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選單
返回資源
大陸尋奇知性之旅(36): 知性之旅-四川省邛峽縣卓文君故里, 四川省汶川縣臥龍熊貓自然保護區 & 南方第一大河-珠江-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巿, 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巿
其他書名
大陸尋奇知性之旅(36): 知性之旅-四川省邛峽縣卓文君故里, 四川省汶川縣臥龍熊貓自然保護區 & 南方第一大河-珠江-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巿, 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巿
文獻類型VIDEO CD/DVD VIDEO
語言Chinese
分類號690 5000
出版中視媒體集團, 缺
主題中國遊記.

註釋

大熊貓(學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也稱作大貓熊,一般稱作「貓熊」或「熊貓」,屬於食肉目熊科的一種哺乳動物,體色為黑白兩色。熊貓是中國特有種,現存的主要棲息地是中國中西部四川盆地周邊的山區。全世界野生大熊貓現存大約1590隻左右,由於生育率低,在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中評為瀕危物種,為中國國寶。大熊貓被譽為生物界的活化石。
大熊貓黑白相間的毛色使其深受人們喜愛,在1961年世界自然基金會成立時就以大熊貓為其標誌,大熊貓儼然成為物種保育最重要的象徵;大熊貓也是中國作為外交活動中表示友好的重要代表。
大熊貓的中國古代名稱有不同說法,如執夷(孔注《書經》、陸璣(吳)注《毛詩》、《爾雅》、郭璞注《爾雅疏》、《爾雅翼》等都有記載)、杜洞尕、食鐵獸、竹熊、白羆、花熊、華熊、花頭熊、銀狗、峨曲、猛豹、猛氏獸。
在中文裏,熊貓和貓熊都是清末才有的近代用語,不是古代用語。1869年,法國天主教傳教士阿爾芒·戴維德在四川寶興縣鄧池溝發現了熊貓後,給「熊貓」定名為「黑白熊」(Ursus melanoleucus)。後來法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動物學家阿爾封斯·米勒·愛德華茲鑒定了阿爾芒·戴維德送來的大熊貓標本後認為大熊貓的骨架和牙齒更接近於浣熊、小熊貓,而非熊科,因此他把「黑白熊」改名為「Ailuropoda melanoleuca」(意:小熊貓似的黑白動物),但他次年又提出「Ailuropus melanoleuca」的叫法。
熊貓(panda)這個名稱其實是小熊貓(lesser panda,也稱火狐firefox、紅熊貓red panda)先取得的,熊貓科的學名Ailuridae便是取自於小熊貓的學名Ailurus fulgens。大熊貓(giant panda)的稱呼原是相對於小熊貓而命名的,但是大熊貓遠比小熊貓有名,所以單講「熊貓」時,漸漸變成專指大熊貓。「熊貓」之詞早在1915年間就有了。1915年編成、1935年出版的《中華大字典》「熊」之(三):「熊貓,獸名,似貓而善升木。」從所附熊貓圖看,指的是小熊貓。(見1978年重印本,第935頁。)但是1938年出版的《辭海》「熊貓」條稱:「獸名,產新疆;……距今六十年前,為法國科學家比利大?氏所發現」(見1980年重印本,第1849頁)。熊貓一詞在中國大陸、香港、澳門、馬來西亞、新加坡和早前台灣都是最常用的稱呼;但是馬英九總統上台後,規定台灣官方正式稱呼是貓熊,稱要正名。[6][7][8] 因為熊貓是似貓的熊,熊是主名詞,貓是修飾詞,因此熊貓一詞符合古漢語的「大名冠小名」(蠶蟻、臉蛋、蝸牛、蝦米、韭黃...)構詞法。而貓熊一詞則符合目前漢語把修飾詞放前的習慣。幼齡的大熊貓應稱為「幼齡期大熊貓」、「大熊貓幼崽」或「大熊貓寶寶」,而非「小熊貓」,因為小熊貓為另一物種。
關於熊貓的名稱,有幾個訛傳是這樣的:
" 「40年代,重慶舉辦了一次動物標本展覽。當時展品標牌上分別用中、英文書寫?貓熊的學名,但由於那時的中文習慣讀法是從右至左,故而國人都把按英文書寫方式書寫的貓熊,讀成了熊貓,並延用至今。
" 「1939年,重慶平明動物園舉辦了一次動物標本展覽,其中「貓熊」標本最吸引觀眾注意。它的標牌採用了流行的國際書寫格式,分別註明中文和拉丁文。但由於當時中文的習慣讀法是從右往左讀,所以參觀者一律把「貓熊」讀成「熊貓」,久而久之,人們就約定俗成地把「大貓熊」叫成了「大熊貓」。台灣有家報紙曾撰文給「熊貓」正名,但人民已經習慣,反而覺得「貓熊」不那麼順口了。」
" 「西方世界認識它後,最初將它翻譯成「大貓熊」或「貓熊」,但在60年前報上初次發表新聞時,偶然被顛倒成「熊貓」,未料到竟成為今日通用的名稱了。」
其實這些訛傳都源自70年代,夏元瑜以第一人稱所寫的隨筆,「一錯五十年--為貓熊正名」一文。該文於1978年10月5日刊登於臺灣《聯合報》副刊上,後收錄於他的幽默精選集《生花筆》中。該觀點之後又被多方面錯誤引用,包括馬英九總統。可是在20世紀40年代前出版的權威詞典(《中華大字典》、《辭海》、《最新實用漢英辭典》、《重編國語辭典》)均稱熊貓而無貓熊,而且全為?排版,故並不存在右左讀錯的問題。最重要的是,當時國人沒必要不按習慣讀法而按英文書寫的方式寫下物種名。
分佈
歷史上絕大部分熊貓化石是在當時500-700米的海拔髮現的,現在因為人類的緊逼,熊貓已經退縮到海拔1500-3000米的落葉闊葉林、針闊混交林和亞高山針葉林帶和亞熱帶的山地竹林內。熊貓棲息地主要分佈在中國的陝西南部、甘肅及四川等地。
大熊貓的祖先是始熊貓(Ailuaractos lufengensis),這是一種由擬熊類演變而成的以食肉為主的最早的熊貓。始熊貓的主枝則在中國的中部和南部繼續演化,其中一種在距今約300萬年的更新世初期出現,體形比現在的熊貓小,從牙齒推斷它已進化成為兼食竹類的雜食獸,此後這一主支向亞熱帶擴展,分佈廣泛,在華北、西北、華東、西南、華南以至越南和緬甸北部都發現了化石。在這一過程中,大熊貓適應了亞熱帶竹林生活,體型逐漸增大,依賴竹子為生。在距今50-70萬年的更新世中、晚期是大熊貓的鼎盛時期。現在的大熊貓的臼齒發達,爪子除了五趾外還有一個「拇指」。這個「拇指」其實是一節腕骨特化形成,學名叫做「橈側籽骨」,主要起握住竹子的作用。美國生物學家史蒂芬·傑伊·古爾德(Stephen Jay Gould)-關於這個寫過一篇散文,後來又用《熊貓的拇指》作為一部散文集的名稱。

No.
複本條碼
部門
位置
索書號
狀態
到期日
1
U00640
Library
Library
690 5000
可出借
--
共1條紀錄 , 當前 1 / 1 頁:個上一頁下一頁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