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選單
瀏覽
書名
ISBN
索書號
其他書名
權限設定
語言
部門
位置
文獻類型
課程範圍
適合
 至
是否有電子資源?
電子資源關鍵字
題目 : 古代漢語總數: 18
王力古漢語字典
作者王力
分類號R1.2.1 063
出版社中華書局
出版年2002
主題
新編古代漢語 上
作者周及徐
分類號C2.2.2 023
出版社中華書局
主題
註釋
這套教材主要是針對西南地區高等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古漢語教學而編寫的。目前,國內已經出版有多種同類教材,我們之所以編寫此書,一方面是為了納入一些新的教學內容和新的研究成果,以適應近年來新形勢下的教學需要,同時也是為了在古代漢語教學中增加一些與西南地區歷史文化相關的內容,以體現西南文化特色。另外,我們還兼顧到面向師範教學以及增強實用性等問題。 第七單元 文選 長門賦 司馬相如 解嘲 揚雄 蜀都賦左思 練習(一) 文選 自祭文 陶潛 別賦 江淹 謝靈運傳論沈約 哀江南賦序 庾信 情采 劉勰 練習(二) 通論 (二十一)古代的文體.. (二十二)賦的語言特點 (二十三)駢體文的語言特點 練習(三) 第八單元 文選 兩漢樂府民歌 漢魏晉南北朝詩歌 練習(一) 文選 唐宋五七言古體詩 唐五言律詩 唐宋七言律詩 唐五言絕句 唐宋七言絕句 練習(二) 通論 (二十四)中古漢語的語音系統 練習(三) 通論 (二十五)詩律 練習(四) 第九單元 文選唐五代宋詞 練習(一) 文選 曲、雜劇 小令 套數 雙調夜行船(秋思) 馬致遠 雜劇 西廂記(第四本第三折) 王實甫 練習(二) 通論 (二十六)詞律 (二十七)曲律 練習(三) 第十單元 文選元典章 老乞大 樸通事 訓世評話 三遂平妖傳 練習(一) 通論 (二十八)近代漢語語音特點 (二十九)近代漢語辭彙特點 (三十)近代漢語語法的發展 練習(二) 第十一單元 古文獻原文選(一) 生民(《詩經•大雅》) 橘頌(《楚辭•九章》) 吳公子劄來聘(《左傳•襄公二十九年》) 和聲之道(《禮記•樂記》) 學而時習之(《諭語•學而》)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公孫醜上》) 開宗明義(《孝經》) 至樂(《莊子•至樂》) 尊師(《呂氏春秋•孟夏紀》) 蘇秦始將連橫([[戰國策•秦策一》) 第十二單元 古文獻原文選(二) 垓下突圍 秦楚之際月表序 蕭相國世家 商君列傳(節選) 藝文志序 晁錯傳(節選) 酈食其傳 鄭玄傳 宦者傳序 官渡之戰 周瑜 秋興賦並序 附錄一 中國傳統語言學簡介 附錄二 上古音韻部諧聲表 附錄三 《廣韻》常用字表 附錄四 《中原音韻》字音表 附錄五 第一至第十單元練習參考答案 附錄六 第十一、十二單元古文獻原文選標點
文言入門
作者朱正
分類號C2.2.2 020
出版社岳麓書社
主題
註釋
《文言入門》編寫的目的,就是向青年讀者提供一些最基礎的文言常識,幫助他們減少一些學習中的困難。書中大部分篇幅,是講解一百多個文言虛詞的用法。 我們日常閱讀和寫作所用的語體文,流行到現在還不滿百年。承載幾千年間積累的傳統文化的古籍大都是文言寫成的。本書適合修讀語言學的學生和老師閱讀。 怎樣閱讀文言書籍 第一章 多掌握一種語言工具 一 為什麼要學點文言 二 什麼是文言 第二章 古代語音和現代語音 第三章 文言語詞與現代漢語語詞的異同 一 二者仍然有許多相同的 二 有些卻是完全不同了 三 語詞是怎樣蛻變的 四 幾種應該特別注意的情形 第四章 文言語法的幾個特點 一 語詞的變性和活用 二 句子各部分的次序 三 句子各部分的省略 四 幾種常見的句式 第五章 文言修辭的幾種特殊方式 一 借代 二 用僻字、難字和古字古語 三 藏詞 四 省略 五 用典 文言虛詞例釋 一 音序檢字表 二 筆劃檢字表
讀書雜誌: 詞法觀念研究
作者張先坦
分類號C2.2.2 033
出版社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
主題
註釋
本書從漢語語法學史的角度,以現代語法學理論為主要依據,全面分析王念孫《讀書雜誌》中所表現的詞性、詞功能、構詞、詞語組合等詞法觀念,歸納出表現這些詞法觀念的種種表達方式以及制約詞語組合的多種原則,對各類詞法觀念及其表達方式以及制約詞語組合的原則之例數進行窮盡式的統計說明。在此基礎上,對王書之詞法觀念進行廣度和強度分析,對王氏詞法觀念在漢語語法學史上的價值進行評議。本書立足於所考察語料的靜態分析和數量統計,同時結合漢語詞法觀念的發展史,結論客觀公允,對於幫助人們認識清代學者的語法觀念及漢語語法學形成的歷史均具有一定的意義。本書適合語言文學、社會學、語言哲學等相關專業領域研究人員和大學生、研究生閱讀。 序 第一章 緒論 一、中國古代詞法觀念研究綜述 (一)《讀書雜誌》之外的詞法觀念 (二)《讀書雜誌》之內的詞法觀念 二、研究《讀書雜誌》詞法觀念的原因 三、關於本書的幾點說明 第二章 詞性觀念 一、名詞 二、動詞 三、形容詞 四、代詞 五、數量詞 六、副詞 七、介詞 八、連詞 九、語氣詞 本章小結 第三章 詞功能觀念 一、詞的句法功能觀念 (一)名詞的句法功能 (二)動詞的句法功能 (三)形容詞的句法功能 (四)代詞的句法功能 (五)數量詞的句法功能 (六)副詞的句法功能 (七)介詞的句法功能 (八)連詞的句法功能 (九)結構助詞的句法功能 (十)語氣詞的句法功能 二、詞類活用觀念 (一)名詞活用 (二)動詞活用 (三)形容詞活用 (四)數詞活用 本章小結 第四章 構詞觀念 一、單語素構成單純詞 (一)單字音變構詞 (二)雙音聯綿構詞 二、雙語素構成合成詞 (一)同義並列式複合構詞 (二)偏正式複合構詞 (三)述補式複合構詞 三、附加式合成詞 本章小結 第五章 詞語組合觀念 一、語義制約原則 (一)語義的一致性 (二)語義的邏輯性 (三)語義的自足性 二、語用制約原則 (一)上下文資訊的制約 (二)歷史文化因素的制約 (三)客觀現實情況的制約 (四)詞語組合對稱性的制約 三、句法制約原則 本章小結 第六章 主要結論及相關問題 一、主要結論 (一)《讀書雜誌》詞法觀念的基本面貌 (二)《讀書雜誌》詞法觀念的廣度分析 (三)《讀書雜誌》詞法觀念的強度分析 (四)《讀書雜誌》詞法觀念的價值分析 二、相關問題 參考文獻 後記
古漢語修辭學論文集
作者譚全基
分類號C2.2.2 034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主題
註釋
本書對中國2000年來的古漢語修辭學理論、研究方法等進行了系統、深入地闡述;對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如《春秋繁露》《雅倫》《續錦機》等進行了精闢的論述。通過《古漢語修辭學論文集》可一窺中國古漢語修辭學的全貌。對明清的修辭理論及代表作品如《分類字錦》《藝概》等進行了細緻深入地研究,發掘了新材料,提出了新觀點,開拓了新視野。附錄中精選了50例古代修辭經典範例,如《璿璣圖》《回文詩》《華山山形詩》等,意趣盎然,含義雋永。本書是一部以我國古代語法學為研究物件的理論專著,全書分為中國古代語法學的萌芽、中國古代語法學的產生、中國古代語法學的發展、中國古代語法學的大成幾個部分,詳細介紹了中國古代語法學的發展歷程,適合語言學研究者。



序二
自序


・中國古代的修辭理論

一 十分豐富的中國古代修辭理論
二 發掘古漢語修辭理論的寶庫


・研究中國古代修辭理論的材料和方法

一 觀點問題
二 材料來源的幾個方面
三 收集材料的途徑
四 材料的選擇


・中國最早的一部有關修辭理論的著作《春秋繁露》

一 《春秋繁露》和修辭學
二 董仲舒論“微言”與修辭
三 修辭的準則——“真 ”
四 修辭的“常”和“變
五 提到的幾種修辭手法
六 簡單的結論


・中國古代第一本修辭學專著——宋陳駿《文則》

引言
一 《文則》是中國古代第一本修辭學專著
二 《文則》把修辭作為方法論來研究
三 陳騤論修辭的原則
四 《文則》論修辭手法
五 《文則》論文體風格
六 《文則》論語法和修辭的關係
七 陳驥研究修辭的主要方法——比較法


・中國古代第一本修辭工具專書——宋任廣《書敘指南》

一 古漢語修辭理論研究的現狀與前瞻
二 研究《書敘指南》的意義
三 我國古代第一本修辭工具專書
四 修辭語句辨析的範例
五 有關譬喻的材料
六 《書敘指南》在修辭學史上的地位


・明代是古漢語修辭學的紛爭期

一 概況
二 明初的修辭論
三 明中葉後的紛爭


・明代有關修辭理論的重要著作評述

一 胡震亨《唐音癸簽》——我國第一本斷代的修辭學資料彙編
二 文體論的代表作——《文章辨體》和《文體明辨》
三 高琦《文章一貫》的修辭體系
四 李騰芳《文字法三十五則》
五 謝榛《四溟詩話》的修辭論
六 王驥德《曲律》等論曲的修辭


・費經虞《雅倫》——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修辭學資料彙編

一 引言
二 《雅倫》在中國修辭學史上的地位
三 《雅倫》的內容
四 《雅倫》中有關修辭法及辭格的論述


・清代是古漢語修辭學的豐收期

一 概況
二 清初的修辭學
三 清中葉及中葉以後的修辭學
四 結論

・虛數修辭規律的發現——汪中《釋三九》

一 古代修辭學論文的典範
二 虛數修辭規律的發現
三 論“曲”與“形容”
四 汪中虛數說的影響和發展


・中國古代修辭學的重要里程碑——清劉青芝《續錦機》

一 中國古代修辭學史料的新發現
二 修辭學資料彙編:《錦機》和《續錦機》
三 《續錦機》內容簡介
四 《續錦機》在中國修辭學史上的價值


・清代三本重要的修辭學代表作

一 蔣瀾《續詩人玉屑》——一部關於詩的修辭學資料彙編
二 論戲曲修辭的代表作——李漁《閒情偶寄》
三 清代修辭批評的代表作——章學誠《文史通義》


・清代的修辭工具書及《分類字錦》

一 研究古代修辭工具書的意義
二 清代三部重要修辭工具書
三 《分類字錦》的編纂目的
四 《分類字錦》的內容和體例
五 《分類字錦》在修辭學史上的價值


・中國傳統修辭學的殿軍——劉熙載《藝概》

一 《藝概》在中國修辭學史上的地位


・中國傳統比喻理論的研究


附錄一:古漢語修辭學資料彙編
附錄二:修辭薈萃
附錄三:修辭薈萃
附錄四:中國古代修辭精華(五十例)
近代漢語辯詞
作者席嘉
分類號C2.2.2 027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主題
註釋
在研究過程中,《近代漢語連詞》作者既注重做細緻的個案研究,又注意從宏觀上概括各類連詞演化機制、動因的共性,挖掘不同的詞由源詞向目標詞演化途徑的差異,研究的整體思路有特色。著作不僅對已有成果有所補充,而且從語言事實出發就以往的一些結論提出商榷,訂正了不少成說。書中有相當一部分連詞來源的考察、演化機制的解釋和發展規律的總結是以往的研究中未涉及或未說清楚的。因此可以說,《近代漢語連詞》的研究將近代漢語連詞的研究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本書作者有較強的理論意識,注重理論探討,達到一定深度。作者十分注意吸收,借鑒和運用國內外新的語言學理論和方法,尤其是能夠自如地運用語法化理論解釋語言現象、概況演化特點、總結發展規律。書中就連詞研究中的相關理論問題進行了深入思考,提出一些有價值的看法,適合對於連詞有研究的人士。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並列連詞
第三章 承接連詞
第四章 選擇連詞
第五章 遞進連詞
第六章 條件連詞
第七章 假設連詞
第八章 讓步連詞
第九章 轉折連詞
第十章 因果連詞
第十一章 目的連詞
第十二章 連詞的演化及相關問題

參考文獻
引用書目
宋元明清動量詞研究
作者金桂桃
分類號C2.2.2 021
出版社武漢大學出版社
主題
註釋
本書以豐富、翔實的語言材料為基礎,對宋元明清時期動量詞的實際面貌進行了較為全面的描寫和分析,並結合它們在宋以前的發展概況,完整地展示出了它們發展的歷史脈絡及規律。此書對各動量詞諸用法產生的動因進行了有益的探討,構建了各動量詞諸用法之間的關係網,在揭示宋元明清動量詞全貌的基礎上,進一步總結了漢語動量詞發展演變的一般性規律和動因。適合語言學研究者。

第一章緒論

1.1動量詞的界定和分類
1.2古漢語動量詞研究概況
1.3本書的研究目的、內容、方法、體例及語料說明

第二章通用動量詞

2.1概述
2.2技數動量詞
2.3計時動量詞

第三章自主動量詞

3.1概述
3.2同形動量詞
3.3短時動量詞

第四章借助動量詞

4.1概述
4.2器官動量詞
4.3工具動量詞
4.4宋元明清借助動量詞小結

第五章情態動量詞

5.1概述
5.2持續動量詞
5.3整體動量詞
5.4空間動量詞

第六章結語

6.1宋元明清動量詞概貌
6.2漢語動量詞發展的規律
6.3漢語動量詞發展的動因

參考文獻
引用書目
古代漢語研究導引
作者高小方 等
分類號C2.2.2 022
出版社南京大學出版社
主題
註釋
本書內容提要:針對“古代漢語”課程學習由文選閱讀階段向專題研究階段提升的具體要求精心設計。全書分為音韻、文字、訓詁、詞彙、語法、方法論六章,精選優秀學術文章,提示文章精義,幫助學生在學習古代漢語課程的各個知識點時,進一步拓展學術視野,強化專業基礎。

第一章 音韻

●韻反切
●說清濁
●等韻溯源
●陸法言的《切韻》
●周德清的《中原音韻》

第二章 文字

●談談古文字資料對古漢語研究的重要性
●古漢字的形體結構及其發展階段
●論假借
●通假字質疑
●求本字捷術

第三章 訓詁

第四章 詞彙

第五章 語法

第六章 方法論
中國古代語言學史
作者何九盈
分類號C2.2.2 031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主題
註釋
本書最主要的經驗有五條。第一條是將古代與現代分開,各自獨立城篇。第二條是將現代性與民族性緊緊融合在一起,而不是把兩者對立起來,這是作者一貫堅守的理論原則。第三條是把歷史看作是活的生命的歷程,而不是看成是死的發黴的故紙堆。寫學術史,實際上就是與古代學人對話。我們與荀子對話,與揚雄對話,與顏之推對話,與江永對話,與錢大聽對話,是因為他們還活在歷史中。古人的著作就是古人的血脈所在、精神所在、靈魂所在。第四條是忠實地傳達原著的意思,並給以同情性的理解。第五條是誠實地對待前人時賢的研究成果,這本是中國學術史的優秀傳統。故本書適合修讀語言學的學生閱讀。

1985年河南版自序
1995年廣東增訂版自序
2005年北京新增訂版自序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先秦的語言研究
第三章 兩漢語言學
第四章 魏晉南北朝語言學
第五章 隋唐宋語言學
第六章 元明語言學
第七章 清代語言學

全書結語
人名索引
參考文獻
後記
古代漢語知識教程
作者張雙棣、張聯榮、宋紹年、耿振生
分類號C2.2.2 019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主題
註釋
本書是為大學中文學科編寫的一部教材,也或供具有同等學歷的讀者使用。本教材在學習古代漢語課程的基礎上比較系統地介紹古代漢語的基礎知識,其目的是使學習者對古代漢語的一般知識有一個較全面的瞭解。對於有志繼續學習的人來講,可以為他們進一步學習漢語史方面的專業知識打下良好的基礎;對於一般的學習者來說,可以進一步提高他們閱讀古書的能力,提升他們的文化素養,更好地學習祖國的歷史文化。這本教程介紹古代漢語的一般知識,既有一定的理論性,又有很強的實踐性,一方面,學習者應當掌握所介紹的各種概念術語、基本觀點和一般理論知識,而且其中的一些知識是要熟記的。本書是一部以我國古代語法學為研究物件的理論專著,全書分為中國古代語法學的萌芽、中國古代語法學的產生、中國古代語法學的發展、中國古代語法學的大成幾個部分,詳細介紹了中國古代語法學的發展歷程,適合語言學研究者。

第一部分 文字

第一章 漢字的產生和性質
第二章 漢字的字體演變
第三章 漢字的字形結構
第四章 漢字的應用和發展
第五章 漢字的歷史貢獻

第二部分 辭彙

第六章 對古代漢語辭彙的基本認識
第七章 古代漢語中辭彙與文字的關係
第八章 古漢語辭彙中詞的意義
第九章 詞義的發展變化
第十章 古漢語中詞與詞的意義關係
第十一章 辭彙的發展變化

第三部分 語法

第十二章 古代漢語的基本詞類
第十三章 古代漢語的基本句法結構
第十四章 古代漢語的基本句類

第四部分 音韻

第十五章 關於漢語音韻的入門知識
第十六章 漢語古音是怎樣研究出來的
第十七章 《切韻》音系
第十八章 唐詩宋詞韻部
第十九章 先秦音系 第
第二十章 《中原音韻》音系

參考文獻
新編古代漢語 下
作者周及徐
分類號C2.2.2 024
出版社中華書局
主題
註釋
這套教材主要是針對西南地區高等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古漢語教學而編寫的。目前,國內已經出版有多種同類教材,我們之所以編寫此書,一方面是為了納入一些新的教學內容和新的研究成果,以適應近年來新形勢下的教學需要,同時也是為了在古代漢語教學中增加一些與西南地區歷史文化相關的內容,以體現西南文化特色。另外,我們還兼顧到面向師範教學以及增強實用性等問題。

第七單元 文選

●長門賦 司馬相如
●解嘲 揚雄
●蜀都賦左思

練習(一)

文選

●自祭文 陶潛
●別賦 江淹 謝靈運
●傳論沈約
●哀江南賦序 庾信
●情采 劉勰

練習(二)

通論

(二十一)古代的文體..
(二十二)賦的語言特點
(二十三)駢體文的語言特點

練習(三)

第八單元 文選

●兩漢樂府民歌
●漢魏晉南北朝詩歌

練習(一)

文選

●唐宋五七言古體詩
●唐五言律詩
●唐宋七言律詩
●唐五言絕句
●唐宋七言絕句

練習(二)

通論 (二十四)中古漢語的語音系統

練習(三)

通論 (二十五)詩律

練習(四)

第九單元 文選唐五代宋詞

練習(一) 文選

●曲、雜劇
●小令
●套數

●雙調夜行船(秋思) 馬致遠
●雜劇 西廂記(第四本第三折) 王實甫
練習(二)

通論 (二十六)

詞律 (二十七)曲律

練習(三)

第十單元 文選元典章

●老乞大
●樸通事
●訓世評話
●三遂平妖傳

練習(一)

通論

(二十八)近代漢語語音特點
(二十九)近代漢語辭彙特點
(三十)近代漢語語法的發展

練習(二)

第十一單元 古文獻原文選(一)

●生民(《詩經•大雅》)
●橘頌(《楚辭•九章》)
●吳公子劄來聘(《左傳•襄公二十九年》)
●和聲之道(《禮記•樂記》)
●學而時習之(《諭語•學而》)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公孫醜上》)
●開宗明義(《孝經》)
●至樂(《莊子•至樂》)
●尊師(《呂氏春秋•孟夏紀》)
●蘇秦始將連橫([[戰國策•秦策一》)

第十二單元 古文獻原文選(二)

●垓下突圍
●秦楚之際月表序
●蕭相國世家
●商君列傳(節選)
●藝文志序
●晁錯傳(節選)
●酈食其傳
●鄭玄傳
●宦者傳序
●官渡之戰
●周瑜
●秋興賦並序

附錄一 中國傳統語言學簡介
附錄二 上古音韻部諧聲表
附錄三 《廣韻》常用字表
附錄四 《中原音韻》字音表
附錄五 第一至第十單元練習參考答案
附錄六 第十一、十二單元古文獻原文選標點
唐宋筆記語辭匯釋
作者王锳
分類號C2.2.2 029
出版社中華書局
主題
註釋
本書作者從唐宋兩代百餘種筆記中選取那些當時出現的新詞新義,包括當時流行的一些熟語,排比分析,詮釋其含義及用法,材料豐富,立論嚴實,不乏精當的見解,是作者多年研究成果的反映。全面科學的語料觀、靈活多樣的考釋方法、嚴謹樸實的研究風格,本書一書三個方面的研究特色,從研究方法和治學作風上說,此書堪為後學者的楷模。該書可供各大專院校作為教材使用,也可供從事相關工作的人員作為參考用書使用。 前言 匯釋詞目 語辭備考錄目次 匯釋正文 語辭備考錄 引用及參考書目 詞目筆劃索引 重版後記
近代漢語研究新論
作者江藍生
分類號C2.2.2 028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主題
註釋
《近代漢語研究新論》收錄的論文,大都是最近七八年中寫成的,研究的內容和方法跟《近代漢語探源》基本一致,但也小有不同。雖仍以近代漢語語法專題為主,但重點轉入對語法化、詞彙化現象的考察,而且不局限於單個的實詞、虛詞,較多地涉足於短語、句式的語法化,也嘗試從構式語法的角度進行專題研究。這一階段,我比較注意觀察句子成分的省縮和概念整合與句法創新的關係,其中有三四篇文章就是從這兩個角度思考的研究心得。與前書一樣,集子中也有兩篇是講語言接觸的,是我在指導博士生學習過程中跟他們共同學習討論的副產品。在研讀近代漢語文獻中,我對其中牽涉到的語音問題也頗有興趣,而且有些語音問題跟語義、語法密不可分,不面對不行,集子中有兩篇是側重從語音的角度討論問題的。研究近代漢語,應該儘量通讀有關的古代白話文獻,我曾經應約寫過介紹古代白話文獻的兩萬多字的小冊子,篇幅不長,或許對初學者有所裨益,現作為“附錄”,收在書尾。本書不適合初學者閱讀。

前言  

●時間詞“時”和“後”的語法化  
●跨層非短語結構“的話”的辭彙化  
● “VP的好”句式的兩個來源——兼談結構的語法化  
●同謂雙小句的省縮與句法創新  
●句式省縮與相關的逆語法化傾向——以“s+把+你這NP”和“S+V+補語標記”為例  
●概念疊加與構式整合——肯定否定不對稱的解釋  
● “好容易”與“好不容易”  
●變形重疊與元雜劇中的四字格狀態形容詞  
●說語音羨餘詞  
●語言接觸與元明時期的特殊判斷句  
●《老乞大》語序研究  
●從語言接觸的視角研究元代漢語——李泰洙《<老乞大>四種版本語言研究》序

附錄:古代白話說略  
代跋:遊談無根是所忌,龍蟲並雕知行——隨呂叔湘先生學步感悟
佛教漢語研究
作者朱慶之
分類號C2.2.2 032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主題
註釋
《佛教漢語研究》內容為:佛教混合漢語(Buddhist Hybrid Chinese),簡稱佛教漢語(BHC),指的是以翻譯佛典的語言為代表的漢文佛教文獻的語言。這種語言無論在辭彙還是在語法方面,都與其他漢語文獻有較為明顯的不同,可以看作是漢語歷史文獻語言的一個非自然的獨特變體。本文打算對佛教混合漢語作一些簡要的介紹,並就開展相對獨立的佛教混合漢語研究的必要性和意義以及某些相關的問題作點初步的討論,故本書適合修讀語言學的學生閱讀。

●代前言:佛教混合漢語初論
●漢譯佛典的語言研究
●最早的佛經譯文中的東漢口語成分
●犍陀羅語與早期漢譯佛經的再思考——以《妙法蓮華經》為個案
●關於佛典語言的一些研究
●略論唐以前的佛經對音
●玄奘譯著中的梵漢對音和唐初中原方音
●《大孔雀明王經》咒語義淨跟不空譯音的比較研究——唐代中國北部方音分歧初探
●試論佛經語詞的“灌注得義”
●論梵漢合璧造新詞
●《道行般若經》和“異譯”的對比研究——《道行般若經》中的難詞
●考釋佛經中疑難詞語例說
●從鳩摩羅什的佛經重譯本與原譯本的對比看係詞“是”的發展
●從語言的角度看某些早期譯經的翻譯年代問題——以《舊雜譬喻經》為例
●佛教與東亞白話文的興起:國語的產生
●簡述漢文佛典對梵文語法的介紹及其對中國古代語法學發展的影響——從“語法”的出處講起
●佛經翻譯中的仿譯及其對漢語辭彙的影響
●音譯梵書與中國古音
●中國的梵文研究
●再談“浮屠”與“佛”
●怎樣研究梵漢翻譯和對音
●南北朝人名與佛教
●宗教傳播與語文變遷:漢譯佛典研究的語言學轉向所顯示的意義
●佛教漢語研究論著目錄(1980-2006)

編後記
近代漢語語法史: 研究綜述
作者蔣紹愚、曹廣順
分類號C2.2.2 026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主題
註釋
本書討論的範圍是近代漢語語法的一些重要問題,而且這些問題在目前是有較多研究成果的。因此,判斷句的歷史演變和系詞「是」的產生之類的問題不在本書的範圍之類。近代漢語的連詞研究成果不多,所以也只附在「介詞」一章來談。本書的原則是「述而不作」,即:力求全面、準確地反映近代漢語語法史研究的重要成果,而不談執筆者自己對有關語法問題的個人新見解。各章的主要內容都輸引述國內外研究者已經發表的有學術價值的意見,引述時儘量做到準確,客觀,通過這樣的介紹,讀者可以瞭解近代漢語語法史的最前沿的成果。在引述時,作者也會作一些簡要的評介,同時,會對這個問題的研究狀況和今後研究的方向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本書適合研究漢語語法史的學生與學者參考。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代詞   

第三章 詞綴   

第四章 副詞   

第五章 介詞(附連詞)   

第六章 動態助詞   


第七章 事態助詞   

第八章 結構助詞   

第九章 語氣詞   

第十章 述補結構   

第十一章 處置式   

第十二章 被動句   

第十三章 比較句   

第十四章 選擇問句   

第十五章 餘論:從一般歷史句法學看漢語歷史語法研究的現狀   


後記
中國古代語法學探究
作者孫良明
分類號C2.2.2 002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主題
註釋
本書是在十多年來發表的關於中國古代語法研究的文章基礎上寫成的。本書所述古代的語法分析,大致可以說皆為作者所讀到的古籍,包括漢文佛典中,發現、挖掘、事理而成的。本書重在列舉古人語法分析的事實,也就是擺“散錢”;至於幾個分期以及論述的某些觀點,不過是“錢串子”。筆者不考慮“錢串子”是否有價值,只是想將這些“散錢”送給語言學界以及廣大讀者。探索問題、立論遵守“例不十,不立法”原則,行文考慮到篇幅,又據“法必成序而例不求多”的做法。本書是一部以我國古代語法學為研究物件的理論專著,全書分為中國古代語法學的萌芽、中國古代語法學的產生、中國古代語法學的發展、中國古代語法學的大成幾個部分,詳細介紹了中國古代語法學的發展歷程,適合語言學研究者。


漢語語法學歷史畫卷的成功展示(代序) 許威漢 王大年 前言

增訂說明


壹 中國古代語法學的萌芽(先秦至漢初)

1.0 《墨經》《荀子正名》《大戴禮記夏小正》表現出的語法分析“
1.1《墨經》表現出的語法分析”
1.2《荀子正名》表現出的語法分析
1.3《大戴禮記夏小正》表現出的語法分析

2.0 《公羊傳》《轂梁傳》解說“春秋書法”表現出的語法分析
2.1 解說“春秋書法”提出語法規範問題
2.2 解說“春秋書法”說明漢語詞序重要及詞序規則
2.3 解說“春秋書法”表現句法結構分析
2.4 解說“春秋書法”表現語義關係分析
2.5 解說“春秋書法”表現虛詞用法
2.6 解說“春秋書法”表現修辭分析
2.7 解說“春秋書法”說明《春秋》句式變化
2.8 解說“春秋書法”表現出的語法分析方法

3.0 結語


貳 中國古代語法學的產生(漢魏晉南北朝)


1.O 漢代注釋書中的語法分析
1.1 釋文說明語法結構,標誌語法意識產生
1.2 突破音句表現義句,標誌句子觀念樹立?
1.3 調整詞序
1.4 分析句讀與語詞組合關係層次
1.5 劃分詞的類別
1.6 分析句法結構
1.7 分析語義關係
1.8 分析詞的句法功能義
1.9 分析句式句型
1.10 解釋虛詞用法
1.11 語法分析表現出的語法分析方法


2.O 魏晉注釋書中的語法分析
2.1 繼承公羊、轂梁解說“春秋書法”表現語法分析
2.2 分析句法結構
2.3 分析語義關係
2.4 分析詞的句法功能義
2.5 分析句式句型
2.6 分析詞的類別特點
2.7 語法分析表現出的語法分析方法

3.0 漢文佛典對梵文語法的初步介紹
3.1 東晉佛典對梵文語法的介紹,“語法”術語出現
3.2 南梁佛典對梵文語法的介紹

4.O《文心雕龍》《顏氏家訓》中的語法分析
4.1 《文心雕龍》中句的解說和虛詞分析
4.2 《顏氏家訓》中的虛詞分析

5.O 結語 三 中國古代語法學的發展(隋唐宋元明)

1.O 漢文佛典對梵文語法的較詳細介紹並從語法、句法分析解經
1.1 介紹印度古代語法大師班尼尼(Panini)及其著作《班尼尼語法》
1.2 介紹梵文語法
1.3 從語法、句法分析解經

2.O 孔穎達“五經正義”中的語法分析
2.1 樹立語法觀、語法規範觀念
2.2 分析詞的類別及特點
2.3 分析詞序與句讀
2.4 分析句法結構
2.5 分析語義關係
2.6 分析句式句型
2.7 分析章節、全篇結構
2.8 提出釋義理論——文勢說

3.O 賈公彥、徐彥“義疏”中的語法分析
3.1 分析詞序規則
3.2 分析句讀
3.3 分析句法結構
3.4 分析語義關係
3.5 分析章節、全篇結構
3.6 解釋虛詞用法
3.7 提出釋義理論——望文為義說

4.0 《史記》“注”、《漢書注》、《後漢書注》中的語法分析
4.1 《漢書注》
4.1.1 分析詞類
4.1.2 分析複合詞的構成
4.1.3 分析句法結構
4.1.4 分析語義關係
4.1.5 分析歧義現象
4.2《後漢書注》
4.2.1 調整詞序
4.2.2 分析句讀與語詞組合層次
4.2.3 分析複合詞的構成
4.2.4 分析句法結構
4.2.5 分析語義關係
4.2.6 分析詞的句法功能義
4.2.7 分析句式句型
4.2.8 分析修辭詞句
4.3 《史記》“注”
4.3.1 調整詞序
4.3.2 分析句讀與語詞組合層次
4.3.3 分析語義關係
4.3.4分析詞的句法功能義
4.3.5分析句式句型
4.3.6解釋虛詞用法

5.0 詩論、文論、史論、筆記、字書中的實字、虛字、語助和語法/句法解說
5.1 “實名“虛名”實字‘虛字”的出現及其含義變化
5.2 虛字的字源解說
5.3 語助詞的類型與作用分析
5.4 “句法”語法”使用及造句格式的分析與類比.
5.5 字、句靈活使用的修辭說明——死字、活字、半虛半實字、死句、活句
5.6 語法規範術語“語病”的出現.

6.0 王若虛《滹南遺老集》中的語法分析:
6.1 語法觀、語法規範觀的較明確樹立:
6.2 分析句法結構
6.3 分析語義選擇限制
6.4 分析語用
6.5 分析虛詞
6.6 運用比較方法

7.O 語法修辭、虛詞專著的出現
7.1 陳驥的《文則》
7.1.1 說明助辭的作用及類例
7.1.2 說明句法
7.2 盧以緯的《助語辭》
7.2.1 書名的來歷及意義
7.2.2 收詞範圍與編排撰寫體例
7.2.3 劃分助語辭與非助語辭
7.2.4 說明一個助語辭多個用法
7.2.5 釋義方法

8.0 胡三省《資治通鑒音注》中的語法分析
8.1 胡氏語法分析對前人的繼承
8.2 胡氏語法分析對前人的發展
8.3 提出釋義理論——文理說

9.0 蒙學語法訓練及語法訓練教材《對類》的出現
9.1 屬對教學的內容及其歷史
9.2 屬對教材《對類》的出現
9.3 屬對的來源及其發展

10.O 結語: 肆 中國古代語法學的大成(清代)
1.O 文法觀的明確樹立
1.1 “文法”術語的出現及其含義
1.2 “文法”使用標誌文法觀的明確樹立

2.0 劃分詞的類別
2.1 依據句法位置劃分
2.2 依據詞義特徵劃分

3.O 分析句法結構
3.1 分析詞序
3.2 分析句讀和短語層次
3.3 分析語片語合規則
3.4 分析句法結構組成規則
3.5 分析句法結構關係
3.6 分析句法結構完整
3.7 分析邏輯語義關係結構的組成與邏輯語義關係分析
3.8 分析古漢語特殊句式
3.9 分析幾種固定句式

4.0 分析句法語義關係
4.1 主謂結構語義關係
4.2 述賓結構語義關係

5.0 分析語義選擇限制
5.1 依據語義選擇限制規則分析語詞的正確搭配
5.2 依據語義選擇限制規則分析語詞的正確釋義

6.0 分析語用
6.1 從上下文分析
6.2 從行文語境分析
6.3 從邏輯事理分析

7.O 語法分析方法——句式類比
7.1 王念孫的文同一例分析法
7.2 俞樾的句式一律分析法

8.0 多種虛詞著作中代表性的三書
8.1 袁仁林《虛字說》
8.2 劉淇《助字辨略》
8.3 王引之《經傳釋詞》

9.O 結語


伍 總結語


1.O 中國古代語言學的一個分支——中國古代語法學

2.O 中國古代語法學的傳統
2.1 注重語法規範
2.2 注重實用
2.3 注重多角度分析
2.4 注重借鑒外語語法
2.5 注重歷史繼承

3.0 中國古代語法學與古漢語語法變化

4.0 中國古代語法學與古漢語語法研究

5.O 中國古代語法學與現代語法學建設

6.O《馬氏文通》對中國古代語法學的繼承與發展
6.1 《文通》對前人成果的繼承
6.2 《文通》對前人成果的發展

7.0 從《漢書窺管》的語法分析看中國古代語法學的成就
7.1 分析詞序
7.2 分析句讀層次
7.3 分析句法結構
7.4 分析句法結構完整
7.5 分析句法語義關係
7.6 分析詞的句法功能義——指稱、陳述的轉化
7.7 分析語片語合語義選擇制約
7.8 解釋虛詞
7.9 辨別實詞
7.10 說明修辭、語用
7.11 語法分析方法——句式類比

8.O 中國古代語法學的嚴重缺陷

9.0 正確對待中國古代語法學

10.0 中國語法學的科學歷史分期


附錄一 本書作者中國古代語法學研究文章及漢語語法研究論著(部分)目錄
附錄二 本書作者憶黎錦熙先生談“例不十,不立法”“依句辨品,離句無品”


後記
古代漢語語法學
作者李佐豐
分類號C2.2.2 030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主題
註釋
這部書對古代漢語語法做了全面的論述,共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從研究對象、方法等方面介紹與古代漢語語法有關的理論問題;第二部分從語法基礎知識、實詞、虛詞、短語、句型、句類、複句等方面介紹古代漢語的語法體系;第三部分對古代漢語語法的研究工作做了評述。作者注重科學性、系統性、不比附現代漢語語法,在很多方面的論述都有新意,在《馬氏文通》之後建立了又一個上古漢語語法體系。該書可供各大專院校作為教材使用,也可供從事相關工作的人員作為參考用書使用。


第一章 概述  

第一節 古代漢語語法學的研究物件  

第二節 古代漢語語法學與相關學科  

第三節 古代漢語語法的特點  

第四節 古代漢語語法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語法基礎  

第一節 語法的基本單位  

第二節 名類和句型  

第三節 短語  

第四節 詞類  

第五節 複音詞的構成


第三章 實詞  


第一節 動詞  

第二節 行為動詞  

第三節 性狀動詞  

第四節 名詞  

第五節 時間詞、方位詞  

第六節 量詞  

第七節 代詞


第四章 虛詞  


第一節 副詞  

第二節 區別詞  

第三節 介詞  

第四節 連詞  

第五節 語氣詞  

第六節 決斷詞  

第七節 結構助詞


第五章 短語  


第一節 述賓短語  

第二節 述補短語  

第三節 狀中短語  

第四節 連謂短語、謂詞性聯合短語  

第五節 介賓短語  

第六節 計數短語  

第七節 定中短語、同位短語  

第八節 連體短語、聯合短語  

第九節 助詞短語 第六章 句型


第七章 句類


第八章 複句


第九章 研究簡史 參考文獻


後記
文言津逮
作者張中行
分類號C2.2.2 025
出版社中華書局
主題
註釋
《文言津逮》講述了在為學(不管學什麼)的道路上,一般說來,並不存在可以一蹴而就的“捷徑”;但是,我們卻應該避免或者少走彎路。這就需要有人給初學者指點門徑,告訴他們正確的學習方法和步驟,以及其他必須注意的問題等等。張先生長期從事中學語言教材的編輯和文言文的選注工作,對於學生和老師在學習或講授文言文時通常會遇到的種種問題,本書適合修讀語言學的學生和老師閱讀。 序 寫在前面的幾句話 一文義之間 二讀音小議 三名物種種 四典故探原 五費解一斑 六擇善而從 七舍粗取精 八冷暖自知 九循序漸進 十行文借鑒 附錄工具書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