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選單
返回資源
8
飲膳札記
文獻類型Book
分類號427 4407
出版洪範書店, 台北市, 1999
版本
主題Home_Economics
描述 ii, 164 頁 ; 21 公分
ISBN9576741920
URL

註釋

林文月,臺灣彰化人,生於上海,戰後返臺,臺灣大學中文系畢業,又獲碩士學位,留日本京都大學研究比較文學,旋返國任教於臺大以迄退休,現專事寫作。林文月著作有學術論述《澄輝集》、散文《擬古》等約二十種,並漢譯日本小說《源氏物語》等古典名著,貢獻至鉅。本書為作者藉膳飲記憶,委婉追懷平生親友知己之行止,以十九種嘉肴食譜編織一幅溫馨感人的回憶錄,雖謂知味大廚操典雅之筆觸書寫了俎上灶前的割烹經驗,實乃情思悠遠之碩學在全面回味昔時體會到的師恩、友誼、和親情,所加諸於今日的無窮感念。


推薦者:關永圻
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零售總監

富文采的食譜

  近年來香港報章雜誌內談飲論食文章漸多,“飲家”和“食家”紛紛登場,可惜其中不乏濫竽充數之輩,真正寫得有文采、具心得、懂飲食文化的“名家”委實不多。究其原因無他,古人早說過了,“富貴不過三代不足談飲食”。不是說只有富貴人家才配談飲食,而是因為飲食之道是一種休閒文化,是一種生活態度,非久經浸淫,難以明白道理、掌握竅門,豈是動輒一揮千金的新興暴發戶所能欣賞體會?如果細談飲食之餘,能親自動手,身體力行,再加上旁徵博引其中源流,就更加難能可貴了。

  以上面的標準來衡量林文月的《飲膳札記》,可說正是恰如其分。林文月在台灣大學及日本京都大學受教育,退休前曾任台灣大學中文系教授。堂堂大學教授洗手作羹湯,寫文章談自己的珍藏食譜,教人烹飪心得,實在難能可貴,也算出人意表。林文月另一身分是台灣一代政治家連橫﹝雅堂﹞的外孫女,剛競選台灣總統失敗的國民黨主席連戰是她的表兄弟,富足三代的台灣名門之後。既有高深學養,加上文字優美,旁徵博引,飲食文章那能不教人動心。

  《飲膳札記》本來就是一本食譜,書中有一般食譜的要素,介紹個人珍藏食譜 19 種,加上獨特的烹飪心得,包括宴客配搭,事前準備,分量火候,讀者細加領會,大可依樣畫胡蘆,跟著她的方法,做出不同菜色,從價高做法複雜的大菜如潮州魚翅、紅燒蹄參、香酥鴨,到價廉簡單家常小食如水晶滷蛋、炒米粉、蘿蔔糕,都令人讀到津津有味。如果脫出西方那種樣樣講求細密步驟,如糖三克、醋兩茶匙,文火煮十二分鐘式的食譜標準,《飲膳札記》可以是一本具實用參考價值的食譜。

  本書的出色之處,當然是因為它不單單是一本食譜,作者在閒話割烹之餘,不忘借食思人,把昔日親自下廚,動手款待良師益友,親屬家人的情境舊事,娓娓道來。寫文章時,他們或已遠適異域,或已逝世,作者把舊日食譜再拿出來,其弦外之音,是回憶與故人交往的溫馨歲月,字裡行間,師恩、親情、友情都從食物的色香味中跳躍出來了。

  我特別欣賞《飲膳札記》的一篇附錄,〈生活其實可以如此美好〉,是作者讀美國加州作家芙蘭西絲‧梅耶思(Frances Mayes)的作品 Under the Tuscan Sun(中譯:《托斯卡尼艷陽下》)的札記。芙蘭西絲‧梅耶思與林文月背景文風都接近,書中以自由筆記體敘述到意大利托斯卡尼旅行,對一農舍小屋一見鍾情,匆匆買下,改建裝修的波折。梅耶也是大學的文學教授,寫詩,也寫食譜,書中寫托斯卡尼艷福下的悠閒,加上利用本地採摘的蔬果製成的食譜,令人垂涎。芙蘭西絲‧梅耶思另一新作 Bella Tuscany: For Sweet Life in Italy(《美麗的托斯卡尼》)也有《托斯卡尼艷陽下》的風情,值得細閱。


二十五歲以前,沒有拿過鍋鏟,甚至連廚房都很少進去過的我,二十五歲結婚後,雖然初時只是兩個人的小家庭,畢竟是一家之主婦,中饋之事有賴我掌理,也就不得不面對現實,開門七事及無數瑣瑣細細佔據了日常生活的一大半時間。

記得從蜜月旅行回來的次日黃昏,我為迎接婚後第一天去上班的先生回家享用晚餐,忙忙碌碌淘米洗菜,接著想生爐火。當時台灣社會,一般家庭尚未有瓦斯爐,甚至煤油爐都不是普遍使用。未結婚時,偶爾看過女傭在後院用報紙、竹片等引燃炭火,但是沒有仔細研究過全部過程,所以自己操作起來,頗覺困難。新婚家庭的舊報紙本來就有限,我笨手笨腳地一次次嘗試,又一次次失敗。報紙燒光了,炭火依然沒有點著。煙霧燻出了眼淚,也引發了焦慮與羞愧。男主人準時回家時所見到的不是溫暖的晚餐,卻是一個流淚的妻子。

那時我仍在研究所讀最後一年,學位論文的撰寫雖然不容易,家居生活則又令我體會到人生更具體實在的另一面。於是,文字的人生與現實的人生並重,我於研究教學的工作之外,復認真經營衣食住行等日日的生計。累積多年的生活經驗,確實已大有別於新婚時的懵懂未明;其中於烹飪之道,固然為了應付三餐之所需,不得不特別花費精神,而且烹而食之之際,又往往能夠獲得當下立即的成就感,所以令我對之興味盎然。又由於親自烹調的緣故,宴席之上或朋友邀約,偶遇美味,便有研究、分析,而且倣而效之的衝動。所謂「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其實,食而弗烹亦不知道也。凡事總要親身經歷,方得深入體會,食道蓋亦如此。

我於烹飪,從未正式學習過,往往是道聽途說,或與人交換心得,甚而自我摸索;從非正式的琢磨之中獲得經驗與樂趣。有時,一道用心調製的菜肴能夠贏得家人或友輩讚賞,便覺欣然安慰。我們喜歡在家宴請朋友小聚敘談,而為了避免重複以同樣的菜式款待同樣的客人,不記得是何時起始,我有卡片記錄每回宴請的日期、菜單,以及客人的名字。這樣做的好處在於一方面避免讓客人每次吃到相同的菜肴;另一方面則可以從舊菜單中得到新靈感。

由於教書的關係,我有時會邀約學生到家中餐敘以了解課外的狀況。學生偶爾窺見我成疊的菜單卡片,都會驚訝道:「老師做菜和作學問一樣!」至於記錄的小冊子落入熟朋友手中,則又不免於叫嚷:「這一道菜,我怎麼還沒有吃過?」而累積歲月,記錄菜單的卡片和小冊子,無論在分量和內容方面都顯著地豐饒起來。

年輕的時候,參加長輩的宴會,不甚能了解何以每當一道嘉肴上桌,便有人道出不能喫食的道理,若非膽固醇過高,便即血糖不降,尿酸偏升等等,理由不而一足,卻總是圍繞著生理的問題而發;頗覺掃興。而今,自己年歲亦增,友輩之間飲食談說,竟也不知不覺間與往昔長輩們的話題相類。而費心耗時做出來的菜肴,已經不如從前那樣受到歡迎,有人舉箸猶豫,有人淺嘗即止,則又是另一種掃興。

歲月不饒人,舊時年少已皆鬢毛霜白,飲食一事即令人頗有今昔之慨歎,怎能夠不怵然驚心!事實上,近一、兩年來,我家居宴客的次數,顯然不似往年頻仍了。回想自己從不辨蔥鹽糖到稍解烹調趣旨,也著實花費了一些時間與精力,而每一道菜肴之製作過程則又累積了一些心得,今若不記錄,將來或有可能遺忘:而關乎每一種菜肴的瑣碎往事記憶,對我個人而言,亦復值得珍惜,所以一併記述,以為來日之存念。
楔子
潮州魚翅
清炒蝦仁
紅燒蹄參
佛跳牆
芋泥
口蘑湯
水晶滷蛋
香酥鴨
椒鹽裡脊
台灣肉粽
烤烏魚子
扣三絲湯
蔥烤鯽魚
炒米粉
蘿蔔糕
鑲冬菇
糟炒雞絲
荷葉粉蒸雞
五柳魚
跋言
附錄:生活其實可以如此美好
No.
複本條碼
部門
位置
索書號
狀態
到期日
1
C14390
Lib
圖書館
427 4407
可出借
--
共1條紀錄 , 當前 1 / 1 頁:個上一頁下一頁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