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選單
返回資源
設計殺人 / 陳嘉振 著
其他書名
設計殺人
文獻類型BOOK
語言Chinese
分類號F.857.81 7529
出版皇冠文化, 台北市, 台灣, 2011
版本初版
主題推理小說.
叢書Joy #131
描述284 p.;;21 cm.
ISBN9789573328346

註釋



第二屆【島田莊司推理小說獎】決選入圍作品

  殺人,只是另類的商品設計?

  員警周智誠永遠忘不了看見女友屍體的那一刻,他不敢相信「奪命設計師」竟會介入他的人生中!

  這個殺人魔之所以被稱為「奪命設計師」,是因為他每次都會在死者身上刻下一個S形刀傷,並精心佈置現場的色彩與裝飾。或許在他心中,殺人就像在做設計,每個成果當然都要留下「簽名」。

  奇怪的是,一件件命案陸續發生,屍身上的S形簽名卻毫無規則地逐漸增多!警方束手無策,決定找來心理學家姜巧謹協助周智誠。兩人不斷推敲,終於發現所有被害者都與「創迷設計」公司有關,嫌犯有可能是離職的設計師。難道是勞資糾紛或私人恩怨所引發的報復?或者,背後還有更精巧細密的「設計」?……

作者簡介

陳嘉振

  台灣推理作家協會(Mystery Writers of Taiwan)成員,著作有《布袋戲殺人事件》和《矮靈祭殺人事件》兩本長篇推理小說,短篇作品〈染血的傀儡〉收錄在《台灣推理作家協會傑作選》。

  曾在台灣《推理雜誌》、中國《推理世界》及網路上發表許多短篇作品與推理謎題。

  2009年以《不實的真相》這部改編「蘇建和案」的長篇推理作品入圍第一屆「島田莊司推理小說獎」的複選,2011年以電影劇本《雙重對決》獲「99年度優良電影劇本徵選」佳作。

  創作理念為「相信台灣,堅持本格」,期待推理小說有朝一日能成為代表台灣的意象之一。



推薦序

精巧的精心設計 資深影評人、名譯者∕景翔

  第一屆「島田莊司推理小說獎」的得獎作品《虛擬街頭漂流記》中,作者把推理和科幻兩種類型相互融合,營造出全新的書寫形式與風格,也成為具指標性的得獎原因之一。因此第二屆的參賽作品中,很多作者都加入某些學術理論,如神學、哲學、心理學等等來鋪陳案情或破解謎題;也有一些作者結合其他類型,如奇幻、冒險、歷史、武俠等不一而足,甚至出現類似電玩遊戲的結構與趣味。而陳嘉振的《設計殺人》則維持了推理小說的傳統風格,再加入「設計」這個元素。

  設計這門學問,當然也可以稱為一種特殊的專業知識。將專業知識寫入大眾文學作品中,是很受讀者歡迎的常見手法。專業知識不必是艱深的學術理論,可能是引人興趣卻未必會去研究的東西,例如京極夏彥的作品中常討論的妖怪傳說,或是接近生活的諸多問題,如約翰葛里遜在《造雨人》中檢視保險條例,或如宮部美幸在《火車》中探討的塑膠貨幣的問題,乃至於如岡(山鳥)二人在《寶馬血痕》裡所談論的賽馬幕後等等……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讓讀者在閱讀時兼有「學習」的效果,也更達到開卷有益的目的。

  不過陳嘉振在《設計殺人》一書中,使用「設計」此一元素卻是更為徹底。從書名開始,全書先依所謂「產品週期」的四個階段分為「發表、成長、成熟、衰退」四部,再細分為十六章,每章的標題都是一條設計法則,而內容則不僅和標題緊密結合,而且渾然天成,毫無勉強和牽就之感。

  兇手是設計師,受害者多半也和設計公司有某種關係,警方又請了設計師來協助辦案,陳屍現場經過設計以符合某些設計理論或經典的設計作品,或許是某些讀者可以想見的手法,但連兇手「簽名式」的變化過程都符合設計的法則,而最後的結果和目的又大出人意料之外,就不能不佩服作者的用心「設計」了。

  作者在第二章就先揭露兇手的身分,實在是一個優劣互見的大膽決定。這樣的做法,優點在於讀者站在旁觀者的立場,洞悉雙方一切的行動,但兇手與警方彼此並不知對方的想法如何,因而在相互猜測下攻防,而一切了然於胸的讀者則不免會感到懸疑和緊張。劣勢當然是早知兇手身分,在警方推出結論緝兇時,便失去了驚喜之感。但陳嘉振扭轉此一劣勢的辦法,是雖然識破兇手,全案卻未完全破解,而等到真相揭露,又再衍生出案外案來,而有進一步的最後轉折。

  全書在詭局的設計和謎題破解上都有極佳的成績,當然也有可以更好的地方,如最後真相的偵破來得有點突然,而比較之下原始的犯案動機也顯得小了一點。不過以人的心理和情緒而論本來就很難測,尤其崩潰或爆發的「臨界點」之高低,確實也不能定於一尊。對於全書的精巧設計來看,也算瑕不掩瑜。

  在台灣推理作家中,陳嘉振的創作力可謂十分豐沛。他的第一部長篇推理小說是曾在《推理》雜誌連載過的《布袋戲殺人事件》,和第二本推理長篇《矮靈祭殺人事件》一樣,都選擇特有本土文化為題材,以突顯出「台灣的推理小說」的特色來。第三本推理長篇小說《不實的真相》以轟動一時的蘇建和案為藍本,檢討冤獄和法律問題,並以之角逐第一屆「島田莊司推理小說獎」,雖然在複審後未能進入決賽,但一謎數解且都能言之成理的設計給評審留下深刻的印象。除了推理長篇創作之外,陳嘉振也以推理題材寫成電影劇本《雙重對決》參加新聞局年度優良劇本甄選,榮獲佳作獎。這一次以他的第四部推理長篇《設計殺人》再度競逐「島田莊司推理小說獎」,終於入圍決選,除了可以看出他的用心和努力之外,也讓我們對他的未來發展有更多的期待。

第二屆「島田莊司推理小說獎」決選入圍作品評語

  一名刑警在未婚妻被名為「奪命設計師」的連續殺人魔殺害後,玫瑰色彩的人生完全變了調。刑警帶著私人恩怨,執著地追查這起案子。

  在偵辦過程中,他發現殺人魔似乎都鎖定身穿黃衣的人下手,而且,不知道為什麼,兇手都會在屍體上留下S形的割痕。這個行為到底有什麼意義?

  刑警認為有必要從心理學角度破案,於是,開始尋找知名的心理學家協助。他遇到的這位最有能力的心理學家不僅具有傾國傾城之貌,更是一位私家偵探。

  故事的設定實在太完美了,簡直讓人懷疑這一切是否具有高度智慧、又隱藏得十分巧妙的計畫殺人魔所設下的奸計。然而,作者似乎並不在意這一點,毫不猶豫地繼續在人見人愛的、期待戲劇化效果的設定下揮灑。

  為了替未婚妻報仇而戮力辦案的刑警,和協助他的心理學家美女私家偵探,英雄和美女的搭配正是以往希區考克電影中常見的心理懸疑劇中最富有魅力的構圖,或者說是常見的商業手法。

  熱血刑警由洛.泰勒(Rod Taylor)、加利.格蘭(Cary Grant)飾演,貌若天仙的女心理學家當然非蒂比.海德莉(Tippi Hedren)、伊娃.瑪麗仙(Eva Marie Saint)莫屬,搭配羅伯特.伯克斯(Robert Burks)所拍攝的宛如明信片般的美麗影像,再用配樂大師伯納.赫曼(Bernard Herrmann)令人陶醉的管弦樂加以襯托,男人的愛逐漸從舊情人轉移到身旁美女心理學家身上的內心糾葛一旦呈現在大銀幕上,絕對可以成為吸引觀眾購票進場的暢銷電影。我身為希區考克的粉絲,也很想看看這樣的電影。

  進一步探究,就會發現這部作品有「艷賊」(Marnie)的影子。女主角瑪妮(Marnie)不知道什麼原因,從小就對紅色有異常的恐懼,同時也害怕男人,導演顯然期待藉由這樣的角色抓住觀眾的好奇心。也就是說,蒂比這名女演員本身的美貌和舉手投足的魅力,比作家筆下所描述的關於瑪妮精神障礙的文字更受到期待,這也是電影的宿命。

  不斷攻擊這位超級美女的神祕恐懼,和她舉世無雙的美貌,對她而言,都是造成犯罪的間接因素。這份恐懼到底來自何處?謎團──女明星的美貌更襯托了查明真相的「本格型」構圖。雖然這種手法僅止於電影,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電影的便利之處。

  在希區考克的作品中,除了「驚魂記」(Psycho)以外,「迷魂記」(Vertigo)和「狂兇記」(Frenzy)都巧妙地將心理學的病例結合在懸疑中,希區考克是運用這種手法的高手,在這一點上,本作品中的黃色、S形的傷痕成為希區考克型的視覺謎團,和富有魅力的男女情愛一起構成了這個故事,最終引導向黃色領帶的結局,也和希區考克的「狂兇記」有異曲同工之妙。

  從這個角度閱讀這部作品,應該並沒有誤會作者的創作精神。和《反向演化》一樣,這部作品向過度追求圖示化的日式本格推理高舉起異議大旗,同時刻劃出一部親切感人的戀愛故事。

  這才是小說應有的面貌,即使是「本格推理」,也並非只要消除多餘的情節發展就是正道。除了思考力以外,也可以包含刺激情感的要素,也許這種觀點會在日後成為主流。

  即使在抱有以上觀點的基礎上閱讀這個故事,也會發現作者對故事安排的用心,更不難體會到作者努力擺脫希區考克的模式。被刑警懷疑是兇手的人物出現,及其出現原因所衍生出複雜構造,或是刑警向美女偵探的表白,乃至失手殺人等,本作品的情節非常豐富多彩,雖然情節發展稍有不自然,但仍然可以讓讀者充分樂在其中。

  在故事發展過程中,雖然也有本格推理的俯瞰式構圖和推理的邏輯性,但著墨並不深,但在閱讀本書過程中,將刑警和美女偵探戀愛故事的文字轉化為視覺影像,或許會發現另一種樂趣。

日本推理小說之神/島田莊司
No.
複本條碼
部門
位置
索書號
狀態
到期日
1
C015945
Library
Library
F.857.81 7529
可出借
--
共1條紀錄 , 當前 1 / 1 頁:個上一頁下一頁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