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選單
返回資源
阿媽 / 陳曉蕾 著
其他書名
阿媽
文獻類型BOOK
語言Chinese
分類號782.88 7529
出版三聯書店, 香港, 2014
版本第一版
主題香港 -- 傳記.
題目飲食.環境保護 -- 香港.通識教育.
描述198 p.;;21 cm
ISBN9789620436055

註釋

媽媽」這兩字好大好大,然而能生孩子,不等於能當媽媽,明明是心頭一塊血肉,現實卻往往不由自主,一路走來跌跌撞撞,很多很多的歡笑,也有很多很多的淚水。

坦白說,那是教我害怕的陌生國度。問題不是當媽媽便失去自己,而是為什麼在香港當媽媽會這樣難?怎樣的教育制度和社會環境,令大家如此疲於奔命?

媽媽的「偉大」,不止是為我們做了什麼,而是作為先行者,示範如何面對這世界。

──陳曉蕾
-------------------------------
對作者曉蕾來說,寫「媽媽」無疑是她的一大挑戰,當中要處理的感情可能比她寫任何一篇調查報道文章還要來得費力。但曉蕾也不愧是寫人物專訪的高手,在別人的故事中,她擅於發掘那些隱藏其中的情感。

對於媽媽,不少人都有隱藏於心、鮮為外人道出的情感,這份情感也是最容易被忽略被淡然處之的。媽媽也是影響我們最深且不著痕跡的人,我們都以為媽媽的存在是天經地義、再自然不過的事,對媽媽的感情也是不必宣之於口的,然而這份感情卻是人生在世最需要表達的。曉蕾以其記者觸角,發掘受訪者這份埋藏於心的情感,將之呈現,是最原始且忠於原者的。不渲染,不埋藏,卻最感動人心。
-------------------------------
「謝謝曉蕾邀請我再次為她寫序。

這一本作品是她的人物專訪結集,顧名思義,訪問的重點是母親──這對曉蕾來說,是個挑戰。她對「母親」有情意結,肯接受這個任務,也算大膽。

做女兒和做媽媽,是同一主角不同角色。母親與子女,有一言難盡的糾結關係。彼此相愛,又彼此傷害。有些母女,是知心密友,有些,是隔世仇人。做女兒的人生,沒有選擇──既不能選擇是否出世,也不能選擇母親是誰。

做阿媽,卻是自己選的。一個女人決定生孩子時,未必預視到這一生將會徹底改變,如我。但成為母親後學到的功課,同樣蕩氣迴腸。得與失,無法計算。

做華人女兒和母親,又再辛苦一點。那句「養兒不滿百,長憂九十九」是可怕的符咒。不是不關心,卻不用滴水不漏。我挺羨慕外國的媽媽,像三隻小豬的母親,子女長大後,目送他們離去,便重奪自己的人生。香港的媽媽,子女搬出去住了,還是要偷偷潛入子女家中代換床單、代洗窗簾、代洗內褲,為什麼?

做母親不等如失去自我,母親和子女有各自的入生。子女以後一定要走自己選擇的路,做母親要放手。能成為知己,固然萬幸。不咬弦的,也好來好去,不要劍拔弩張,徒添傷痕。

母親的故事,永遠說不完。」
無法計算的得失——陳惜姿



作者簡介

陳曉蕾
敢做記者,唔敢做阿媽
採訪超過二十年,《阿媽》是繼《好味》,另一人物訪問結集。
調查報道《剩食》取得「台灣開卷好書」2011年十大最佳中文創作、 2012年「香港書獎」及2014年「香港中學生好書龍虎榜」第二高票選;《有米》得到2013年「香港中學生好書龍虎榜」最高票選;《死在香港:見棺材》、《死在香港:流眼淚》亦取得廣泛關注。
出版著作包括:
《死在香港:見棺材》
《死在香港:流眼淚》
《剩食》
《好味》
《有米》
《香港正菜》
《6 ISSUE》
《低碳有前途》
《一家人好天氣》
《聽大樹唱歌》
《夠照》
《生命裡的家常便飯——方任利莎的甜酸苦辣》
《香港第一》
《尋找香格里拉》
《教育改革由一個夢想開始》
《生命好傢伙》
No.
複本條碼
部門
位置
索書號
狀態
到期日
1
C014997
Library
Library
782.88 7529
可出借
--
2
C014998
Library
Library 3 (Copy)
782.88 7529
可出借
--
共2條紀錄 , 當前 1 / 1 頁:個上一頁下一頁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