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選單
返回資源
余光中: 幽默文選
其他書名
余光中: 幽默文選
文獻類型BOOK
語言Chinese
分類號856.9 8090
出版天下遠見, 2005
主題雜文.
ISBN986-147-492-4

註釋

有人說現在的年輕人讀余光中的文章已經如同讀「文言文」,

  真的如此嗎?

  你不妨親自讀來、體會一番。

  本書收錄余光中自1967年至2003年的作品。書中有作者對社會現象的深入觀察,對鄰居好友的近身側寫,還有其對週遭事物的奇思妙論。筆調含蓄委婉,砭而無刺,呈現出來的卻是機趣橫生,謔而不虐。讀之,或令人莞爾淺笑,或叫人拍案叫?。閱讀本書,你會發現,除了詩人余光中、散文家余光中之外,我們還擁有一個幽默生活家余光中。

作者簡介

余光中

  一九二八年生,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美國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歷任台灣師範大學、台灣大學、政治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教授,中間並赴美講學四年,民國七十四年起定居高雄西子灣,任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及外國文學研究所所長。現任講座教授。

  四0年代與覃子豪、鍾鼎文、夏菁、鄧禹平等共創「藍星詩社」,先後主編多種文學刊物,以現代詩和散文享有盛譽,並寫評論、從事翻譯。半世紀文學生涯,成為當代華文世界經典作家之一。除了創作不輟外,更認為發展時下青年對固有文化的使命感、自我創作的能力,為我們不容忽視的歷史責任。曾說:「英文充其量是我們了解世界的一種工具而已,漢語才是我們的根。當你的女友改名為瑪麗,你怎麼送她一首《菩薩蠻》?」二○○五年一月,與學者、文化界人士組成「搶救國文教育聯盟」,發起全國連署,搶救下一代的中文能力。

余光中
余光中大學二年級時開始寫詩,他認為自己寫詩的發展很慢,早年的詩多實驗性,是對西化的摸索,到了三十四歲寫《蓮的聯想》才是他的轉變,開始認同中國的古典傳統。到詩集《白玉苦瓜》,初步成熟,找到自己真正的風格和聲音。「苦瓜」象徵現實,是苦的,「白玉」則象徵美。「白玉苦瓜」也象徵詩的創作,創作的題材、感受來自生命、生活的「苦」,詩人的本領是把「苦瓜」變成「白玉」。余光中曾在香港中文大學教書十一年。其間他寫了三本詩集,《與永恒拔河》仍是寫一些形而上的題材和感受;《隔水觀音》表現他對香港與大陸、台灣與大陸的心情;《紫荊賦》則主要寫對香港的感情。從這三本詩集也可見余光中的一些轉變。回台後,出版了《夢與地理》,「地理」同樣代表「現實」,表現時空與現實的關係,也寫一些與台灣現實社會有關的詩。余光中雖出版了不少詩集,但他認為還沒寫出自己滿意的作品。他認為詩的可能性太大,還有很多空間可以探索。對詩的體裁、格律,余光中也有看法,他早期的詩比較格律化,後來則受中國古風與西方詩的影響較大。
相對於詩,余光中寫散文較晚,三十多歲開始寫。早期的散文多是文字、風格的實驗,追求雄壯陽剛的風格。後來則放緩節奏、文字密度、句法變化,追求幽默、寫實、雋永,像《記憶像鐵軌一樣長》、《我的四個假想敵》、《牛蛙記》、《催魂鈴》。另外還有小品文《評一張地圖》等,又寫了不少的遊記。余光中出身外文系,他翻譯了十三本書,例如海明威的《老人與海》、《土耳其現代詩選》、王爾德的四部喜劇,並把他自己的詩集《守夜人》翻成英文。余光中認為散文是作家的身份證,「散文是藝術的根,詩則是藝術的花」。在評論研究方面,他與其他學者的不同是,他有創作的經驗,知道創作的甘苦、陷阱,在論詩時有他的體驗和權威。他的評論多是針對詩、散文為主,他又替不少作家作品寫的「序」也有評論的價值。
No.
複本條碼
部門
位置
索書號
狀態
到期日
1
C009763
Library
Library
856.9 8090
可出借
--
共1條紀錄 , 當前 1 / 1 頁:個上一頁下一頁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