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選單
返回資源
我所知道的慈禧太后 / 葉赫那拉 原著; 根正, 郝曉輝 著
文獻類型BOOK
語言Chinese
分類號627.81 4490
出版好讀, 臺中市, 台灣, 2005
主題慈禧太后 -- 傳記.
ISBN957-455-891-6

註釋

慈禧太后(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欽顯皇后),那拉氏,清朝皇太后,為咸豐帝妃子和同治帝生母。她是同治、光緒年間清朝的實際統治者。
慈禧出身於北京滿洲鑲藍旗世襲官宦之家。1852年,封蘭貴人,後晉封懿貴妃。咸豐帝死後,其子同治帝繼位,被尊為「聖母皇太后」,抬入滿洲鑲黃旗。同年與恭親王奕訢合謀發動辛酉政變,剷除顧命八大臣勢力,與慈安太后一起垂簾聽政。外人以「慈禧太后」、「聖母皇太后」、「西太后」稱呼之。
1874年同治帝死後,在慈禧的主持下,醇親王奕?之子載湉(慈禧之妹所生)繼承皇位,是為光緒帝。慈禧與慈安繼續垂簾聽政。1898年,光緒帝推動戊戌變法,與慈禧發生矛盾。同年,慈禧發動政變,將光緒帝囚禁並禁止其參政,隨後臨朝稱制,宮中及朝廷開始以「老佛爺」尊稱之。1900年,庚子事變發生,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慈禧攜光緒帝等逃往西安,翌年《辛丑條約》簽訂後得以返回北京。此後慈禧開始推行庚子新政,廢除科舉制度。
1908年11月15日,慈禧太后病逝。在她死前一天,光緒帝也駕崩了。慈禧安排由醇親王載灃的兒子溥儀繼承皇位。慈禧的侄女隆裕則以光緒帝皇后的身份成為皇太后,垂簾聽政。
慈禧太后是自1861年至1908年間大清帝國的實際統治者,人稱清朝「無冕女皇」,其掌權時間長達47年,在清代僅次於康熙帝與乾隆帝。死後諡號為「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后」,長度為大清皇后之最,亦超過大清開國皇后及孝德、孝貞二位正宮,同時也超過入關後滿清所有皇帝的諡號。
祖先之謎
根據《清史稿·后妃傳》和清代《玉牒》記載,慈禧太后是「葉赫那拉氏,安徽徽寧池太廣道惠徵女」。慈禧太后父系家族的身世說法不一,自民國後很多學者都認定是葉赫部貝勒金台吉的後裔。據自稱慈禧太后弟弟桂祥曾孫的那根正之說法,慈禧是葉赫部後裔納蘭性德的子孫,但這種說法受到清史學家馮其利的駁斥,馮其利同時還質疑那根正的身分。而據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所收藏的《德賀訥世管佐領接襲家譜》所記載,慈禧祖先喀山是世居葉赫蘇完的那拉氏,雖同屬葉赫,但與葉赫部貝勒並非同宗,且在天命四年葉赫部未滅之前就歸附了努爾哈赤。
生平
1835年11月29日(道光十五年十月初十),慈禧太后出生。其出生地至今仍是個不解之謎,有安徽、呼和浩特、山西長治市、北京等不同的說法。根據官方史料的記載,慈禧的父親為惠徵。惠徵出身於北京滿洲鑲藍旗世襲官宦之家,住在西四牌樓劈柴胡同,原為吏部筆帖式,咸豐二年(1852年)昇為安徽徽寧池太廣道道員,官居四品。
1851年(咸豐元年),咸豐帝剛繼位,康慈太后下懿旨選秀女。慈禧參加了這次選秀,被選中,同時被選中的還有日後的莊靜皇貴妃他他拉氏。翌年五月初九,慈禧和他他拉氏同時被送入圓明園。她們在同一天被晉封為貴人,慈禧被封為蘭貴人,他他拉氏則被封為麗貴人。慈禧和庄靜因為相貌柔美,同時受到咸豐帝的寵愛。
咸豐四年(1854年)二月,慈禧被晉封懿嬪,時年十九歲。翌年,慈禧懷孕。六年(1856年)三月庚辰,生下了皇長子載淳(即後來的同治帝),當日就被晉封為懿妃。1857年,又被晉封懿貴妃。這在清宮妃嬪中屬第三等,僅此於皇后和皇貴妃。
與其他嬪妃不同的是,慈禧的文化修養很高,工於漢文、擅於書法。咸豐帝體弱多病,而當時國家又值多事之秋,內有太平天國起義,外有英法聯軍的侵略;咸豐帝便經常口授,讓慈禧代理批閱奏章。後來,開始允許慈禧發表自己的政治意見,使得慈禧逐漸有了政治資本。咸豐帝有兩個兒子,皇次子憫郡王剛出生便死去了,載淳成為咸豐帝唯一一個活到成年的兒子,慈禧在宮中的地位越發顯貴。
1860年,英法聯軍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攻破大沽口,佔領天津。隨後在八里橋擊潰了清軍的精銳,京師危在旦夕。9月22日,咸豐帝率宮眷逃往熱河避暑山莊避難,留恭親王奕訢在京師,與聯軍議和。慈禧母子也跟隨咸豐帝避難於熱河。在此期間,原本已患有肺癆的咸豐帝日漸消沉,嗜酒嗜鴉片,最終於咸豐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七在避暑山莊駕崩。臨終前,咸豐帝令其年僅五歲的唯一兒子載淳繼承皇位,並任命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戶部尚書肅順、額駙景壽、兵部尚書穆蔭、吏部左侍郎匡源、禮部右侍郎杜翰、太僕寺少卿焦祐瀛八人為「贊襄政務王大臣」,輔佐嗣君,人稱「顧命八大臣」。同治帝在避暑山莊居喪期間,奉咸豐帝的皇后鈕祜祿氏慈安太后,住煙波致爽殿的東暖閣;奉生母那拉氏為「聖母皇太后」,住在西暖閣;因此,慈安和慈禧分別被稱為「東太后」和「西太后」。
顧命八大臣與慈禧產生了嚴重的矛盾。而當時恭親王奕訢已與西方列國達成議和,於9月5日赴熱河奔喪。奕訢與慈禧秘密取得聯繫,決定策劃一次政變。在慈禧的鼓動下,這次政變得到了慈安太后的同意。14日,山東道監察御史董元醇奏請兩宮皇太后權理朝政,慈禧與慈安便召八大臣入議,八大臣以「本朝未有皇太后垂簾」為由拒絕。在奕訢的幫助下,慈禧取得了侍郎勝保、大學士賈楨等人的支持,10月26日,咸豐帝的靈柩運回京師時,慈禧命八大臣護送靈柩殿後,自己與慈安、嗣君載淳先到達京師。隨後,慈禧便先發制人,發動辛酉政變,將在京師的載垣、端華等人下獄,並派醇親王奕?去擒拿肅順。自此,八大臣勢力被剷除。由八大臣擬定的年號「祺祥」也被廢除,改為「同治」。
慈禧授意議政王大臣,使他們上書建議兩宮垂簾聽政。於是在十一月乙酉朔,慈禧、慈安兩太后開始在養心殿垂簾聽政。慈禧許諾:「垂簾非所樂為,惟以時事多艱,王大臣等不能無所?承,是以姑允所請。俟皇帝典學有成,即行歸政。」自此,每日都召議政王大臣、軍機大臣討論政治。內外奏章,兩宮太后閱覽之後,由議政王大臣擬旨,翌日,議政王大臣進呈,由兩太后審閱之後,分別蓋上咸豐帝賜同道堂小璽鈐作為標識,然後以同治帝的旨意頒示。慈安對權力並不感興趣,日常朝政事務由慈禧處理;但遇上重大朝政事務,慈禧仍要去徵求慈安的意見。慈禧在垂簾聽政之後,便採納了御史徐啟文的意見,令中外臣工直言批評時事的過失;又採納御史鍾佩賢的意見,崇節儉、重名器;採納御史卞寶第的意見,嚴賞罰、整肅吏制、慎薦舉。又命令內直翰林整理前朝歷代帝王政治以及母后垂簾聽政的事?,將其中的經驗和教訓進行歸納總結。同年,清朝開始了洋務運動。
在同治初年,太平天國起義軍雖然在北伐和西征中失敗,但其勢力仍然很強大。捻軍活躍於安徽、江蘇、山東、河南等地,也是清朝的心腹大患。西北的陝、甘地區以及西南雲南地區,都發生了回族民變。慈禧、慈安兩太后重用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官員,最終分別於1864年和1868年成功消滅了太平軍和捻軍這兩股勢力。1872年、1873年,又成功鎮壓雲南回變和陝甘回變。在慈禧、慈安兩太后的努力下,清朝混亂的局勢逐漸趨於穩定,史稱同光中興。
1873年陰曆二月,兩太后歸政於同治帝。但翌年陰曆十二月,同治帝就駕崩了,無嗣。在慈禧的主持下,醇親王奕?的兒子載湉被過繼給了咸豐帝,繼承皇位,是為光緒帝。此後,慈禧和慈安再度垂簾聽政。
光緒六年,慈禧太后得了重病。1881年(光緒八年),慈禧才病癒。同年,慈安太后逝世,慈禧獨自垂簾聽政。1884年,法國侵略越南,越南遣使前來求救。慈禧派兵進入越南的北圻支援,最終導致了中法戰爭的爆發。清軍在北圻作戰不利,以恭親王奕訢為首的軍機大臣全部被慈禧罷免,改為禮親王世鐸和慶親王奕劻掌權。1885年6月9日(光緒十一年四月廿七),清朝與法國簽訂《中法新約》,標誌?這場戰爭結束,而越南也成為了法國的保護國。在中法戰爭之後,慈禧在醇親王奕?的建議下組建海軍。
1889年,光緒帝親政,慈禧歸政。慈禧挪用了大量的軍費,重建了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被英法聯軍焚毀的清漪園,改名為頤和園。頤和園建成之後,慈禧便居住於此。每逢十月初十的太后萬壽節,光緒帝都要率王大臣前往祝賀。
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之亂,清朝和日本都派兵進入朝鮮,協助朝鮮平定了這次叛亂。在平叛結束後,清方援引《中日天津條約》約日本一同撤軍。日本非但沒有撤軍,反而向朝鮮增派了兵力。最終,甲午戰爭爆發,清朝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被迫簽訂《馬關條約》,將台灣和澎湖割讓給日本。
1898年,光緒帝在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的鼓動下,決定發起改革。6月10日,光緒帝令翁同龢起草《明定國是詔》,送交慈禧審查,得到了准許,並於翌日頒佈,拉開了戊戌變法的序幕。這次變法涉及了政治、軍事、教育、經濟等方面,遭到眾多保守派大臣的強烈反對,其中包括軍機大臣世鐸、剛毅等人,他們多次向慈禧表示反對變法。慈禧也越來越反對與光緒帝的變法觀點,帝黨和太后黨的矛盾越來越尖銳。光緒帝計劃與慈禧一起前往天津閱兵,民間風傳慈禧要廢黜光緒帝,也有傳聞說光緒帝要把慈禧幽禁於頤和園。9月19日,慈禧突然離開頤和園,回到紫禁城;隨即發動政變,將光緒帝遷居瀛台。慈禧宣布光緒帝得病,不能視朝,自己「臨朝稱制」,重新訓政。戊戌變法被廢止,變法中的重要人物譚嗣同、楊銳、林旭、劉光第、楊深秀、康有溥六人被處斬,康有為、梁啟超則流亡國外。
此後,慈禧計劃廢黜光緒帝。翌年,冊立端郡王載漪的兒子溥?為大阿哥,過繼給同治帝。光緒二十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溥?受詔入宮,計劃更元保慶。但外國公使均不承認其合法性,慈禧只得暫時停止了這個計劃。
1900年,義和團發起庚子拳亂。端郡王載漪認為義和團是「義民」,力主讓義和團進京驅逐西方列強的勢力。在載漪的鼓動下,慈禧向西方列強宣戰,最終導致了八國聯軍侵華戰爭。陰曆七月,慈禧攜光緒帝等宮眷自德勝門逃出京師,經過宣化、大同、太原,於九月到達西安。慈禧派慶親王奕劻、大學士總督李鴻章與西方列強議和,並於翌年簽訂《辛丑條約》。慈禧和光緒帝都下詔罪己。端郡王載漪失勢,溥?也被廢除大阿哥頭銜,以公爵頭銜遷出宮。
《辛丑條約》簽訂之後,慈禧下令進行改革,是為庚子新政。這次改革比戊戌變法更廣更深,實行千年之久的科舉制度也被廢除。在張之洞、劉坤一的建議下,慈禧決定效仿日本,實行君主立憲制,下令「預備立憲」,。又派五大臣前往西方列國考察。
1908年11月15日下午5時,慈禧駕崩。就在她死的前一天,光緒帝也在瀛台突然病逝。民間普遍傳聞光緒帝是被慈禧毒死的。其遺言是:「此後,女人不可預聞國政。此與本朝家法相違,必須嚴加限制。尤須嚴防,不得令太監擅權。明末之事,可為殷鑒!」由於光緒帝無嗣,慈禧讓醇親王載灃的兒子溥儀過繼給光緒帝,並登基,是為宣統帝。因溥儀年幼,由載灃擔任攝政王。慈禧的侄女隆裕太后,則以光緒帝皇后的身份垂簾聽政。
慈禧死後,葬於定東陵。宣統帝給她上諡號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后。其諡字23字,連皇后共25字,諡號長度超過清朝開國皇后孝莊,及孝德與孝貞兩位正宮皇后,為清代及中國歷代皇后中之最。
1928年,軍閥孫殿英藉演習之名,率其部下盜掘了金碧輝煌、極盡奢華的慈禧定東陵,並盜挖慈禧臨終時口含大如雞蛋的一粒夜明珠。溥儀在回憶錄裡提及:祖母慈禧太后夜明珠被盜事,並改餽贈給某位民初權貴夫人,讓他耿耿於懷。
個人生活
大英帝國外交官埃蒙德·特拉內·巴恪思爵士曾出使清朝,其著作《太后與我》披露,慈禧在滿五十歲之前,嗜好房事,數度祕密地招幸外交官,一夜能行房五次。然而巴恪思此書以內容極為離奇荒誕著稱,為巴恪思作傳《北京的隱士》的英國學者休·特雷費-羅珀(Hugh Trevor-Roper)稱他是「少有人能匹敵的騙徒」,Lo Hui-min更於提出了巴恪思作偽的鐵證。

No.
複本條碼
部門
位置
索書號
狀態
到期日
1
C009170
Library
Library
627.81 4490
可出借
--
共1條紀錄 , 當前 1 / 1 頁:個上一頁下一頁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