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選單
返回資源
屍骨的餘音:法醫人類學家為逝者發聲 / 李衍蒨 著
其他書名
屍骨的餘音: 法醫人類學家為逝者發聲
文獻類型BOOK
語言Chinese
分類號586.66 4040
出版花千樹, 香港, 2017
版本第二版
主題法醫學.
描述251 p.;ill.;21 cm.
ISBN9789888265794

註釋

內容簡介
  法醫人類學家主要負責處理腐屍及骨頭?他們被稱為「屍骨代言人」,因為他們深信:骨頭都是會講故事的,而法醫人類學家的職責就是代言,把骸骨主人的故事公諸於世。

  法醫人類學為一項應用人類學,會應用體質人類學、考古學、文化人類學及其他科學知識到法律層面上,除了藉著屍骨找出死者的背景資料和死因外,更能夠從骨頭解讀社會的文化進程。想像一下我們的子孫將來會在我們的骸骨上找到這個時代留下的甚麼線索?若干個年代後,後世可能會發現我們這個年代的骸骨頸椎都有過度磨損,或俗稱「低頭族」的現象。而我們亦將會是最後一代經歷過沒有網路世界的人類。

  法醫學的追訴期只有五十年。五十年過後,都只能變成考古學發現了。芸芸的標本中,只有骨頭能保存得比較久,因此就算遠離了法律上的追訴期,至少仍可以從法醫人類學的角度給無聲者一個身份、一張臉、一個真相。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李衍蒨(Winsome Lee)

  美國俄勒岡大學哲學學士(學系榮譽畢業生)及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文學碩士,於美國邁阿密殮房及相關機構完成實習工作。隨後於英國攻讀法證學及鑑證科學研究碩士,主修法醫人類學,期間於東帝汶法證科擔任法醫人類學家及顧問,處理無人認領的人體殘骸。除此之外,亦先後到波蘭進行生物考古學、法醫人類學及法醫考古學研究,以及於塞浦路斯項目擔任助理顧問。2016年開始於《立場新聞》定期撰寫有關法醫學及法醫人類學的文章。2017年開設「The Bone Room。存骨房」facebook專頁,以雙語形式分享世界各地的法醫人類學及法證專業的有關資訊:www.facebook.com/winsomeboneroom。


目錄
代序一 戴著口罩的現代女俠
代序二 生前死後,也該自決!
自序 「死」是我的人生哲理導師

第一章 —屍骨代言人
◎法醫人類學家
◎辨認遺體身份的「Big 4」
◎法醫人類學家≠法醫
◎法醫人類學家的工作是甚麼?
◎我的使命:為骸骨發聲

第二章 —「起骨」敢死隊
◎沒人認領的遺體
◎腐屍的氣味
◎法醫人類學家的例行工 作——起骨
◎洗骨
◎死亡的忌諱
◎和合石墳場金塔倒塌事件之反思

第三章 — 與死神共舞
◎骨頭捐贈
◎人體農場
◎無言老師和大體老師
◎人體奧妙展

第四章 — 碎骨的主人
◎後花園發現的碎骨
◎骸骨的四大問題:What?When?Who? How?
◎人骨?還是動物骸骨?
◎骸骨中的人數
◎推斷死時年齡
◎推斷死者性別

第五章 — 骸骨鑑定魔法
◎骨頭記錄下來的人生故事
◎紋身的法證
◎無所遁形的新舊紋身
◎自殺還是他殺?
◎法證牙醫學
◎咬痕對比的爭議

第六章 — 蟲蟲的盛宴
◎鋪滿屍蟲的遺體
◎屍體腐化的七個階段
一、死者膚色變白
二、屍斑出現
三、體溫下降
四、屍體僵硬
五、內組織腐化
六、屍體腐化
七、骨頭化

第七章 — 骨頭獨奏的人生終章
◎沒了半個頭顱的人
◎「被塑造」的頭顱形狀
◎骨頭記載著流行和傳統文化
◎骸骨是時代的重要反映

第八章 — 食人案
◎頭顱骨上的葵扇形洞
◎骨頭上的創傷痕跡
◎歷史上的食人文化
◎水落石出的食人案

第九章 — 消失的43
◎解剖孕婦和胎兒
◎搖晃嬰兒綜合症
◎死亡的藝術
◎臉部重組技術
◎保留全屍的傳統概念
◎法庭上的專家證人

第十章 —「請按下按鈕。」
◎鋸開平生第一個頭顱骨
◎死亡這回事
◎起墳
◎「全院滿座」的反思

結語 — 我們都是未來的屍體
◎世界各地的死亡觀
◎甚麼是「好死」?
◎從死知生

鳴謝
參考資料及延伸閱讀
看更多


代序一

戴著口罩的現代女俠

  關於屍蟲,也許大多數人的想法是「未看到,先嘔吐」。對於作者來說,卻是一種「最喜愛的昆蟲」,甚至會直腸直肚地說牠們很可愛。若不認識作者,大概會認為這是一種病態心理,要接受較深程度的治療。但是,作者卻是個法醫人類學家,對工作狂熱,也可把遇見的「屍事」化作文字,讓我看得十分肉緊。

  透過文字認識作者,她的文字不只是專業地講解解剖和屍體腐化的過程,而是抽絲剝繭地把個案融入故事中,看後不禁令人心癢癢的(例如她提及看到屍蟲在蠕動,連忙把牠們撿起來……),現場感十足,甚至有種心寒之感。

  曾請教作者關於中毒死亡的屍體表徵,她詳細地為我提供專業分析。原來中毒(包括燒炭)死後的屍體部分會呈現櫻桃紅色,她的講解淺白又生動,令人印象難忘。這次在書中看著作者仔細講解屍體的腐化過程,恍如置身解剖室一樣,感覺立體而真實。

  原來屍體也能「化作春泥更護花」,屍體直接放在泥土上,雖然最初會過分酸化周邊土壤,但過一段時間就會化作養分,滋潤土壤,若一個樹林裡突然有個位置變得光禿禿,或者一個荒蕪地帶突然長出草木,都可能與屍體有關。一直以為那是電視劇的幻想劇情,原來是真有其事。藉著作者專業的分析和講解,又令我長了知識,亦愈來愈佩服作者的才華。

  從前看書是為了豐富自己的內心世界(看虛構小說較多),現在看到這個法醫人類學家的真實經歷,的確引起我對屍體的想像。許多人不願談及死亡,認為死亡是既定的安排,死後的事大概只有法醫最了解。作者卻深入地研究死亡,或者探討死亡的原因。她追溯死因,還原真相,套用古裝片的對白,就是有種俠義精神,而且是個不用劍,戴個N95口罩就開始工作的女俠。

  以為寫專業法醫學知識,用字就會死板沉悶?恰恰相反,我只看了其中兩個章節,就已經在會心微笑。喜歡她那種跳脫的文字風格,會運用潮語(例如腦細),還有就是對細菌和屍蟲的關愛,有時一些抵死的形容詞,讓我在心寒過後又不禁微笑起來。那也許說不上文字功力,叫真情流露會比較適合。

  把自己的專業發揚光大不容易,但作者正逐步把火柴的光源變得更亮。套用她說過的一句話 ——「死亡,不一定只有破壞力,還有創造力」,當世人對死亡敬而遠之的時候,她卻是那樣敬業樂業地不停學習和體驗,繼而把所學所想化作文字,令每一個讀者感受那種世界觀,了解「人體農場」(集體讓屍體腐化)、「存骨房」(她最喜歡的骨頭)、「復活人」及「無言老師」等既有趣,又帶點驚慄的「屍事」。
No.
複本條碼
部門
位置
索書號
狀態
到期日
1
C016441
Library
Library
586.66 4040
可出借
--
2
C016442
Library
Library 3 (Copy)
586.66 4040
可出借
--
共2條紀錄 , 當前 1 / 1 頁:個上一頁下一頁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