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選單
返回資源
牡丹還魂記
其他書名
牡丹還魂記
文獻類型BOOK
語言Chinese
分類號F.857.7 3112
出版高寶國際集團, 2008
主題長篇小說.
ISBN9789861852089

註釋

★2007年出版,半年內授權22國
★亞馬遜線上書店、邦諾書店讀者五顆星推薦
★《波士頓環球報》、《今日美國報》四顆星推薦
★《出版人週刊》、《時代雜誌》、《洛衫磯時報》、《書單雜誌》佳評如潮
★暢銷書作家尼可拉斯.迪爾班柯(Nicholas Delbanco)《華盛頓郵報》專文導讀

生前未完成的愛情習題 她在死後重修…
一隻因愛廢食的餓鬼,
為了等待這一頓愛情的溫飽,
在地府徘徊了三十年…

繼《雪花與祕扇》(Snow Flower And the Secret Fan)後
馮麗莎另一深刻描繪女性心理鉅作

  時光倒流到十七世紀的中國,馮麗莎(Lisa See)的第五本小說《牡丹還魂記》(Peony In Love)不啻是一個成人故事、一個鬼故事、一段家族傳奇更是一部與戲曲、明末社會相關的歷史著作:本書女主角牡丹,是一位芳齡十五、自幼被許配予父親世交之子的富家千金,自幼接受良好教育,深受出版於1598年的知名戲曲《牡丹亭》吸引,並為當中的內容情節影響,無法自拔;某日因緣際會,她在自家花園偶遇一名陌生男子,自此將禮教傳統拋諸腦後,作出當時婦女難以想像的驚人之舉…

  《牡丹還魂記》(Peony In Love)一書靈感來自明朝湯顯祖名著《牡丹亭》以及豐富的永恆性話題:一個充滿才情的女孩,勇敢與大時代期待的價值觀相對抗;小說所具備的教育力量;介乎愛人與家庭之間、崎嶇不平的愛之路等。本書生動勾勒當時中國年輕女性為愛困擾、相思成災的面貌,她們滿腹少年維特般的熱情、執一為《牡丹亭》著迷,乃至厭食斷送生命亦在所不惜。作者藉由令人恐懼的纏足情節、清初日常生活、節慶、宗教儀式等的生動敘述,鉅細彌遺刻畫明清兩朝女性,在當代中國中扮演的角色及其時代任務。透過牡丹顫抖的聲音,我們彷彿聽到她完美地訴說著,自己充滿歷史及慾望深度故事──無論生前或者死後。
──《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作者簡介

馮麗莎(Lisa See)

  在巴黎出生,在洛城長大,是美國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上的小說家,著作包括:《雪花與秘扇》(Snow Flower and the Secret Fan)、《花網》(Flower Net)、《本質》(The Interior)、《龍骨》(Dragon Bones)以及備受讚譽的傳記《在金山》(On Gold Mountain: The One Hundred Year Odyssey of My Chinese-American Family)。其中《花網》一書並獲推理文學愛倫坡獎(Edgar Award)的提名。麗莎在2001年榮獲華裔美國婦女聯盟推舉為該年度全美傑出女性。麗莎目前定居洛杉磯。

譯者簡介

林維頤

  文大外文系畢。有關Lisa See的著作,譯有《龍骨》(Dragon Bones),及本書《牡丹迷情》(Peony in Love

馮麗莎妙筆生花,吸引讀者對久遠的年代、文化醉心不已,並浸淫在種種中國古老儀式與迷信崇拜之中。她的敘述是如此的逼真—從女性纏足的痛苦到因相思斷魂的盛裝少女遺體—那些令人難以置信的元素栩栩如生,彷彿親眼所見。
──蘇珊.凱莉(Susan Kelly),《今日美國報》(USA Today)

  本書雖凝聚力量的速度雖然緩慢,卻擁有漸增的優雅及光采—主要是因為作者馮麗莎廣納各式題材的寬闊眼光,其中包括女性實踐人生的方法以及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凝視。
──艾倫.安瑞.海特(Ellen Emry Heltzel),《時代雜誌》(Times)

  一般說來,隱惡揚善的通俗情節劇(Melodrama)會給人矯揉造作的印象,但本書卻傾力以豐富的描繪手法,表現充滿智慧的文字…本書吸引讀者一探究竟的戲劇張力,來自故事角色之於愛情與失落時而誇張的表現,相對於此,我們過去總是被灌輸「愛情無常」的觀念,卻不懂得感受。
──瑪瑞莎.席佛(Marisa Silver),《洛衫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

  十七世紀的古老中國,牡丹──一個養在深閨、柔順的年輕女孩,在她的十六歲慶生活動上被允許觀賞當時備受爭議的戲曲《牡丹亭》演出。在該劇為期三夜的演出過程中,她與一名神祕的年輕男子因緣際會相識進而相戀。當時準備出嫁的她,為自己無法擁有的真愛哀痛不已,直到罹患相思病彌留之際,才得知那位神秘男子竟然就是她的未婚夫──吳人。牡丹死後,由於神主牌點主儀式未被完成,她的魂魄找不到歸宿,因而無法晉陞祖先之列。其後她以鬼魂的姿態出沒在吳人四周,並附身在他的新婚妻子談則體內,希望藉由她寫在《牡丹亭》上的評注,親近無緣的夫君,繼而展開一段為求永恆卻備受折磨的漫長旅程。

  馮麗莎巧妙地將中國文化融入清代初期的日常生活中,並透過對婚喪喜慶等習俗的描述,讓情節更顯張力,她的小說充滿了古典文學作品的氣氛,其中的浪漫情節以及對當時社會的評論,較之《牡丹亭》毫不失色。她將書中角色經營得既真實又能引起共鳴,劇情剪裁之鬼斧神工,更是令人折服。
──伊莉莎白.迪奇(Elizabeth Dickie)《書單雜誌》(Booklist)
No.
複本條碼
部門
位置
索書號
狀態
到期日
1
C017868
Library
Library
F.857.7 3112
可出借
--
共1條紀錄 , 當前 1 / 1 頁:個上一頁下一頁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