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選單
返回資源
大嶼山新貌
其他書名
大嶼山新貌
文獻類型BOOK
語言Chinese
分類號992.9338 4212
出版郊野公園之友會, Hong Kong, 2007
主題大嶼旅遊.
ISBN978-988-211-341-1

註釋

大嶼山(英文:Lantau Island),位於香港西南面,是香港境內最大的島嶼。香港人會把大嶼山讀成大「娛」山(本為大「罪」山,但因讀音不吉利所以改為讀成「娛」),中國大陸使用別稱大濠島,並視為萬山群島的一部份[1]。面積比廣東省現時最大的上川島略大,更是中國境內面積第六大島嶼、萬山群島中面積最大島,甚至是廣東沿岸地方最大的島嶼,面積147.16平方公里[2],比香港島大84%。在地區行政上大嶼山大部分地區屬於新界西離島區,而大嶼山海域亦成為通往澳門、珠海和中山之主要航道,但大嶼山東北部青洲仔半島一帶,包括陰澳、竹篙灣、汲水門等,屬於荃灣區。

大嶼山過去由於交通不便、遠離市區(當時對外交通完全依靠渡輪和街渡),不少土地均未被開發,因此成為香港人度假的好去處;但隨?與赤?角新機場相關的香港機場核心計劃落成、青馬大橋(含港鐵東涌?及機場快?)及汲水門大橋把大嶼山與市區連接起來,以及北大嶼山新市鎮的開發,使前往大嶼山變得更便捷,大嶼山未來發展的步伐也將大為加快。

歷史[編輯] 名稱之沿革
1794年的畫家筆下的大嶼山
1866年(清同治七年)的《新安縣全圖》,當時的大嶼山稱為「大庾山」(Tai-u-shan)及「Nan-tao Island」
1898年的《展拓香港界址專條》中的大嶼山稱為「Lantao」
於1902年樹立的嶼南界碑,表示大嶼山已租予英國
於1902年樹立的嶼北界碑,表示大嶼山已租予英國宋朝時,大嶼山和香港島等島嶼合稱為大奚山,此名初見於宋代王象之《輿地紀勝》,云:「大奚山:在東莞縣海中,有三十六嶼,居民以漁鹽為生」[3]。「奚」字在古代是指被役使的人。直至明朝,大奚山一名則狹指大嶼山島,如曹學佺於崇禎年間編著的《大明一統名勝志》載述:「大奚山,在縣南大海中,環三十六嶼峒,環迴三百餘里」[4]。

大嶼山亦稱大溪山[5]、大崳山[6]、大魚山、大漁山[7]、大庾山[8]、南頭島、爛頭島[9] [10]、屯門島[11]、碙洲、大蠔山和大濠島等[12]。大嶼山的英文名「Lantau」相信是粵語「爛頭」或「南頭」(縣城)的音譯。雖然「嶼」字的粵語正音同「罪」(zeoi6),但「大嶼山」則讀成「魚」(jyu4)。這是因為大嶼山舊名「大魚」、「大漁」、「大俞」等,皆是「魚」音,「大嶼山」一名是從清朝道光年間才開始的官方名稱。

[編輯] 早期發展早於石器時代,大嶼山便有人居住。考古學家曾分別在石壁東灣、銀礦灣萬角咀,以及在大嶼山對開的赤?角等地發掘出當時的陶器、捕魚工具和兵器[13],而現存於分流的石圓環及石壁的石刻就是當時的遺跡。

東晉末年,地方民變首領盧循、孫恩在長江下游生亂,盧循在劉裕率兵征討之下節節敗退,率其部下逃亡至大嶼山一帶定居[14]。其後人後來以漁業及製鹽為業,其後成為傜民的一支。當時亦有傳說指島上的是稱為盧亭的半人半魚的生物,例如清朝道光年間東莞人鄧淳著的《嶺南叢述》[15]就有提到「大奚山,三十六嶼,在莞邑海中,水邊岩穴,多居屹蠻種類,或傳係盧循遺種,今名盧亭,亦曰盧餘」。

南宋時期,大嶼山的產鹽業已非常蓬勃。隨?九龍官富場的設立,朝廷明令打擊私鹽販賣,遂於宋寧宗慶元三年(1197年)引起當地鹽民的動亂,史稱大奚山鹽民起義,其後動亂被鎮壓,起義者全被殺害,更留300士兵駐守,自此製鹽業開始式微。另一方面,宋理宗寶祐二年(1254年),李昴英封番禺開國男,食邑三百戶,大嶼山的梅蔚(今梅窩)也是其食邑之一[14]。

南宋末年,宋朝朝廷被逼依沿海一帶南逃。宋端宗景炎二年及三年(1277年及1278年),宋帝?與國舅楊亮節等曾兩度逗留於大嶼山,曾於梅蔚(今梅窩)及東涌等地稍作停留。及後,在元軍窮追不捨下,楊亮節和一隊部隊與元軍一次交戰中戰死,為紀念楊亮節的忠勇事蹟,故後來大嶼山一帶建有多座楊侯古廟(或侯王宮,大澳、東涌等地建有)。景炎三年三月,端宗於大嶼山北岸一帶病逝,宋帝昺繼位,其後才逃至新會[14]。

[編輯] 明、清時期明朝時期,大嶼山的石壁、大澳、沙螺灣、東西涌等地方已有村落漸漸形成[14]。正德年間,佛朗機(今葡萄牙)人滋擾屯門地區,曾於大嶼山的大澳建立據點。正德十六年(1521年)爆發的屯門海戰,才使佛朗機人撤出大嶼山。至嘉靖年間,福建巡撫譚綸、總兵戚繼光奏請設置水師城寨,此後廣東設置了六個水寨,其中廣州地區的為南頭寨,亦設在大澳一帶位置。明朝在香港地區設防的目的,主要是為了防禦南中國海一帶的海盜、日本來的「倭寇」,以及後來的葡萄牙和荷蘭的侵略者」[16]。

清朝初年,當時清政府為對付明朝遺臣鄭成功在台灣的鄭氏王朝推出遷海令,遂於康熙元年(1662年)下令從山東省至廣東省沿海的所有居民內遷50里。及至康熙八年(1669年),方允許復界。此段期間,大嶼山住民銳減,後來遷回之村落包括石壁、大澳、螺杯澳、東西涌、梅窩。及至嘉慶時期,塘福、二澳、沙螺灣亦增添村落。清政府為防禦海盜及洋人的侵犯,在分流、石獅山、東涌建造炮台。

及至清光緒廿四年(1898年)6月9日,英國政府與清政府在北京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將新界以及囊括大嶼山在內的233個島嶼租予英國,為期99年。自此之後,大嶼山的炮台被荒廢,而英國則在大澳設置大澳警署,方便管治。

[編輯] 抗日戰爭時期二次大戰時期,日軍於1941年開始進攻香港。1940年9月,新界原居民子弟在中國共產黨屬下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原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領導下組成了東江縱隊港九大隊,組織起反抗日軍侵華的力量。及至後來香港政府向日軍投降,香港淪陷,港九大隊仍持續與日軍進行?游擊戰。1942年4月,港九大隊隊員加強了對大嶼山的控制,強化與澳門和廣州的通信。

近代發展
大嶼山及赤?角填海範圍1990年代前,香港政府一直未有在大嶼山有大型發展。1989年,時任香港總督?奕信發表《香港機場核心計劃》,決定在赤?角發展新機場。大嶼山西北的東涌發展為北大嶼山新市鎮,並且以機場快?、東涌?及青嶼幹線與島外的陸上交通連接,開始於大嶼山大興土木。

2012年,大嶼山經濟發展聯盟認為大嶼山應該發展為粵、港融合的都會,並且期盼候任行政長官梁振英按照其選舉承諾,重新佈局大嶼山的功能,增設大嶼山管理局〈英文:Lantau Authority〉落實大嶼山的發展。梁振英表示大嶼山可以隨?港珠澳大橋的落成,發展成為橋頭經濟,但是必須先改善交通道路網絡[17]。

[編輯] 地理及生態大嶼山總面積達146.75平方公里,是香港最大的島嶼,位處香港西南面,在珠江三角洲口。大嶼山上香港第二及第三高的山嶺,分別是鳳凰山(934米)及大東山(869米)。大嶼山的主要海灣有東涌灣、陰澳灣、大白灣、銀礦灣、貝澳灣、芝麻灣、水口灣、分流東灣和分流西灣。

地質方面,大嶼山的岩石以火成岩為主,大嶼山東部有很多花崗岩。石英二長岩則見於大嶼山南部的塘福、梅窩、貝澳等地。[18]

大部分香港有記錄的物種類都在大嶼山,包括:70%的兩棲類及爬蟲類、60%的蜻蜓、55%的蝴蝶及超過50%的淡水魚類。好像大嶼山以北海域則是中華白海豚經常出沒的地方,[19]但是卻面對機場所帶來的種種威脅,如污水處理、生境地喪失、航行船隻增加。[20]大嶼山的西南部則是黃斑弄蝶過冬的勝地。[21]

大嶼山境內有很多不同種類的植物,譬如香港細辛[22]、石梓[23]、毛葉杜鵑[24]、藤石松、二形卷柏、綠毛卷柏、細葉卷柏、疏葉卷柏、狹葉紫萁、粵紫萁、華南紫萁、中華裏白、露蕨、小果露蕨、長柄露蕨、刺桫欏、日本金粉蕨、鞭葉鐵線蕨、鐮葉鐵角蕨、鐮羽貫?、陰石蕨等等。[25]當中的香港細辛、大嶼八角(Illicium angustisepalum)、嶺南槭(Acer tutcheri)更是首次在大嶼山發現。[26][27]

1978年,香港政府設立北大嶼郊野公園及南大嶼郊野公園。2008年,更增加了北大嶼郊野公園(擴建部份)。現時大嶼山的郊野公園合共面積10,200公頃,約佔島嶼總面積的69%。

[編輯] 主要地方和景點在東涌尚未發成新市鎮時,大嶼山人口主要集中在東南面的梅窩和愉景灣一帶,由於該處接近郊野,比市區較寧靜,故及引了一些崇尚環保或熱愛大自然的人士遷到大嶼山,特別是來自歐美的外藉人士。 此外,大嶼山有很多旅遊景點,一些是自然郊野風景如鳳凰山觀日、大東山及二東山;有一些則是漁村小鎮,譬如梅窩(銀礦灣)、貝澳、長沙、塘福、大澳水鄉;還有一些是宗教的重要地方,如天壇大佛及寶蓮禪寺。回歸後,香港政府為了進一步發展旅遊業,促成了昂坪360及香港迪士尼樂園度假區的興建。

[編輯] 東涌主條目:東涌和北大嶼山新市鎮

東涌新市鎮全景東涌位於中國珠江三角洲的出口,屬於大嶼山北部地區。自宋朝起已有人居住,以捕魚及務農為生。嘉慶年間曾修建汛房及炮台。因應香港機場核心計劃,整個北大嶼山將得到重大發展,因此自1994年起規劃發展後,決定以東涌為核心,並與鄰近的大蠔區及沿岸所得的填海土地結合,發展為香港第9個新市鎮──北大嶼山新市鎮。到2011年為止約有10.8萬人在這個新市鎮內居住。香港政府正計劃在東涌東、西兩面填海160公頃,開拓一個可容納約10萬人口的新市鎮擴展區,使東涌人口增至22萬[28]。

[編輯] 梅窩主條目:梅窩
梅窩,古稱梅蔚,位於香港新界大嶼山的東南部,地區行政上屬於離島區。當地環境優美,為香港的一個郊遊度假的好去處。梅窩附近的銀礦灣亦吸引了不少遊人。梅窩的?理園更是團契活動的好去處。根據2004年年發表的施政報告,香港特區政府於2004年2月成立的大嶼山發展專責小組,提出了名為大嶼山發展概念計劃,經過同年11月至翌年2月的公眾諮詢後,計劃已於2006年10月交離島區議會討論。計劃其中一個建議為翻新梅窩,包括修建海濱長廊、翻新墟市、改建梅窩市鎮廣場及建露天茶座等。

[編輯] 大白灣(愉景灣)主條目:愉景灣

愉景灣各屋苑位置簡圖(點選 這裏 放大觀看)愉景灣是位於香港新界大嶼山東北部的一個海岸地區,屬離島區。愉景灣亦可指其鄰近的一個海灣。該海灣的正名為大白灣,可細分為二白灣、三白灣和四白灣。是個低密度住宅發展區。現在有1萬4千多人居住在愉景灣,來自30多個國家,以外籍居民佔多。愉景灣的基礎建設差不多全由地產發展商發展和管理,包括道路、社區設施、水電、燃料等。政府的設施只有消防局、郵局和一家公立學校。

[編輯] 大澳主條目:大澳
大澳位於香港新界大嶼山西部,是香港現存最著名的漁村,村落部分位處大澳島上。大澳的水鄉風情獨特,故有「香港威尼斯」之譽。[29]由於大澳面對珠江河口,盛產黃花魚、鰽白、鮫魚和倉魚,所以自宋朝以來聚居了不少漁民及製鹽工人。[30]漁民所居住的高架屋──棚屋、所製作的鹹魚、蝦醬和魚肚都是遠近馳名。[29]

[編輯] 竹篙灣[編輯] 香港迪士尼樂園度假區主條目:竹篙灣和香港迪士尼樂園度假區

從高處眺望竹篙灣竹篙灣是荃灣區西南面的一個島。但有小部分是離島區的。為興建香港迪士尼樂園度假區而進行的竹篙灣填海工程第一期, 2000年,為了興建香港迪士尼樂園,落實了竹篙灣的填海工程。此外,香港政府於1990年代曾規劃現已成為香港迪士尼樂園度假區的用地作港口發展用途,包括興建第10至13號貨櫃碼頭、內河貨運碼頭及港口支援設施。但隨?第九號貨櫃碼頭的啟用,香港的港口發展需求減慢,政府逐於1990年代末重新考慮大嶼山東北部的發展。由於該區發展受到航道、飛機噪音、環境保育等因素的限制,加上該區自然環境與遠離現有住宅發展區的特質,香港特區政府於1998年的研究認為該區具備發展為旅遊及康樂用途的條件。

[編輯] 昂坪主條目:昂坪、昂坪360、心經簡林和天壇大佛
[編輯] 昂坪360昂坪360是香港一條纜車路線,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纜車系統,亦是香港繼柏架山吊車和香港海洋公園的登山纜車後第三個纜車系統,於2006年9月18日正式通車。由港鐵公司管理,連接大嶼山東涌及昂坪。此項目與昂坪市集合共成為「身心啟迪之旅」。

[編輯] 心經簡林心經簡林是全球最大戶外的木刻佛經群,於2005年5月5日落成,並於5月20日由當時的署理行政長官曾蔭權揭幕。簡林內37根花梨木柱上刻有268字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編輯] 天壇大佛天壇大佛是一座位於寶蓮寺前木魚峰上的佛像。由中國航天科技部設計和製作,佛像坐在268級的石階上,由202塊銅片組成(佛身160塊、蓮花36塊、雲頭6塊),高26.4米,是世界上最大的戶外青銅座佛。天壇大佛於1990年動工,1993年12月29日(農曆11月17日)佛家阿彌陀誕辰日開光。

[編輯] 交通大嶼山的交通主要分為島內及島外服務,由於赤?角的香港國際機場的興建,大嶼山於1992年開始大規模發展,由以前偏遠的離島,變成近在咫尺的新市鎮。

[編輯] 1992年前的大嶼山交通[編輯] 島內路線由於大嶼山當時仍屬郊區,主要人口聚居於愉景灣、梅窩及大澳,而主要旅遊點亦包括位於昂坪的寶蓮寺、大嶼山南的長沙、水口及貝澳,除愉景灣的愉景灣交通服務有限公司提供區內交通服務外,當時居民及遊客均使用新大嶼山巴士公司及大嶼山的士的島內交通服務。其實在1973年之前,大嶼山原有大嶼山巴士公司、聯德巴士公司、大澳巴士公司及昂平巴士公司數間公司互相競爭,由於出現惡性競爭致巴士公司紛紛出現虧損,後來政府出手干預,最終所有巴士公司合併成新大嶼山巴士(1973)有限公司。[13]

整個大嶼山的道路網有別於市區,屬於鄉郊型設計,提供低流量的交通需求,因此運輸署將整個大嶼山的道路列為封閉路段,只允許大嶼山居民及公司使用車輛。

當時主要公路包括愉景灣道、嶼南道(前稱大嶼山公路)、東涌道、?山道及大澳道,由於並沒有連外道路往來市區,島內的交通補給及支援服務(例如車用燃油、汽車維修、驗車服務、運送汽車等)均由市區透過香港小輪汽車渡海小輪運送,一般的汽車上岸包括位於銀運路的梅窩汽車渡輪碼頭、遊艇徑的愉景灣汽車渡輪碼頭及大澳道的大澳碼頭。

在公共交通網絡方面,由於島內人口分佈不集中,以及人口流量不高,每日的交通流量比較低,各巴士線的班次亦相對較稀疏(只有固定開出的班次)。而且由於嶼南道是唯一一條從當時整個大嶼山的樞紐-梅窩通往其他地區的道路,多條巴士路線難免出現完全重疊的情況。當時主要的交通流量為:

大嶼山各區的巴士路線
1(梅窩碼頭-大澳)
2(梅窩碼頭-昂坪)
3(梅窩碼頭-東涌)
4(梅窩碼頭-塘福)
5(梅窩碼頭-石壁)
6(東涌-大澳)(只於上課日提供服務)
7(梅窩碼頭-貝澳)
由於假日前往大嶼山旅遊的遊客比平日高出數倍,是巴士公司不可錯過的賺錢機會,故大嶼山巴士有別於當時的市區巴士(即九巴及中巴),大嶼山巴士設有平日收費(適用於逢星期一至六但不包括公眾假期)及假日收費(適用於星期日及公眾假期,較平日收費高),並非每天劃一收費。

愉景灣的巴士路線
由於愉景灣屬於完全獨立的大型住宅區,故各條巴士路線皆為接駁區內住宅區至愉景灣碼頭,亦設有數條供住客前往購物的「購物專線」。

[編輯] 對外路線在島外路線方面,當時完全依靠香港小輪(而香港小輪專營權已經轉讓予新世界第一渡輪)、愉景灣渡輪及各合法街渡往來市區及郊區,包括:

香港小輪

中環往來梅窩(當時民眾主要乘搭此渡輪前往大嶼山旅遊,而大嶼山居民基本上是完全依賴它出入大嶼山)
尖沙咀往來梅窩(假日班次)
中環往來大澳(經屯門、沙螺灣)
橫水渡航線(長洲-芝麻灣-梅窩-坪洲)
愉景灣渡輪

中環往來愉景灣(愉景廣場碼頭)
街渡

梅窩往來愉景灣(公眾碼頭)
坪洲(經神樂院)往來愉景灣(公眾碼頭)
[編輯] 1992年後的大嶼山交通隨?時任港督?奕信所規劃的玫瑰園計劃,使到大嶼山區由一個大型離島,變成有對外連接的新市鎮。

主條目:香港國際機場
當時,香港政府投入大量的資源,興建一條來往市區及大嶼山的道路網及鐵路網,並於島內交通作出改善工程,包括:

對外連接道路
北大嶼山公路
汲水門大橋
馬灣高架道路
青馬大橋
青衣西北交匯處(出入口往來屯門、元朗、葵青及荃灣區)
長青隧道
青葵公路(出入口往來東九龍區及貨櫃碼頭區)
西九龍公路(出入口往來西九龍區)
西區海底隧道(出入口往來港島區)
對外連接鐵路

機場快?列車
港鐵東涌?
港鐵機場快?
對內連接道路
機場路
赤?角南路
東涌道改善工程
[編輯] 對外連接道路在青馬大橋至大嶼山收費廣場之間的大橋,屬全球最長的行車鐵路雙用懸索吊橋,上層屬六線行車的快速公路,下層屬雙線行車的普通公路,及供地鐵專屬路軌。一般來說,假設在天氣不穩定或上層發生嚴重塞車時,下層通道便會開放予緊急車輛使用。

再者,鐵路部份由當時的地鐵(現稱港鐵)投得營運權,興建東涌?及機場快?,當時的營運路線圖如下:

1997年5月22日,往來大嶼山可使用陸路交通,城巴及龍運巴士提供由市區或新界往來大嶼山北的公共交通服務,而市區的士更首次於大嶼山北出現,大大改善往來大嶼山交通之不便問題。

當時政府亦為屯門的居民往來機場提供方便,由機場航運服務有限公司提供定期航班,往來屯門碼頭及赤?角碼頭(即現時海天碼頭舊址)。

1998年6月22日,東涌?正式營運,為配合赤?角機場啟用,機場快?在7月6日開始營運。

在7月6日當天,城巴機場快?、龍運巴士A線及市區的士可以於赤?角行走,而新界的士的營業範圍更擴展到赤?角機場客運大樓。

因應位於大嶼山東北的竹篙灣填海區興建香港迪士尼樂園度假區的興建及營運和愉景灣人口不斷增加,於2005年,位於大嶼山的第二及第三個地鐵站正式啟用,位於陰澳的欣澳站在6月1日啟用,位於竹篙灣的迪士尼站亦於8月1日啟用。與此同時,三家巴士公司城巴、九巴及龍運巴士均亦設立「R」線往來迪士尼樂園與市區及新界。同時,為方便海外及中國內地遊客前往主題樂園,運輸署更批准所有的士往來樂園,而新界的士更首次合法地在大嶼山營業(之前只允許路過北大嶼山公路往來赤?角機場),而香港興業亦開辦往來欣澳鐵路站至愉景灣之第二條接駁港鐵巴士路線。




No.
複本條碼
部門
位置
索書號
狀態
到期日
1
C011009
Library
Library
992.9338 4212
可出借
--
共1條紀錄 , 當前 1 / 1 頁:個上一頁下一頁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