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選單
返回資源
梁夫子自畫像 (上) 眾人眼中的我是「希特拉」
其他書名
梁夫子自畫像 (上) 眾人眼中的我是「希特拉」
文獻類型BOOK
語言Chinese
分類號245.2 3390
出版沙田浸信會, 2008
主題基督徒 -- 佈道.
ISBN9789889791698

註釋

阿道夫·希特拉(德語:Adolf Hitler,1889年4月20日-1945年4月30日)是奧地利裔德國政治人物,納粹黨黨魁,1933年被任命為德國總理;1934年至1945年任德國元首,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兼任德國武裝力量最高統帥。
1919年,希特拉因軍隊任務而認識德國工人黨(即後來眾人熟知的納粹黨),並在之後不久加入,1921年成為納粹黨黨魁。1923年因啤酒館政變被捕入獄之後,他以納粹主義、反共產主義、反資本主義、反猶主義等宣傳手段得到支持。1933年成為德國總理之後,快速將德國從民主共和轉變為納粹一黨專政的極權獨裁國家。
希特拉在歐陸建立以納粹德國的霸權主義為首的新秩序,他以外交政策來主張德國人的生存空間及德國的重新武裝。1939年德國入侵波蘭,這次入侵導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在之後的三年裡,德國及聯盟的軸心國佔領了大部份的歐洲、北非、東亞及太平洋諸島嶼。1942年之後,盟軍開始反攻,德軍漸居劣勢。至1945年,盟軍已反攻同時解放遭德軍佔領的大部分地區。1945年4月,蘇聯紅軍逼近柏林之時,希特拉與其女友愛娃·布勞恩結婚並在30日自殺。
家世
希特拉之父阿洛伊斯·希特拉是一私生子,因而在其39歲之前皆以其母之姓Schicklgruber(史克爾格魯伯)為姓。阿洛伊斯在出身上其父不詳,從而造成日後的許多爭議。如納粹黨律師漢斯·法郎克調查了希特拉姪兒的威脅信與回憶錄,宣稱其中有未公開的書信提到Schicklgruber太太被奧地利格拉茨一猶太家庭所僱傭的情況,而那個家庭中的19歲孩子就是阿洛伊斯·希特拉。但目前沒有證據可以支持法郎克的說詞,而法郎克自己也說希特拉明顯擁有雅利安人種的完整血統。法郎克的說詞在1950年代被廣泛地信服,但在1990年代,歷史學者提出質疑。曾寫過希特拉傳記的歷史學家Ian Kershaw駁斥了此說法,並提出格拉茨猶太人早在15世紀被驅逐,並禁止日後重返該城。
1876年,阿洛伊斯·希特拉改其繼父之姓Hiedler,可被拼為Hiedler、H?ttler、Huettler及Hitler,此姓名有可能被政府職員統一調整為Hitler。姓之由來為住於小房屋的人。
2010年,比利時一間雜誌社記者穆爾德斯(Jean Paul Mulders)與歷史學家維莫倫(Marc Vermeeren),將希特拉現存親戚的唾液送交實驗室,進行DNA分析。唾液DNA分析結果發現,其中含有一種北非黑人與猶太人才帶有的特殊染色體,而早在1930年代也有傳聞希特拉是猶太人與女傭的私生子。
童年
希特拉生於奧地利因河畔布勞瑙的一個海關文職人員家庭,父親「阿洛伊斯·希特拉」曾經當過鞋匠,後來才轉為海關公務員。希特拉年幼隨父親加入天主教成為信徒,由於日後受基督教原教旨主義影響,曾立志要成為牧師。
浪跡維也納
希特拉的童年很不愉快。目前有歷史學家指出,在小時候,希特拉曾遭到學校同學的虐待,這段「童年陰影」促使希特拉產生後來強烈的報復思想。他很愛他的家人。雖然他曾學習過繪畫,但在中學時期他學習成績非常差,尤其是法語,在他的所有學科中,只有繪畫一門是「優」等。因此,他未畢業就退學了。他曾經兩次報考維也納美術學院,但都被以「不適合繪畫」為由被拒絕錄取。他的父親1895年退休,1903年1月3日去世,死於胸膜出血。緊接?母親1907年12月21日死於乳癌。父母雙亡之後,他的生活日益窘迫,之後因為奧匈帝國這個他憎恨的多民族國家的徵兵,他逃到慕尼黑,不得不流浪到維也納街頭行乞,靠賣畫為生,有時被僱傭來掃雪、扛行李。
希特拉早在中學時就接觸了狂熱的民族主義思想,來到維也納之後又閱讀了大量宣傳「種族優越」思想的書籍,這致使他更加地沉溺於這種思想中。他發誓要「為德國復興而奮鬥」。在1925年出版的自傳《我的奮鬥》中,他表露了他對日耳曼民族優越性的確信、對猶太民族的仇恨,並且為日後走上納粹主義這道路埋下了伏筆。
第一次世界大戰
奧地利政府在戰爭爆發前要求在慕尼黑逗留的希特拉回國參軍,希特拉返回奧匈帝國後故意裝病沒通過體檢,之後返回巴伐利亞。 第一次世界大戰剛爆發時,希特拉志願參加了德國巴伐利亞預備步兵團第16團,在西線與英法聯軍作戰,先後參與了第一次伊普雷斯戰役、索姆河戰役、阿拉斯戰役與巴斯青達戰役。1917年,他由「傳令兵」晉陞為上等兵,並因作戰勇敢獲得一枚「一級鐵十字勳章」和一枚「二級鐵十字勳章」(前者在士兵和士官階層中獲得者相當稀少)。 曾與他在一個部隊的士兵說他在軍中不愛與人交談,收到的信件寥寥無幾。
希特拉在1916年索姆河戰役時,大腿或腹股溝受了傷(因而有人認為他因此意外失去一粒睾丸)在1917年3月返回戰場。1918年10月15日,希特拉遭芥子氣攻擊而短暫失明,在此養傷期間,德國向協約國宣布投降。他自詡英雄,他所在的陣地相對平靜,只是多次死裡逃生。
進入政界
加入納粹黨
希特拉的德國工人黨黨證。至於希特拉的納粹黨黨證編號為555(其實他是第55位加入的,加上500是為了使當時的納粹黨人數看起來較多),之後編號變小以強調希特拉是創黨黨員之一。
戰後,由於德國陸軍一方面要避免共產思想在軍隊中蔓延,一方面又對如雨後春筍成立的各種新政黨頗有興趣,於是成立了一個調查局。希特拉因為這個調查局符合他的反共理念而應徵並獲得錄用。在慕尼黑大學,他對被遣返戰俘的演說,其演說才能讓教授與戰俘們同樣地留下深刻印象。
1919年,在執行任務旁聽德國工人黨會議的時候,希特拉起身痛斥一個鼓吹巴伐利亞分離運動者是中了猶太人「要把德國分裂成兩個國家」的奸計,德國工人黨領袖安東·德萊克斯對此演說印象深刻並邀請了希特拉入黨。希特拉本來要自己成立政黨,但他被德國工人黨邀請加入後改以擴大現有政黨取代了原計劃。不久後希特拉成為主席團委員。1921年,他正式出任黨魁,並正式將黨名更名為「國家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並僱傭了一批打手成立了納粹衝鋒隊。
啤酒館政變

希特拉獲得更多支持後,他決定利用魯登道夫的影響力發動政變,仿效意大利法西斯黨墨索里尼向羅馬進軍炮製出征柏林。希特拉與魯登道夫得到巴伐利亞邦總理馮·卡爾(Gustav Ritter von Kahr)與軍隊及警察的主要人物的暗中支持,當時有份政治海報上寫說:魯登道夫、希特拉及巴伐利亞軍警高層謀劃建立新政府。1923年11月8日,希特拉與衝鋒隊突襲了由馮·卡爾在慕尼黑最大的啤酒館主辦的公眾會議,希特拉宣佈他將與魯登道夫成立一新政府並以槍要脅馮·卡爾及當地軍事機構共同摧毀柏林當局。馮卡爾撤回他的支持並趁機逃離並開始反抗希特拉。隔日,希特拉與他的支持者至啤酒館示威遊行至巴伐利亞邦戰爭部以推翻巴伐利亞政府作為出征柏林的開始,但警方驅遂了他們,在此當中,16名納粹黨員死亡。
希特拉逃離至恩斯特·漢夫丹格的家並考慮自殺,他很快以叛國罪被捕,阿爾弗雷德·羅森堡因而成為臨時的黨領導人。在審判過程中,希特拉的演講使他的人氣升高,轉變成為舉國皆知的人物。1924年4月1日,希特拉被判5年有期徒刑在蘭茲堡監獄服刑。在服刑期間受到獄警友善的對待及收到許多仰慕者的信件。1924年12月12日巴伐利亞邦最高法院的指令駁回檢察官對希特拉提早獲釋的抗議,使希特拉獲得假釋並在隔日出獄。包含重審的時間,希特拉僅服刑約一年的時間。

No.
複本條碼
部門
位置
索書號
狀態
到期日
1
C011175
Library
Library
245.2 3390
可出借
--
共1條紀錄 , 當前 1 / 1 頁:個上一頁下一頁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