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選單
返回資源
莊子
其他書名
莊子
文獻類型BOOK
語言Chinese
分類號782.81 4491
出版世界, 2003
主題莊子 -- 傳記.
ISBN962-432-380-1

註釋

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名周,生卒年失考,約與孟子同時。戰國時代宋國蒙(今河南省商丘市東北,一說安徽蒙城)人,曾任漆園吏。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思想的繼承和發展者。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他也被稱為蒙吏、蒙莊和蒙叟。據傳,又嘗隱居南華山,故唐玄宗天寶初,詔封莊周為南華真人,稱其著書《莊子》為南華經。
生平經歷
司馬遷《史記·老莊申韓列傳》載:「莊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嘗為蒙漆園吏,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其學無所不闚,然其要本歸於老子之言。故其著書十餘萬言,大抵率寓言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適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根據以上記載,莊子名周。《知北游》中說「周、遍、咸,三者異名同實,其指一也!」這可能是莊子對自己名字的特地解釋。又有說莊子字子休,見於《警世通言》,但司馬遷沒有記載,《莊子》中也沒有相關證據,恐怕不確。
莊子是戰國時期宋國蒙人,今址河南省商丘市東北梁園區蒙牆寺,一說安徽蒙城,對於莊子作蒙漆園吏,一般認為是管理蒙地的漆園,也有認為漆園是邑名。
莊子的生活年代,一般認為是前369年-前286年。莊子逝世的那年,宋國滅亡。也有認為莊子活得更長的,《莊子》中有「舊國舊都,望之暢然」,顯然宋亡以後才稱呼「舊國舊都」。
莊子屬道家,從《莊子》很容易得出這個結論。司馬遷說莊子著書十萬餘言,而今本《莊子》僅33篇6萬5千多字,分內篇、外篇、雜篇三部分。《漢書·藝文志》載「《莊子》五十二篇」,可能是在晉代郭象注《莊子》刪去了。以前一般認為《莊子》全部為莊子所著。從宋代起,竟成問題,認為內篇為莊子本人所著,而外篇和雜篇是後人託名。總的來說,《莊子》一書除了《雜篇·說劍》類似縱橫家所著以外,其思想還是統一的。莊子寫書風格獨特,自己稱(《雜篇·寓言》)以不拘一格的寓言寫作。
莊子除做過漆園吏以外,沒有做過其它官。據《雜篇·秋水》記載,楚威王曾派人邀請莊周為楚國宰相。莊子以寧為泥里嬉戲的活烏龜,也不願意為廟堂用以卜卦之死龜為由,拒絕了楚威王的邀請。他一生淡泊名利,主張修身養性,清靜無為,順應自然,追求精神逍遙無待。一直過?深居簡出的隱居生活。和惠施交好。
對於莊子的行為,有些人認為這是真正的逍遙,也有人認為是憤世嫉俗的表現,清代胡文英在《莊子獨見》持此觀點,他說:「人只知三閭之哀怨,而不知漆園之哀怨有甚於三閭也。蓋三閭之哀怨在一國,而漆園之哀在天下;三閭之哀怨在一時,而漆園之哀怨在萬世。」
莊子還被認為是最早的無政府主義者。
主要成就
思想
思想淵源
世以「老莊」並稱,莊子和老子都是道家的代表人物。當然莊子的思想是承繼於老子的。相同點主要在「道法自然」的觀點中,莊子說「天有大美而不言……是故至人無為,大聖不作,觀於天地之謂也。」還有就是無為、反對戰爭等觀點。在養生觀點上,雖然老莊都談養生,但莊子更為重視, 《讓王》中有「兩臂重於天下」。
但老莊之間還是有區別的。法家的韓非援引《老子》。而莊子拋棄了法家援引老子思想中講權術的一面。章太炎的《論諸子學》中有「其術似與老子相同,其心乃於老子絕異。故《天下篇》歷敘諸家,己與關尹、老聃裂分為二。其褒之以『至極』,尊之以『博大真人』者,以其自然之說,為己所取法也。其裂分為二者,不欲以老子之權術自污也。」
處世哲學
莊子認為人活在世上,如「遊於羿之彀中」(《內篇·德充符》),處處充滿危險。羿指君主,彀指君主的刑罰和統治手段。對於君主的殘暴,莊子是一再強調的,「回聞?君,其年壯,其行獨;輕用其國,而不見其過;輕用民死,死者以國量乎澤若蕉,民其無如矣。」。所以莊子不願去做官,因為他認為伴君如伴虎,只能「順」。「汝不知夫養虎者乎!不敢以生物與之,為其殺之之怒也;不敢以全物與之,為其決之之怒;時其饑飽,達其怒心。虎之與人異類而媚養己者,順也;故其殺者,逆也。還要防止馬屁拍到馬腳上,「夫愛馬者,以筐盛矢,以蜄盛溺。適有蚊虻仆緣,而拊之不時,則缺銜毀首碎胸。」伴君之難,可見一斑。莊子認為人生應該追求自由。
與佛教相類似的,莊子也認為人生有悲的一面。《齊物論》中有「一受其成形,不忘以待盡。與物相刃相靡,其行盡如馳,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人謂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與之然,可不謂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獨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莊子認為如果能做到「齊物」,那麼他便能達到「逍遙」的境界。這是莊子哲學中另一個重要概念,這是個體精神解放的境界,即無矛盾地生存於世界之中。莊子並不否認矛盾,只是強調主觀上對矛盾的擺脫。莊子用「無為」來解釋這一術語,與老子不同,這裏「無為」是指心靈不被外物所拖累的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狀態。這種狀態,也被稱為「無待」,意為沒有相對的東西。這時,人們拋棄了功名利祿的追求慾望,「乘天地之正,而禦六氣之辯,以遊無窮」。這句被普遍認為《逍遙遊》一篇主旨,同時也是《莊子》一書的主旨。這是一種心與「道」合一的境界。
莊子認為一般人很虛偽,「人心險於山川,難於知天。天猶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他批評儒家「以仁義攖人之心」,這樣會導致「天下脊脊大亂」」。而君主的專制統治和對知識的愛好,只會使人心更加敗壞,「民之於利甚勤,子有殺父,臣有殺君,正晝為盜,日中穴?。」
流沙河認為,莊子的為人主要有四點,「一曰立場,站在環中。二曰方法,信奉無為。三曰理想,追慕澤稚。四曰修養,緊守心齋。」所謂環中,就是不持有任何立場。《內篇·齊物論》中有「得其環中,以應無窮」,《雜篇·則陽》中有「得其環中以隨成」。無為在《莊子》中經常出現,莊子認為無論治國還是做人,都要無為。但無為頗難解釋,流沙河認為是「偽」或是「人為」的意思。「澤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飲,不蘄畜乎樊中」,是追求自由。「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所謂心齋就是要排除心中的種種雜念。
哲學思想
莊子的哲學思想大體可歸納為以道為實體的本體論、「萬物齊一」的相對主義認識論,並由此引發出其獨有的主觀唯心主義傾向和相對主義詭辯傾向。這種本於自然的人性論與倫理觀,為後世的中國知識分子提供了另一種生存方式和價值觀念的可能性。莊子的哲學提倡破除「肉身我」與「認知我」,追求超然物外的審美態度,於事於物不?痕?。
在莊子哲學中,「道」是宇宙的本體,是一個無限的概念。由「道」而產生了天地萬物,「道」本身是萬物之源。 「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人如果得 「道」,即獲得了無限和自由。
莊子「道通為一」)的思想和近代德日進(Teilhard de Chardin)的哲學思想在把宇宙看成一個有機整體的這一點上是相同的。這種看法比起牛頓把宇宙看成像彈球撞擊那樣的機械論思想,顯然是更近於二十世紀的科學。
四庫全書中的莊子 (書)
莊子和儒墨有一點很大的不同,儒家墨家推崇聖人,而道家則反對推崇聖賢。老子說:「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莊子說「聖人生而大盜起」。莊子認為聖人的主義學說不過是「竊國大盜」的工具罷了。其中的典型例子就是田成子,篡奪了齊國的政權。「田成子一旦殺其君而盜其國,所盜者豈獨其國邪?並與其聖知之法而盜之……竊齊國,並與其聖知之法一守其盜賊之身。」對於聖人,莊子借用盜跖之口批評「黃帝尚不能全德……堯不慈,舜不孝,禹偏枯,湯放其主,武王伐紂。」,說孔子是「魯之巧偽人」。莊子還說「凶德有五,中德為首」,所謂「中德」就是有心為德,有心為德就要虛偽,「日出多偽,士民安取不偽。」,會導致天下大亂。莊子還對聖人學說的積極性懷疑,認為聖人可以使一人變好,也使三人變壞。另外,莊子反對儒家的等級觀念,儒家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莊子認為「道通為一」,認為道在萬物,萬物平等。
對治國,莊子反對儒家的以禮法治國和法家的以法律治國。莊子認為儒家的仁義、禮法違背人性,使百姓「失其朴」。對於刑罰治國,「昔者堯治天下,不賞而民勸,不罰而民畏。今子賞罰而民且不仁德自此衰,刑自此立,後世之亂自此始矣。」。莊子反對儒家和法家的治國方法的核心,是以知治國。莊子認為知是「爭之器」,而且知往往會被大盜所利用,所謂「盜亦有道」便是如此。對於以知治國,莊子說「大亂之本,必生於堯舜之間,其末存乎千世之後。千世之後,其必有人與人相食者也。」
所以,莊子與老子一樣,主張無為治國,任其自然,認為「絕聖棄知而天下大治」,君主要「無容私」,「汝游心於淡,合氣與漠,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而天下治矣。」。莊子在《莊子》中描寫過他心中的「至德之世」,「不尚賢,不使能,上如標枝,民如野鹿。端正而不知以為義,相愛而不知以為仁,實而不知以為忠,當而不知以為信,蠢動而相使,不以為賜。是故行而無跡,事而無傳。」
文學貢獻
莊周夢蝶
老子認為「道可道非常道」,莊子也認為道不可言。但道不可言,又不得不言,所以莊子採用的是「?言」的方法,「寓言十九,重言十七,?言日出,和以天倪。」這種方式讓莊子的思想像水一般,不會懼怕後人的肢解。同時讓他的觀點不會被歷史湮沒。不同的時期拜讀,會得更新的意義。莊周夢蝶、混沌開竅、庖丁解牛、惠施相梁、螳螂捕蟬等都是其出色的寓言。莊子的文字,堪稱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宛奇葩,將先秦散文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
相對老子而言,莊子的思想傾向於對藝術及自由的追求。從莊周夢蝶、濠梁之辯(子非魚安知魚之樂)等事情可見。
信仰形象
「南華老仙」、「南華真仙」或「南華大仙」等,係一虛擬人物,多見於小說諸如《二刻拍案驚奇》和《三國演義》等,其原型應該來自於道家的莊子之封號南華真人。
《三國演義》第一回中,南華老仙贈書《太平要術》給張角。書載:南華老仙,碧眼童顏,手執藜杖,以天書三卷授之曰:「此名太平要術。汝得之,當代天宣化,普救世人;若萌異心,必獲惡報。」角拜問姓名。老人曰:「吾乃南華老仙也。」言訖,化陣清風而去。
來由
有說南華老仙即莊子。蓋道教尊莊周為神仙,奉《莊子》為經典。而相傳說莊周曾隱居於南華山,故唐玄宗天寶初,詔封莊周為南華真人,稱《莊子》為《南華真經》(或《南華經》)。章回小說把南華大仙說成是莊周顯靈,顯然據此而來。
文學與歷史
據司馬遷《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記載:「莊子者,蒙人也,名周。「有說『莊子』」字「子休」,見於成玄英《莊子註疏》的序文及小說《警世通言》,但此說僅載於小說,不見於《史記》,《莊子》中也缺乏相關證據。
雖然小說作者和道教徒取材於莊周隱居南華山的典故,但基本上,南華老仙的故事,仍屬作者構想、創作的人物和情節,不應將之誤解為史實,或歸類為歷史。
道藏的莊子形象
「南華真人寶誥」
志心皈命禮
太清玄嗣,漆園隱吏
經著南華,行合天心
輔玄讚教,無名無己
混合形神,出入太虛
師長桑真人而南華修道,服食北肓火丹於抱犢飛升
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辯
與萬物齊同,共鯤鵬遨遊
德潤天下,道濟萬世
逍遙無待,齊同生死
大聖大仁大孝大慈太極闈編郎微妙元通南華真君暢玄濟世大天尊

No.
複本條碼
部門
位置
索書號
狀態
到期日
1
C007484
Library
Library
782.81 4491
可出借
--
共1條紀錄 , 當前 1 / 1 頁:個上一頁下一頁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