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選單
返回資源
長恨歌
其他書名
長恨歌
文獻類型BOOK
語言Chinese
分類號F.857.7 1010
出版天地圖書, 香港, 2004
主題長篇小說.
ISBN9789622579224

註釋

王安憶(1954年3月-),中國當代文學女作家。出生於江蘇省南京市,母親為女作家茹志鵑。1955年隨家庭遷居上海。初中畢業後時期曾在安徽五河農村插隊落戶,後考入徐州地區文工團,演奏大提琴,並在業餘開始寫小說。1978年回上海工作。現任上海市作家協會主席。 她被視為文化大革命結束之後,自1980年代中期起盛行於中國文壇的「知青文學」、「尋根文學」等文學創作類型的代表性作家。2002年以《長恨歌》獲得第五屆「茅盾文學獎」,其許多作品被譯成英、德、荷、法、捷、日、韓、以色列等多種文字,在海內外有廣泛聲譽的華語作家。

年表王安憶原籍福建省同安縣,出生在南京,是作家茹志鵑的次女。
1955年隨母移居上海市。
1961年入淮海中路小學,1967年入向明中學讀初中,文革期間曾經秘密地閱讀翻譯過來的外國著作,包括屠格涅夫、列夫·托爾斯泰、高爾基、普希金、羅曼·羅蘭、大仲馬、小仲馬等經典作家的作品。[1]
1970年到安徽省五河插隊。
1972年考人江蘇省徐州地區文工團,在樂隊拉大提琴,並參加一些創作活動。
1976年開始發表作品。
1978年調上海中國福利會《兒童時代》任編輯。
1980年曾入中國作協文學講習所學習。
1987年調上海作家協會創作室從事專業創作。後擔任中國作協理事。上海作協副主席。

[編輯] 作品風格王安憶的小說,多以平凡的小人物為主人公,不平凡經歷與情感,挖掘生活,在藝術表現上,她的早期小說多感情抒發,近期創作則趨於冷靜和細緻。她以敏感和高超的領悟力來控制故事微妙的氣氛發展以及人物的心理變化,細膩精準。她的作品講的是平常故事,柴米生計,可她探討的是故事背後強大而仁慈的自然規律,這是她對人性和人的生存狀態及本體世界的關懷,這使她的作品具有了超乎尋常的意義。同時作品中時刻有女性的溫柔體現,連同謹慎內省多思的品格,使她作為文壇一個特立獨行的異數存在。

[編輯] 作品[編輯] 長篇小說《長恨歌》
《富萍》
《妹頭》
《流水三十章》
《黃河故道人》
《桃之夭夭》
《上種紅菱下種藕》
《米尼》
《遍地梟雄》
《啟蒙時代》
《天香》
[編輯] 中篇小說三戀(《荒山之戀》、《小城之戀》以及《錦繡谷之戀》)
《小鮑庄》
《大劉庄》
《我愛比爾》(台灣:處女蛋)
《傷心太平洋》
《海上繁華夢》
[編輯] 短篇小說《隱居的時代》
《憂傷的年代》
《化妝間》
《兒女英雄傳》
《叔叔的故事》
《我讀我看》
《流逝》
《獨語》
《剃度》
[編輯] 散文隨筆《蒲公英》
《獨語》
《走近世紀初》
《旅德的故事》
《乘火車旅行》
《重建象牙塔》
《王安憶散文》
《街燈底下》
《窗外與窗里》
《漂泊的語言》
《母女同游美利堅》(與茹志娟合作)等
《劍橋的星空》
[編輯] 文論集《故事與講故事》
《心靈世界》
《我讀我看》
《王安憶說》
其中長恨歌已於公元2005年由香港知名導演關錦鵬拍攝電影。

[編輯] 獎項及榮譽1996:《紀實與虛構》獲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文學類
1996:《長恨歌》獲選中國時報開卷好書獎十大好書中文創作類
1998:《長恨歌》獲選第四屆上海文學藝術獎
1999:《長恨歌》獲選亞洲週刊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
2000:《長恨歌》獲選90年代最有影響力的中國作品、第五屆茅盾文學獎
2001:《長恨歌》獲第一屆星洲日報花蹤世界華文文學獎
2001:《富萍》獲中國時報開卷十大好書中文創作類
2002:《上種紅菱下種藕》獲中國時報開卷十大好書中文創作類、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文學類
2003:《富萍》獲選「上海長中篇小說優秀作品大獎」長篇小說二等獎
2005:《遍地梟雄》獲 亞洲週刊中文十大好書
2008:《啟蒙時代》獲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獎。
2008:《啟蒙時代》獲第2屆紅樓夢獎評審團獎。
2012:《天香》獲第4屆紅樓夢獎首獎。
No.
複本條碼
部門
位置
索書號
狀態
到期日
1
C017866
Library
Library
F.857.7 1010
可出借
--
共1條紀錄 , 當前 1 / 1 頁:個上一頁下一頁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