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選單
返回資源
靈修新丁30日 / 戴德正 著
其他書名
靈修新丁30日
文獻類型BOOK
語言Chinese
分類號244.9 4385
出版學生福音團契出版社, 香港, 2011
版本五版.
主題基督教 -- 靈修.
題目Spiritual基督徒生活.生活指導.
叢書Young系列.#
描述136 p. :;;19 cm.
ISBN9789628266135

註釋

基督教是以信仰耶和華、耶穌和天國為其核心的一種宗教,自中東地區的亞伯拉罕諸教分支而成,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起源於西元1世紀,4世紀時盛行於地中海地區,並傳播至全世界,影響人類歷史。基督徒相信耶穌為神(天主或稱上帝)的聖子、人類的救主(彌賽亞,即基督)的一神論宗教。基督教與伊斯蘭教、佛教並列為當今三大世界性宗教。主要有天主教(又稱公教會)、東正教(又稱正教會)、新教三大派別,以及其他許多規模較小的派別。中文語彙「基督教」一詞時常是專指新教,這是中文目前的特有現象,也使得部分人士改以基督宗教來稱呼整個基督教。
基督教雖然起源於中東,但後來由於阿拉伯帝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等伊斯蘭政權的興起、擴張和持續打壓,基督教的傳播中心逐漸轉移至歐洲並在歐洲發揚光大,並由此傳播至遠東、美洲、非洲、大洋洲等地;即便如此,目前在中東仍存留?一些具有一定規模的古老的東方禮教派。現今基督教徒約有17億7千萬人,其中天主教徒占其中67.79%(約12億人)、基督新教占其中17.63%(約3億人)、而東正教則占其中10.64%(約2億)。
基督教基本經典是基督教聖經,由《舊約聖經》和《新約聖經》兩大部分構成,有四十餘位執筆作者,前後寫作時間跨越約1600年。
舊約聖經
《舊約聖經》是在耶穌的時代以前所寫成的猶太教的《希伯來聖經》,記載了從耶和華創造天地到公元前5世紀為止以猶太民族為核心的歷史,其中最重要的內容是神給猶太民族的律法,另外還有詩篇(天主教稱聖詠集)、箴言(天主教亦稱箴言)等內容,原文以希伯來語寫成。
基督教形成以後,基督教的舊約聖經和猶太教的聖經開始有些微獨立的演化,基督教自身在演化中不同教派又產生一些差異,但大部分還是相同的。比如現在有7卷被天主教和東正教承認的舊約經書未被列入猶太教和基督新教承認的聖經,被基督新教稱為次經,不同教派間另外還有一些較小的差別,包括分卷、排列。天主教舊約聖經46卷,東正教50卷,基督新教39卷。
新約聖經
《新約聖經》是耶穌離世以後由耶穌的門徒寫成,內容有福音書(記載耶穌言行生平)、宗徒大事錄(基督教稱使徒行傳)、使徒書信、默示錄(基督教稱為啟示錄)等幾部分共27卷書,最早的新約,原文以希臘語在第一世紀寫成,從公元2世紀開始被編排成典,於公元4世紀正式定型,得到基督教不同教派的共同承認。
對聖經內容的觀點與論述
聖經一直是基督教最重要的信仰基礎,但不同教派的認識有一些不同。聖經本身宣稱「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提摩太後書3:16),提摩太後書是保羅寫成,因此這反映了初期教會的觀點。
4世紀的奧古斯丁著有「論基督教教義」,專門講讀聖經的方法論和由此所得到的對神的認識,顯然他認為聖經是教義的根本基礎。在第四世紀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國教以後,教會逐漸形成一些增補的教導、禮儀,被教會認為也是神所啟示的基督教信仰的必要部分,與聖經一樣重要。後來馬丁路德、加爾文、慈運理等宗教家,反對羅馬公教與教皇對宗教詮釋的權威,進行宗教改革,提出「唯獨聖經」,因此基督新教只承認聖經為信仰的唯一正確、不變經典。
19世紀開始出現自由派神學,認為聖經中間有些部分只是傳說、寓言,聖經中也有錯誤、過時的內容且部分段落存有歧視女性、允許奴隸制度、歧視同志與屠殺等意涵,由此引起對一些對「唯獨聖經」的質疑。這種思潮影響到不同教派。
基本信仰
由於基督教有不同教派,所以不同教派的教義會有所出入,但主要教派在信仰上的共同性遠大於其差異,以下的教義盡量涵蓋各教派公認的基本信仰。
神學教義
" 獨一神(或唯一天主/獨一上帝):宇宙間有一位獨一的至高神,是昔在、今在、永在的全能者,稱為耶和華[1]/雅威/耶和威。(英文「God」,在基督公教里中文常譯作「天主」[2]。在基督新教里中文常譯作「神」或「上帝」[3];)
" 三位一體:獨一神有聖父、聖子、聖靈(又譯為聖神)三個位格,聖父是萬有之源,聖子是耶穌基督,聖神是神的靈。三者同質、同能、同永恆,聖父是神,聖子是神,聖靈是神,但只有一位神,而非三個神。阿塔拿修信經對三位一體進行了比較得到公認的解釋,但這仍然是比較難理解的一個概念。聖經中沒有「三位一體」這個詞,所以這是基督教的基本教義中較受爭議的一項,但也被許多相信三位一體的基督徒看作是最重要的一項教義。否認三位一體的理論當中有一位一體論(只有一個神,乃是父)、三位三體論(父子靈乃是三個神)、形態論等。由於源自猶太教思想的基督教,也同樣堅持「一神」論,因此三位一體與非三位一體論的爭論焦點往往是耶穌基督的地位問題。
" 創造:神創造了天地萬物,最後照自己聖潔良善的形象造人,乃是造男造女,名為亞當和夏娃。
" 罪與死:基督教的「罪」原文的字面意思是「不中靶心」,「罪」指一切不符合神的聖潔良善的行為、思想。人的始祖亞當和夏娃犯罪,帶來了死。從此,罪與死入了世界,世人生而有罪(罪性),必然會犯罪(罪行)。如果沒有神的救贖,都要走上滅亡之路,不僅肉體要死亡,靈魂也要永遠死亡,而靈魂的死,不是永遠的消亡,而是永遠受火湖折磨。
" 基督救贖:耶穌基督本為神的兒子,與神同在,他就是神。耶穌基督為了將世人從罪惡中拯救出來而降世為人,從三十歲開始傳道,在十字架上被釘死,他的無罪之身成了贖罪的祭,贖了世人的罪。他第三日從死里復活,升到天上,與父同在,他讓父差下聖靈住在信他的人心中,與他們同在。他還活?,他在繼續地作工。他將要再來,審判一切的活人死人,徹底地消滅罪,成就新天新地。
" 復活與永生:耶穌基督將要再來,所有的人都要復活,接受最後的審判。信耶穌基督的人罪得赦免,得到永生,與神和好。罪不得赦免的最後會因罪而下地獄,與神永遠隔絕。(聖經對末世的啟示不是很清楚,基督教的末世論在細節上可以很複雜,不同意見也比較多。)
" 榮耀:全然歸給神,使人真正的謙卑下來,做「榮神益人」連結人的枝子。
人倫道德
與基督教的神學教義有緊密聯繫的是它的人倫道德的教導,如果說神學教義側重於人與神的關係,那麼這些道德的教導就是側重於人與人的關係,但這兩者之間也沒有嚴格的界限。這些道德的教訓是聖經和基督教信仰的重要組成部分,並且對大眾文化產生了重要影響。
有很多的聖經經文說明「愛」是基督教信仰的道德觀的最重要的一點,神對人最大的誡命是要愛神、愛人。另外,基督教也強調認罪、悔改、饒恕、謙卑等等。「十誡」和「登山寶訓」是聖經中對道德的比較集中的論述。
基督教信仰中的倫理道德觀雖然與其他宗教、文化的倫理道德觀有很多相通之處,但其根源、目的、方法、側重又有諸多不同,這十分關鍵。基督教認為愛來於神,行善的目的是為了榮耀神,善行需要出於真心的愛。基督新教還特彆強調「因信稱義」,認為人的好行為應該是對神的信心的結果,不應該脫離信心而單獨強調做好事。
創始起源
按照《新約》說法,猶太人耶穌在30歲左右(公元一世紀30年代)開始在猶太省地區傳道。耶穌聲稱,他的來臨不是要取代猶太人過去記載在《舊約》的律法,而是要成全它。耶穌為真理作見證(約18:37)、教導人「愛上帝」及「愛人如己」(利19:18,民15:37-41,申6:4-9,11:13-21)、先求天父的國和他的義(太6:33)等道理。
根據基督教福音書的記載,耶穌出來傳道,宣講天國的福音,勸人悔改,轉離惡行。他的教訓和所行的神跡,在民眾中得到極大的響應。這使得羅馬帝國下的祭司團大受影響,深深感到自己會因而得罪羅馬政府,猶太公會的權利與地位有可能不保(當時大祭司的任免完全是由帝國政府掌控),所以要把他除之而後快(約11:48-50)。後來由於門徒猶大告密,羅馬帝國駐猶太的總督彼拉多將耶穌逮捕。耶穌受盡打罵侮辱,最後被釘死。聖經新約對此解釋為聖經舊約所預言神所差遣的救贖主耶穌為了要贖世人的罪,甘願地為代罪羔羊,流出自己的血,讓罪人得赦免。
根據基督教新約的記載,依據他門徒們的見證,耶穌死後第三天從石窟墳墓中復活了。他的墳墓空了,他又多次向滿心疑惑的門徒們顯現。他們漸漸確信耶穌真的復活了,是勝過死亡的救主。在耶穌升天超離這世界的時空後,他的門徒們起來熱心傳揚耶穌的教訓,並且宣告他是復活得勝死亡的主。信徒們組成彼此相愛、奉基督之名敬拜上帝的團體,就是教會。
早期基督教
早期的基督教是作為群眾運動產生的。相對於傳統猶太教強調遵循律法,基督教則強調耶穌救贖的恩典,並認為只要信奉耶穌基督就是舊約聖經里眾先知所預言的救世主,願意接受他為主,並決意以上帝的心意為生活的準則,讓耶穌基督為自己承擔所犯的過錯,就被認為是已悔改,可以藉著洗禮,被接納成為教會的一分子。
在《使徒行傳》中記載初代教會階段,因應許多歸鄉猶僑不再回僑居地,卻留在耶路撒冷城聚集聽道生活,故曾實行財產共有,外界視其為一種秘密宗教組織。猶太人視耶穌為外道,教會為離經叛道的異端,常常向羅馬當局控告他們。羅馬認為基督教只是猶太教的一支,起初並不如何逼迫教會,直到尼羅皇帝(公元54年-68年)在位時,教會的人數已增長到不可忽視的程度,從公元60年代中期羅馬帝國政府的正式大規模全國迫害逼害就開始了。當時教徒普遍不分種族及社會階層,就連當時的奴隸在信主以後亦可實時被接納為弟兄,剛開始迫害基督徒也只是局部性。
隨?基督教的傳播,社會各階層愈來愈多人加入教會。教會雖在第2世紀、3世紀遭遇多次可怕的大逼迫,許多主教和信徒被火刑燒死,在競技場中被野獸吃掉,但教會依然繼續茁壯,直到313年頒佈的米蘭敕令 (君士坦丁),羅馬帝國終於承認了基督教的合法地位。隨?基督教的發展,教會開始將耶穌復活的一天成為後世的復活節,又定12月25日為耶穌的生日,即聖誕節(耶穌出生的具體日期已不可考,只能將原本的阿波羅神的生日改為耶穌聖誕日)。米蘭敕令 (君士坦丁)是由當時的羅馬皇帝頒佈的,因此基督徒將此政績視為基督教的勝利。
歷史上,第5世紀開始至9世紀初,可以說是歐洲的黑暗時代,自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被日耳曼人所滅,羅馬帝國全面崩潰之後,不少日耳曼人的部族,例如法蘭克人,亦開始皈依基督教。由於日耳曼人的文化水平比羅馬人低,甚至連自己的文字也沒有,於是教會便成了中世紀時期西歐的唯一學術保障;因為當時幾乎只有一些教士和修士讀書識字,學者幾乎都是教會人士。正因如此,自從西羅馬帝國被蠻族入侵後,西歐便開始完全陷入一片黑暗的迷信時代。
1054年,基督教分裂為公教(在中國稱天主教)和正教(在中國稱東正教)。天主教以羅馬教廷為中心,教導權主要於教宗與大公會議;東正教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教會最高權力屬於東羅馬帝國的皇帝。1096年-1291年,天主教以維護基督教為口號,奪回被穆斯林佔領的聖城耶路撒冷,展開了8次宗教戰爭(十字軍東征)。16世紀以後,歐洲各國發生了宗教改革,分化出許多支派。隨後的地理大發現以及西方殖民擴張,將基督教傳到了世界各地。

No.
複本條碼
部門
位置
索書號
狀態
到期日
1
C013252
Library
Library
244.9 4385
可出借
--
共1條紀錄 , 當前 1 / 1 頁:個上一頁下一頁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