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選單
瀏覽
書名
ISBN
索書號
其他書名
權限設定
語言
部門
位置
文獻類型
課程範圍
適合
 至
是否有電子資源?
電子資源關鍵字
出版社 : 山東教育出版社總數: 27
普通話語音訓練
作者孔昭琪、武傳濤
分類號C1.2.1 010
出版社山東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1986
漢語語法專題研究
作者高更生
分類號C2.3.4 291
出版社山東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1990
語詞符號結構探索
作者張紹麒
分類號C2.3.3 129
出版社山東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1992
漢語認知研究
作者彭聃齡
分類號C2.1.7 020
出版社山東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1997
文章學概論
作者張壽康
分類號C2.3.5 177
出版社山東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1983
現代漢語復句研究
作者趙恩芳 唐雪凝
分類號C2.3.4 238
出版社山東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1998
應用語言學與中國英語教學
作者桂詩春
分類號C2.1.7 015
出版社山東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1988
古代漢語要略
作者林樂騰 于貞葉
分類號C2.2.2 041
出版社山東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1986
語海新探
作者山東語言學會
分類號C2.9.2 069
出版社山東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1984
語詞符號結構探索
作者張紹麒
分類號C2.3.3 129
出版社山東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1992
兩漢漢語研究
作者程湘清
分類號C2.2.2 013
出版社山東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1985
宋元明漢語研究
作者程湘清
分類號C2.2.2 012
出版社山東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1992
中國文學精神--明清卷
作者郭延禮
分類號C4.3.5 010
出版社山東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2003
中國文學精神--先秦卷
作者郭延禮
分類號C4.3.1 004
出版社山東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2003
漢字研究
作者高更生
分類號C2.3.2 049
出版社山東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1999
接受反應文論
作者金元浦
分類號C4.7.1 029
出版社山東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1998
現象學與解釋學文論
作者王岳川
分類號C4.7.1 026
出版社山東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1999
現代漢語空語類研究
作者沈陽
分類號C2.3.4 021
出版社山東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1994
建安文學論稿
作者張可禮
分類號C4.3.2 002
出版社山東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1986
現代文章學資料匯編
作者張壽康
分類號C2.3.5 030
出版社山東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1991
中國古代小說藝術教程
作者張稔穰
分類號C4.2.4 014
出版社山東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1991
漢語字本位語法導論
作者徐通鏘
分類號C2.3.4 084
出版社山東教育出版社
主題
註釋
《漢語字本位語法導論》從“字本位”立場出發,採用“從外到內、從內到外”相結合的方法,重新構建了現代漢 語語法,全書在“緒論”之外分為三編:“方法論”、“結構論”、“表達論”。上編從六個方面討論了研究 方法論問題。 中編“結構論”共分六章。下編“表達論”分七章。“字本位”這個概念最早見於郭紹虞寫於1938年 的《中國語詞的彈性作用》一文,以“字本位的書面語”與“詞本位的口頭語”相對。此後人們對此鮮有討論。近 20年來,由於人們越來越感到現行的語言理論難以有效地分析漢語的結構,於是探究原因,重新提出“字本位”的 問題,不過它不限於書面語,而是指稱以字為漢語基本結構單位的一種新的研究思路。山東教育出版社認為“字本 位”是一種有發展前景的語言理論,值得宣導和鼓勵,因而決定出版一套《漢語字本位研究叢書》,由徐通鏘、 潘文國任正、副主編。2005年4月1~2日,山東教育出版社在濟南東方大廈召開了《漢語字本位研究叢書》編寫 會,應邀與會的有戴汝潛、魯川、呂必松、孟華、潘文國、汪平、楊自儉和我8人,一起討論《叢書》的編寫事宜。 這幾位先生都是“字本位”理論的鼓吹者和實踐者,在語言基礎理論研究、對外漢語教學、中文資訊處理、漢語 方言研究、對比語言學、符號學和中小學語文課程教學等領域都已進行過有相當深度的研究,確信“字本位”是適合 漢語研究的一種理論和方法。本書適合研究有關方面的學者。


總序:“字本位”和語言研究

緒論:語言特點的釋取和語言理論研究


上編 方法論 對比和語言理論的研究方法


編碼機制的“±理據性”和語法結構

思維方式和語法研究的方法論

文字和語言的研究

重新分析和漢語語義語法的轉型

語言研究的轉向和漢語基本結構單位的重新分析


中編 結構論 字組的生成和語彙中的語法規則


字的語法化初階和句法語義的結構

標記的連接和並列結構

限定結構(上):生成、擴展和“的”的連接功能

限定結構(下):數量名結構和狀動結構

述謂結構和漢語的基本句式


下編 表達論 結構與表達


語言範疇的性質和表達的研究

愛憎與褒貶:變音和語義範疇的標記

空間和時間(上):空間

空間和時間(下):時間

肯定和否定 有定和無定


參考文獻

漢英術語對照表
漢語熟語論
作者王勤
分類號C2.3.3 124
出版社山東教育出版社
主題
註釋
本書的宗旨是對漢語熟語全面系統的研究。它既涉及到對漢語熟語本身的各種特性的研究,又接觸到歷代學者對漢語熟語研究的情況,也聯繫到漢語熟語語用、語效的功能價值等等。本書用新觀點、新方法、新材料,展示它們以期準確認識漢語熟語的全貌,進而無誤地看清漢語熟語在漢語辭彙體系中的地位和價值。本書適合修讀語言學的學生及專門研究語言學的人士閱讀。

序 言

第一章 漢語熟語

一、漢語熟語及其範圍
二、漢語熟語的名稱

第二章 漢語熟語的屬性

一、構成的定型性
二、意義的融合性
三、功能的整體性
四、語用的現成性
五、風格的民族性
六、品種的多樣性

第三章 熟語與非熟語

一、熟語與詞
二、熟語與自由片語
三、熟語與專有名稱、科技術語
四、熟語與歌謠 五、熟語與行業切口

第四章 漢語熟語的誕生

一、漢語熟語誕生的外因與內因
二、確定漢語熟語誕生的根據及標誌
三、小結

第五章 漢語熟語研究簡史

一、萌芽期(兩漢至東晉,206~317年)
二、發展期(南北朝至宋明,420~1644年)
三、興盛期(清至中華民國,1616~1948年)
四、繁榮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現在,1949~2003年)
五、小結

第六章 漢語熟語的文化底蘊

一、漢語熟語與文化

二、漢語熟語與物質文化

(一)漢語熟語與飲食文化
(二)漢語熟語與服飾文化
(三)漢語熟語與居住文化
(四)漢語熟語與旅行文化

三、漢語熟語與精神文化

(一)漢語熟語與政法文化
(二)漢語熟語與信仰文化
(三)漢語熟語與軍事文化
(四)漢語熟語與體育文化
(五)漢語熟語與婚姻文化
(六)漢語熟語與喪葬文化
(七)漢語熟語與生育文化
(八)漢語熟語與時俗文化
(九)漢語熟語與茶文化
(十)漢語熟語與酒文化
(十一)漢語熟語與演藝文化
(十二)漢語熟語與禁忌文化

第七章 漢語熟語成員的類型

一、漢語成語

(一)漢語成語的性質及範圍
(二)漢語成語的構成
(三)漢語成語的意義
(四)漢語成語的讀音
(五)漢語成語的來源及其形成
(六)漢語成語的演變

二、漢語諺語

(一)漢語諺語的性質
(二)漢語諺語的思想性
(三)漢語諺語的科學性
(四)漢語諺語的藝術性
(五)漢語諺語的構成
(六)漢語諺語的類型
(七)漢語諺語的產生、發展和演變

三、漢語歇後語

(一)漢語歇後語的性質及名稱
(二)漢語歇後語的構成
(三)漢語歇後語的類型
(四)漢語歇後語的形成
(五)漢語歇後語的發展與規範化

四、漢語慣用語

(一)漢語慣用語的性質及範圍
(二)漢語慣用語的結構
(三)漢語慣用語的意義
(四)漢語慣用語的來源
(五)漢語慣用語的特殊功能

五、漢語俗語

(一)漢語俗語的性質及範圍
(二)漢語俗語的構成
(三)漢語俗語的意義

第八章 漢語熟語的作用

一、資訊作用
二、教育作用
三、論證作用
四、謀篇作用
五、修辭作用

第九章 漢語熟語的運用

一、運用應具備的條件

(一)積累
(二)選擇

二、運用的要求

(一)認真負責
(二)準確自然
(三)繁簡適宜
(四)風格統一

三、運用的技巧

(一)常用與變用
(二)明用與暗用
(三)單用與連用
(四)肯用與否用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