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選單
返回資源
七下西洋-鄭和 / 鹿荷 編著 著
其他書名
七下西洋-鄭和
文獻類型BOOK
語言Chinese
分類號782.862 21
出版驛站文化, 臺北市, 台灣, 2005
主題鄭和 -- 傳記.
題目航海 -- 中國 -- 明(1368-1644).
ISBN986-7448-20-0

註釋

鄭和(1371年-1433年),原姓馬名和,小名三寶,又作三保,雲南昆陽(今晉寧昆陽街道)寶山鄉知代村人。中國明代航海家、外交家、宦官。是大明國奉佛信官。

朝庭及外交政治背景因為鄭和的所有背景(有戰功的波斯裔的三寶太監)和主導明朝政治的士大夫圈子格格不入,因此鄭和首度下西洋之所以能成功,是由於朝庭內和儒家價值對立的派系成功合作的成果,這些派系包括:[2]

1.商人遊說團體,希望明朝海軍力量為印度洋中國人經商提供支撐;
2.支持帝國主義遊說團體,希望恢復元朝的帝國侵略擴張,這和儒家以德服人的價值對立;
3.佛教遊說團體,希望政府經費投入其他計劃,而非落入反宗教或士大夫。
成就明成祖的海上大業[編輯]在外交及軍事方面,鄭和下西洋的功蹟包括推翻斯里蘭卡王朝及蘇門答臘君主、懲治了海盜並扶植馬六甲一小漁村將其變成一強大國際貨品轉運站。
生平[編輯]
15世紀初,朝鮮所製的《混一疆理歷代國都之圖》亞洲地圖,顯示鄭和時代的明朝及其藩屬國世界觀。鄭和是回族人,(Hajji Mahmud Shamsuddin),六世先祖賽典赤·贍思丁是元朝初期來自中亞的色目貴族,是布哈拉國王穆罕默德的後裔,曾任雲南行省平章,後追封為咸陽王。曾祖父伯顏在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任中書平章,曾祖母馬氏。祖父哈只米的納,祖母溫氏。父親原名米里金,漢名馬哈只(馬姓是漢化的阿拉伯語「穆罕默德」),襲封滇陽候,母溫氏。族人自稱咸陽世家。

鄭和出生於明洪武四年(1371年),是馬哈只第二子,鄭和有姐妹四人。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軍隊進攻雲南,馬和僅十歲,被明軍副統帥藍玉掠走至南京,閹割成太監之後,進入朱棣的燕王府。永樂元年(1403年),姚道衍和尚收馬和為菩薩戒弟子,法名福吉祥。

在靖難之變中,馬和在河北鄭州(今河北任丘北,非河南鄭州,另一說為「燕京鄭村壩」,今日北京東壩村)為燕王朱棣立下戰功。永樂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御書「鄭」字賜馬和鄭姓,以紀念戰功,史稱「鄭和」。並升任為內官監太監,官至四品,地位僅次於司禮監。鄭和有智略,知兵習戰,明成祖對鄭和十分信賴。宣德六年(1431年),欽封鄭和為三寶太監。

根據明代御用相士中書舍人袁忠徹記述:「鄭和身長九尺,腰大十圍,四岳峻而鼻小,眉目分明,耳白過面,齒如編貝,行如虎步,聲音洪亮。」下西洋前夕,明成祖有意選派鄭和領兵出洋,曾徵詢袁忠徹,袁回答:「三保姿貌、才智,內侍中無與比者,臣察其氣色,誠可任。」「遂令統督以往,所至威服。」

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鄭和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賜葬南京牛首山。

鄭和收納長兄馬文銘之長子為嫡,名鄭文銘,字恩來,世襲錦衣?千戶,居南京三山街(今馬府街)馬府。清朝太平天國時期,馬府毀於戰火,室家蕩然無存。鄭和後裔至今已傳至第21代。

信仰[編輯]鄭和是回族人,但同時信仰佛教,明史專家吳先生指出,由於南洋的許多國家,伊斯蘭教和佛教為主要信仰,明朝政府選派回教徒「可以減少隔閡,辦好事」,而當時下西洋的隨行人員中信奉伊斯蘭教信徒有馬歡、郭崇禮、西安羊市大清真寺掌教哈三、泉州蒲壽庚後裔蒲日和和泉州清淨寺伊瑪目(教長)夏不魯罕丁的次孫夏文南等。做為外交官,鄭和對其他宗教採包容和尊重的手法。

伊斯蘭教
鄭和出身於伊斯蘭教世家,祖父和父親都是虔誠的穆斯林朝聖者,曾到麥加朝聖。鄭和曾在泉州靈山回教先賢墓行香,到泉州南安九日山清真寺祈禱。永樂十一年(1413年),鄭和重修西安清真寺。

佛教
鄭和是道衍和尚菩薩戒弟子,自稱:「大明國奉佛信官內官太監鄭和,法名速南吒釋,即福吉祥。」「大明國奉佛信官內官太監鄭和,法名福吉祥。謹發誠心施財命功,印造大藏尊經一藏,計六百三十五函,喜舍於雲南五華寺,永遠長生供養。」下西洋途中,鄭和每逢佛教國家就向寺院布施財物。

道教
由於水手多半信仰道教與中國民間信仰,尤其對海神媽祖特別虔誠。流風所及,鄭和時常捐獻銀錢予媽祖廟,並且增修殿宇。

鄭和自身角色認定,有世界史學者認為,是結合了帝國擴張、貿易促進及知識拓展,如其死前一年1432年所立的石碑題文,除了有擴張宣稱「皇明混一海宇,超三代而軼漢唐,際天極地,罔不臣妾。」亦有對商人和地理學家的敬重語:「其西域之西,迤北之國,固遠矣,而程途可計。」

事?[編輯]鄭和航海生涯,始於永樂元年,先是出使暹羅,永樂二年出使日本,年底會朝復命。跟?是奉敕七下西洋。前後共出洋九次。


鄭和艦隊下西洋的路線鄭和出使暹羅國[編輯]永樂元年(1402年),太監鄭和等奉差出使暹羅國。經廣州大星洋,忽遇風濤,鄭和祈天妃保祐,風平浪靜。出使過程中鄭和船隊舟師沿途累次校正針路,牽星圖樣,海島水勢山形,畫成圖樣。鄭和歸來後,奉命整理天妃廟。

鄭和出使日本國[編輯]1402年明成祖派遣使臣分赴四方。永樂元年(1403年)琉球、日本、暹羅各國使節到中國朝貢,建立了宗藩與冊封關係。

永樂二年(1404年)倭寇騷亂直隸、浙江,明成祖派遣中官鄭和往日本,奉敕討賊,由寧波附近的桃花渡出海。1405年日本王源道義遣使,獻上在壹歧,對馬等島所俘獲的倭寇;乃命來使按其本國法處置,令一人生火,將倭寇上蒸籠蒸殺。明成祖嘉獎源道義勤誠,遣鴻廬寺少卿潘賜,內官王進等齎璽書冕服,賜日本王,令十年一貢。

鄭和統督水師10萬到達日本,向室町幕府第三任將軍足利義滿宣旨:「使其自行剿寇,治以本國之法」。[26]足利義滿同時受明朝封賞,並派遣使節獻上抓獲的倭寇,與明朝正式建立了外交關係。雙方簽訂了《勘合貿易條約》,日本以屬國的名義對明朝進行朝貢貿易。明朝賜足利義滿「日本國王」金印一枚,足利義滿回書自稱「日本國王,臣源義滿」。

有人對「鄭和出使日本」的真實性存疑,尤其是「水師10萬到日本」的說法。

鄭和下西洋

《鄭和航海圖》(原名《自寶船廠開船從龍江關出水直抵外國諸番圖》)第一頁1405年7月11日(明永樂三年)明成祖命鄭和率領龐大的二百四十多海船、二萬七千四百名船員組成的船隊遠航,訪問了30多個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國家和地區,加深了中國同東南亞、東非的相互了解。每次都由蘇州劉家港出發,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遠航了有七次之多。最後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時,在船上因病過世。民間故事《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將他的旅行探險稱之為三寶太監下西洋。

鄭和下西洋中所做的海外政治干預中,以長遠影響來看,最重要的是操縱麻六甲海峽(往來中國及海洋貿易的要道),選擇扶植強盜頭子拜里迷蘇剌,於1409年鄭和授與其國璽及皇袍。拜里迷蘇剌曾親自往中國朝貢,使其在麻六甲沼澤地的據點成為日漸富庶繁榮的商業中心。

鄭和曾到達過爪哇、蘇門答臘、蘇祿、馬六甲、彭亨、真臘、古裏、暹羅、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個國家,最遠曾達非洲東岸,紅海、麥加,並有可能到過澳大利亞。據記載,鄭和的船隊曾到達非洲東岸赤道以南的麻林地、慢八撒以及拉穆等地。


明代沈度作《瑞應麒麟圖》,描繪永樂十二年(1414年}榜葛剌國表進麒麟第一次下西洋
永樂三年六月十五(1405年7月11日)奉詔出使西洋。同年冬,從南京龍江港啟航,經太倉出海,永樂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國。第一次下西洋人數據載有27800人。

第二次下西洋
永樂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出發,到達汶萊、泰國、柬埔寨、印度等地,在錫蘭山迎請佛牙,隨船帶回,永樂七年夏(1409年)回國。第二次下西洋人數據載有27000人。

第三次下西洋
永樂七年九月(1409年10月)太監鄭和、王景弘、候顯等統率官兵二萬七千餘人,駕寶舟四十八號出使西洋。九月從太倉劉家港啟航,費信、馬歡等人會同前往,到達越南、馬來西亞、印度等地,回國途中訪錫蘭山,永樂九年六月十六(1411年7月6日)回國。

第四次下西洋
永樂十一年十一月(1413年11月)出發,隨行有通譯馬歡,繞過阿拉伯半島,首次航行東非麻林地,永樂十三年七月初八(1415年8月12日)回國。同年11月,麻林迪特使來中國進獻「麒麟」(即長頸鹿)。第四次下西洋人數據載有27670人。

第五次下西洋
永樂十五年五月(1417年6月)出發,隨行有僧人慧信[32],途經泉州,到占城、爪哇,最遠到達東非木骨都束、卜喇哇、麻林等國家,永樂十七年七月十七(1419年8月8日)回國。


明鈔本 馬歡:《瀛涯勝覽》第六次下西洋
永樂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出發,往榜葛剌(孟加拉),史載「於鎮東洋中,官舟遭大風,掀翻欲溺,舟中喧泣,急叩神求佑,言未畢,……風恬浪靜」,中道返回,永樂二十年八月十八(1422年9月2日)回國。永樂二十二年,明成祖去世,仁宗朱高熾即位,因經濟空虛,下令停止下西洋的行動。

第七次下西洋
宣德五年閏十二月初六(1431年1月)從龍江關(今南京下關)啟航,開始返航後,鄭和因勞累過度於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遺體埋葬於古里[33],船隊由太監王景弘率領返航,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返回南京。第七次下西洋人數據載有27550人。

督修南京皇宮寺廟殿宇[編輯]永樂十年,鄭和任南京監工官,奉帝命重建南京大報恩寺。
朱瞻基繼承帝位,有意將國都從北京遷回南京,於1425年敕令南京守備太監鄭和修理南京宮殿。宣德元年(1426年),南京守備太監鄭和等上奏,「天地壇,大祀門並門廊、齋宮、山川壇殿廊、廚房庫,已經朽壞,請加修理」。帝喻:「祀神國之大事,真寺宇皆當完固,況山川壇郊壇尤重。令其南京工部發匠修理。大祀諸殿,當用香楠等大材,請取四川湖廣采者用之」。
宣德三年(1428年),帝敕鄭和等,命南京大報恩寺務「俱限今年八月以里,都要完成,遲誤了時,那監工的都不饒」。南京大保恩寺有金剛殿、左右碑亭、天王殿、佛殿、觀音殿、法堂、祖師堂、伽蘭殿、藏經殿、輪藏殿、禪堂、三藏殿和九層阿育王塔等建築。建成後帝敕太監尚義、鄭和、王景弘、唐觀、羅智等:「南京大報恩寺完成了,啟建告成大齋七晝夜,燃點長明燈。」
遺跡[編輯]南京天妃宮
南京天妃宮在鄭和第一次下西洋回到南京後建造,有近600年歷史。1937年日軍佔領南京,南京天妃宮全部建築被毀,蕩然無存。為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南京市在2004年7月開始重建天妃宮,2005年5月3日,天妃宮落成,5月4日對外開放。

鄭和墓

牛首山鄭和墓


鄭和父親墓之墓誌銘

雲南省晉寧縣昆陽街道鄭和公園內的馬哈只墓碑。維基文庫中相關的原始文獻:
鄭和父馬哈只墓誌銘馬哈只之墓雖早已有之,但在永樂九年,鄭和奉命重修父墳,由李志剛撰寫新墓誌銘。現馬哈只墓及墓碑保存於雲南省晉寧縣昆陽街道鄭和公園內,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鄭和北京故居
鄭和北京故居在今德勝門內大街路西三不老胡同[37]。

鄭和南京故居

南京長白街上的鄭和公園,原太平公園鄭和收長兄之長子為嫡後,遷居南京三山街一所大宅,為記念先祖,名之為「馬府」;馬府原有房屋72間,但在太平天國戰爭中被夷為平地。1983年考古學家在南京太平公園(舊稱馬家花園)出土鄭和府第遺物,有龍泉窯瓷器、宜興紫砂、景德鎮青花等。

太倉天妃宮「通番事跡碑」
「婁東劉家港天妃宮石刻通番事蹟」碑或「天妃宮石刻通番事蹟記」碑,簡稱「通番事蹟」碑,由鄭和、王景弘等人於明宣德六年(1413年)撰鐫,立於江蘇太倉瀏河天妃行宮的牆壁中。後來湮沒,下落不明。現已重建。

長樂天妃宮與「天妃靈應之記碑」
維基文庫中相關的原始文獻:
天妃之神靈應記為了祈求和感謝天妃媽祖的保佑,鄭和、王景弘等人於第七次下西洋之際在福建長樂南山重修了天妃宮,並立下了「天妃靈應之記」碑。

泉州天妃宮
泉州鄭和行香碑
湄州天妃宮
鄭和銅鐘
福建南平市文化館收藏一口鄭和在明宣德六年(1431年)祈保下西洋往返平安雙龍紋銅鐘,上有銘文:「永遠長生供養,祈保西洋往回平安,吉祥如意者。大明宣德六年歲次辛亥仲夏吉日,太監鄭和,王景弘同官軍人等,發心鑄造銅鐘一口」。。

斯里蘭卡鄭和碑

鄭和布施錫蘭山佛寺碑斯里蘭卡鄭和碑用中文、泰米爾文和波斯文三種文字寫成,於1911年發現於斯里蘭卡南部海港城市加勒,現保存於斯里蘭卡國家博物館。

南京楊慶墓

大明故都知監太監楊公墓誌銘2005年10月,在南京江寧區韓府山東麓發掘出鄭和副手楊慶墓。

南京洪保墓

大明都知監太監洪公壽藏銘南京祖堂山發現鄭和副使明都知監太監洪保墓。

紀念事物
馬六甲三寶廟
馬六甲三寶廟三寶井
馬六甲鄭和文物紀念廊鄭和寺廟
海內外有多處鄭和寺廟

1.福建龍海縣鴻漸村二保廟
2.廣東南澳島三寶公廟
3.台灣雲林縣北港鎮候天府廟
4.印尼三寶壟三保廟
5.印尼泗水三保廟
6.印尼泗水鄭和清真寺
7.印尼雅加達三保廚師廟
8.馬來西亞馬六甲寶山亭三保廟
9.馬來西亞登家樓諾來村三保公廟
10.馬來西亞沙撈越古晉三保公廟
11.泰國阿瑜陀耶府三保公廟
12.柬埔寨磅湛市東古城三保公廟
中國航海節
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自2005年起,每年的7月11日被定為中國的航海節,並規定全國所有船舶鳴笛挂彩旗,係取鄭和首次下西洋之日期1405年7月11日。

鄭和號
1987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以鄭和號命名一艘訓練艦。
1994年中華民國海軍以鄭和號命名一艘仿美國"Perry"級所建造的成功級巡防艦。
2005年美國波音公司將首次環球飛行的波音777-200LR以鄭和號命名,這架飛機現由巴基斯坦國際航空擁有。

南京鄭和紀念館鄭和公園
南京鄭和公園鄭和紀念館:位於江蘇省南京市區太平巷35號,原是鄭和任南京守備時其府邸內的私家花園,園內有全國最早的鄭和紀念館、鄭和研究會,現在建成一個開放式的鄭和文化主題市民廣場。
昆陽鄭和公園:位於雲南省昆明市滇池南端昆陽鎮月山上,距昆明60公里。原名月山公園,因昆陽是鄭和出生故里,其父馬哈只墓又在月山上,故於1979年改為今名。約250餘畝的林園中,種有松林,柏林和其他果林。現公園內立有「明三保太監鄭和故里」碑,並在碑附近發現民房建築遺?。
長樂鄭和公園:位於福建長樂市區中心的南山,公園原名「南山公園」,始建於北宋元佑三年(1088年)。公園歷經宋元明數代營建,特別是明代鄭和七下西洋待港候風期間,全面整建,亭、台、樓、閣、塔、寺等建築眾多,成為佛、道教者朝拜聖地。園內的三峰塔為中國名塔之一,是鄭和下西洋船隊出入太平港的航標塔。明永樂十年(1412年)鄭和第四次出使西洋前在太平港候風時,為酬謝「海神天妃保佑」,奏請明成祖恩准在長樂南山塔東面的三峰塔寺旁,建造一座雄偉壯觀的「天妃宮」,為船隊官員祈報和謝神之處。1985年為紀念鄭和下西洋開航580周年,政府撥款在「天妃宮」和「三峰塔寺」舊址上興建鄭和史跡陳列館。南山公園亦改為「鄭和公園」。館藏珍貴文物《天妃靈應之記》碑(俗稱鄭和碑),系明宣德六年(1431年)冬,鄭和第七次出使西洋前在長樂候風時親自撰文鐫立的石碑。
馬六甲鄭和文物紀念廊
寶船遺址公園:座落於600年前的龍江寶船廠遺址之上的寶船遺址公園是南京市為鄭和下西洋600年紀念而投資開發的一座融旅遊、紀念、展覽、休閒為一體的大型遺址性公園。總投資6億元人民幣。2005年7月一期工程建成開放。
電視紀錄片《1405鄭和下西洋》
為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中央電視台、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紀念活動籌備領導小組、江蘇廣播電視台聯合製作一部電視紀錄片:《1405:鄭和下西洋》。

大型電視劇《鄭和下西洋》
為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中央電視台及長樂市委、等單位聯合出品59集大型電視劇《鄭和下西洋》。主演:羅嘉良、唐國強、杜雨露、於小慧。

書籍
2005年,鄭和下西洋600周年,北京海洋出版社出版1905年至2005年的《鄭和下西洋研究文選》,有溫家寶總理題詞,以梁啟超1905年在《新民叢報》發表的《祖國大航海家鄭和傳》開始,共108篇論文。
同年北京海洋出版社出版據多種明代手鈔本校注的馬歡著(萬明校注)《瀛涯勝覽》校注,另外,晨光出版社把30年代李士厚抄本之鄭和家譜校注出版成書《影印原本鄭和家譜校注》(原譜與抄本已散佚,此為當年曬製圖紙的影印本經整理影印)。
《鄭和下西洋資料彙編》(增編本)(上、中、下) 鄭鶴聲,鄭一鈞 編 北京海洋出版社出版 2005 ISBN 7-5027-6376-7
鄭和群礁
為了紀念航海家鄭和,南沙群島中有一群礁名為鄭和群礁。

後世供奉東南亞一帶的華人相信,鄭和將軍是所有華人的驕傲,也有人把他當成神來膜拜。他們認為鄭和很了不起,而且擁有超自然的神力,如同神祇一般。更有人當鄭和是「財神爺」,有些旅行團的導遊特地安排旅客們去親手摸摸他的雕像,以招來財運。

馬來西亞人為了記念鄭和,曾以馬來文寫作長篇小說《鄭和傳》十五冊及《三保大人傳》三冊。

No.
複本條碼
部門
位置
索書號
狀態
到期日
1
C010201
Library
Library
782.862 21
可出借
--
共1條紀錄 , 當前 1 / 1 頁:個上一頁下一頁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