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選單
瀏覽
書名
ISBN
索書號
其他書名
權限設定
語言
部門
位置
文獻類型
課程範圍
適合
 至
是否有電子資源?
電子資源關鍵字
作者 : 白睿文 (Michael Berry)總數: 2
鄉關何處--賈樟柯的故鄉三部曲
作者白睿文 (Michael Berry)
分類號C3.3.2 055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主題
註釋
《小武》(1997)、《站台》(2000)和《任逍遥》(2002)构成了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代表了他对当代中国电影的重要贡献。这些电影把背景设定于贾樟柯的家乡山西省,突出表现了边缘个体在急速变化的当代中国所面临的困境和挣扎。白睿文对这三部电影进行了深度研究,认为其野心是重新检视卷入急剧社会、文化和经济变化的乡镇中国的变迁和命运命运。本书的核心是对每部电影的一连串细读;透过这种细读,白睿文梳理出它们的核心叙事主题,强调了贾樟柯对剪辑、电影语言和场面调度的运用。他特别关注互文性以及这些破坏与变化、停滞与运动、政治与流行文化的冲突协商、寻找故乡等核心主题在贾樟柯作品中的地位。 本書適合於研究賈樟柯電影之思想核心部份,特別是故鄉三部曲的作品。 回到家的感觉(中文版序) 鸣谢 序言 第一章 序曲:乡关何处 第二章 小武 第三章 站台 第四章 任逍遥 第五章 尾声:从故乡到世界 第六章 附录:与贾樟柯对话 演职员表 参考文献 乡愁的诗学(译后记)
光影言語--當代華語片導演訪談錄
作者白睿文 (Michael Berry)
分類號C3.3.2 088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主題
註釋
《光影言語:當代華語片導演訪談錄》是美國當代新秀學者對華人知名導演的精彩訪談實錄,主要訪談導演包括──謝晉,田壯壯,陳凱歌,張藝謀,張元,王小帥,賈樟柯,李楊,侯孝賢,朱天文,楊德昌,吳念真,李安,蔡明亮,張作驥,許鞍華,關錦鵬,陳果,陳可辛,陳耀成作者親自到台灣,大陸,香港,走訪每一位知名導演,面對面訪談,將每位導演的電影精華心血第一手報導出來,同時結合作者長年對電影與文學的深厚研究,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豐富電影文化內涵。本書同時邀請了美國名導演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1942年11月17日生於美國紐約市皇后區,美國電影導演,曾獲第79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作序。 序∕馬丁.史柯西斯 台灣版序 謝辭 前言:光影言語 中 國 謝 晉 電影創作六十年 田壯壯 盜馬與放風箏 陳凱歌 歷史革命與反叛電影 張藝謀 佻達飛揚的色彩 張 元 在電影的桑拿裡出出汗 王小帥 禁拍中國 賈樟柯 補捉轉變中的現實 李 楊 中國電影的未來? 台 灣 侯孝賢與朱天文 文字與影像 楊德昌 幸運地不幸 吳念真 在文化殖民的陰影下書寫台灣 李 安 電影的自由度 蔡明亮 困於過往 張作驥 從邊緣拍攝 香 港 許鞍華 影語年華 關錦鵬 從幽冥懷舊到身體欲望 陳 果 香港獨立 陳可辛 泛亞洲電影的先驅 陳耀成 最後的中國人 參考書目 CS00058,聶偉,上海三聯書店,304頁。 《電影批評:影像符碼與中國闡釋》是“海上影視學術論叢”之《電影批評:影像符碼與中國實踐》,在當代電影批評觀念分流的多元背景之下,圍繞大師研究、類型電影和代群創作等現象展開文本解讀與意識形態分析。該書與該系列的其餘兩《電影批評:影像符碼與中國闡釋》互為補充,共同構成中國電影研究的幾個重要側面,也代表了編撰者對於華語電影未來研究路向的理解。 目錄 理論分野與中國符碼 獨立電影批評的歷史缺位 電影理論和電影批評:文化轉型與知識份子的角色問題 深度影評及張藝謀、陳凱歌電影 從“後殖民”批評到新左翼激進文化批判——質疑某種“精英視角”對“第五代”電影的“盤點” 朝花夕拾:再讀“為什麼好的國產片這樣少”的討論 從痞子無賴到上層資產階級:當代中國電影中的新“中產階級”顯影 大眾影評的崛起及其問題 華語電影三代女明星的文化表徵及其轉移軌跡 大師研究與類型解讀 新時期謝晉通俗劇電影中的空間性與主體性 謝晉:中國電影黃金時代的藝術高峰 歷史的諷刺力——謝晉遭遇了蝴蝶效應之後 詩意何為——塔爾科夫斯基電影觀 本土與全球的糾葛:賈樟柯電影中的焦慮與不確定性 重構時間:《新女性》與20世紀30年代上海殖民現代性的電影表現 走出“俠客夢”——從《獨臂刀》、《新獨臂刀》看邵氏武俠片的創作走向 從“盜亦有道”到“春秋無義戰”——香港“黑道”電影中的身份、價值和社會認同的演變 流動的意識:《蘇州河》的跨國界故事片敍述模式 《銀幕豔史》——女明星作為中國早期電影文化的現代性體現 中國當代城市電影:歷史的性格決定命運 代際想像與文化策略 親歷見證:社會轉型期的中國都市電影 代群命名與代群語碼 電影的文獻價值與藝術品位——談新生代電影的成敗 已知和未知的“第六代” “第五代”與“第六代”的文化策略 歷史“烏托邦”現實“異托邦”——新時期中國電影文化生態考察 尷尬:“第六代”之爭引發理論危機 尋找消隱的另一半:《蘇州河》、《月蝕》和中國第六代導演 比頭髮還亂的一代——從管虎看中國“第六代”導演的個性 青年DV影像:無羈的青春表達與潛伏的傳播危機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