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選單
返回資源
互聯網在中國社會之崛起四大城市的比較研究 / 梁永熾 等著
其他書名
互聯網在中國社會之崛起四大城市的比較研究
文獻類型BOOK
語言Chinese
分類號541.83016 3390
出版香港中文大學, 2009
主題互聯網 -- 中國社會 -- 崛起.
題目互聯網 -- 對中國社會的影響.互聯網 -- 北京, 武漢, 臺北, 香港 -- 比較研究.
ISBN978-962-441-576-6

註釋

互聯網(英語:Internet),又稱網際網路,或音譯因特網、英特網,是網絡與網絡之間所串連成的龐大網絡,這些網絡以一組通用的協定相連,形成邏輯上的單一巨大國際網絡。這種將電腦網絡互相聯接在一起的方法可稱作「網絡互聯」,在這基礎上發展出覆蓋全世界的全球性互聯網絡稱互聯網,即是互相連接一起的網絡。互聯網並不等同萬維網,萬維網只是一建基於超文字相互鏈接而成的全球性系統,且是互聯網所能提供的服務其中之一。
在1950年代,通訊研究者認識到需要允許在不同電腦使用者和通訊網絡之間進行常規的通訊。這促使了分散網絡、排隊論和封包交換的研究。1960年美國國防部國防前沿研究專案署(ARPA)出於冷戰考慮建立的ARPA網引發了技術進步並使其成為互聯網發展的中心。1973年ARPA網擴充功能成互聯網,第一批接入的有英國和挪威電腦。
1974年ARPA的羅伯特·卡恩和斯坦福的溫登·澤夫提出TCP/IP協定,定義了在電腦網絡之間傳送報文的方法(他們在2004年也因此獲得圖靈獎[1][2])。1983年1月1日,ARPA網將其網絡核心協定由NCP改變為TCP/IP協定。
1986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建立了大學之間互聯的骨幹網絡NSFnet,這是互聯網歷史上重要的一步。在1994年,NSFNET轉為商業運營。1995年隨?網絡開放予商業,互聯網中成功接入的比較重要的其他網絡包括Usenet、Bitnet和多種商用X.25網絡。

1990年代,整個網絡向公眾開放。1991年8月,蒂姆·伯納斯-李在瑞士創立HTML、HTTP和歐洲粒子物理研究所的最初幾個網頁之後兩年,他開始宣揚其萬維網專案。在1993年,Mosaic網頁瀏覽器版本1.0被放出了,在1994年晚期,公共利益在前學術和技術的互聯網上穩步增長。1996年,「Internet」(互聯網)一詞被廣泛的流傳,不過是指幾乎整個的萬維網。
其間,經過一個1年,互聯網成功地容納了原有的電腦網絡中的大多數(儘管像FidoNet的一些網絡仍然保持獨立)。這一快速發展要歸功於互聯網沒有中央控制,以及互聯網協定非私有的特質,前者造成了互聯網有機的生長,而後者則鼓勵了廠家之間的相容,並防止了某一個公司在互聯網上稱霸。
互聯網的成功,可從「Internet」這個術語的混淆窺知一二。最初,互聯網代表那些使用IP協定架設而成的網絡,而今天,它則用來泛指各種類型的網絡,不再侷限於IP網絡。一個互聯網(internet,開頭的「i」是小寫字母)可以是任何分離的實體網絡之集合,這些網絡以一組通用的協定相連,形成邏輯上的單一網絡。而互聯網(Internet,開頭的「I」是大寫字母)專指美國的前身→→→→→→→?????網、使用IP協定將各種實體網絡連結成此單一邏輯網絡。
互聯網技術和協定
互聯網相關協定
有關互聯網的協定可以分為3層:
" 最底層的是IP協定(英語:Internet Protocol, 即互聯網協定),是用於報文交換網絡的一種面向數據的協定,這一協定定義了封包在網際傳送時的格式。目前使用最多的是IPv4版本,這一版本中用32位元定義IP位址,儘管位址總數達到43億,但是仍然不能滿足現今全球網絡飛速發展的需求,因此IPv6版本應運而生。在IPv6版本中,IP位址共有128位元,「幾乎可以為地球上每一粒沙子分配一個IPv6位址」。IPv6目前並沒有普及,許多互聯網服務提供商並不支援IPv6協定的連線。但是,可以預見,將來在IPv6的幫助下,任何家用電器都有可能連入互聯網。
" 上一層是UDP協定和TCP協定,它們用於控制數據流的傳輸。UDP是一種不可靠的數據流傳輸協定,僅為網絡層和應用層之間提供簡單的介面。而TCP協定則具有高的可靠性,透過為數據報加入額外訊息,並提供重發機制,它能夠保證數據不丟包、沒有冗餘包以及保證數據報的順序。對於一些需要高可靠性的應用,可以選擇TCP協定;而相反,對於效能優先考慮的應用如串流媒體等,則可以選擇UDP協定。
" 最頂層的是一些應用層協定,這些協定定義了一些用於通用應用的數據報結構,其中包括:
o DNS:域名服務;
o FTP:服務使用的是檔案傳輸協定;
o HTTP:所有的Web頁面服務都是使用的超級文字傳輸協定;
o POP3:郵局協定;
o SMTP:簡單郵件傳輸協定;
o Telnet:遠端登陸等。
接入技術
網絡連接技術(Internet接入技術)是使用者與互聯網間連線方式和結構的總稱。任何需要使用互聯網的電腦必須透過某種方式與互聯網進行連線。互聯網接入技術的發展非常迅速:頻寬由最初的14.4Kbps發展到目前的100Mbps甚至1Gbps頻寬;接入方式也由過去單一的電話撥號方式,發展成現在多樣的有線和無?接入方式;接入終端也開始朝向流動裝置發展。並且更新更快的接入方式仍在繼續地被研究和開發。
根據接入後數據傳輸的速度,Internet的接入方式可分為寬頻接入和窄頻接入。
常見民用寬頻接入:
" ADSL(非對稱數碼用戶線路)接入,速度可以達到下載最高12Mbps,上傳最高1Mbps
" VDSL(超高速數碼用戶線路)接入,速度可以達到下載最高100Mbps,上傳最高100Mbps
" 光纖接入,接入頻寬10-100-1000Mbps(常用)
" 無?(使用IEEE 802.11協定或使用3G技術)寬頻接入,1.5Mbps-540Mbps
" 電力線通訊接入,主幹速度可以達到數百兆,最終用戶速度可以達到11Mbps
" 有線電視上網(透過有線電視網絡)接入,接入頻寬3-34Mbps
" 人造衛星寬頻接入
常見民用窄頻接入:
" 電話撥號接入,接入頻寬9600-56Kbps(V.92標準)
" 窄頻ISDN接入,接入頻寬64/128Kbps
" GPRS手提電話上網,接入頻寬最大53Kbps
" UMTS手提電話上網,384Kbps
" CDMA手提電話上網:(2G)cdmaOne,150Kbps
" 3G
網絡應用技術
網絡應用技術在此指稱所有與網絡應用相關的技術。隨?互聯網的不斷發展,網絡應用的多樣化,以及硬件設施的飛速發展,網絡應用技術也向著更多樣、更複雜的方向發展。網絡應用技術可能可以概括為以下這些技術,這一概括可能並不準確,其主要目的在於羅列與網絡應用相關的技術。
" Web技術
Web技術是最常用的網絡應用技術,它是使用者向伺服器送出請求並獲得網頁頁面的技術總稱。這一技術可以分為兩個發展階段,俗稱Web1.0和Web2.0。第一階段多是屬於一些靜態應用,例如獲取HTML頁面,或者與服務進行簡單的互動,比如使用者登入,查詢數據庫,送出數據等(這些應用也被稱為Web1.5)。第二階段更強呼叫戶與網絡伺服器之間的互動性,甚至於網絡應用程式。事實上,Web2.0並不是一個技術標準,它可能使用已有的成熟技術,也可能使用最新的技術,但必須彰顯互動概念。
" 網絡安全技術
" 搜尋技術
" 數據庫技術
" 傳輸技術
" 串流媒體技術
" 電子商務應用相關的技術
" 其它技術
互聯網安全
經過多年的發展,互聯網已經在社會的各個層面為全人類提供了便利。電子郵件、即時訊息、影片會議,網絡日誌(blog)、網上購物等已經成為越來越多人的一種生活方式;而基於B2B,B2C等平台的電子商務,跨越洲際的商務會談以及電子政務等等為商業與政府辦公創造了更加安全,更加快捷的環境。但是隨之而來的不全是正面的影響,垃圾郵件、網絡蠕蟲病毒、惡意代碼、惡意軟件等等也影響者人們的正常生活。
病毒
互聯網給電腦病毒傳播提供了非常快速迅捷的通道,病毒的破壞能力也因為網絡的四通八達大大的加強。最近幾年,全球多家公司蒙受巨額經濟損失和上億台電腦遺失數據。電腦病毒比上個世紀更具有偽裝性和感染能力,而且從被動傳播向主動進攻轉化。它們甚至具有了部分人工智能,可以判斷標的電腦是否已經感染,是否有防病毒監控程式,甚至可以主動終止這些監控行程。
惡意代碼
惡意代碼是嵌入到網頁的指令碼,一般使用Javascript編寫,受影響的包括微軟視窗系統的Internet Explorer瀏覽器。它們在未經瀏覽者同意的情況下自動開啟廣告,開啟新頁面,嚴重影響瀏覽者的正常存取。除此之外,它們還透過系統呼叫修改瀏覽器的預設主頁,修改登錄檔,添加系統啟動程式,設定監視行程等。普通使用者對這些代碼基本束手無策,即使是進階用戶,通常也無法根治問題,極端的辦法是重新安裝系統。
但是瀏覽器發展至今,惡意網頁帶來的危害已經有了極大改觀。大多數的現代瀏覽器都具有很好的安全性,例如Chrome、Firefox、IE10等。
惡意程式
惡意程式是從惡意代碼發展出來的一種基於外掛模組技術的電腦程式,不同的是它們可能根本不需要執行檔,只需要若干的動態連結庫檔案(檔案字尾是dll)就可以藉助Windows系統正常工作。
這類程式可能是使用者無意識安裝到系統中,也可能是自動被安裝的。它被安裝到系統中,隨作業系統啟動,一般這類程式除了工作行程還會有守護行程,如果發現主行程被刪除或者重新命名,守護行程會自動生成一份新的拷貝,所以很難卸載,即使表面上卸載掉了,下一次系統啟動時還會重新出現。
惡意程式從表現上看不算是病毒,因為它並沒有破壞性,不會危及系統,只是出於商業目的,屬於商業行為。但是它嚴重影響了電腦使用者的使用,而且如果編寫不當很容易導致系統執行變慢、效能下降,甚至給黑客留下後門。所以大部分防毒軟件把他們當成病毒處理。

中國是東亞的一個國家或地理區域,漢語中最早是泛指炎黃子孫在中原建立的國度,至現代國際體系成形後才開始作為國家的通稱。現今指以漢族為主、中華文化為基礎之國家。作為其根基的華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對周邊國家和民族的文化有深遠影響,形成漢字文化圈。
學者認為,歷史上的中國是以中華文化為最基礎、以漢族為主要人口的國家,無須以「中國」為國號;版圖最大之時不僅包括今天的大中華地區,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還曾包括越南中北部、緬甸東北部、克什米爾一部、朝鮮半島北部、外東北、外蒙古,以及中亞和西伯利亞的部分地區。
中國的傳統藝術形式有國樂、戲曲、書法和國畫等,傳統娛樂活動有象棋、圍棋和麻將等。中國的格鬥術武術舉世聞名。茶、酒、菜和筷子等為中國的特色飲食文化,春節(夏曆新年)、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冬至等為傳統節日。中國傳統上是一個儒學國家,以夏曆為曆法,以五倫為道德準則,以漢服為國服。中國人有強烈的父系宗族觀念和祖先崇拜,因此將代表家庭的姓氏置於人名之前。中國人還重視教育及對人才的選拔,春秋時期孔子「有教無類,因材施教」開始辦私塾培養人才,漢朝時採用察舉推選政府官員,隋朝起實行科舉在平民中選拔人才。在古代文化、科學、技術等方面有所成就,明清以來西方的近代科技和民主政治思想傳入中國。
中國歷朝歷代都設有史官,因此保存有十分詳盡的歷史資料,如《二十四史》、《資治通鑒》等。距今約4000多年前,以中原地區為中心開始出現聚落組織進而成國家和朝代,後歷經多次演變和朝代更迭,持續時間較長的朝代有夏、商、周、漢、唐、宋、元、明、清等。中原王朝歷史上不斷與北方游牧民族交往、征戰,如匈奴、突厥、鮮卑、蒙古和女真(滿族)等,其中,魏晉時代曾經有五胡亂華,而蒙古和女真甚至入主中原,改變了中國和世界的歷史發展進程,眾多民族融入中華民族的大家庭。
辛亥革命後,中國的君主政體於20世紀初退出歷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共和政體的確立;但1949年國共內戰後,存在兩個自稱為「中國」但互不隸屬的政治實體:
" 中華民國:成立於1912年1月1日,政體為自由民主制,目前有效統治區域為臺灣、澎湖、金門、馬祖與部分南海諸島。
"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於1949年10月1日,政體為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港澳地區則依一國兩制原則實行代議民主制,目前有效統治區域為中國內地和港澳地區、以及部分南海諸島。
中華民國政府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均聲稱對整個中國擁有主權,這兩個政治實體在法理上的領土互相重疊。由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實際領土佔全中國面積的絕大部分(其直接統治區域又被稱為「中國大陸」)以及擁有聯合國之中國席次,故現今「中國」較多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此相對,現今中華民國的主要領土為臺灣本島,因而常簡稱為「臺灣」,或以「中華台北」等權宜名稱加入國際組織,目前已鮮少自稱「中國」。
No.
複本條碼
部門
位置
索書號
狀態
到期日
1
C011847
Library
Library
541.83016 3390
可出借
--
共1條紀錄 , 當前 1 / 1 頁:個上一頁下一頁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