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選單
返回資源
決勝看八年: 抗戰史新視界 / 廖彥博 著
其他書名
決勝看八年: 抗戰史新視界
文獻類型BOOK
語言Chinese
分類號628.5 22
出版遠見天下文化, 台北市, 台灣, 2015
版本第一版
主題中日戰爭.
叢書社會人文#407
描述319 p.;ill., ports.;23 cm.
ISBN9789863207566

註釋

一位對歷史充滿熱情的年輕史學家,擅長以不落俗套的敘述方式,重新呈現歷史過往。

  全世界都在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七十週年」的氛圍中,最被掩蓋的「中國戰事」──八年對日抗戰,已經清楚呈現在世人眼前了嗎?
 
  歷史像轟隆隆的列車經過,塵灰滿天,雜音貫耳,只有在塵埃落定之後,透過現場記憶的拼圖、重要文件的解密、多方時空的鏈結、人情義理的佐證,終能還原時態的真貌。

  本書由青年歷史學者廖彥博撰寫,完全出離了慘烈帶來的情緒偏激,解脫了政治兩極的立場桎梏,根據第一手研究資料,劫後餘存的珍貴影像,說一場離現在還並不太遠的戰爭,說一個近代史上大規模反抗侵略最有骨氣的故事。

  一本「複雜中尋求簡單,熟悉中找出陌生」的抗戰史

  文、史大師,同聲稱「讚」
  全書一百多幅抗戰珍藏史料
  首度集中曝光

名人推薦

  齊邦媛、白先勇 感動推薦
  呂芳上、林桶法、劉維開 專業推薦

  抗戰過去七十年了,我的心上刻滿彈痕。九十歲還有很強烈的意志力,不是只為了活著,而是有話要說,有尊嚴要爭,我希望多一點年輕人來寫我們的故事,就像這本書。──《巨流河》作者、台灣大學榮譽教授 齊邦媛

  作者言簡意賅,將八年抗戰的來龍去脈重點式敘述得清楚明白,這是一本每個大學生都應該一讀的抗戰史入門。——作家、加州大學榮譽教授 白先勇

  這是一本「複雜中尋求簡單,熟悉中找出陌生」的抗戰史。在舊輪廓中屢見新說,而且看不到教條口號,取而代之娓娓道來的是戰時中國的人與事。「信而有徵」、「不落俗套」,是中國抗戰勝利七十年的最佳獻禮。──國史館館長 呂芳上

  對史料的靈活駕馭,具史識的清晰論述,本書架起了研究者與普通讀者之間順暢無阻的橋梁。──輔仁大學歷史系教授 林桶法

  作者透過大量當事人的回憶,使讀者理解為何抗戰,為誰抗戰,什麼是抗戰勝利的關鍵因素。這是一本看過之後,值得深思的抗戰史。──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教授 劉維開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廖彥博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碩士,美國維吉尼亞大學歷史系博士班。曾經參與國史館《二二八事件辭典》條目撰寫、《蔣夫人宋美齡女士行誼口述訪談錄》撰稿,現從事著述、翻譯、近代史紀錄片及講座策畫。
 
  著有《三國和你想的不一樣》、《蔣氏家族生活祕史》、《個人旅行:西雅圖》、《愛新覺羅.玄燁:抹粉的聖君》、《一本就懂中國史》、《止痛療傷:白崇禧將軍與二二八》(與白先勇合著)等;譯有《大清帝國的衰亡》、《中國將稱霸21世紀嗎?》、《謊言的年代:薩拉馬戈雜文集》、《漫遊中古英格蘭》等書。



新視界出現後,期待史詩


  「如果戰後沒有內戰,有一個穩定的國家,現在的史家一定會把這些抗日的歷史寫成一篇大無畏的英雄史詩。」──美國史家Lloyd E. Eastman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四日,日本正式投降,中國人總算渡過八年如夢魘般的悲慘歲月。

  在戰爭中,日本固然掉入了難以自拔的「中國泥潭」(China’s quagmire),中國國民政府則在獲得遍體鱗傷之皮洛式勝利(Pyrrhic victory)後,隨即江山易色,勝利者反變成另一場戰爭的失敗者。其後政局的演變,似乎很難給兩岸史家環境和時間,寫出一本恰如其份的抗日戰爭史。

  如果說抗戰是八年,那麼「九一八」後的六年是中國忍氣吞聲、一再退讓的隱忍時期。七七事變應該是中國人吃盡苦頭、退無可退的情況下,為求生存而奮起的開端。此後的九十七個月,在烽火下的中國百姓,過的何止漫漫長夜。八年中,前五十三個月,中國孤軍奮鬥,後四年才有盟軍並肩作戰,其間大小戰鬥無數,國軍確實是勝少敗多,即使勝利前夕,說國命堪危也不為過。此中原因之一是敵我國力懸殊,國軍應戰有如以中古戰士對上現代化的日軍,靠的是堅忍和毅力。一九四○年在湖北棗陽戰役中,第三十三集團軍司令張自忠與敵激戰九晝夜,命令部隊死守陣地,沒子彈用刺刀、用大刀、用石頭、用牙齒與敵纏鬥、拚個死活,這是以原始身軀對付現代武器的場景;又如戴安瀾,一九四二年三月率二○○師遠征軍入緬作戰,英軍司令佩服他帶著為數有限的精銳之師,遠征異域,竟能以寡擊眾殲敵五千,最後魂留異邦。

  從戰前到抗戰末期,國軍在裝備、補給和訓練,都未上軌道,多半官兵素質不佳。這樣的軍隊能打垮強悍的日本「皇軍」,已故的美國史家易勞逸(Lloyd E. Eastman)說過這麼一番話:

  為國府說句公道話,它與一個組織、訓練、裝備上占絕對優勢的敵軍戰爭中,堅持了整整八年。與法國相比,法國對德國的抵抗,僅僅六個星期便崩潰了;和英國相比,英國從美國獲得大量的物資支援。所以中國軍隊的抵抗,乃是一個決心和自立的奇蹟。

  他又說如果戰後沒有內戰,有一個穩定的國家,現在的史家一定會把這些抗日的歷史寫成一篇大無畏的英雄史詩。

  其實,二戰中的中國戰場抗日史,最需回答兩個問題:一是從抗戰開始,中國即面臨一個必敗的局面,卻終於贏得最後的勝利,靠的是什麼?二、勝利者於戰爭結束後,隨即遭逢失敗,勝敗之間,又有什麼關鍵因素?戰爭要付出怎樣的代價?抗戰的價值與意義何在?這本書透露一些玄機。

  作者廖彥博是史界青年俊秀,他知識廣博、筆端細緻、文字優美,其著作極能吸引讀者。由於篇幅限制,本書對抗日戰史不能暢所欲言,因此在寫作手法上,試圖在複雜中尋求簡單,在熟悉中找出陌生。因為「簡單」,可以讓讀者很快掌握八年抗戰史的輪廓,明白戰爭始末;因為有「陌生」,故可以屢見新說,不會人云亦云,了無新義。尤其重要的是,這一本書看不到政治教條、信仰口號、偉人說教、特定史觀等陳腔濫調,取而代之娓娓道來的是戰時中國的人與事。顯然作者深切瞭解:歷史作品如認同特定主張,依附權勢,必會據其偏見「發明」歷史,必會隨政局浮沉;但如能依靠文獻,據實以道,就會「發現」歷史,給人客觀與信賴。這本抗戰史,有回溯、有前瞻,有多角度的回想、多元的詮釋,是部「信而有徵」、「不落俗套」的歷史著作,是中國抗戰勝利七十年的最佳獻禮。

呂芳上 謹誌
二○一五年六月十五日
No.
複本條碼
部門
位置
索書號
狀態
到期日
1
C015817
Library
Library
628.5 22
可出借
--
共1條紀錄 , 當前 1 / 1 頁:個上一頁下一頁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