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選單
返回資源
諾貝爾物理獎2005-2015
文獻類型Book
分類號330.99 2261
出版八旗文化, 新北市, 2016
版本
主題Physics
描述21公分.,圖.,158頁
ISBN9789865842789
URL

註釋

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您認識幾位?「江山代有才人出」,將出於何處?
人類是要側重探究基礎研究,還是以實用文明為導向?

每年十月諾貝爾獎頒布之後,都不免在媒體和學界引來話題,話題從獲獎人的國家和背景,學術經歷和奮鬥歷程,到得獎感言和頒獎花絮,諾貝爾獎誠然是全球科學界每年最大的盛事,因為它代表了科學成就的巔峰,也展現了科學發展的最新趨勢。
  
《諾貝爾物理獎2005-2015》集結科學月刊每年在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公布時,邀請國內該領域的專家,針對該年各個得主的生平事蹟和得獎領域做深入分析,以深入淺出的文字和說明,讓讀者瞭解最前沿的科學研究現況。從學術發展的潮流到學術傳統的傳承,前瞻性地引導讀者思考科學的前景。

那麼諾貝爾物理獎的演變趨勢是什麼呢?過去十年裡,有2006年及2011年兩個純天文宇宙學的獎、有2008年及2013年兩個純粒子物理的獎、還有2015年的粒子與天文交界的獎。2007年的巨磁阻與2010年的石墨烯算是凝態物理,2012年的量子操控導向將來的量子計算,而2009年的光纖(高焜)與CCD、2014年的藍光LED,則屬於改變人類物質文明的應用科技與材料。若再回溯2005年從場論與雷射等不同角度所闡揚的「光同調性」,則介於粒子、光學與量子之間。如此可見過去十年的「四到五年循環」。想深入瞭解這是怎麼一回事,本書正可滿足你的好奇心與求知欲。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撰稿的台灣科學家當中,有許多和得獎大師有師承關係,讓我們一窺得獎者或特立獨行的研究風格,或平易近人的為人處事一面,更神遊於他們治學的風範和精神,諾貝爾獎,得之不易,但有跡可循。
No.
複本條碼
部門
位置
索書號
狀態
到期日
1
C14178
Lib
圖書館
330.99 2261
可出借
--
共1條紀錄 , 當前 1 / 1 頁:個上一頁下一頁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