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選單
返回資源
資治通鑑的故事 / 司馬光 著
其他書名
資治通鑑的故事
文獻類型BOOK
語言Chinese
分類號610.23 1771
出版文經閣, 2005
版本二版
主題資治通鑑 -- 通俗作品.
ISBN957-713-276-6

註釋

了解歷史最初步的二層意思:
1.歷史是過去發生的事
2.我們對過去的理解
因為歷史就是根據過去留下來的資料,做分析、推證、研究、再提出的看法,所以,了解過去,可鑑古知今,讓我們也可了解一些理解的方法與能力,培養我們的思考、判斷、分析及感受的能力。

歷史知識含二種重要成分:一是科學 ~ 努力收集資料、仔細辨證真偽、嚴謹證據、小心提出論斷;一是藝術 ~ 一種感受與直覺,感受當時人們的內心活動與時代的氣氛。所以,了解歷史,需收集、辨識、論證、發揮想像力、以及藝術的感受力,以了解當時人的想法和當代歷史特有的氣氛與心態。

北京清華大學何兆武教授在其著《歷史與歷史學》說:反省歷史知識,需多一點哲學思考,尤其讀歷史更需要有“靈心善感”~ 感受、想像、體會當時人心的情況,以擴大我們的人生經驗,對人的表現和性格則會有認識上的提升;回叩自己,則可提升自己的境界、胸懷與眼光,這也就是歷史作用。

讀資治通鑑的理由有三:
1.在很好的基礎上編寫,收集很多有關的資料。
2.經過長時間(19年)的投注在編寫。
3.由三位非常著名的歷史學者所編:劉攽(寫兩漢時期)、劉恕(寫魏晉南北朝)、范祖禹(寫隋唐五代)。
註:錢鍾書《宋詩選注》稱許劉攽是北宋時期思辨能力最強的歷史學家。
北京大學田餘慶教授說中國第一個將魏晉南北朝歷史完整編出的人是劉恕。

一般編寫工作是:排編→重目(下標題)→資料的取捨 ~上述三位優秀學者因對歷史的思考和了解很熟悉,所以在資料的選取與刪減上做得很好。最後再由司馬光做修改。
註:司馬光 ~ 是一個非常有原則、有道德、受人尊敬,但卻不是一流的政治家。人稱:「君實德行,不達政事」。所以資治通鑑最主要的部分不是司馬光做的。
王安石 ~ 與司馬光同榜進士,但他的政治抱負、實際政治操作的細膩、思考的深刻與精神、文章的表述、文學的才華卻都比司馬光高明,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讀資治通鑑另一個很重要的部分是胡三省的音注。雖然那是專門之學,但可讓我們讀到當時的感覺、體會與想像。他教讀者:停下來、想一想,為什麼這個人會講這句話﹖因胡三省本人也有「靈心善感」,他幫助我們理解傳統的理解。
註:陳垣(陳援庵)著《通鑑胡注表微》寫胡三省的一生,呈現胡注的微言大義,清楚勾勒出胡三省的生平事蹟。
目前資治通鑑最好的版本是世界書局出版,是根據北京中華書局的範本。

希望大家能看"原質原味"的書。 尤其讀歷史的第一個要求是:設法進入過去的時代,不要用今日的時代要求來看古代。

二、楚漢相爭‧楚敗漢勝

1.劉邦項羽 英雄出場
劉邦和項羽是在秦統治後期,當時暴秦殺人殺到手軟,老百姓都非常氣憤、生活苦不堪言的氣氛下出場。從秦陵出土的秦俑面貌上即可看出秦末年人的無奈、深刻的哀痛表情。
史書記載:劉邦的出場帶著怪異東西有二:長相怪異、斬白蛇。資治通鑑只保留斬白蛇部分。為了說明劉邦是非常的人物,只能用迷信表述,且斬白蛇在當時是無人不知、家喻戶曉的故事,所以由此代表他一定有與生俱來的特殊本能、是一個絕對稀有的天才,才能得到很多英傑之士相助得到天下。所以不要只看劉邦的表面和他惡劣的行為舉動,要看歷史紀錄才會知道他的了不起。

2. 沛公天授 項氏世將
從小我們讀過張良?老先生撿鞋而得到一本祕笈的故事。這故事對我們的啟示是:
張良因得到黃石公兵法而得到很多指點,開啟了很多智慧;張良是個不凡、聰明、能力極高的人。太史公司馬遷的說法是:當時很多困難是靠張良才化險為夷的。
事實上,張良不但能力很強,長相也很像女人,是個非常利害的人物。他的近程目標是恢復韓國、遠程目標則是為天下,所以要推翻暴秦,就得找到一個能達到自己目的的人。只有劉邦聽得懂他說的話,所以張良說「沛公天授」。由此可知,張良有他的理想與人文價值,劉邦只是他的工具和手段 ~ 這才是真正的歷史。
陳嬰的故事中,從陳母對嬰的訓示,我們也可看出當時對時代發展的看法是:需有背景條件和個人能力,才可能有出人頭地的機會。

3. 劉邦入關 約法三章
沛公西入咸陽,…見秦宮室、帷帳、狗馬、重寶、婦女以千數意欲留居之。樊噲諫曰:「沛公欲有天下耶,將為富家翁耶﹖凡此奢麗之物,皆秦所以亡也,沛公何用焉! 願急還霸上,無留宮中!」
由上述文字,胡三省體會出樊噲是個有見識的人,他雖是外表粗曠、個性豪邁的人,但粗中有細,諫劉邦勿留秦宮,後又在鴻門宴中衝入救劉邦,化解危機。
十一月,沛公悉召諸縣父老、豪傑,謂約:「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吾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秦民大喜。
諸葛亮說:秦民大喜,是因為秦法太苛太嚴。面對外來政權,不打壓欺負、又能解放我們的痛苦,這就是劉邦留名的地方了。

4.鴻門之宴 各懷心事
范增為何要項羽一定要殺劉邦﹖理由有二:一他看出劉邦要天下;二劉邦有天子之相。但項羽為何不採納范增的建議﹖因為當時項羽的聲勢地位,已坐穩江山,能控制整個天下,他覺得劉邦已不足觀,所以不用殺他。范增卻認為「你不殺他,他會殺你」。
所以,鴻門宴中,項羽、范增、劉邦、張良各懷心事,「項莊舞劍、志在沛公,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及至樊噲帶劍擁入,沛公起如廁,招樊噲出…於是遂去」。以上的情景,是在每分每秒都要爭取的緊張狀況下進行,我們可讀出人與人之間的感情:項伯與張良、樊噲與劉邦、范增與項羽,也因此能讀出當時之緊張與焦慮的氣氛。
沈從文曾說他由史記讀到了兩件事是「有情、事功」,舉燕太子丹和荊軻為例,「風蕭蕭兮易水寒」,讀到那時代人與人之間濃厚的感情。所以鴻門宴也可讓我們讀到當時人的濃厚感情與緊張的氣氛。

5.跨下之辱 登壇拜將
韓信是我們大家很熟悉的老朋友。他常帶劍,是代表他的身分。但卻可讓我們看到人物的精神、氣質 ~ 一種來自內在的涵養、深厚的底蘊才能展現的神采與氣質。
藤公奇其言、壯其貌…與語,大悅之,言於王。
信數與蕭何語,何奇之。
韓信說項羽是匹夫之勇,不了解天下大事,也不了解老百姓最需要的是安定的生活,所以「所過無不殘滅,百姓不親附,特劫於威強耳。名雖為霸,實失天下心,故其強易弱。」由此可看出韓信對天下情勢之演變、人心的處理有深刻的了解。
這就是史記高明的地方。同樣地,我們也展現了我們是高明的讀者。
No.
複本條碼
部門
位置
索書號
狀態
到期日
1
C010613
Library
Library
610.23 1771
可出借
--
共1條紀錄 , 當前 1 / 1 頁:個上一頁下一頁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