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選單
返回資源
麥太.家裏的科學 / 關美瓊 編
其他書名
麥太.家裏的科學
文獻類型BOOK
語言Chinese
分類號420 7777
出版黃巴士, 香港, 2004
主題家事 -- 科學.
叢書黃巴士叢書#
ISBN962-8867-23-7

註釋

科學包含自然、社會等領域,如物理學、生物學和社會學。它涵蓋三方面含義:
1. 觀察:致力於揭示自然真相,而對自然作理由充分的觀察或研究(包括思想實驗),通常指可通過必要的方法進行的,或能通過科學方法--一套用以評價經驗知識的程序而進行的。
2. 假設:通過這樣的過程假定組織體系知識的系統性。
3. 檢證:藉此驗證研究目標的信度與效度。
科學知識指覆蓋一般真理或普遍規律的運作的知識或知識體系,尤其指通過科學方法獲得或驗證過的。科學知識極度依賴邏輯推理。
據說文解字,科,會意字:「從禾從斗,斗者量也」;故「科學」一詞乃取「測量之學問」之義為名。
從唐朝到近代以前,「科學」作為「科舉之學」的略語,「科學」一詞雖在漢語典籍中偶有出現,但大多指「科舉之學」。 最早使用「科學」一詞之人似可溯及到唐末的羅袞。
「科學」一詞由近代日本學界初用於對譯英文中的「Science」及其它歐洲語言中的相應詞匯,歐洲語言中該詞來源於拉丁文「Scientia」,意為「知識」、「學問」,在近代側重關於自然的學問。
在日本幕府末期到明治時期,「科學」是專門的「個別學問」,有的在以「分科的學問」的意義被使用?。
明治元年,福澤諭吉執筆的日本最初的科學入門書《窮理圖解》出版。同時,明治時代「science」這個語言進入了的時候,啟蒙思想家西周使用「科學」作為譯詞。
甲午海戰以後,中國掀起了學習近代西方科技的高潮,清末主要通過近代化之路上走在前面的日本學習近代科學技術。樊洪業、吳鳳鳴等認為,中國最早使用「科學」一詞的學者大概是康有為。他出版的《日本書目誌》中就列舉了《科學入門》、《科學之原理》等書目。辛亥革命時期,中國人使用「科學」一詞的頻率逐漸增多,出現了「科學」與「格致」兩詞並存的局面。在中華民國時期,通過中國科學社的科學傳播活動,「科學」一詞才取代「格致」。
王揚宗在漢語「科學」一詞的由來中這樣描述「科學」和「格致」之爭:「嚴復首先用「西學格致」翻譯science,後來又借用了science的日語譯名「科學」,而著名思想家、政論家章太炎則明確要求為「科學」正名。他在1903年8月發表《論承用「維新」二字之荒謬》一文,大力批駁責用「格物」之名翻譯「物理學」(physics)很不適當。」
在中國,教科書上一般將科學分為自然科學(或稱為理科)和社會科學(或稱為文科)。而諸如心理學、哲學(有別於科學)在中國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概念被認為存在劃分不清、界限模糊的情況。因而「科學」一詞常被模糊地使用。工程學科稱為工科,理科和工科合成理工科,而文科和理科又合稱文理科。
從準確、可驗證性並能達到普遍公認的角度講,科學一詞指自然科學。廣義的科學又包含了科技及社會學。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1978年),科學被解釋為:
1. 反映自然、社會、思維等的客觀規律的分科的知識體系。
2. 合乎科學(精神、方法等)的。
如今的「科學」在中國古代的稱呼
中國傳統上將所有的知識統稱「學問」,古代將關於自然物道理的學問稱為「物理」因此古代的物理即是自然科學,數學學科獨立於「物理」。
而自明代時中國則稱為格致,即格物致知,以表示研究自然之物所得的學問。直至中日甲午戰爭以前出版的許多科學書籍多冠以格致或格物之名。

No.
複本條碼
部門
位置
索書號
狀態
到期日
1
C010701
Library
Library
420 7777
可出借
--
共1條紀錄 , 當前 1 / 1 頁:個上一頁下一頁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