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選單
返回資源
你不可不知的心理學 / 唐全騰 著
其他書名
你不可不知的心理學
文獻類型BOOK
語言Chinese
分類號170 26
出版心理, 2007
主題心理學.
ISBN978-986-191-059-8

註釋

孟子說了一個「揠苗助長」的故事,大意是:一個農夫希望他的農作長得快一些,突發奇想地要幫助每一棵稻苗「長高」一些,在辛苦地把所有的秧苗都拔高後,他心滿意足地回家告訴家人自己很聰明地幫助秧苗長大,兒子聽完後趕快跑到田裡一看,秧苗卻全都死了。這個農夫蓄意想毀了自己的農作嗎?當然不是;這個農夫做事不夠認真嗎?也不是(他不是「辛苦地」把苗都拉高了嗎?)但是農作物全死了卻是不爭的事實。
  我願意相信,每一個人都想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學生想認真求學,老師想盡力幫助學生學習,家長永遠想給孩子最好的,校長、主任也絕對希望學校的績效能夠蒸蒸日上,推動教改的專家學者們更是希望能建立一個完善的教育制度。問題是,我們如何能夠確定我們正在做「對」的事情呢?直覺上,我們都以為我們是對的,心理學卻告訴我們:人們的想法往往埋藏著許多的盲點。看了這本書,相信你會很有機會挑戰你的直覺。

作/譯者簡介 :

本書目錄 : 【學 習】
1.從眾(conformity)
2.單純曝光效果(mere exposure effect)
3.模仿(modeling)
4.跛足策略(self-handicapping)
5.過度辯證效應(over justification effect)
6.戀愛基模(love schema)
7.習得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
【關 係】
8.睡眠效果(sleeper effect)
9.破窗效應(Broken Window Effect)
10.連結與強化(linking vs. reinforcement)
11.懲罰之前(before punishment)
12.旁觀者效應(bystander effect)
13.消弱突現(extinction burst)
14.自我實現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
【決 定】
15.正義世界假說(a just world)
16.自我評價維護理論(self-evaluation maintenance theory, SEM)
17.自我中心偏誤(egocentric bias)
18.基本歸因謬誤(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
19.印象的初始訊息(primacy effect)
20.虛假的一致(false consensus)
21.服從(obedience)
22.認知失調理論(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
23.團體迷思(group thinking)


          野人獻曝
  該怎麼說「我又寫了一本書」這個現象呢?我相信一定會跌破所有教過我的老師的眼鏡。從小到大,我就不是一個會寫作文的學生,更有甚者,作文的分數一向是負責把我的總分往下拉的關鍵;還好,我並沒有因為作文分數低,就相信我沒有能力用文字來表達我的想法。不僅是我這個「不會寫作文」的人居然寫了二本書,連一個化學系畢業的學生居然去寫心理學的書這個舉動,應該也會讓許多認識我的人吃驚(連我自己也很訝異),只好暗自感嘆人生的命運真是玄妙而不可測。
  說是一本談心理學的書,其實不過只是皮毛而已。教書這麼多年,心中累積了無數的疑問,當然不會是自然科學那種一翻二瞪眼的問題,而是人際交往互動的時候,總是會不明不白地達成的「非預期效果」。意外地接觸到心理學的知識,就好像牛頓初次見到陽光由三稜鏡折射而出,投映在牆上的彩虹一般,我心中的許多疑問終於可以得到初步的解答。只可惜我沒有牛頓的才情,沒有辦法從寢室裡意外出現的彩虹,發展出一整套完整的光學理論;不過我倒是很樂意,用我「差勁的作文能力」來表達我所曾經有過的疑問。
  其實問題被解決也就算了,寫這本書有一個很重要的動機。舉例說吧,書裡面介紹了「習得無助」,當老師的人一定都學過教育心理學,也一定都知道行為主義是什麼。或許當老師久了,漸漸地也就忘了它的內容,然而就算是剛畢業的老師,可以很清楚地寫下答案:「習得無助是指個體長期處在一個焦慮而自覺無法逃脫的環境時,久而久之產生的一種消極心態。」BINGO,答對了!但是這個老師真的能夠想像什麼是「習得無助」嗎?這個老師看到學生的表現時,他可以判斷學生是不是已經產生「習得無助」的行為了嗎?
  教書一段時間之後再回去讀書,帶給我很深刻的體認,因為我終於能瞭解以前讀的書在說些什麼?或許這是因為教育這門學門必須在真正面對學生之後才能有所感受吧。大學時讀了不少教育學分,當時我可以考八、九十分,但是卻不能真正瞭解它在講什麼?到底有什麼用?這好像是我們國內教育的一大缺憾,我們的學生並不能有效地把所學到的知識應用在日常生活之中。或許是學習時缺乏經驗去體會理論的真正意義;也可能是日後工作環境壓力太大,忙得讓自己忘了可以應用所學來幫助解決現在的問題(如果還記得學過的知識的話);還有一些根本就直接把理想和現實做切割,認為知識只是「理想狀況」,根本無法應用於「現實情況」。上述幾種情況其實都滿令人遺憾的。
  我的另一個動機是想做「翻譯」的工作。專家之所以成為專家,是因為他們花了很長的時間浸淫在自己的專業領域之內,只是當他們在那樣子學術的領域浸淫過久之後,他們的表達方式,也在某種程度下被限制在某一種特殊的型態,而這樣的型態卻讓一般人變得難以親近。這一點實在令人感到可惜,專家們花了這麼多的時間來做研究,卻因為「門檻」而讓一般民眾無法受惠,豈不令人扼腕。書裡的寫作方式僅為介紹性質,並沒有打算做很嚴謹的科學論述來證明,目的是希望讀者能很輕鬆地閱讀,若是因此而發生興趣,或許讀者可以做進一步地瞭解。
  我的職業是國中老師,選擇校園裡發生的事情來做例子是最方便不過的了。這裡還有一點點「陽謀」,希望讀者藉著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可以或多或少地看到學校裡都發生了些什麼事。大家都說現在老師不好當,老師們的憂鬱指數長期持續攀升之中,但是老師們到底在憂鬱什麼呢?是不是老師們都不夠知足?或只是抗壓性太低?教改應該是失敗了吧,但是教改到底失敗在哪裡?現在的校園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一直以來,校園是一個非常封閉的場所,家長想要關心孩子在校的情形、督學想要瞭解各校辦學的情形、有心人士想要解決升學壓力的問題,但是大家都未必清楚瞭解校園裡發生了什麼事。連發生什麼事都不知道,當然更不用說解決問題的方法了。有一個殺人、搶劫的少年犯被送到法庭之中,法官大人想藉機開導一下當事人,苦口婆心地說了好長一番道理,只是犯人一點反應都沒有。法官急了,問:「你到底聽懂了沒有?」犯人淡淡地回了一個字:「幹」,氣得法官幾乎沒有衝下來打人,只是犯人接下來又說:「你不過聽了我的一個『幹』就氣成這樣,要知道我從小到大的生存環境都是在打罵之下渡過,你連想像都無法想像,憑什麼要來對我說道理呢?」
  我很不客氣地想邀請教育部的官員,或是一些教育的專家學者們,是不是願意到國中校園裡代課個一、二週(記得不要暴露身份)?或許就能更有效地制定教育政策,也更能看清教改失敗的真正原因。此外,我並沒有能力把全國校園裡發生的所有事詳細地攤在讀者面前(恐怕每個學校都有很不一樣的問題),頂多是以井窺天吧,希望能至少提供一點貢獻。
  其實,不管教育是怎麼一回事?最後還不是要靠「人」來把它實現,教育問題其實就是人的問題,要解決教育的問題,當然要從「人」的角度切入,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海德(Heider)曾經提出一套所謂「素樸心理學」(Na?ve Psychology)的說法,認為一般人都相信每一個人的所作所為必有原因。因此,當他們觀察到某個行為發生的時候,都會試著去解釋、瞭解這個行為背後的原因。這些人並不一定曾經受過科學的訓練,這些人也不一定會把自己心中的想法說出來與他人分享,這些人當然不會有時間好好地調查事件發生的來龍去脈,這些人恐怕也不會關心事實的真相究竟是如何?但是這些人就是會用一套自己的想法(價值觀),去判斷他人以及自己的行為。這種判斷通常來自「直覺」,結果不幸地,真相往往因此被掩藏在人性的假象之下。
  我深知要接受、理解一個理論的門檻很高,所以在本書裡,幾乎每一篇都先舉一個實例,或是說一段故事,希望能幫助讀者克服「知識恐懼症」。我是一個沒有什麼想像力的老師,所以書裡面的例子都是我看到或聽到的實例,有些讀者可能會被裡面的例子「嚇到」,但是請相信我,我真的已經很「委婉」地敘述校園裡的情形了。故事裡的校園,大多數仍然有能力分班的問題,請不要誤會我在危言聳聽。我大膽地說:只要大家對分數的迷思不去,對明星學校的幻想不除,能力分班的現象就不會死,它只會以各種形式存在於各級學校之中。
  雖然如此,我卻想請讀者不要去深究故事的真實性,因為我並不想去批判故事裡的人物,只是借用這樣的例子來做說明罷了。我也希望讀者們不要被我的故事所限制住,因為我是老師,用學校的事情來舉例對我來說是再方便不過的了,但是書裡面所介紹的理論可不是只能應用在教育現場,我相信有人的地方,就一定會出現許多和人有關的問題,希望這本書也能對「非教師」有幫助。
  讓我這個化學系畢業的學生來寫這樣的一本書,其實自己也感到心虛,就當我是「野人獻曝」吧,我希望大家能從對心理學知識的瞭解,進而避免掉一些人性的盲點。
  最後,如果您是老師的話,請容我建議您把大學或是修教育學程時所學過的教育專業知識再拿出來複習,相信會有更深刻的體會。大家都說要提高老師的專業地位,但是老師的專業地位在哪裡呢?國文、英文、數學、理化等學科的知識嗎?我認為這些東西絕大多數的家長在以前都學過,不應該被稱為我們的專業知識。我覺得這幾年教師的社會地位會逐年下降是有道理的,因為我們總是把教育專業擺在分數追逐的後面,而提高學生成績這回事,似乎補習班總是做的比學校好(它們本來就是為了這個目的而產生的行業)。如果學校還一直在鑽「分數追逐」的死胡同,老師們也就只好繼續憂鬱下去了。


No.
複本條碼
部門
位置
索書號
狀態
到期日
1
C010814
Library
Library
170 26
可出借
--
共1條紀錄 , 當前 1 / 1 頁:個上一頁下一頁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