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選單
返回資源
中國繪畫
其他書名
中國繪畫
文獻類型BOOK
語言Chinese
分類號944 2221
出版三聯書店, 香港, 2004
主題中國畫.
題目視覺藝術.
ISBN962-04-2325-9

註釋

中國傳統繪畫,又簡稱國畫,古時稱為丹青,泛指中華文化的傳統繪畫藝術,是琴棋書畫四藝之一。狹義的國畫指青綠設色畫水墨畫,而廣義的國畫則是中國傳統風格的壁畫、錦畫、刺繡、重彩、水墨畫、石刻乃至年畫和陶瓷上的繪畫等的藝術,也包括近代的中國油畫和水彩畫等。
國畫歷史悠久,在東周墓葬中出土過最早的帛畫作《龍鳳仕女圖》,存世最早最完整的作品是南北朝時期顧愷之的《女史箴圖》。
宋朝以前繪圖在絹帛上,材料昂貴,因此國畫題材多以王宮貴族肖像或生活記錄等,直至宋元朝後,紙材改良,推廣與士大夫文人畫興起等,讓國畫題材技法多元。
「書畫」則是書法和繪畫的總稱,尤專指東亞傳統的書法和繪畫。由於東亞作畫傳統以墨為主,並輔以書法題字,在畫作上題詩,為書畫同源之始,因此兩者經常並稱。
明朝之後,繪畫推廣到大眾,成為市民生活的一部份,風俗畫(日語:風俗?)因此產生。清末,西風東漸,繪畫材料多元,加入了西畫元素,朝多方面發展。
國畫和西方繪畫的原則有許多不同的地方,其重在神似不重形似,強調觀察總結不強調現場臨摹,運用散點透視法不用焦點透視法,重視意境不重視場景。現代國畫的發展也開始吸收西方繪畫的一些技巧,如明暗光影的配置,人體解剖的準確等,也有畫家將國畫的意境用於油畫創作上。
畫具
中國畫與西方繪畫最大不同的區別是顏色調劑上,首先中國畫用的墨的主要調劑是膠,膠的稀釋劑,可直接用清水,用其它色彩,也是以膠和,多以礦物質石青、石綠、硃砂等,都是可直接用水稀稀的;而西方油畫用色的調劑是油劑。
除了用墨汁,傳統書畫工具還有毛筆、宣紙和硃砂等。
特點
根據統計資料,與文藝復興以來西歐油畫相比,中國畫的長寬比要高得多,即中國畫更為傾向縱長或橫長佈局。這一特點可能與中國畫使用絲綢作畫布,而絲織品在古代有嚴格的形制規定有關[1]。
國畫的分類
按繪畫風格分:
" 文人畫:亦稱「士人畫」。中國傳統繪畫及東亞其他地區唐畫的重要風格流派,泛指中國古代社會中文人、士大夫的繪畫,以別於宮廷繪畫(院畫)或民間繪畫。
" 院體畫
" 民俗畫
按繪畫發展史分:
" 傳統中國畫
" 現代中國畫
按繪畫思維分:
" 具象國畫
" 抽象國畫
按繪畫內容分:
" 花鳥畫
" 蟲魚走獸畫
" 山水畫
" 風俗畫
" 人物畫
" 宮室畫
按繪畫技法分:
" 工筆畫
" 寫生畫
" 寫意畫
o 小寫意畫
o 大寫意畫
" 重彩畫
" 水墨畫
" 白描畫
" 敦煌壁畫
" 內畫
" 沒骨畫
歷史
秦漢

早期的中國繪畫是畫在絲綢上的,直到前1世紀發明了紙張後,絲綢漸漸被較低廉的物料所取代。而到東晉時期,繪畫及書法在中國的朝廷圈子成為最受注重的藝術,而那些作品多數由貴族及學者所繪畫。當時的繪畫工具為由動物毛髮製造的毛筆及由松製煤煙或動物膠(animal glue)製成的中國墨水(Chinese Ink)。名書法家的作品在中國歷史上均受到高度的重視,並會像畫作一樣掛在牆壁上。
魏晉南北朝
在六朝時期,人們開始欣賞繪畫的原本的美,而且亦會寫下有關繪畫的著作,他們在表達儒家思想如夫婦父子之禮的同時,亦會追求圖像的美感,並有神仙氣。如顧愷之絕世遺作《女史箴圖》、《洛神賦圖》,秀骨清像、臨風登仙,不食人間煙火。[2]
隋唐五代
在隋唐朝年間,宮廷人物畫大為發展,從畫家周昉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其主題環繞皇宮的人物如皇帝、仕女等,無論是《虢國夫人游春圖》還是《簪花仕女圖》,都瀰漫著華美堂皇之氣。在南唐年間,人物畫的優美的寫實手法發展至顛峰。在此時期,有畫聖之稱的吳道子出現為中國畫的發展帶來轉變。吳道子利用稱為"蘭葉描"的線條手法去表現事物,改變了當時盛行的顧愷之畫派。自唐朝開始,山水畫的數量開始增加,並分為李昭道的"青綠山水"與王維的"水墨山水"兩派各自發展。
宋元
到了宋朝,對地貌的描繪開始表現得較為隱約。畫家們以模糊的輪廓去表現出遠處的景物,而山的外形則隱沒在濃霧中。繪畫的重點放在表現出道教及佛教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在此期間著名的畫家有《清明上河圖》的作者張擇端及以山水畫著稱的夏圭等。除了以表現立體事物的手法為目標的畫家外,另一些畫家們則以另一目的去進行繪畫,宋元以降,文人時代開始崛起,北宋蘇軾提出以書法融合於繪畫當中,而他及許多大文人等開始了文人畫的風氣,以蘇軾、米芾為代表,逐步確定了中國畫崇尚平淡沖和的審美方式。而在此時開始很多畫家都把繪畫的重點放在如何表現物件的內在精神而不是其物質上的外表,更多關注筆墨自身的轉變與變化。例如米芾長子,南宋大畫家米友仁,發展了米芾技法,自成一家。其傳世名作《雲山圖》,不在於他畫的山像山、樹像樹,而是在於他的局部、細節,水墨橫點、連點成片,雖草草而就,卻不失天真,故自題其畫曰「墨戲」。
明清
在13世紀開始,比宋朝畫顏色更為豐富的明朝畫出現。而包含了眾多繪畫大師精髓、成為此後中國繪畫入門教科書的《芥子園畫傳》在1679年首先出現。在畫派方面,則一方面有仍然保留元朝文人畫特色,以沈周為首的吳門畫派[8],另一方面則有力求把宋朝畫重生及轉化,以戴進為首的浙派。到了清朝早期,奉行個人主義的畫家開始出現,他們一反以往遵行繪畫的傳統,而追求更為自由的畫法。而到了17及18世紀,揚州及上海等大型商業城市因為商人出資資助畫家們不斷創新而令那些地點成為了藝術中心。到了18世紀後期及19世紀,中國畫家接觸到更多的西方繪畫,一些畫家完全捨棄中國畫而追求西方畫,另一些則力求融合兩者,當中最為著名的為由農民家庭出身的齊白石。
現代
自新文化運動開始,中國畫家開始嘗試西方畫法,而油畫亦在此時引入中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早期,畫家被鼓勵從事社會主義現實主義(socialist realism)。部分蘇聯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在不受改動下完整引入,在那時畫家會被提供主題及被要求大量生產。此規限在1953年開始放寬,而在1956-57年間的百花運動中傳統中國繪畫得到了一次重生。在此期間由表現出農村日常生活的農民藝術畫數量大增。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藝術學院被關閉,而有關藝術的期刊及主要藝術展覽被停止,而在破四舊的運動中中國藝術亦受到重大的破壞。在文化大革命後,藝術學院及專業團體再次被成立,亦設立了與外國藝術團體的交流,與此同時中國藝術家亦嘗試新的主題及技巧。
古今書畫家
書畫家(Painter-calligrapher)指同時從事書畫藝術的專門人士。
唐五代
" 吳道子
" 王維
宋遼金[編輯]
" 范寬
" 李唐
" 郭熙
" 張擇端
" 蘇軾
" 米芾
" 米友仁
" 王詵
" 張擇端
" 趙佶
" 完顏璟

" 黃公望
" 王蒙
" 倪瓚
" 吳鎮
" 趙孟頫
" 柯九思

" 沈周
" 文徵明
" 唐寅
" 仇英
" 祝允明
" 王寵
" 張宏
" 吳彬
" 藍瑛
" 張瑞圖
" 徐渭
" 宋克
" 項元汴
" 蕭雲從

" 傅山
" 王鐸
" 王鑒
" 王時敏
" 朱耷(八大山人)
" 龔賢
" 鄭板橋
" 金農
" 黃慎
" 陳鴻壽
近代以來
(部分)
" 吳昌碩
" 任伯年
" 齊白石
" 趙之謙
" 黃賓虹
" 潘天壽
" 徐悲鴻
" 黃君璧
" 張大千
" 吳作人
" 傅抱石
" 吳湖帆
" 高劍父
" 林風眠
" 吳作人
" 溥儒
" 白雪石
" 謝稚柳
" 陸儼少
" 吳冠中
" 崔如琢
" 張仃
" 范曾
" 韓美林
" 趙春翔
" 簡大坤

No.
複本條碼
部門
位置
索書號
狀態
到期日
1
C008051
Library
Library
944 2221
可出借
--
共1條紀錄 , 當前 1 / 1 頁:個上一頁下一頁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