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選單
返回資源
中國人
其他書名
中國人
文獻類型BOOK
語言Chinese
分類號535.7 4499
出版三聯書店, 香港, 2002
主題民族性 -- 中國.
題目中國人.
ISBN962-04-1992-8

註釋

林語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中國文學家、發明家。福建漳州龍溪人,生於漳州市平和縣?仔鎮,乳名和樂,名玉堂,後改為語堂,聖約翰大學英文學士、美國哈佛大學比較文學碩士、德國萊比錫大學語言學博士,曾任北京大學英文系主任、廈門大學文學院院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美術與文學主任、國際筆會副會長等職,1940年和1950年兩度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
生平
" 出生在貧窮的牧師家庭,年輕時曾一度離開教會生活。
" 1912年在上海聖約翰大學學習英文,1916年獲得學士學位,畢業後於清華大學英文系任教。1919年赴哈佛大學文學系留學,並於1921年獲比較文學碩士學位。同年轉赴德國萊比錫大學攻讀語言學。1922年獲博士學位。1920年與廖翠鳳女士結婚,廖翠鳳出生於富裕的基督教家庭,兩人相伴一生。
" 1923年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後為《語絲》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出任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教務長,同年到廈門大學任文學院長。1927年到武漢任中華民國外交部秘書。隨後的幾年當中,他創辦多本文學刊物,提倡「以自我為中心,以閒適為格凋」的小品文,對之後的文學界影響深遠。1924年5月將英文的"humor"譯為「幽默」,有人說這是中文「幽默」一詞首次出現,其實並非如此,這只是首次把英文中的humor對譯為中文中的「幽默」。
" 1930年代林語堂所編著開明英文讀本,與張其昀所編初高中地理和戴運軌所編?初高中物理教科書鼎足而立,成為全國各校通用之教材。1935年後,在美國用英文撰寫《吾國與吾民》(My Country and My People,1935年)、《京華煙雲》(Moment in Peking,1939年)、《風聲鶴唳》 (1941年)等作品。《吾國與吾民》介紹和譯述中國的傳統思想、哲學和文化藝術,對中國社會的發展和中華民族的性格、精神作出了敘述,為當代歐美人士了解中國文化的重要著作。他的許多著作都被再翻譯成其他語言,作品風行各國。《生活的藝術》更是所有著作中,譯本最多,銷路最廣的作品。1944年到重慶講學。1947年林語堂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美術與文學主任;後到巴黎寫小說《唐人街家庭》。
" 1948年返回美國從事寫作。1954年新加坡籌建南洋大學,受聘擔任首任校長,但後來由於經費等問題,與南洋大學董事會意見不合,在大學開學前離職。
" 有鑑於那個時代的中文檢字技術不夠發達,學術界普遍不滿意康熙字典之部首檢字法,乃傾家盪產全心研究中文檢字法則,歷經「漢字索引制」、「漢字號碼索引法」、「國音新韻檢字」、「末筆檢字法」、「上下形檢字法」等,終在1947年,發明了「明快中文打字機」,這架打字機高9英吋、寬14英吋、深18英吋,儲有7000字(常用的漢字約5000字),1952年獲美國專利,歷時長達六年半。由於研製打字機導致破產,林語堂曾向賽珍珠告貸遭到拒絕。林語堂和賽珍珠的合作不融洽已是後話,當時美國出版社一般是拿10%左右的版稅,而賽珍珠代理林語堂的書卻拿了50%,並且版權還不屬於林語堂。林語堂和她打官司,她打電話給林語堂的二女兒林太乙問,你爸爸是不是瘋了?最後兩人形同陌路;「上下形檢字法」後來也用於《當代林語堂漢英詞典》,並曾授權給神通電腦公司作為其中文電腦之輸入法,神通稱其為「簡易輸入法」。
" 1966年定居台灣,論古說今的雜文,後來收集在《無所不談》一集、二集(1967)中。1967年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舉為國際筆會副會長,他於1972年和1973年被國際筆會推薦為當年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
" 1976年3月26日在香港逝世,同年四月移靈台北,葬於台北陽明山仰德大道林語堂故居後園中。
" 林語堂有三位女兒,分別為長女林如斯、次女林太乙及三女林相如。1989年林太乙記父親之一生,出版了《林語堂傳》。

中國是東亞的一個國家或地理區域,漢語中最早是泛指炎黃子孫在中原建立的國度,至現代國際體系成形後才開始作為國家的通稱。現今指以漢族為主、中華文化為基礎之國家。作為其根基的華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對周邊國家和民族的文化有深遠影響,形成漢字文化圈。
學者認為,歷史上的中國是以中華文化為最基礎、以漢族為主要人口的國家,無須以「中國」為國號;版圖最大之時不僅包括今天的大中華地區,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還曾包括越南中北部、緬甸東北部、克什米爾一部、朝鮮半島北部、外東北、外蒙古,以及中亞和西伯利亞的部分地區。
中國的傳統藝術形式有國樂、戲曲、書法和國畫等,傳統娛樂活動有象棋、圍棋和麻將等。中國的格鬥術武術舉世聞名。茶、酒、菜和筷子等為中國的特色飲食文化,春節(夏曆新年)、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冬至等為傳統節日。中國傳統上是一個儒學國家,以夏曆為曆法,以五倫為道德準則,以漢服為國服。中國人有強烈的父系宗族觀念和祖先崇拜,因此將代表家庭的姓氏置於人名之前。中國人還重視教育及對人才的選拔,春秋時期孔子「有教無類,因材施教」開始辦私塾培養人才,漢朝時採用察舉推選政府官員,隋朝起實行科舉在平民中選拔人才。在古代文化、科學、技術等方面有所成就,明清以來西方的近代科技和民主政治思想傳入中國。
中國歷朝歷代都設有史官,因此保存有十分詳盡的歷史資料,如《二十四史》、《資治通鑒》等。距今約4000多年前,以中原地區為中心開始出現聚落組織進而成國家和朝代,後歷經多次演變和朝代更迭,持續時間較長的朝代有夏、商、周、漢、唐、宋、元、明、清等。中原王朝歷史上不斷與北方游牧民族交往、征戰,如匈奴、突厥、鮮卑、蒙古和女真(滿族)等,其中,魏晉時代曾經有五胡亂華,而蒙古和女真甚至入主中原,改變了中國和世界的歷史發展進程,眾多民族融入中華民族的大家庭。
辛亥革命後,中國的君主政體於20世紀初退出歷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共和政體的確立;但1949年國共內戰後,存在兩個自稱為「中國」但互不隸屬的政治實體:
" 中華民國:成立於1912年1月1日,政體為自由民主制,目前有效統治區域為臺灣、澎湖、金門、馬祖與部分南海諸島。
"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於1949年10月1日,政體為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港澳地區則依一國兩制原則實行代議民主制,目前有效統治區域為中國內地和港澳地區、以及部分南海諸島。
中華民國政府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均聲稱對整個中國擁有主權,這兩個政治實體在法理上的領土互相重疊。由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實際領土佔全中國面積的絕大部分(其直接統治區域又被稱為「中國大陸」)以及擁有聯合國之中國席次,故現今「中國」較多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此相對,現今中華民國的主要領土為臺灣本島,因而常簡稱為「臺灣」,或以「中華台北」等權宜名稱加入國際組織,目前已鮮少自稱「中國」。
No.
複本條碼
部門
位置
索書號
狀態
到期日
1
C007068
Library
Library
535.7 4499
可出借
--
共1條紀錄 , 當前 1 / 1 頁:個上一頁下一頁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