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選單
返回資源
富裕的貧窮 / 趙善榮著.
其他書名
富裕的貧窮
文獻類型BOOK
語言Chinese
分類號719 4980
出版學生福音團契出版社, 香港, 2007
版本初版.
主題世界遊記.
題目Zhao, Shanrong.Voyages and travels.基督教 -- 雜文.
叢書Intellectual系列. #
描述xi, 200 p. :;ill. (some col.) ;;21 cm.
ISBN9789628838837

註釋

貧窮是個很廣泛的觀念,沒有絕對的定義。在中文裏,貧、窮兩字本解作「極度不足」,滿足與否則是個很個人的感覺,日常使用裏則指「缺乏錢財,生活拮据睏乏」。不過,現代的貧窮不限於錢財方面的不足,貧窮可形容人類一般生活情況非常困難、資源短缺。有些人認為貧窮的定義是主觀、具比較性的;有人認為是關乎道德標準的;也有人認為可以從科學角度去理解貧窮的意思。
一般可以通過以下幾方面探討「貧窮」觀念:
" 人類物質上的所需,包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和服務的不足,這些不足有沒有改變、改善。
" 相對貧窮
" 經濟上是否豐裕,錢財、資源(天然資源)是否足夠。「足夠」一詞在世界各地的文化、政治、經濟上,都有?不同的定義,歐盟國家對「貧窮」的定義就包含了資源分佈是否平等。
" 社會人際關係,面臨貧窮的人有否被邊緣化、是否對他人依賴、能否過?普遍認為「正常」的生活模式--例如,是否能夠維持一個健康的家庭、能否教養小孩、能否參與社會上的活動。
家庭每個月的人均實際收入最常見的計算公式是:
家庭每個月的人均實際收入 = [家庭總收入-必然開支]/家庭供養人數
經計算後所得的結果會分成3組:
家庭每個月收入高於生活所需的開支愈大,家庭環境愈富裕;家庭每個月收入和生活所需的開支取得平衡,家庭環境會保持不變;家庭每個月收入低於生活所需的開支愈大,家庭環境愈貧窮。
應該區分「貧窮」與「極端貧窮」的差別。
1987年,若瑟‧赫忍斯基(Joseph Wresinski)在法國經濟社會理事會發表了《極端貧窮與經濟社會的不穩定》報告書,他在此報告中對極端貧窮提出的定義,後來被聯合國經濟社會理事會的特別報告員 Leandro Despouy引用於《人權與極端貧窮的最後報告》。
若瑟‧赫忍斯基是這樣定義「極端貧窮」的:
「不穩定指的是一種或一種以上的安全感之喪失,特別是失去工作。安全感意指能夠使個人及其家庭得以確保他們在職場、家庭與社會層面的義務,並享受到他們的基本權利。不穩定所造成的不安全感可以是嚴重並有決定性的,當它影響到生活的好幾個範疇,當它在時間上延長且持續不斷,當它嚴重地使人在可預見的未來,無法單獨爭取到他的權利,並再次承擔起他的責任時,它經常導致極端的貧窮。」
聯合國特別報告員Leandro Despouy認為:
「這個定義有雙重的新意及重要性,首先他以權利與責任的觀點 來理解貧窮,而且是與全國所有的社會夥伴一道擬定的,並且徵求了特困者及赤貧家庭的意見。
此外,它指出貧窮(定義的第一部份)與極端貧窮(定義的第二部份)的接近性與差異性,這兩種情況看起來都緣於相似的現象,造成其根本差異之處在於所喪失之安全感的數量,幅度及持續的時間。它同時也指出:貧窮與極端貧窮的界線是真實存在的,但,也是會流動的。多重不穩定的狀況長期持續,有時甚至超過好幾代,是讓貧窮惡化為赤貧的一個因素。??
指出極端貧窮的形成是由於不穩定情況的長期累積,這定義同時也引我們進入各項人權的不可分割及唇齒相依的領域。」
以下都有可能導致貧窮:
" 個人因素:「病態性」的因素,即將貧窮視為是行為、選擇或缺乏能力所導致的後果;
" 家庭因素: 將貧窮歸因於家庭的教養過程;還有可能是因為高昂的醫藥費而陷入貧窮;
" 次文化因素:將貧窮歸因於一個社群中藉由學習及分享所得的生活模式;
" 社會因素:將貧窮視為其他人(包括政府及經濟體系)所造成的後果;
" 結構性因素:立論貧窮是社會結構所導致的。
" 文化因素:把貧窮歸咎於過度消費。
" 氣候暖化因素:氣候暖化帶來極端氣候(英語:extreme weather)及影響水資源,令土地不宜耕種及畜牧,形成糧食供應短缺及生計問題而陷入貧窮。
雖然人們普遍認為貧窮及失業是因為懶惰所造成,然而即便是世界上每個國民平均最富有的國家如美國,目前仍有數百萬人處於在職貧窮(working poor)的狀態,亦即其並未享有福利或其他立即的公眾援助計劃,以致其無法跨越貧窮線。政治的集權在一定程度上也不利於財富的均衡,有相當比例的貧困人口生活在資源豐富的國家。
樂施會認為貧窮多源於不公平,要消除貧窮,必須配以經濟、社會及結構性的改革。

No.
複本條碼
部門
位置
索書號
狀態
到期日
1
C013251
Library
Library
719 4980
可出借
--
共1條紀錄 , 當前 1 / 1 頁:個上一頁下一頁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