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選單
返回資源
居里夫人 / 劉蓉寶 編
其他書名
居里夫人
文獻類型BOOK
語言Chinese
分類號784.4 7210
出版三聯書店, 香港, 1999
主題居里夫人 -- 傳記.
題目傳記.
叢書科學巨人叢書#
ISBN962-04-1634-1

註釋

瑪莉亞·斯克沃多夫斯卡-居禮(波蘭語:Marie Sk?odowska-Curie,1867年11月7日-1934年7月4日),通常稱為瑪麗·居禮(法語:Marie Curie)或居禮夫人(Madame Curie),波蘭裔法國籍女物理學家、放射化學家。她是放射性現象的研究先驅,也是獲得兩次諾貝爾獎的第一人。瑪麗·居禮還是巴黎大學第一位女教授。1995年,她與丈夫皮埃爾·居禮一起移葬先賢祠。

瑪麗·居禮原名瑪莉亞·斯克洛多夫斯卡,生於當時沙俄統治下的華沙,即現在波蘭的首都。她在華沙生活至24歲,1891年追隨姐姐布洛尼斯拉娃至巴黎讀書。她在巴黎取得學位並從事科學研究。她是巴黎和華沙「居禮研究所」的創始人。1903年她和丈夫皮埃爾·居禮及亨利·貝克勒共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1911年又因放射化學方面的成就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她的長女伊雷娜·約里奧-居禮和長女婿弗雷德里克·約里奧-居禮於1935年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瑪麗·居禮的成就包括開創了放射性理論,發明了分離放射性同位素的技術,以及發現兩種新元素釙(Po)和鐳(Ra)。在她的指導下,人們第一次將放射性同位素用於治療癌症。

瑪麗·居禮雖然是一位積極忠誠法國愛國者,雖然人身在異國,但也從未忘記她的波蘭出身。她以祖國波蘭的名字命名她所發現的第一種元素釙,並在1932年在她的家鄉華沙建立了由她的姐姐、醫生布洛尼斯拉娃主持的鐳研究所(即現在的瑪莉亞·斯克洛多夫斯卡-居禮腫瘤學研究所,華沙居禮研究所)。

[編輯] 生平簡介瑪莉亞·斯克洛多夫斯卡1867年11月7日出生於波蘭的華沙,由於是女性的原因,她不能在任何俄羅斯或波蘭的大學繼續進修,所以她做了幾年的家庭教師。最終,在她姐姐的經濟支持下移居巴黎,並在索邦大學(巴黎大學的舊名)學習數學和物理學。經過四年的努力後,瑪麗於巴黎大學取得物理及數學兩個碩士學位。在那裡,她成為了該校第一名女性講師。

瑪麗在索邦結識了另一名講師,皮埃爾·居禮,也就是她後來的丈夫。他們兩個經常在一起進行放射性物質的研究,以瀝青鈾礦石為主,因為這種礦石的總放射性比其所含有的鈾的放射性還要強。1898年,居禮夫婦對這種現象提出了一個邏輯的推斷:瀝青鈾礦石中必定含有某種未知的放射成分,其放射性遠遠大於鈾的放射性。12月26日,居禮夫人公布了這種新物質存在的設想。

在此之後的幾年中,居禮夫婦不斷地提煉瀝青鈾礦石中的放射成分。經過不懈的努力,他們終於成功地分離出了氯化鐳並發現了兩種新的化學元素:釙(Po)和鐳(Ra)。因為他們在放射性上的發現和研究,居禮夫婦和亨利·貝克勒共同獲得了1903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居禮夫人也因此成為了歷史上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女性。八年之後的1911年,居禮夫人又因為成功分離了鐳元素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出乎意外的是,在居禮夫人獲得諾貝爾獎之後,她並沒有為提煉純淨鐳的方法申請專利,而將之公布於眾,這種作法有效的推動了放射化學的發展。居禮夫人晚年跟丈夫生前的學生保羅·朗之萬有一段韻事,這個事件在法國鬧得風風雨雨。1911年巴黎新聞報在11月4日的標題《愛情故事:居禮夫人與郎之萬教授》,傳言皮耶仍在世時,郎之萬和居禮夫人有密切的來往。愛因斯坦對這件事的看法是,如果他們相愛,誰也管不?,他在1911年11月23日給居禮夫人寫了封信,以表安慰。

居禮夫人是歷史上第一個獲得兩項諾貝爾獎的人,而且是在兩個不同的領域獲得諾貝爾獎。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居禮夫人倡導用放射學救護傷員,推動了放射學在醫學領域裡的運用。之後,她曾在1921年赴美國旅遊並為放射學的研究籌款。居禮夫人由於過度接觸放射性物質於1934年7月4日在法國上薩瓦省逝世。在此之後,她的大女兒伊雷娜·約里奧-居禮獲1935年諾貝爾化學獎。她的小女兒艾芙·居禮在她母親去世之後寫了《居禮夫人傳》。在20世紀90年代的通貨膨脹中,居禮夫人的頭像曾出現在波蘭和法國的貨幣和郵票上。化學元素鋦(Cm, 96)就是為了紀念居禮夫婦所命名的。

除獲諾貝爾獎外,她的各種榮譽稱號有:會員56個,會長2個,院士19個,院長1個,博士20個,教授1個,榮譽市民3個;另外獲得獎金10項,獎章16枚。愛因斯坦曾說:「在所有著名人物中,居禮夫人是唯一不為榮譽所腐蝕的人。」

No.
複本條碼
部門
位置
索書號
狀態
到期日
1
C006866
Library
Library 2 (Old)
784.4 7210
可出借
--
共1條紀錄 , 當前 1 / 1 頁:個上一頁下一頁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