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選單
返回資源
漢字的故事 / 魏漢輝 編
其他書名
漢字的故事
文獻類型BOOK
語言Chinese
分類號802.2 4499
出版貓頭鷹, 台北市, 台灣, 2006
主題中國語言 -- 文字.
題目文化史 -- 中國.
ISBN986-7415-89-2

註釋

漢字,在中國亦稱中文字、中國字、方塊字,是漢字文化圈廣泛使用的一種文字,也是世界上仍被廣泛使用的高度發展的語素文字[12]。
廣義的漢字指從甲骨文、大篆、金文、籀文、小篆,至隸書、草書、楷書(以及衍生的行書)等的文字,狹義指以正楷作為標準寫法的漢字,也是今日普遍使用的現代漢字。漢字在古文中只稱「字」,少數民族為區別而稱「漢字」,指漢人使用的文字。
漢字為上古時代的華夏族人所發明創製並作改進,目前確切歷史可追溯至約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籀文、金文。再到秦朝的小篆,發展至漢朝隸變,至唐代楷化為今日所用的手寫字體標準--正楷。
漢字是迄今為止連續使用時間最長的主要文字,也是上古時期各大文字型系中唯一傳承至今的文字,期間東亞諸國都有一定程度地自行創製漢字。相較而言,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文字都早已消亡,所以有學者認為漢字是維繫中國南北長期處於統一狀態的關鍵元素之一,亦有學者將漢字列為中國第五大發明。
中國歷代皆以漢字為主要官方文字,現時中國定為國家規範用字。漢字在古代已發展至高度完備的水準,不單中國使用,在很長時期內還充當東亞地區唯一的國際交流文字,20世紀前都是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國家官方的書面規範文字。
現代中文漢字大致分成繁體中文與簡化字兩個體系。前者主要用於香港、澳門以及台灣,而後者由中國大陸制定使用,並為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採用。非中文體系中,日本和南韓各自製定了官方的漢字使用規範,而在越南、北韓和蒙古國,漢字已不再具有官方規範地位。
「漢字」語源
在元朝之前的古代中國,因為沒有與他國區分的必要,多稱呼為「字」或「文字」。「漢字」一詞早出自元朝《金史》卷九本紀第九,「章宗一」:「十八年,封金源郡王。始習本朝語言小字,及漢字經書,以進士完顏匡、司經徐孝美等侍讀」。《金史》也出現多次,如:「女真初無文字,及破遼,獲契丹、漢人,始通契丹、漢字,於是諸子皆學之」。 「長子布輝,識女真、契丹、漢字,善騎射」。
在清朝前期,政府官方文字是滿文,當時已用漢字一詞稱呼中國傳統的文字。另外,日本人也稱呼為「漢字」,以別於由漢字衍生的假名。在南韓,漢字則與訓民正音(諺文)相區別。
漢字的歷史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四大文字系統(包括漢字、古埃及的聖書字、蘇美爾人的楔形文字和瑪雅文字)中唯一沿用至今的文字。
傳說漢字起源於倉頡造字。黃帝的史官倉頡根據日月形狀、鳥獸足印創造了文字,使而「天雨粟,鬼夜哭」(《淮南子》)。從歷史的角度看,複雜的漢字系統不可能由一個人發明。倉頡應該是在漢字的蒐集、整理、統一上做出了突出貢獻,所以《荀子·解蔽》中記載「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一也」。

No.
複本條碼
部門
位置
索書號
狀態
到期日
1
C010006
Library
Library
802.2 4499
可出借
--
共1條紀錄 , 當前 1 / 1 頁:個上一頁下一頁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