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選單
返回資源
高中文言散文點評 / 周冰清 等編著
其他書名
高中文言散文點評
文獻類型BOOK
語言Chinese
分類號837.8 7722
出版洪波, 香港, 2007
版本第1版
主題散文.
描述159 p.;ill.;21 cm.
ISBN9789626713914

註釋

文言文是中國的一種書面語言,分為深文言及淺文言,深文言是以先秦的漢語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以及模仿這種書面語而寫作的語法形式,淺文言則是兩漢到魏晉南北朝的書面口語,該文體一直沿用到清末民初。但是到了唐和宋的中古時期,漢語中的口語已經有了較大的變化,這時則有三種書面語。一種書面語是模仿上古漢語書面文獻的書面語,如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即古文運動的作品;另一種是在兩漢至魏晉南北朝的基礎上所形成的書面語,即今日的文言,如西漢史記、東漢佛經翻譯、南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第三種則是現代白話的源頭,如唐代的變文、宋代的話本等。到了元、明、清的近代時期,情況與中古時期類似,既有模仿上古的書面語,如桐城派的散文,亦有今日所謂的文言(如明史、清史稿),又有所謂的近代白話,比如《水滸傳》、《西遊記》等。由於文言文並不是一時一地的一種語言,因此不同時代或地區的文獻,在語法和詞彙上會有不同程度的差異。

20世紀之後,在中國,文言文的地位逐漸被白話文取代,而其他國家則開始採用當地語言的書面語。

在20世紀之前,以漢字書寫的文言文,於中國以及朝鮮半島、日本、越南,使用在幾乎所有正式的文書上。

特點[編輯]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離、行文簡練。

文言的特點,是和白話(包括口語和書面語)比較而來的,主要表現在語法與詞彙兩方面:

(以下所述各項特點皆為舉例而未完備。)

語法特點[編輯]文言文的語法特點主要表現在詞類及詞序兩方面。一般而言,文言文有比白話更多的詞類活用現象。
名詞用作動詞:
1.「驢不勝怒,蹄之」(柳宗元《三戒·黔之驢》),名詞「蹄」在此做動詞「用蹄踢」。
2.「縱江東父老憐而王我」(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名詞「王」在此做使動動詞「使……為王」。
3.「見其發矢十中八九,但微頷之」(歐陽修《賣油翁》),「頷」原為名詞「下巴」,再此作動詞「點頭」。
名詞用作副詞,常與「然」(……的樣子)連用:
1.「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於前。」(蒲松齡《聊齋志異》),名詞「犬」在動詞「坐」前作副詞「像犬一樣」。
2.「峰迴路轉,有亭翼然臨與泉上者,醉翁亭也。」(歐陽脩《醉翁亭記》),「翼」在動詞「臨」前作副詞「像翼(翅膀)一樣」。
受詞前置。目的:在疑問句和否定句中,若賓語為代詞,在句中地位易被疑問詞或否定詞稀釋。為了強調受詞,將其提前。
在疑問句中,疑問代詞「誰」、「孰」、「何」、「悉」等置於動詞之前:
1.「臣實不才,又誰敢怨?」(《左傳》)
2.「吾誰欺?欺天乎!」(《論語》)
3.「微斯人,吾誰與歸?」(范仲淹《岳陽樓記》)
4.「我孰與城北徐公美?」(《戰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
5.「王曰:『縛者曷(通「何」)為者也?』」(《晏子春秋》)
在否定句中,用代詞作賓語時,一般都放在動詞前面
1.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論語》)
與「以」連用的倒裝句:
1.「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柳宗元《永州八記·小石潭記》,「全石以為底」即「以全石為底」,「卷石底以出」即「石底卷以出」。
有時會有定語後置的用法,後置的定語常前會加「之」或後面加「者」:
1.計未定,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2.螾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荀子‧勸學篇第一》)
3.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韓愈《雜說四首》)
文言文中常見通假字,出現的原因有作者的主觀原因,如一時想不起此字;也有客觀原因,如避諱等。
1.「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陶淵明《桃花源記》,「要」,通「邀」,邀請。
2.「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學而》),「說」,通「悅」,喜悅。
3.「聖人非所與熙也,寡人反取病焉。」(《晏子春秋》),「熙」,通「嬉」,開玩笑。
詞彙特點文言文與白話文在詞彙上有很大的差異。這個差異通常必須以詞典或字典的形式加以條列,才能完整表達。不過,有個特點可以概括性地觀察:文言文的詞彙較為簡潔,例如:相較於白話文的詞以雙音節詞為主,文言文中的詞以單音節詞為主。

文體分類中國歷代學者對於文體都有不同的分類法。

魏晉南北朝魏晉南北朝,是文體分類研究的開始,相關著作有曹丕的《典論·論文》、李充的《翰林論》、摯虞的《文章流別志論》、劉勰的《文心雕龍》、昭明太子主導的《昭明文選》等。其中《典論·論文》將文體分為4類:

奏議
書論
銘誄
詩賦


而《昭明文選》是一本分類很繁雜的選集,將所選的文章分成37類之多。

明朝[編輯]明朝的吳訥著《文章辨體》、徐師曾著《文體明辨》,清朝姚鼐編《古文辭類纂》,都是討論文體的重要著作。其中《古文辭類纂》將文體分為13類:

論辨
序跋
奏議
書說
贈序
詔令
傳狀
碑誌
雜記
箴銘
頌贊
辭賦
哀祭


現代由郭錫良等人編著的《古代漢語》修訂本中分析,文體分類有三種標準:依語言形式分、依內容分、依應用範圍分。依語言形式,《古代漢語》先將古代文體分為3大類:

散文
韻文:包括詩詞歌賦、銘箴頌贊
駢文:講究平仄對仗卻不押韻,不能歸於散文也不能歸於韻文,自成一類
在此分類之下,古典散文又可以分為4類:

史傳文
說理文
雜記文
應用文
古漢語語法學的建立[編輯]中國古代學者很早就注意對語法現象的觀察和思考,在這方面給後人留下了不少寶貴的見解。但是語法學作為一門獨立的科學,則是近代的事了,建立古漢語語法學的是清末的馬建忠,他於西元1898年寫成的《馬氏文通》首先創建了一個語法體系。

參見:漢語語法
定義當人們使用「古代漢語」這個術語時,在不同的語境中賦予了它三個不同的含義:古代的漢語、上古漢語和文言。古代漢語首先是指「古代的漢語」。這就是說,鴉片戰爭以前漢族人所使用的語言都可以泛稱為古代漢語。古人的口語,我們是聽不到了,現在能見到的是由文字記錄下來的書面語言材料。我們能見到的最早的書面語言材料是甲骨文,從甲骨文算起,這樣的古代漢語大約有三千多年的歷史。跟任何事物無不發展變化一樣,語言也是不斷發展變化的。三千多年來,漢語有了很大的變化。根據漢語語法、詞彙和語音變化的情形,學者將古代漢語分為三個發展時期:上古期、中古期和近代期。上古期是指西元3世紀以前,即歷史上商、周、秦和兩漢時期;中古期是指西元4世紀到西元12世紀,即歷史上的六朝、唐和宋時期;近代期是指西元13世紀到19世紀,即歷史上的元、明、清時期。

研究語料當我們把鴉片戰爭以前漢族人所使用的語言統稱為古代漢語時,這是個有幾千年漫長歷史的語言。對這個過程中的漢語語料,可以取幾種不同的研究方法。如果我們把「共時研究」與「歷時研究」都考慮在內的話,那麼對古代漢語語料的研究可以歸結為六種:「專書、斷代、泛時」等三種的共時研究;「比較、貫通、漢語史」等三種的歷時研究。

詳見:共時語言學與歷時語言學。

研究的未來用科學方法去建立上古漢語語法體系,將可大大節省數以億人的時間和精力,尤其是青少年以及其他想學習古漢語者。若有一套語法體系,能完善且充分反映上古漢語的語法特點,那將會是完成漢語史的奠基石。理論上,這個體系有助於充實、豐富世界的語言學理論。古漢語的研究一方面要借鑒現代漢語以及中國各地的方言之研究思想和成果,另一方面又不宜用現代語法的框架來套住古代語法。因此,要從古代漢語的語法特點入手,建立古漢語的語法系統。既要注意古今的迥異,也要注意古今的微殊,即大同中的小異。當我們用現代漢語的框架研究古漢語時,往往易於抹殺大同中的小異,易於「以同代異、以今律古」。同樣是古代,也存在分期的不同,這裏同樣有既要借鑒而又不要比附的關係。另外,還要借鑒漢藏語系裡的其他語言之研究成果。要建立文言語法體系,研究者還有許多許多基礎工作要做,需吸收訓詁學、文字學、音韻學等多方的成果,以求建立一套「泛時」的「古漢語語法體系」。中國從上古到清代,大量的典籍是用文言寫成的,因此極需要研究文言語法以及文言的發展。有了一部反映從上古直至清代語法全貌的「新《文通》」後,馬建忠所期望的「循是而學文焉」,將會更上一層樓。文言研究也有助發揚和恢復中華傳統文化。

現代的發展文言文的缺點在於難懂、不易普及, 要讀懂文言文須經過適當的訓練才能夠了解其中的含意, 而要寫作文言文的難度更高, 所以1919年的「新文化運動」後,中國文壇強調「我手寫我口」、「能識字便能讀文」的「白話文」,漸漸的取代了文言文。

然而,所謂文言文「難懂、不易普及」、文言文須「經過適當的訓練」才能夠了解其中的含意、寫作文言文「難度更高」等等論點,其實是因為現在人們從一開始就全面的學習及使用現代白話文的原因;如果從一開始就兼學文言文則不會有如此感覺。
而且,以現代人的角度去看文言文「難懂」其實並不公平,文言文其實也是先秦的口語傳化而成;而現在白話文則是以明、清以後的北方口語傳化而成;對於非北方漢語使用者來說,現在白話文亦不能完全是「我手寫我口」。[原創研究?]

雖然現代華文社會以白話文寫作為主,但是文言文仍然受到相當的重視,文言文對白話文仍有一定的影響力。現在仍有許多人喜愛在寫作白話文時引用文言「典故」、「詩詞」,以及華人社會普遍使用的「對聯」等等。而對於有志學習中國文學的人,文言文的訓練更是不可缺少的。

比較文言文和現代中國語文[編輯]文言文與現代中國語文/白話文異同:

比較 文言文 白話文/現代中國語文
長短 言簡意賅 較長篇
出處用法 書面語為主 「我手寫我口」為主,亦經修飾。
語感 古雅精煉 通俗易明
文法詞組次序 彈性較大 次序明確
用詞1 單字已有獨立意思 兩字詞為主
用詞2 一字多用 異字異用
用詞3 之 的
句末助語詞 已﹑矣﹑乎﹑也... 了﹑吧﹑啊﹑嗎...
標點 標點少而簡,逗﹑句為主 標點繁多
例 《桃花源記》﹑《醉翁亭記》﹑《庖丁解牛》﹑《出師表》﹑《六國論》... 魯迅《吶喊》自序﹑朱自清《綠》﹑冰心《紙船》﹑舒乙《香港:最貴的一棵樹》...
流傳 限於曾學習文言的人,須有一定傳統文學修養 一般小學生中學生也看懂,廣傳於華文世界
習法 背誦為主,輔以字詞拆解 字詞拆解為主,輔以文法分析

承傳大中華香港香港中國語文科課程,小五生須要學習文言文。 高中生會更進一步研習文言文。

廣東話(粵語)保存了不少文言文的字詞。]

香港文壇曾流行三言混合(白話文+文言+廣東話)與「文白夾雜」(白話文+文言)。

香港近代由粵劇﹑粵曲﹑粵語流行曲至著名小說家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作品是用「文白夾雜」型式寫的。因此,文言文的詞句得以在香港70後﹑80後﹑90後中得以承傳。


No.
複本條碼
部門
位置
索書號
狀態
到期日
1
C015866
Library
Library
837.8 7722
可出借
--
共1條紀錄 , 當前 1 / 1 頁:個上一頁下一頁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