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選單
返回資源
一個作家眼中的亞洲
其他書名
一個作家眼中的亞洲
文獻類型BOOK
語言Chinese
分類號719 4421
出版洪波, 香港, 2008
主題亞洲 -- 遊記.
ISBN978-962-671-434-8

註釋

亞洲(字源古希臘語:Ασ?α;拉丁語:Asia),曾譯作「亞細亞洲」和「亞西亞洲」,是七大洲中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一個洲。其覆蓋地球總面積的8.6%(或者總陸地面積的29.4%)。人口總數約為40億,佔世界總人口約66.67%。
亞洲絕大部分土地位於東半球和北半球。亞洲與非洲的分界線為蘇伊士運河。蘇伊士運河以東為亞洲。亞洲與歐洲的分界線為烏拉爾山脈、高加索山脈、裏海和黑海。烏拉爾山脈以東及高加索山脈、裏海和黑海以南為亞洲。大陸東至白令海峽的傑日尼奧夫角(西經169度40分,北緯60度5分),南至丹絨比亞(東經103度31分,北緯1度16分),西至巴巴角(東經26度3分,北緯39度27分),北至切柳斯金角(東經104度18分,北緯77度43分),最高峰為聖母峰。跨越經緯度十分廣,東西時差達11小時。西部與歐洲相連,形成地球上最大的陸塊歐亞大陸。
亞洲東面是太平洋、北面是北冰洋,南面則瀕臨印度洋,西面以烏拉山脈、烏拉河、裏海、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及愛琴海與歐洲分界,西南面隔亞丁灣、曼德海峽、紅海與非洲相鄰,東北面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
亞細亞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名稱,希臘人稱呼他們的東方(一說為太陽升起的地方)為亞細亞,可能是來源於亞述人的名稱,亞述一詞在亞述的語言中也代表東方,原來只指希臘東方的小亞細亞半島,後來擴展到包括所有東方地區。
歷史
亞洲的歷史和文化都較為悠久。人類文明的五大發源地中的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和黃河文明都位於亞洲,其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尼羅河流域文明、愛琴文明以及黃河文明之間都有?經濟文化的交流。亞洲的經濟和文化水平曾經在世界上長期居於絕對領先地位,中國的四大發明、古印度人發現包括「0」在內的阿拉伯數字等許多科學上的發明創造,都為世界文明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古代
在遠古時代,歐洲、北非的許多種族都發源於亞洲中部的草原地帶的黑海北岸平原-裏海沿岸平原之間的地帶和西部的阿拉伯半島,在漫長的歷史遷徙過程之中,一部分向西進入歐洲,一部分向東遷入西亞和印度,形成範圍廣大的印歐語系各種族;另一部分向南遷徙到北非、西亞,進入埃及,和當地人融合成閃-含語系各種族。
在上古時代,東方中國的商、周王朝和西方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亞述帝國(前934-前605年)、吠陀時代的古印度十六雄國和難陀王朝(前424-前322年)、大伊朗地區的米底王國(前678-前553年)和波斯(前553-前334年)都發展成為疆域遼闊、人口眾多的君主制國家。波斯一直在干涉歐洲巴爾幹半島的希臘城邦的事務,後來被巴爾幹半島的由腓力二世在前356年開創的馬其頓王國(前356-前312年)的腓力二世之子和繼任者亞歷山大大帝的大軍肢解,馬其頓軍隊一直入侵到印度,建立亞歷山大帝國。亞歷山大大帝撤走印度之後,當地人民揭竿而起,建立了孔雀王朝(前322-前187年);中國也在走向統一擴張的道路,歷經春秋戰國之後,秦始皇在任期內滅掉六國之後完成了中國的統一,也使得周圍君主制小國家或部落開始瞭解秦王朝。
當西方古羅馬崛起時,東方的中國漢朝也是一個強大的國家,古羅馬在完成了對意大利半島的諸部落的征服之後進而逐漸打敗強勁對手高盧人、迦太基王國、馬其頓王國、托勒密王朝、塞琉古王國、利西馬科斯王國、本都王國等之後的二百年時間內把領土擴張到北非地中海沿岸和累范特,不列顛島南部和西歐、伊比利亞半島、和多瑙河以南的東南歐,一度包括在多瑙河下游平原的達西亞、小亞細亞半島,甚至一度佔據西亞的美索不達米亞;馬其頓帝國瓦解之後陸續興起的安提柯一世王國、利西馬科斯王國控制了小亞細亞、塞琉古帝國和游牧部落聯盟大益的成員-帕尼人的酋長阿爾沙克一世在前238年佔領帕提亞並接受帕提亞語之後創建的阿爾沙克王朝(前238-224年)在其君主米特里達梯一世(前177-前138年)時代完全控制了西道今敘利亞境內幼發拉底河的包括美索不達米亞和東道烏滸河的西亞和錫爾河與烏滸河之間的中亞河中地區;東方和西方經濟和文化的交流逐漸暢順和強化,絲綢之路由中國洛陽、長安經過河西走廊諸城市、中亞天山山脈和崑崙山脈之間的塔里木盆地的邊緣山麓草原的綠洲地帶和錫爾河與烏滸河之間的中亞河中地區的適宜耕作的耕地地帶和綠洲地帶並經過大伊朗和中東,遠達印度次大陸、泰西封、巴比倫、塞琉西亞、安條克、羅馬、迦太基、亞歷山大港。在兩漢時期,漠北的匈奴汗國(前209-158年)在與漢朝的戰爭中最終戰敗,漢朝控制了中亞的塔里木盆地之後,一部分北匈奴人於158年遷徙到錫爾河與烏滸河之間的中亞河中地區的錫爾河以北的圖蘭大草原並在這裡聚合了諸部落之和並在372年越過烏拉爾河以西侵入歐洲,相繼打敗了阿蘭人和德涅斯特河-頓河河道之間的君主制國家東哥德王國之後來到了多瑙河下游平原,這些在西羅馬帝國眼中被視為「野蠻人」的部族,在遷入歐洲後,加速西羅馬帝國滅亡。一部分在之後陸續南下中亞的錫爾河與烏滸河之間的中亞河中地區,被稱之為厭噠人的白匈奴(424-557年,也有說法這個白匈奴是大月氏王寄多羅的後裔),對當時的中古波斯地區的薩珊王朝(224-651年)東部邊疆造成嚴重破壞,一部分在頭羅曼和米西拉古拉的帶領下南下消滅了當時貴霜帝國的殘餘,並對同樣是發源於摩羯陀的印度的笈多王朝(280/320-550年)造成嚴重破壞,但是最終米西拉古拉的軍隊還是在534年被摩臘婆和笈多王朝聯軍打敗而消弭,一小部分在46年內遷中國并州刺史部的朔方郡、五原郡、雲中郡、定襄郡、雁門郡、上黨郡、西河郡、上郡、北地郡、安定郡、代郡等,在西晉八王之亂後滅亡了西晉並導致了五胡十六國出現和中國南北對立二百八十餘年。
在拓跋鮮卑人佔據北中國,建立北魏之後,柔然在5世紀初年興起,並建立柔然汗國(400-546/552年),悅般人興起建立白匈奴汗國,對當時亞洲的政局造成重大影響。甚至柔然汗國滅亡之後,柔然的一支阿瓦爾人(也有疑問阿瓦爾人是是北高加索種族)還影響了東羅馬帝國和西歐的法蘭克王國。
620年代,在西亞的阿拉伯半島的麥加和麥地那興起了穆罕默德的伊斯蘭教和伊斯蘭哈里發王國,逐漸征服並佔領了波斯地區的薩珊王朝(224-651年)和佔領了東羅馬帝國在西亞的累范特和和北非的大片領土,伊斯蘭倭馬亞哈里發王國時代席捲了西亞、中亞、北非和伊比利亞半島,兵鋒直指法蘭克王國丕平王朝的阿基坦高盧南部,甚至一度佔領印度河平原。在東亞強大的隋唐王朝的疆域也一度擴張到了中亞和漠北,並深深影響朝鮮半島、日本和安南,兩者都在逐漸成為的新興君主制國家。而在8世紀中葉至11世紀,南亞的發源於摩羯陀的印度波羅王朝是作為最後一個以佛教為國教的印度王朝;而南印的朱羅王朝逐漸達到的鼎盛,並一度佔有蘇門答臘島和馬來半島。
漠北的突厥汗國(546/552-583年)、東突厥汗國(583-630年)和西突厥汗國(583-658年)的興起在6世紀-7世紀時在亞洲政局造成不小的影響,後隨?隋唐王朝的崛起和伊斯蘭哈里發王國的崛起而消亡;唐朝因安史之亂而走下坡路之後,周邊漠北的回鶻汗國(744-840年)和青藏高原的吐蕃(580-877年)日漸興盛,對當時東亞政局造成很大影響;唐朝在875-884年的王仙芝+黃巢之亂後名存實亡,最終在907年完全滅亡,契丹人建立的遼朝(大契丹國)對當時東亞政局造成很大影響。 在9世紀-12世紀,原先統治中西亞的伊斯蘭阿拔斯哈里發在馬蒙之後走向衰落;大伊朗地區的塔希爾王朝(821-873年)、薩法爾王朝(861-900/1003年)、阿拉菲德王朝、齊亞爾王朝、白益王朝(934-1055年)、薩曼王朝(819-999年)、伽色尼王朝(962-1186年)、古爾王朝(1148-1215年)、塞爾柱帝國(1037-1194年)、花剌子模沙朝(1194-1220年)相繼佔據了中亞、西亞、南亞廣大的地域,強化了這些地方的進一步伊斯蘭化,並使得經濟文化科技更加興盛,絲綢之路更為暢通。960年,軍人出生的趙匡胤建立的北宋在前兩代帝王治下結束了嚴重分裂一百年的中國,之後的發展使得古代中國的經濟文化科技達到一個新的高峰。1114年,由完顏阿骨打建立的金朝於金太宗時期(1123-1135年)相繼滅亡了遼朝和北宋。宋金安定時期,經濟文化得到恢復。不過在1206年,伴隨?蒙古帝國的興起與快速擴張,征服了中亞、東亞、西亞、東歐的廣大地區,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亦有無數古代文明受到毀滅,整個亞洲的主流文明整體性走向衰落。同時在1206年,統治?印度的伊斯蘭德里蘇丹國建立,並在卡爾吉王朝和圖格魯克王朝興盛時代逐步把疆域拓展到德干高原以南的印度次大陸,使得印度伊斯蘭化。蒙古帝國在13世紀下半葉分裂為元朝和四大汗國,14世紀明朝建立後,北元在1388年的捕魚兒海之戰中敗給了明軍導致北元君主脫古思帖木兒被也速迭兒刺殺,北元裂解為韃靼和瓦剌而爭戰不休。另外,在拔都西征(1235-1241年12月31日/1242年1月30日)把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火藥武器傳入歐洲,也使得歐洲的軍隊的火藥時代到來。而在13世紀末年興起於東南亞的滿者伯夷則成為當時東南亞的海上強權。1369年,帖木兒建立的的帖木兒帝國在1360-1405年的帖木兒征戰期間將疆域擴展到中亞、西亞,乃至南俄和印度河平原的旁遮普、信德和德里。1526年,其後裔巴卑爾越過印度河南下印度次大陸打敗了德里蘇丹國而建立了莫臥兒帝國,這個莫臥兒帝國直到1707年奧朗則布去世後才走向衰落。
1299年,奧斯曼帝國建立,在1308年使羅姆蘇丹國滅亡;1354年派遣軍隊渡過赫勒斯滂海峽進而佔領了色雷斯並使拜占庭帝國成為其附庸,建都於布爾薩,在巴耶濟德一世時代奧斯曼帝國的領土控制了托羅斯山脈山脊以西的小亞細亞半島全部和多瑙河下游平原以南的巴爾幹半島,並1396年的尼科波利斯戰役打敗了最後一次十字軍而威名顯赫、雖然在1402年7月20日的安卡拉戰役敗給帖木兒而導致一度陷入王位繼承戰爭(1402-1412年),但是最終還是重新起死回生並於穆罕默德二世時代的1453年滅亡了拜占庭帝國,佔領了君士坦丁堡並使之成為其首都,奧斯曼帝國之後逐漸佔領了東南歐、中東的累范特、小亞細亞及北非地區,奧斯曼帝國的蘇丹(皇帝)視自己為天下之主,繼承了羅馬帝國與伊斯蘭文化,東西文明在其手中而得以統合。奧斯曼帝國位處東西文明交匯處,並掌握東西文明的陸上交通線達六個世紀之久(1400-1922年)。在其存在其間,不止一次實行伊斯蘭化及現代化改革,使得東西文明的界限日趨模糊。
在東亞,自元朝先後四次短暫實施海禁之後,1370年,明太祖建立的明朝把這一海禁政策發揚光大,雖然明穆宗隆慶年間(1567年-1572年)實行了開海,明朝國力以及東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一度有所恢復,但之後的清朝延續了海禁這一政策,並導致了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萎縮與中國發展的停滯。
不過16至17世紀時因地理大發現,歐洲人紛紛來遠東發展貿易並傳教,直到日本鎖國、1723年雍正禁教之後,東亞才逐漸的封閉起來。在亞洲北方的北亞和東歐,隨?金帳汗國的瓦解,莫斯科大公國興起,之後在伊凡三世時代於1478年佔領了諾夫哥羅德共和國,1480年打敗了金帳汗國(1219-1502年)而擺脫了蒙古人的枷鎖,並在1502年使金帳汗國滅亡。之後的留里克王朝在伊凡四世時代於1547年自稱沙皇並滅掉了蒙古人的喀山和西伯利亞等汗國。羅曼諾夫王朝的沙皇俄國逐漸循陸路擴大疆域,其探索隊於1620年代到了葉尼塞河;1643年到黑龍江流域而與清朝衝突,之後在1689年簽署中俄《尼布楚條約》。之後沙皇俄國於1733年在阿拉斯加成立了俄屬北美總督區,並不斷佔領中亞;這個帝國直到20世紀初期的二月革命才結束。
近現代
18世紀晚期工業革命以後,隨?歐洲資本主義和殖民主義的興起和對原料和市場的需求,紛紛進入亞洲,發掘亞洲的資源,而亞洲地區的積弱,成為列強爭奪的領域,許多國家淪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19世紀末期,日本隨?明治維新的改革成功,使其國勢日盛,成為當時唯一以「列強」身份在國際社會舞台具有地位的亞洲國家。自多次對周邊國家如清帝國(1894-1895年的甲午戰爭)、俄羅斯帝國發動的戰爭(1904-1905年的日俄戰爭)勝利,以及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過後,日本以戰勝國身份託管戰敗國德國在亞洲的殖民地,令日本的勢力範圍遍達西太平洋。亦令其進一步征服中國和全亞洲的野心漸大,日本在1930年代至1940年代軍國主義的薰染下,發動侵華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亦自1941年12月8日日軍偷襲珍珠港開始,在亞洲地區揭開戰幔。日本在1945年8月被美國於廣島和長崎投下兩枚原子彈後投降。
第二次世界大戰過後,共產主義和資本主義的對峙蔓延至亞洲,1947-1949年中華民國國內,中國共產黨在第二次國共內戰中擊敗中國國民黨,武裝奪取了中國大陸的政權,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而中華民國政府遷都至臺北市。中國共產黨及其建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蘇聯在亞洲推動共產主義。東亞地區先後建立多個共產政權,如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越南、老撾等。在1950年代至1970年代,韓戰和越戰(1954-1975年)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陣營在亞洲地區爆發的主要戰爭。
西亞和南亞地區亦各民族亦自第二次世界大戰過後紛紛爭取獨立。最著名的是以「聖雄」甘地帶領的印度獨立革命運動,最終印巴分治,以印度教徒為主的印度和以回教徒為主的巴基斯坦均在1948年獨立。而中東的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建國問題,帶來牽涉到宗教和民族上的嚴重衝突。以色列雖然在1947年獲許在猶太人地區建國,但由於包括「聖城」耶路撒冷被劃入以色列,令周邊回教國家不滿,猶太人和回教徒不和,導致以色列與周邊的回教國家衝突日增,在以色列和敘利亞、約旦和埃及等對抗的三次以阿戰爭中,以色列佔領大片巴勒斯坦地區,並在該區設立殖民地。另外,一向被視為「世界火藥庫」的中東地區,地區戰爭不斷,包括在1980年代伊拉克和伊朗對火的兩伊戰爭、1991年伊拉克對科威特發動的戰爭和2003年美國和伊拉克之間的戰爭,以及針對美國聲稱的頭號恐怖份子領袖賓拉登而在2002年發動推翻塔利班政治集團的阿富汗戰爭等。
1980年代末民主浪潮推翻共產政權,浪潮並由東歐蔓延至亞洲,1989年6月4日在中國大陸發生六四事件,一度為中共構成政治危機。蘇聯在1991年8月尾發生政變,雖然蘇共在一星期內解決,但還是令蘇聯於1991年尾瓦解,在中亞地區多個原蘇聯加盟共和國成為新興獨立國家如哈薩克、土庫曼等。另外,在經過近四分之一世紀印尼武裝佔據的東帝汶,最終於2002年1月1日通過公投獲得獨立,成為亞洲區最新一個獨立的國家。
地理
亞洲地域十分遼闊,北部深入北極圈內,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東、北、南、三面分別瀕臨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邊與歐洲相連,西南與非洲相鄰,東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亞洲總面積約為4,381萬589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一大洲。
地形
從總體上看,亞洲地形有三大特徵:
" 一是地形以高原山地為主,平均海拔高。山地、高原和丘陵約佔總面積的3/4,其中有1/3的地區海拔在1,000米以上。全洲平均海拔約950米,是除南極洲外世界上地勢最高的大洲。
" 二是地面起伏大,高低懸殊。亞洲既有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山脈和山峰,又有世界上著名的平原和窪地。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之稱,平均海拔4,500米;世界上最高的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43米;西西伯利亞平原東西寬1,500千米,南北長2,300千米,大部分地面海拔在100米以上;世界最低的窪地死海,水面又低於地中海海面400米。亞洲不僅陸上起伏極端,且大陸東緣的弧形列島與太平洋的海底部分也同樣表現出起伏極端,列島上的山脈與極深的海溝伴生。亞洲最高峰與鄰近海域最深海溝高低相差約20千米。
" 三是地勢中部高,四周低。全洲大至以帕米爾高原為中心,一系列高大山脈向四方輻射伸延到大陸邊緣。在山地、高原的外側分佈?面積廣大的平原,且多分佈在大陸周圍,主要有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印度河平原、恆河平原、美索不達米亞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等。許多平原土壤肥沃,農業發達,人口密集。
發生於第三紀的造山運動對亞洲地形影響深遠。其中歐亞板塊和太平洋板塊衝撞,將接觸帶上的地殼,推擠成歐亞大陸東側外海的東亞島弧,並使其成為全世界地震火山最多的地區。而歐亞大陸板塊受到印度板塊的推擠,形成整群的新褶曲山地極高聳的青藏高原。主要山脈成東西走向,山地高聳、地形崎嶇,而且連結成串,成為亞洲南北往來的障礙。而山地夾雜高原和盆地,這些地方也是大河的發源地。亞洲北部的西伯利亞為結晶性古老地塊,蘊有豐富金屬礦,地形也相對平坦。其中西亞的地形以高原為主,中間夾?由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所沖積的美索不達米亞。
氣候
亞洲主要特徵是氣候類型複雜多樣、季風氣候典型和大陸性顯著。地跨寒、溫、熱三帶,地形又複雜多樣氣候使得除溫帶海洋性氣候外,世界上的各種氣候在亞洲都有分佈。東亞東南半部是濕潤的溫帶和亞熱帶季風區,東南亞和南亞是濕潤的熱帶季風區,中亞、西亞和東亞內陸為乾旱地區。
亞洲各地氣溫差別顯著。赤道附近的馬來群島,長年如夏,年平均氣溫在26℃左右。而在俄羅斯西伯利亞東部,一年中有7個月的平均氣溫都在0℃以下,更曾在其東北部小鎮奧伊米亞康測到-71℃的低溫記錄,是北半球的寒極。
氣候的顯著差異同時導致了亞洲各處降水量的巨大差異。中亞的沙漠地區年降雨不足100毫米,而在南亞,迎風坡降水量可達3000毫米,最高記錄甚至達到了22860毫米。太平洋中發生的颱風襲擊亞洲東部沿岸也會帶來充沛降雨。
水文
亞洲的大江大河很多,其河網分佈主要有兩大特點:一是河流多發源於中部的高原山地,順?地勢呈放射狀向四周流淌;二是內流區面積廣大,如中部的錫爾河和阿姆河均流入鹹海,其中阿姆河全長2540公里,是亞洲最長的內流河。
多數發源自中部山地的河流都最終注入太平洋、印度洋或北冰洋。其中長4000公里以上的河川有7條,最長的河流是長江,其次是以額爾齊斯河為源的勒拿河。
位於亞洲西部的裏海是世界上最大的湖泊,貝加爾湖則是亞洲最大的淡水湖,也是世界最深、最古的湖泊,湖底最深處位於海平面以下1295米。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黃河、印度河流域都是人類最早的文明發源地。恆河是印度教和佛教的聖河。湄公河是一條重要的國際性河流,流域國家包括中國、緬甸、老撾、泰國、柬埔寨和越南。
自然資源
亞洲的自然資源比較豐富。
亞洲的礦物種類多、儲量大,主要有石油、煤、鐵、錫、鎢、銻、銅、鉛、鋅、錳、鎳、鉬、鎂、鉻、金、銀、岩鹽、硫磺、寶石等。石油、鎂、鐵、錫等的儲量均居各洲首位,其中錫礦儲量更佔世界總儲量60%以上。
亞洲的森林總面積約佔世界森林總面積的13%,俄羅斯亞洲部分、中國的東北、朝鮮的北部,是世界上分佈廣闊的針葉林地區,蓄積量豐富,珍貴用材樹種很多。中國的華南、西南,日本山地的南坡,喜馬拉雅山南坡植物特別豐富,除普通闊葉樹種外,還有棕櫚、蒲葵、杉屬、水杉屬等。東南亞的熱帶森林在世界森林中占重要地位,以恆定、豐富的植物群落?稱。其主要樹種是龍腦香科,還有樹狀蕨綱、銀杏、蘇鐵等「活化石」。
亞洲的水力資源也比較豐富。可開發的水力資源年發電量可達26,000億度,佔世界可開發水力資源量的27%。
主要地理事物
亞洲各地理區的地形差異頗大,山地、高原和丘陵佔75%左右,而平原約為25%。
" 主要山脈:喜馬拉雅山脈、高加索山脈、天山山脈、興都庫什山脈、烏拉山脈、日本阿爾卑斯山脈、長白山脈、安南山脈
" 主要平原:恆河平原、印度河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東西伯利亞高原、中西伯利亞高原、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東北平原 、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圖蘭平原
" 主要盆地:四川盆地、費爾干納盆地、準噶爾盆地、塔里木盆地
" 主要丘陵:江南丘陵
" 主要高原:青藏高原、伊朗高原、德干高原、安那托利亞高原、蒙古高原、帕米爾高原
政治
亞洲國家的政體非常複雜,幾乎包括了現在世界上所有形式的政府結構,也是目前世界熱點地區。
區域合作
區域合作在亞洲正在方興未艾,現在區域合作最有希望的地方是東南亞,東南亞國家聯盟有10成員國:汶萊、柬埔寨、印度尼西亞、老撾、馬來西亞、緬甸、菲律賓、新加坡、泰國和越南。總面積約450萬平方公里,人口約5.12億。還有一個觀察員國:巴布亞新畿內亞。東盟國家開動了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日本、韓國三個東亞國家的對話機制,並已於2010年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目前中華人民共和國已經和泰國先期啟動水果蔬菜零關稅機制。
南亞國家也在加緊準備成立區域合作的組織,巴基斯坦和印度的關係出現緩和跡象。
海灣國家也有設立區域合作的組織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有6個成員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巴林、卡塔爾和阿曼。預定於2010年發行統一貨幣Khaleeji,此貨幣的中央銀行設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但阿曼和阿聯已宣佈不採用這個共同貨幣。
1996年成立的亞歐會議每兩年舉行一次首腦會議和外長會議,加強了亞洲國家和歐盟國家之間的對話機制,目前已經發展到39個成員國,佔世界總人口的49%,成員國的國內生產總值超過全世界的一半以上。
上海合作組織在2001年6月成立,前身是1996年4月26日開始運作的上海五國會晤機制。發展至今,現時有成員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塔吉克和烏茲別克(後期加入)。上海合作組織的主要宗旨是加強中亞地區和中、俄之間的聯繫,發展成員國在政治、經貿、文化、教育、科技、能源、交通、環保等範疇的合作,促進區內和平。
東亞共同體為模仿二戰後歐洲成立的歐共體(現為歐盟)所成立的東亞區聯盟。
熱點地區
目前絕大部分國際關注的熱點也在亞洲:
" 台灣問題、台海現狀。
" 美國推翻伊拉克的侯賽因政權,造成伊拉克經濟迅速改變。
" 美國推翻阿富汗的塔利班政權。
" 以色列和鄰國巴勒斯坦、黎巴嫩、敘利亞之間的民族和軍事衝突。
" 印度和巴基斯坦以及中國之間因為克什米爾問題以及藏南爭議的衝突和對峙。
" 朝鮮半島南北兩韓的對峙和北韓核問題。
" 中國及日本因為東海和釣魚島而引起的一系列爭端。
" 中國及越南、汶萊、菲律賓、馬來西亞等皆聲稱在南沙群島有全部或部份主權。
" 格魯吉亞等外高加索諸國的民族問題。
" 泰國南部由穆斯林游擊隊帶來的威脅。
" 印度尼西亞內亞齊省和安汶地區要求獨立。
" 菲律賓南部穆斯林游擊隊。
" 伊朗什葉派政權同伊斯蘭遜尼派沙特阿拉伯國以及美國的對立。
" 緬甸、老撾、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國的毒品生產和貿易。
" 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等中亞國家的內部動亂。

No.
複本條碼
部門
位置
索書號
狀態
到期日
1
C011437
Library
Library
719 4421
可出借
--
共1條紀錄 , 當前 1 / 1 頁:個上一頁下一頁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