十九 視覺快感與敍事性電影
  導讀
  原文
 二十 意識形態和意識形態國家機器
  導讀
  原文
 二十一 約翰•福特的《少年林肯》
  導讀
  原文
 二十二 電影話語與敍事:兩種考察陳述問題
  導讀
  原文
 二十三 敍述學:對陳述過程的看法
  導讀
  原文
 二十四 電影研究:1975-1995
  導讀
  原文
當代電影理論文選
作者胡克、張衛、胡智鋒
分類號C3.3.2 067
出版社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主題
註釋
當代電影理論全盛的時代,也是中國學術界文化理論研究和人文社會科學探討十分繁榮的年代。中國電影學者們瞭解到國際電影學術界將電影理論分為古典電影理論和當代電影理論兩大歷史階段的時候,產生了強烈的新鮮感、陌生感和探究欲望。與此同時,中國學者也深刻地意識到,中國電影理論如果不吸收、融合世界先進電影理論的合理成分,就會導致電影文化的自我封閉和停滯萎縮。 於是,中國電影理論界開始了對世界電影理論的多方位引進。十幾年來,僅在《當代電影》雜誌,我們就看到了以結構主義、符號學、現象學、精神分析、敍事學、意識形態理論、女性主義、第三世界理論、後現代主義、後殖民主義、後結構主義。解構主義、接受美學、闡釋學、新歷史主義、文化分析、媒介批評等各家學說為背景的電影理論的介紹和分析,看到了這些電影理論經典文獻的翻譯作品。 本書學習或適合研究當代電影理論之學生與學者作參考之用。 總序 謝鐵驪 導言 張衛 現代電影理論在中國 胡克(1) 八九十年代中國電影理論發展主潮 遠嬰(17) 走向多元分化的中國電影理論批評 饒朔光(30) 中國當代電影理論批評概覽(1980—1999) 張衛(46) 電影:潛藏著意識形態的神話 胡克姚曉 (53) 電影意識形態散論 郝大錚(65) 從符號學到精神分析學 ——當代西方電影理論學習筆記之一 遠嬰(89) 關於敍事語法 李迅(103) 女權主義與中國女性電影 遠嬰(110) 不可見的女性:當代中國電影中的女性與女性的電影 戴錦華(123) 後現代語境中的中國電影 尹鴻(140) 後現代主義文化與當代中國電影電視 饒曙光(153) 關於“後現代主義”的劄記 余紀(164) 論後現代語境下中國電影的寫作 孟憲勵(172) 全球化與中國電影的二元性發展 張頤武(185) 國際化語境中的當前中國電影 尹鴻(197) 後殖民語境與中國當代電影 王寧(214) 後結構主義與中國電影的闡釋衝突 張衛(227) 解構:電影與理論 陳育新(243) 新歷史主義視野下的當代電影 範志忠(260) 新歷史主義走向文學和電影 郭小櫓(274) 文化研究面對後現代噩夢 戴錦華王昶(281) 後新時期中國電影:分裂的挑戰 張頤武(292) “無代期”中國電影 王一川(305) 當前中國電影的文化分析 王德勝(317) 跨語境的電視:媒介批評與觀眾研究 李迅(330) 影視觀眾理論和大眾文化批評 徐賁(347) 文化透視:通俗劇的興盛原因及價值取向 吳迪(359) “轉型期”中國影視文化建設的四個浪潮 胡智鋒(373) 走向後工業文化時代的超級電影 ——當代好萊塢試讀 李一鳴(387) 社會與形象 ——從香港電影反觀大陸電影 胡克(400) 電影商業化與國民文化心態 陳墨(408)
日本异色電影大師
作者克里斯.德斯賈汀
分類號C3.3.2 023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主題
註釋
提起日本電影,我們往往想到的是黑澤明、小津安二郎、溝口健二等等大師,論及的是《七武士》、《東京物語》等等影片。然而,日本影史上還有另外的一道風景,一道另翼而奇麗的風景——這就是所謂異色電影。異色電影導演通常指的是1950年代以來活躍在日本B級片舞臺上的一批另類導演。他們的影片類型涉及武士、黑幫、恐怖、粉紅等方面,在風格或內容上,他們打破電影的習見常規,採取反傳統的激進藝術觀。這些影人包括深作欣二、鈴木清順以至石井輝男、三池崇史等等奇特的名字;他們的存在是日本電影呈現百花齊放狀況的重要原因本書旨在讓我們重新認識日本的異色電影大師,重新認識B級片在影史上的地位。書中涉及的十二位導演和兩位演員,都稱得上活躍于日本影壇的先鋒級人物;作者的介紹和訪談,揭示了這些天才人物深刻的藝術觀和傳奇的電影人生,為我們打開了解日本非主流電影的一扇大門。 目錄 導言 第一章 深作欣二 第二章 工藤榮一 第三章 千葉真一 第四章 梶芽衣子 第五章 佐藤純彌 第六章 岡本喜八 第七章 池廣一夫 第八章 筱田正浩 第九章 長谷部安春 第十章 鈴木清順 第十一章 石井輝男 第十二章 若松孝二 第十三章 三池崇史 第十四章 黑澤清
中國新生代電影多向比較研究
作者鄒建
分類號C3.3.2 029
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
主題
註釋
《中國新生代電影多向化比較研究》由華東師範大學傳播學院各專業骨幹教師通力合作而成,是他們在相關專業課程教學基礎上的最新學術結晶,內容涉及傳播學理論及廣告傳播、影視傳播、民俗傳播等廣泛領域,深具學術的前瞻性與理論的新銳性,並且可讀性強,是傳播學專業學生必備的參閱書籍,也是傳播業各界人士進一步提升自身理論品位的極佳之作。 目錄 緒言 第一章 不同的電影運動、流派之間的比較意義 第一節 世界電影史上的流派之爭 第二節 電影流派與各國文化歷史的淵源 第三節 電影流派對於電影創作尤其是語言革新的推動 第二章 中國電影新生代的誕生和發軌跡  第一節 “新生代”:命名的隨意性 第二節 新生代主要導演、作品及發展脈絡梳理  第三節 新生代初期登場的文化背景文化  第三章 中國電影新生代的轉軌與嬗變 第一節 新生代電影的人文精神  第二節 文化轉軌與嬗變及其內核力 第四章 中國電影新生代與第五代:自身的變異和兩者間的差異 第一節 文本之一:第五代前期的《紅高梁》 第二節 文本之二:第五代的文化歷史思考 第三節 新生代對第五代的反叛與內在傳承  第五章 中國電影新生代的文化皈依內涵  第一節 新生代進程中的文化環境變異 第二節 新時期文化消費時尚對中國新生代電影創作的影響  第六章 差異之最:中國電影新生代的後現代表徵 第一節 新生代的文本特徵分析 第二節 文本例證:新生代標誌性作品《頭髮亂了》 第七章 法國電影新浪潮的理論基礎和創作 第一節 法國電影新浪潮發端時期的理論現狀 第二節 法國電影新浪潮的理論新主張--作者論 第三節 法國電影新浪潮的理論實踐 第四節 法國電影新浪潮對世界電影的影響意義 第八章 法國電影新浪潮與中國電影新生代的創作視點 第一節 對社會現實中個體的關注--邊緣化的傾向 第二節 廣西比較:《精疲力盡》與《月臺》 第九章 法國電影新浪潮及後續發展對中國電影新生代的直接影響  第一節 中國電影新生代對法國電影新浪潮的認同與反認同 第二節 由法國電影新浪潮在文化變異條件下的後續發展觀照中國電影新生代的生存走向 第三節 新浪潮之後一例:《新橋戀人》 第十章 法國電影新浪潮與中國電影新生代在電影語言上的探索與回歸 第一節 中國電影新生代的內向化敍事與法國電影新浪潮的敍事側重 第二節 以《五點到七點的克萊奧》看法國電影新浪潮的電影語言 第三節 寫實美學的膜拜與生命狀態的浪漫性還原 參考文獻 後記
蔡瀾談日本.日本電影
作者蔡瀾
分類號C3.3.2 028
出版社山東畫報出版社
主題
註釋
蔡瀾談日本之《日本電影》,這是從蔡瀾先生大量的談日本的文字中遴選出來的,從中大致可以窺見蔡瀾先生對日本文化的認知和談日本文字的生動俏皮。 蔡瀾先生深諳日語,當年為了拍攝電影,而今為了導游旅行,頻頻往返于香港和日本之間。正因為他的日本體驗豐富而持久,所以他寫日本的這些文字也就鮮活而又多樣。他寫日本料理的種種趣聞和如何品嘗,寫對日本電影的迷戀和與日本電影人的密切交往,寫日本各地的風土人情,寫日本萬象的五花八門,乃至日本的畸人、日本的和尚、日本的文人雅事、日本的浮世繪、日本的流行歌壇……都能細致入微,絲絲入扣,充滿情趣和諧趣。 目錄 片岡千惠藏 岡崎宏三 胜新太郎(一) 胜新太郎(二) 石原裕次郎 石原慎太郎 梅毒導演 倍賞美津子 問故交 助手 小津安次郎 和田夏十 黑澤明 椿三十郎 三船敏郎 大島渚 今村昌平 女炫 小說田中絹代 貓老人 憶藤本 貞奴 九州三苦 八頭美人 鱷淵晴子 松田英子 阿部定 永田雅 大鶴泰弘 安藤異 名取裕子 緒形拳 丹波哲郎 一條沙由里 小泉八雲 三上陸男 電影癡人 平輩 野?昭如 三波春夫 不再回來的人 僵P片 一生 國際電影學校 YAKITZA 成人電影 未來幻想電影 一休和尚 抗議 寅先生 長壽劇的終點 槽山節考 望鄉(一) 望鄉(二) 不死烏的傳說 悠長假期 日劇女主角 十大藝術新聞 自殺之人 魏而連的妻子 電影句報獎 放老記 讓妻 手紙 女難之季節 鍵 幽默科幻 戀文 紹興讚歌 行空 讀賣新聞 少女歌手 花花和尚 東洋瑪坦哈麗 幸田露伴 橫山大觀 飲酒怪人 文人 加藤和尚 高歌者 影子好友 五輪真弓 切腹 絕症 一條來信 人生舞台
黑澤明的電影
作者唐納德 里奇
分類號C3.3.2 089
出版社海南出版社
主題
註釋
《黑澤明的電影》內容簡介:“一個人如果不在了,他的影子還會存在嗎?”這是黑澤明電影中的一句話。黑澤明就是那個雖然離世但影子仍然存在的人。一個人離去而他的影子還在,那是因為在“形”與“影”之間,有“神”存在。在他之前,西方世界想到日本的時候,是富土山、藝妓和櫻花。從他開始,西方世界想到日本的時候是黑澤明、新力和本田。他被稱為“電影天皇”,據說最初具有諷刺意義,指他在指揮現場的執著強橫和專制獨裁。到了後來則成了徹頭徹尾的尊稱。他的作品引導了整個20世紀50~60年代的國際電影藝術潮流,是電影界的一座豐碑。他是第一個打破歐美壟斷影展的亞洲電影人,被譽為“東方的啟示”。 關于黑澤明 《姿三四郎》(1943年) 《姿三四郎》(續年)(1945年) 《最關》(1944年) 《踩虎尾的男人》(1945年) 《我于青春無悔》(1946年) 《美好星期天》(1947年) 《酩酊天使》(1948年) 《靜靜的決鬥》(1949年) 《野犬》(1949年年) 《醜聞》(1950年) 《羅生門》(1950年) 《白癡》(1951年) 《生之欲》(1952年) 《七武士》(1954年) 《活人的記錄》(1955年) 《蜘蛛巢城》(1957年) 《在底層》(1957年) 《隱藏的城堡》(1958年) 《壞蛋睡得最香》(1960年) 《保鏢》(1961年) 《椿三十郎》(1962年) 《天國與地獄》(1963年) 《紅鬍子》(1965年) 《沒有季節的小墟》(1970年) 《烏蘇裏江獵人》(1975年) 《影子武士》(1980年) 《亂》(1985年) 《夢》(19901年) 《八月狂想曲》(1991年) 《裊裊夕陽情》(1993年) 方法、技巧與風格 結束語 黑澤明電影作品目錄 黑澤明編劇其他導演拍攝的劇本 黑澤明未拍成電影的劇本 後記
在紐約看電影
作者鄭培凱
分類號C3.3.2 027
出版社上海書店出版社
主題
註釋
鄭培凱教授主修中國與歐洲思想史,現任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教授及主任。本書系鄭教授從事電影研究以來的影評藝評合集,創作年代跨越二十餘載。全書分“破題”、“開篇”、“入話”、“本事”、“尾聲”五個章節,既有宏觀的影史把握,又有具體的電影逐評,對中國近二十年來的著名影片如《城南舊事》、《霸王别姬》、《活着》、《戲夢人生》、《藍風筝》等都從文化角度作了精到的分析,并從宏觀上對中國電影時空坐标的轉移問題暢談了自己的想法。其視野含概中國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最爲著名的兩代導演群像,包括陳凱歌、田壯壯、張藝謀、侯孝賢、王家衛等知名導演和影人,尤以上海、台北兩地爲關注重心,談及兩地電影在這幾十年間的脈絡與影響,可視作爲上海和台北在電影藝術上的“雙城記”。 目錄 自序 1. 破題 電影與人文精神 2. 開篇 如何講故事──文字與影像的藝術呈現 電影一百年──盧米埃爾、高爾基與我 3. 入話 戲曲與電影的糾葛──梅蘭芳與費穆《生死根》 梅蘭芳游園惊夢四十年 4. 本事 中國電影時空坐標的轉移 侯孝賢的歷史鄉情與文化建構 《冬冬的假期》 ──《城南舊事》的翻版 附錄:台灣新電影面對的成見(黃建業) 痴心女子負心漢 ──影片《人生》所反映的社會道德意識 《》的歷史文化隨想 ──《戲夢人生》與《霸王別姬》的冷暖 是霸王別姬還是姬別霸王 ──影片《霸王別姬》的主題意識 豪華落盡見真淳 ──張藝媒的影片《活著》 在在紐約看電影 5. 尾聲 結局蒙太奇 ──電影與文化美學 電影藝術探索與金錢污染
危險,切勿把頭伸進來!--布努艾爾談話錄
作者路易斯.布努埃尔、何塞·德拉.科利纳、托马斯.佩雷斯.图伦特
分類號C3.3.2 063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主題
註釋
讓-克洛德•卡裏埃(Jean-Claude Carrière)曾說:“但凡電影記者都知道,要從布努艾爾的嘴裏撬出幾個字來是多麼困難,而且,就這麼幾個字還往往是在嘲弄和打趣。”然而,何塞•德拉•科利納和湯瑪斯•佩雷斯•圖倫特的這本對話錄卻推翻了這一論斷。該書涉及布努艾爾從《一條安達魯狗》到《欲望的隱晦目的》的所有作品。布努艾爾在對話中坦承了自己的叛逆和對寫作的畏懼。但是,他同自己塑造出來的大多數電影人物一樣喜歡自我矛盾,因此到最後也不忘添上一句:如果不搞電影,他倒也挺願意當個作家。 本書將布努埃爾的著名電影都逐一講到,從本書中可以得知布努埃爾的思想、拍攝期間的事情和他對自己的電影的看法。適合關注布努埃爾的愛好者,和學習電影的學生。 誘人的因果關係之謎(代序) 告讀者 1.開始 2.《一條安達魯狗》 3.《黃金時代》 4.《無糧的土地》 5.從西班牙到好萊塢 6.《大賭場》《大傻瓜》 7.《被遺忘的人》 8.《邪惡的蘇珊娜》 9.《升天》 10.《野獸》 11.《魯濱孫漂流記》 12.《他》 13.《呼嘯山莊》《電車上的幻覺》 14.《河流與死亡》《阿奇博爾德.德拉.克魯斯的犯罪生活》 15.《這叫曙光》《花園中的死亡》 16.《納薩林》 17.《野心家》《少女》 18.《比裏迪亞娜》 19.《毀滅的天使》 20.《女僕日記》 21.《沙漠中的西蒙》 22.《白日美人》 23.《銀河》 24.《特麗斯塔娜》 25.《資產階級審慎的魅力》 26.《自由的幽靈》 27.《欲望的隱晦目的》 布努艾爾作品目錄 譯名對照表
純藝術:恐怖電影--釋放人類的原始惻感衝動:欲望與恐懼
作者汪影
分類號C3.3.2 066
出版社中國畫報出版社
主題
註釋
暴力、血腥、變態……我們可以用很多形容詞來形容恐怖片。而去觀看一部恐怖片,其實就是在冒著被困擾、被震懾甚至是被攻擊的風險,去追求某種具體的危險,去任由這種恐懼的體驗來擺佈我們自己。恐懼與欲望,這是我們人類最原始的情感衝動,它們是那麼輕易地就能被喚起,有時甚至根本不需要外在的誘因。其實,所有的恐怖片最大的吸引力,就在於它們表述了關於死亡的恐懼。那些沉迷于恐怖片的觀眾通常是年輕人,他們想尋求一種戰粟刺激的感覺,而這種感覺又只能通過恐怖片裏的冒險與危險才能夠得到。 本書將奧斯卡的恐怖片逐個分類,從類型、系列、導演等進行分類和作簡單的簡介,可供讀者對恐怖片有一個基本的認識,適合熱愛恐怖片的人士和修讀電影的學生閱讀。 前言 第一部份 恐怖電影的發展 第二部份 形形色色的恐怖電影 第三部份 恐怖電影的系列家族 第四部份 恐怖電影的導演們 第五部份 日本和韓國的恐怖電影
鏡像之鑒--韓中電影叙事和受众比較研究
作者張燕、譚政
分類號C3.3.2 015
出版社中央編譯出版社
主題
註釋
本書採用如下框架:第一章,旨在為兩國電影研究架構現實座標,介紹兩國電影的產業概況和創作現狀,內容既涵蓋韓國電影從危機到振興的產業進程和藝術樣貌、中國電影在產業體制改革推進中的創作高速增長和藝術水準提升,也包括兩國電影在產業和創作現狀的相互比較;第二章,力圖通過感性和理性的研究,比較分析韓中兩國電影在敍事層面的共性特點和個性差異;第三章,針對觀眾消費是真正支撐電影生存發展的基礎動力,本章節重在比較研究韓國和中國電影觀眾的接受差異,主要從韓中兩國多個大城市的電影觀眾實地問卷調查入手,在嚴謹的第一手調研統計資料基礎上,詳細分析兩國觀眾的電影消費習慣、消費現狀和接受差異,進而深層剖析兩國觀眾的觀影心理。 本書研究目標是:在韓國和中國電影市場開放的背景下,將同處於東方文化及全球化語境下的兩國電影置於相同的平臺,聚焦韓中兩國電影在敍事和受眾層面的差異表現,來探討兩國電影的各自創作優長,並嘗試提出可供相互取長補短的發展方向,為韓中電影的相互借鑒和未來發展提供一些可資參考的資訊和意見。 本書適合有意瞭解中韓電影的創作優長,和兩國電影在敘事和受眾層面的差異表現之學者與有興趣人士。
直面陳凱歌
作者李爾葳
分類號C3.3.2 065
出版社經濟日報出版社
主題
註釋
本書是「直面」系列之一,共4本,主角包括陳凱歌、張藝謀、姜文和鞏俐。本書則是陳凱歌的專輯。作者以訪問形式,直接將兩人的對話躍然紙上,顯得生動有趣,並且這些話都出自陳凱歌本人之口,可能從他們倆的對話中瞭解陳凱歌究竟是一個什麽人,他對電影的執著又在何處。作者認為他是一個可愛的人,因為他身上有著孩子般天真,有著一些不能被世俗所容卻仍是極其寶貴的東西——那就是不被現代這個時代所重視的人文理想。本書適合任何對陳凱歌有興趣,想對其各方面加深認識,和研究陳凱歌電影的朋友。 第一章 悲欢离合,将往事留在风中 第二章 冠盖满京华 斯人独憔悴 第三章 高墙深院 香烟飘渺风月情 第四章 壮士扼腕 风萧萧兮易水寒 第五章 胜日寻芳 万紫千红总是春 第六章 气势磅礴 在冲突中寻找和谐 第七章 天街小雨 绝胜烟柳满皇都 附录 陈凯歌电影作品简介
一樣悲歡都是離合--論中國電影的叙事結構模式
作者岳曉英
分類號C3.3.2 044
出版社東南大學出版社
主題
註釋
岳曉英的《一樣悲歡都是離合:論中國電影的敍事結構模式》以一百多年來中國(包括港、澳、台)電影創作為關注物件,考察悲歡離合敍事結構作為一種具有深厚文化積澱的結構模式對中國電影敍事所產生的深刻影響,借此探究中國電影獨特的敍事美學風貌和民族個性。本書涉及影視教育、影視製作行業,適於影視行業從業者以及研究者和愛好者閱讀參考。 目錄 緒論 一、中國電影悲歡離合敍事結構的提出 二、研究綜 三、研究物件以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對百年中國電影悲歡離合敍事結構的梳理 第一節 中國內地電影的悲歡離合敍事結構 一、新中國之前:逐漸成熟 二、“十七年”時期:漸趨豐富 三、新時期以來:深入發展 第二節 港澳臺電影的悲歡離合敍事結構 一、香港電影的悲歡離合敍事結構 二、臺灣電影的悲歡離合敍事結構 三、澳門電影的悲歡離合敍事結構 第二章 中國電影悲歡離合敍事結構的藝術形式 第一節 敍事時間的整體性 一、故事持續時間遠遠大於銀幕持續時間 二、整體性敍事時間導致獨特的視聽呈現 三、影片敍事的動力 第二節 敍事空間的穩固性 一、故事空間的穩固性 二、鏡頭空間的非“縫合” 三、敍事空間的象徵色彩 第三節 時空結構的流動回環 一、點與點連綴的流動 二、首與尾銜接的回環 第四節 對比性的情節、角色設置與貫穿始終的意象 一、正反對比或奇正相生 二、貫穿影片始終的意象 第五節 全知敍事和敍述者的在場 第三章 中國電影悲歡離合敍事結構的藝術魅力 第一節 曲折掩映的敍事構思 第二節 委婉動人的情感抒發 一、對抒情性的追求 二、運用的抒情手段 第三節 悲喜交融的審美境界 一、對純正的悲劇和喜劇的背離 二、對悲喜交融審美境界的追求 三、對人生命運的超越性叩問 第四章 中國電影悲歡離合敍事結構的形態演變 第一節 始離終合的情節劇樣式 一、順時序展開敍事 二、善惡分明的角色 三、故事世界的封閉 第二節 情節劇與歷史劇的融合 一、歷史對情節劇的滲透 二、以回憶形式表現離別 第三節 淡化離合的散文劇樣式 一、散點透視 二、打破封閉 第五章 中國電影悲歡離合敍事結構的存在原因 第一節 百年中國離亂現實的影像呈現 第二節 中國文化傳統對電影敍事的影響 一、中國傳統的時空意識 二、整體性把握的思維方式 三、中國的家族主義傳統 第三節 電影作為大眾傳播媒介 一、電影觀眾的文化屬性 二、中國觀眾的接受視野 結語 參考文獻 後記
鄉關何處--賈樟柯的故鄉三部曲
作者白睿文 (Michael Berry)
分類號C3.3.2 055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主題
註釋
《小武》(1997)、《站台》(2000)和《任逍遥》(2002)构成了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代表了他对当代中国电影的重要贡献。这些电影把背景设定于贾樟柯的家乡山西省,突出表现了边缘个体在急速变化的当代中国所面临的困境和挣扎。白睿文对这三部电影进行了深度研究,认为其野心是重新检视卷入急剧社会、文化和经济变化的乡镇中国的变迁和命运命运。本书的核心是对每部电影的一连串细读;透过这种细读,白睿文梳理出它们的核心叙事主题,强调了贾樟柯对剪辑、电影语言和场面调度的运用。他特别关注互文性以及这些破坏与变化、停滞与运动、政治与流行文化的冲突协商、寻找故乡等核心主题在贾樟柯作品中的地位。 本書適合於研究賈樟柯電影之思想核心部份,特別是故鄉三部曲的作品。 回到家的感觉(中文版序) 鸣谢 序言 第一章 序曲:乡关何处 第二章 小武 第三章 站台 第四章 任逍遥 第五章 尾声:从故乡到世界 第六章 附录:与贾樟柯对话 演职员表 参考文献 乡愁的诗学(译后记)
光影言語--當代華語片導演訪談錄
作者白睿文 (Michael Berry)
分類號C3.3.2 088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主題
註釋
《光影言語:當代華語片導演訪談錄》是美國當代新秀學者對華人知名導演的精彩訪談實錄,主要訪談導演包括──謝晉,田壯壯,陳凱歌,張藝謀,張元,王小帥,賈樟柯,李楊,侯孝賢,朱天文,楊德昌,吳念真,李安,蔡明亮,張作驥,許鞍華,關錦鵬,陳果,陳可辛,陳耀成作者親自到台灣,大陸,香港,走訪每一位知名導演,面對面訪談,將每位導演的電影精華心血第一手報導出來,同時結合作者長年對電影與文學的深厚研究,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豐富電影文化內涵。本書同時邀請了美國名導演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1942年11月17日生於美國紐約市皇后區,美國電影導演,曾獲第79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作序。 序∕馬丁.史柯西斯 台灣版序 謝辭 前言:光影言語 中 國 謝 晉 電影創作六十年 田壯壯 盜馬與放風箏 陳凱歌 歷史革命與反叛電影 張藝謀 佻達飛揚的色彩 張 元 在電影的桑拿裡出出汗 王小帥 禁拍中國 賈樟柯 補捉轉變中的現實 李 楊 中國電影的未來? 台 灣 侯孝賢與朱天文 文字與影像 楊德昌 幸運地不幸 吳念真 在文化殖民的陰影下書寫台灣 李 安 電影的自由度 蔡明亮 困於過往 張作驥 從邊緣拍攝 香 港 許鞍華 影語年華 關錦鵬 從幽冥懷舊到身體欲望 陳 果 香港獨立 陳可辛 泛亞洲電影的先驅 陳耀成 最後的中國人 參考書目 CS00058,聶偉,上海三聯書店,304頁。 《電影批評:影像符碼與中國闡釋》是“海上影視學術論叢”之《電影批評:影像符碼與中國實踐》,在當代電影批評觀念分流的多元背景之下,圍繞大師研究、類型電影和代群創作等現象展開文本解讀與意識形態分析。該書與該系列的其餘兩《電影批評:影像符碼與中國闡釋》互為補充,共同構成中國電影研究的幾個重要側面,也代表了編撰者對於華語電影未來研究路向的理解。 目錄 理論分野與中國符碼 獨立電影批評的歷史缺位 電影理論和電影批評:文化轉型與知識份子的角色問題 深度影評及張藝謀、陳凱歌電影 從“後殖民”批評到新左翼激進文化批判——質疑某種“精英視角”對“第五代”電影的“盤點” 朝花夕拾:再讀“為什麼好的國產片這樣少”的討論 從痞子無賴到上層資產階級:當代中國電影中的新“中產階級”顯影 大眾影評的崛起及其問題 華語電影三代女明星的文化表徵及其轉移軌跡 大師研究與類型解讀 新時期謝晉通俗劇電影中的空間性與主體性 謝晉:中國電影黃金時代的藝術高峰 歷史的諷刺力——謝晉遭遇了蝴蝶效應之後 詩意何為——塔爾科夫斯基電影觀 本土與全球的糾葛:賈樟柯電影中的焦慮與不確定性 重構時間:《新女性》與20世紀30年代上海殖民現代性的電影表現 走出“俠客夢”——從《獨臂刀》、《新獨臂刀》看邵氏武俠片的創作走向 從“盜亦有道”到“春秋無義戰”——香港“黑道”電影中的身份、價值和社會認同的演變 流動的意識:《蘇州河》的跨國界故事片敍述模式 《銀幕豔史》——女明星作為中國早期電影文化的現代性體現 中國當代城市電影:歷史的性格決定命運 代際想像與文化策略 親歷見證:社會轉型期的中國都市電影 代群命名與代群語碼 電影的文獻價值與藝術品位——談新生代電影的成敗 已知和未知的“第六代” “第五代”與“第六代”的文化策略 歷史“烏托邦”現實“異托邦”——新時期中國電影文化生態考察 尷尬:“第六代”之爭引發理論危機 尋找消隱的另一半:《蘇州河》、《月蝕》和中國第六代導演 比頭髮還亂的一代——從管虎看中國“第六代”導演的個性 青年DV影像:無羈的青春表達與潛伏的傳播危機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