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選單
返回資源
8
故宮六百年 / 閻崇年 著
文獻類型BOOK
語言Chinese
分類號684.2 7777
出版三聯書店 (香港) 有限公司, 香港, 2020
版本第一版
主題故宮.
描述601 p.,; col. ill., ;24 cm.
ISBN9789620446863

註釋

北京故宮,舊稱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明清兩個朝代二十四位皇帝的皇宮,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明成祖朱棣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營建,永樂十八年(1420年)落成。現為故宮博物院的所在地。北京故宮是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一批國家5A級旅遊景區,1987年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12年單日最高客流量突破18萬人次,全年客流量突破1500萬人次。2014年開始,恢復星期一休館讓館藏文物得以修整。
北京故宮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面積約為725000平方米。城牆高12米,底厚10米,頂厚6米至7米,四周由52米寬的護城河保護。有四門:正南為午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北為玄武門(神武門)。現玄武門為故宮博物院正門。城牆高9.9米厚8.26米。
明朝初期有殿宇1630餘座,清朝乾隆時期有殿宇1800餘座,現存殿宇約2631座;紫禁城各宮殿樣式圖細畫至「寸」,自康熙起雷氏家族代代測量、繪製典藏到民國初年。相傳故宮共有9999.5座屋,實際據1973年專家現場測量故宮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計8704間。而此「間」並非現今房間之概念,此處「間」指四根房柱所形成的空間。
故宮在辛亥革命之前被稱為「紫禁城」。它的名字來自「紫微星垣」,中國古代星像學家把天上的星星分為三垣,四象,二十八星宿等。其中三垣指紫微星垣,太微星垣和天市星垣。紫微星垣居於正中,據傳皇天上帝的居所(紫宮)就在紫微星垣中,人間皇帝自稱「天子」便仿皇天上帝居所的名字用其「紫」字為紫禁城。故宮是以黃瓦、紅牆、金飾、白石構成的建築群。其中黃色琉璃瓦是天子的象徵。
紫禁城最初的建設投入工匠23萬人,民工士兵上百萬,前後延續了15年之久。
北京故宮為明成祖朱棣於西元1406年開始建設,為厭棄元代氣運,基本上並沒有在元朝大都皇宮的基礎上建構,而向東移150公尺,重新起造皇宮,包括所有宮殿宮牆均重新建造,規模超過大都皇宮,略小於南京紫禁城,設計師為工匠出身的御用匠師蒯祥,西元1420年正式落成,從1420年落成到1911年清帝遜位的約500年間,明、清兩代共有24帝在故宮生活過。
明朝
1403年(永樂元年),朱棣頒詔改北平為北京。從永樂元年至三年,多次下令從各地遷入人口至北京。永樂五年閏七月,朱棣頒詔開始營建紫禁城。主持營建工程為泰寧候陳珪、工部侍郎吳中、刑部侍郎張思恭、設計師蔡信。著名的工匠如石工陸祥、瓦工楊青等以及大量工匠,在永樂五年五月到達北京。
建造紫禁城和改造北京是同時進行的,以原來的元大都城為基礎改建。紫禁城工程開始後不久受到長陵建設及永樂八年和十一年朱棣攻打蒙古影響放慢,至永樂十六年六月方才開始重新集中力量開工。這次由蔡信統籌安排,在木工蒯祥、石工陸祥、瓦工楊青配合下,製作預製件並加緊拼裝。
永樂十八年(1420年)十一月紫禁城完工前,朱棣正式宣布定都北京。十二月紫禁城完工。永樂十九年(1421年)正月初一明都遷移完成,朱棣特意在紫禁城內舉行慶祝活動。五月遭雷擊發生大火,前三殿被焚毀。
1440年(正統五年),重建前三殿及乾清宮。1459年(天順三年),營建西苑。1557年(嘉靖三十六年),紫禁城大火,前三殿、奉天門、文武樓、午門全部被焚毀,至1561年才全部重建完工。1597年(萬曆二十五年),紫禁城大火,焚毀前三殿、後三宮。復建工程直至1627年(天啟七年)方完工。
清朝
1644年(崇禎十七年),李自成軍攻陷北京,明朝滅亡。李自成向陝西撤退前焚毀紫禁城,僅武英殿、建極殿、英華殿、南薰殿、四周角樓和皇極門未焚,其餘建築全部被毀。同年清順治帝至北京。明末清初任職工部40年官員周九依十分之一縮小比例模型,重建紫禁城成功,此後歷時14年放大原比例復建,將中路建築基本修復。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開始重建紫禁城其餘被毀部分建築,至康熙三十四年基本完工。 1735年(雍正十三年),清高宗(乾隆帝)即位,此後六十年間對紫禁城進行大規模增建和改建。 1813年(嘉慶十八年),天理教教徒林清率教眾攻打紫禁城。
光緒十四年(1886年)太和門護軍值班室發生火災,由於救火設施不完善,大火燒了兩天,貞度門、太和門、昭德殿被焚。此次損壞直到光緒二十年才修復完畢。
中華民國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清帝退位。但按照與中華民國簽訂的優撫條件,仍然居住於紫禁城內。 1923年(民國十二年),建福宮發生火災。 1924年(民國十三年),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驅逐清帝溥儀。 1925年(民國十四年)10月10日(中華民國國慶),在原紫禁城的基礎上建立國立故宮博物院。 1933年(民國二十二年),國立故宮博物院文物南遷,以躲避日本侵略。 1948年(民國三十七年),國立故宮博物院隨國民政府南遷約總量2/3的文物到台灣。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2月,解放軍佔領北平後,不久成立故宮博物院。1950至1960年代,陸續有人提出故宮改建計劃,後因種種原因擱置。
1961年,經政務院批准,北京故宮被定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6年,在周恩來的命令下故宮受到保護,逃過文化大革命的劫難。
1987年,北京故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2004年北京市規劃委員會和北京市文物局為保護世界文化遺產故宮的周邊環境,以達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政府間委員會對世界遺產周邊緩沖區的要求,對故宮保護緩沖區作出規劃草案。經過市民評議確定了以1984年市政府所批准(1987年修正)的舊皇城及北城區(含故宮)保護範圍建設控制地帶為基礎,並結合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北京皇城保護規劃要求的故宮保護緩沖區。緩沖區的範圍北至北二環中路,南至前三門大街東西至東西皇城根,佔地面積780公頃;建設控制區佔地面積597公頃;故宮佔地面積86公頃;共計1463公頃。該緩沖區方案將於2005年2月經批准報世界遺產中心備案後正式生效。
詳細介紹
供應建設紫禁城的楠木木料,從西南各省、長江沿岸及浙江江西的深山老林中砍伐後利用江河運送出去,運到崇文門外的神木廠存儲加工。楠木如從四川運達北京往往要三到五年。地板的金磚是蘇州、松江等五府生產;大城磚和青磚來自山東臨清;紅色顏料取自山東魯山、博山;漢白玉來自房山縣大窩;京西門頭溝提供青石、白石;花崗石來自曲陽縣;河北宣化煙筒山提供杏黃色刷牆包金土。
其中石材的運送最為困難,例如保和殿後面的雲龍石雕,是冬天時在地板澆水凍成冰後,下鋪滾木用人力從房山花20多天拉到北京。
紫禁城所用琉璃瓦件,是北京海王村(今天的琉璃廠)和黑窯廠(今天的陶然亭北一帶)燒制的,白灰則是京西大灰廠製作。

No.
複本條碼
部門
位置
索書號
狀態
到期日
1
C019315
Library
Library
684.2 7777
可出借
--
共1條紀錄 , 當前 1 / 1 頁:個上一頁下一頁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