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選單
返回資源
國家地理攝影精技 / 彼得K. 布里恩, 羅伯特. 卡普托 著
其他書名
國家地理攝影精技
文獻類型BOOK
語言Chinese
分類號952 2424
出版大地地理, 2001
主題攝影術.
題目地理.
ISBN957-2012-53-3

註釋

攝影(英語:Photography)是指使用某種專門設備進行影像記錄的過程。一般我們使用機械照相機或者數碼照相機進行靜態圖片攝影,靜態攝影也會被稱為照相。而攝影機(攝像放像機)則可以動態攝影,例如電視、電影。目前部分數碼相機、數位攝影機,同時具有靜態攝影與動態攝影的功能。
基本原理[編輯]
在攝影中,通常使用照相機或者照相暗盒(Camera obscura)作為照相設備,利用光學膠捲或者數碼存儲卡作為記錄介質。但也有例外,比如Man Ray的實物投影法(rayographs)就是利用影子在相紙上成像,而不需要用到照相機。
多數照相是用一系列的透鏡組成的鏡頭,將光線折射聚焦後在底片或者CCD光學感應介質,底片本身也是儲存介質,以化學變化儲存訊號。而CCD則會將光轉換為電子訊號後,以數碼存儲卡儲存。儲存的訊號可透過某些方式,還原成光學信息後,用相片或顯示器觀賞。除了透鏡構成的鏡頭,少數鏡頭是用反射鏡或反射鏡搭配透鏡所構成。

歷史[編輯]
相機的前身[編輯]


暗箱的工作原理。光線通過鏡頭,經過反光鏡的反射,到達磨砂玻璃,並產生一個影像。把半透明的紙張放在玻璃上,即可勾畫出景物的輪廓。


1839年的達蓋爾相機,外觀與暗箱十分相似。
相機的前身為暗箱[註 1](Camera obscura)[1][2],又稱暗盒。原始的暗箱,只是利用一個黑暗的房子的一堵牆上的孔,將外面的景物投射到平面上。實際上,camera obscura的字面意思就是「黑暗的房子」[1][3]。據說古代中東的遊牧民族就留意到這樣的現象:白天的時候,他們躲在帳蓬內休息,偶爾會看到投在帳篷上的倒立影像,而這些影像是來自帳篷的後方[3]。
古代學者如墨子也注意到光線通過小孔可形成倒立影像[2][3]。亞里士多德在他的著作《論問題》(Problemata)中,提及暗箱的概念[3]。海什木利用針孔裝置,對日食進行觀察[3]。這些針孔裝置,其工作原理,和現在被我們稱為針孔相機的工具,是完全一樣的。
值得一提的是,儘管「暗箱」的概念早在公元前已經出現,但要到1604年,camera obscura這個詞才出現。數學家開普勒是第一個使用這個詞的人[3]。
在15世紀,藝術家們開始利用暗箱作繪畫的輔助工具。布魯內萊斯基利用小孔成像原理進行臨摹[3],開創透視繪畫法。隨科技的進步,在16世紀陸續有人想出為暗箱裝上凸透鏡[2][3],令影像更加清晰明亮。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暗箱大多是無法隨意搬動的工具。
達文西在《大西洋手稿》[3]中留下了暗箱的草圖[1][3]。其後又出現可以隨身攜帶,且裝上鏡頭的暗箱[2],這類暗箱具有對焦機構,有一塊反光鏡,鏡上又有一塊磨砂玻璃可作對焦屏,對焦後把半透明的紙張放在玻璃上繪圖[2]。為了令影像更加清晰,有人想出在暗箱內安裝一片隔膜狀的光圈[2]。
暗箱發展至18世紀,已經十分完備,方便攜帶的暗箱紛紛湧現,成為業餘畫家和畫壇巨匠在旅途上的良伴。至19世紀初,英法等國的攝影先驅開始以暗箱進行實驗,拍攝一系列的照片[2][3]。不過,由於無法把影像固定下來(定影),照片一經光線照射,影像便消失[2],相信並沒有實物存世。最早期的相機,其外觀和畫家用的暗箱十分相似[2]。事實上,有不少攝影先驅都是畫家出身。
攝影術的誕生[編輯]


尼埃普斯用暗箱拍攝的照片,為現存最早的照片,拍攝年份為1826年,花了8小時曝光。這張照片一度被世人遺忘,由1898年最後一次在倫敦公開展出,至1952年被歷史學家尋回,相隔超過半世紀。


達蓋爾在1837年拍攝的靜物照片,相信是最早的銀版攝影法照片。達蓋爾利用窗口光拍攝,令照片更富立體感。


塔爾博特聲稱在1835年拍攝的照片,拍攝地點為雷卡克修道院。
現存最早的照片由法國人尼埃普斯[註 2]在1826年[註 3]拍攝[1][2][3]。尼埃普斯將猶太瀝青[2]塗在鉛錫合金[1][3]版上,曝光8小時獲得此影像[1]。他稱這種技術為日光蝕刻法[註 4],但他未及完善這一技術便去世[2]。他的合伙人[2]法國畫家達蓋爾繼續研究,發明了達蓋爾攝影法[1][2][3],又稱銀版攝影法,在1839年由法國政府買下專利權[1][2],並於同年8月19日[2]宣告攝影術的誕生。
銀版攝影法的優點是照片逼真,而且是正像[1][2]。缺點是從不同的角度觀看,照片會由正像變成負像[1]。此外,由於影像是在一層很薄的銀上形成,因此容易受損,用手指輕擦也可能會令照片受損[2]。後來法國物理學家斐索想出為照片鍍金,並在1840年發明「鍍金法」這種保護措施,方法是把氯化金加進硫代硫酸鈉的水溶液,再灑在照片上,然後用酒精燈加熱,形成黃金保護層[2]。一眾攝影師則想出更直接的方法,把照片密封在玻璃鏡框中[2][4]。還有,由於使用水銀蒸汽顯影[1][2][3],有可能導致攝影師水銀中毒。其他缺點包括拍出來的影像是左右顛倒[1][2][3]、複製照片困難,還有拍攝成本高昂[2]。
不過,由於技術已被公開[1][2][3],銀版攝影法在世界各地廣為流傳,更一度成為主流的攝影方法,至1850年代始被濕版火棉膠攝影法等新方法取代。
作為另一個重要的創始人,英國人塔爾博特[註 5][1][2][3] 於1841年[2][3]發表了卡羅法。據悉,塔爾博在1835年[1][2][3],用塗上感光物料的高級書寫紙張[2][3],拍攝世上第一張負像照片[1][2][3],即後來所謂的負片。通過接觸式印相[1][2][3],可獲得正像照片,由此開創出由負轉正的攝影工藝[2][3]。
卡羅法的拍攝成本較低[2],又可重複印製相同的照片[1][2][3]。但由於使用紙作為負片,影像也較為模糊[1][2]。相對於達蓋爾的大成功,塔爾博特的發明並沒有引起太大的注意[2][3]。不過,作為第一種由負轉正的攝影工藝,塔爾博特仍被視為攝影的始創者之一。
塔爾博特的《自然的畫筆》(The Pencil of Nature),於1844年至1866年之間出版,被視為史上首本以照片作為插圖的書籍[1]。但有反對者指,英國植物學家安娜·阿特金斯的《不列顛的海藻照片:藍曬法印象》(Photographs of British Algae: Cyanotype Impressions)才是[3]。
其他對攝影作出重要貢獻的人士,包括英國的約翰·赫歇爾爵士,他創造了photography這個詞[3],又發現硫代硫酸鈉可以把鹵化銀溶在水中[2][3],解決了定影這個問題[2]。其他重要貢獻包括藍曬法這種古典攝影工藝[3],它成了工業藍圖的前身。
出身顯赫的湯瑪斯·威治伍德,在1790年代開始研究硝酸銀對光線的反應,並嘗試以暗箱拍攝照片,不過以失敗告終[2]。威治伍德又把樹葉放在塗了硝酸銀的白色皮革上,結果皮革未被蓋住的部分變成黑色[2]。威治伍德把一些物件放在經處理的紙上,「複製」出這些物件的模樣,但無法固定影像,時間一耐了,影像就消失[2]。一般認為,威治伍德的照片沒有保存下來。
但近年有學者指,其中一張被認為是塔爾博特作品的樹葉照片,可能是威治伍德的作品。假如屬實,有關照片將會是世上最古老的照片,有超過200年的歷史。[5]
由風景到肖像[編輯]


達蓋爾在1838年以銀版攝影法拍攝的巴黎第三區聖殿大道照片,被視為史上首張有人物出現的照片。在照片的左下角,出現了兩個人物,相信是一名鞋匠和他的顧客。照片曝光超過十分鐘,本來車水馬龍的街道因此顯得冷清,只紀錄到兩人的身影。
早期的銀版攝影法,照片的曝光時間很長[1][2],需要十多分鐘,很難拍攝肖像和移動中的物體。在這個階段,最常見的攝影題材是風景和靜物,而最具商業潛力的卻是肖像[2]。
在1841年[1][2],法國攝影師克勞德用氯化碘蒸汽,對金屬感光版加工,成功將曝光時間縮短至以秒計[2]。移居英國的克勞德,買下銀版攝影法在英國的專利權,在英國倫敦開設影樓,是個十分成功的攝影師,獲得不少榮譽,不過一場大火令他的肖像作品化為烏有[2],只有小量留傳後世。他留給世人的,是他的一項專利發明,就是暗房的紅色安全燈[2]。
鏡頭的演進也起了關鍵的作用[2]。最早期的達蓋爾相機,裝配的是小口徑的鏡頭,光圈只有f/16[2][註 6]。大口徑鏡頭的出現,縮短了照片的曝光時間,令拍攝照片更加便利[2]。其中,來自維也納大學的佩茲法爾在1840年設計的一款鏡頭,即所謂的佩茲法爾鏡頭,光圈竟達f/3.6[註 7],大受歡迎。其中,由福倫達生產的同類鏡頭尤其著名,英國和美國也有公司生產這類鏡頭,由於生產商眾多,因此規格不一,大小不等,但光圈普遍都在f/3至f/6之間[6]。
早期影樓[編輯]


這張1893年的合成照片,可見一名攝影師在正替自己拍照。我們可從這張照片窺探早期照相館的拍照方式。客人坐在椅上,頭部被支架固定,盡可能保持靜止不動,直至完成曝光。巨大的相機固定在木架上,攝影師手執快門線,準備打開快門。這種以支架固定頭部的拍攝方式,在十九世紀末已經落伍。
雖然曝光時間大幅縮短,但曝光時間仍以秒計。假如被攝對象稍有晃動,拍出來的照片也不會清楚。為了獲得清晰影像,攝影師會讓客人坐在椅子上[2],用幾隱藏的支架固定頭部[2][7],整襟危坐,盡量保持不動。
光源方面,多以自然光為主[1][2][註 8],當時的影樓都盡可能在建築物的頂層開業[2][8][9]。早期的影樓普遍設有向北的玻璃幕牆[8][10],或向北的窗口[8][10][註 9](位於南半球的影樓相反[10]),以漫射光而非直射光拍攝[2]。
當年的相機相當笨重,要固定在特製的木架上,木架的高度可調節。根據當時的天氣狀況,攝影師決定曝光時。拍攝時,攝影師取下鏡頭蓋,曝光開始,攝影師以懷錶計時。蓋上鏡頭蓋,曝光完成,然後把感光版取出,拿到暗房處理。
早期的攝影師,有不少都是畫家出身,由他們拍攝的肖像照片,不難看到有繪畫的影子,特別是半身肖像畫。例如,攝影師會模仿荷蘭畫家林布蘭作品的照明手法,又會使用油畫布作背景。
濕版火棉膠攝影法

攝影師在戶外拍攝的情況示意圖,攝影師以黑布蒙頭,操作裝在三腳架上的相機,另有帳篷和大量玻璃藥瓶。用濕版攝影法照相,需預先準備好感光版,在感光版乾透前拍照。站在攝影師身後的人物可能是助手,負責製作和傳遞感光版。留意他手上的方型物體。
濕版火棉膠攝影法,又稱濕版攝影法,為1850年代出現的一種攝影方法,它的出現幾乎取代了銀版攝影法。火棉膠是一種具黏性的液體,可黏在光滑的玻璃版上,又可作為硝酸銀的載體,令這種感光物料固定在玻璃版上,製成感光版。
在1851年,英國雕刻家阿切爾發表濕版攝影法,卻沒有申請專利,因此沒有得到多少財富。阿切爾在1857年離世,死前窮困潦倒,他的發明卻惠及世人。
濕版攝影法以玻璃版為負片,可用感光紙複製多張照片,不只降低了攝影成本,還可以把照片寄給親朋好友。與後來甚至出現了所謂的「名片攝影」,顧客到影樓拍攝小型照片,然後把照片貼在個人名片上,在社交場合上大派用場,人們爭相仿效,成為一種時尚。由於利錢甚豐,大大小小的影樓紛紛冒起,競爭非常激烈。
器材商也趁機推出具有多個鏡頭的特製相機,可以在同一塊玻璃版上拍攝多張小型照片。利用這類特製相機,攝影師以相同的成本和工作量,印製出更多的照片,收取更高的費用。後來人們開始把目光轉向戶外,到戶外照相,成為新的拍攝業務。於是出現了可摺疊的相機。
從室內到室外
到室外拍攝,需要可摺疊的相機,可伸縮的木製三腳架,還要有便攜的帳篷和用來盛載藥水的箱子,簡直是把整個暗房都搬到室外。因為用濕版攝影法照相,需預先準備好感光版,並在感光版乾透前拍照。感光版並不能長期存放,一旦乾透就不能拍照。儘管如此,早期的攝影師還是用這種技術到室外拍照。
戰爭攝影
早在克里米亞戰爭爆發前,已經有攝影師拍攝戰爭。有佚名攝影師運用銀版攝影法拍攝,在1847年拍攝美墨戰爭。後來,克里米亞戰爭爆發。
相機小型化
1914年,德國「徠茲」顯微鏡工場設計師奧斯卡·巴爾納克嘗試製做使用電影底片雙倍規格的(24×36毫米;135型)相機(電影片規格為18×24毫米),並於1924年開始銷售徠卡相機。135規格日後成為最為普及的底片規格,它大大縮小相機體積,使得攝影主流轉向紀實攝影,並迅速被大眾接受。
數碼相機技術在20世紀中後期開始在特種領域進行研究,在上世紀末進入民用市場。1995年,柯達發佈了消費型數碼相機DC40,標誌?數碼相機民用市場的啟動。隨?數位技術和互聯網應用的進步,攝影更深入的融入社會生活,數位音樂播放器,流動電話等數位化產品開始配備攝影功能,拍攝的圖片可以用彩信等方式無線傳播,攝影開始多元化發展。
攝影分離派
" 1844年10月,法國攝影師于勒·埃及爾作為法國海關總檢察官隨同赴中國進行貿易談判的法國外交使團,乘坐法國「西來納號」三桅戰艦帶?達蓋爾攝影機抵達澳門,拍下了一批澳門最早的照片。其後,又換乘「阿基米德號」赴廣州黃埔港,拍下了一批中國內地最早的照片,包括現在收藏在巴黎法國攝影博物館的兩廣總督耆英的半身像。
" 1870年代,香港、上海出現照相館。
" 1875年,天津第一家照相館「梁時泰照相館」開業。
" 1892年,北京第一家照相館「豐泰照相館」開業。
攝影在台灣
" 台灣於日治時期引進照相技術,故沿用日本譯名稱寫真。而在大街小巷以此為業的店家,稱為寫真館。不過1950年代後,漸漸改用中文的攝影與照相館,直至1980年代,日本娛樂事業開放,寫真一詞才又興盛。
實際技術
攝影的本質是捕捉光的藝術,所以曝光準確與否就成為了技術層面最核心的問題。
曝光是相機把光(通常是外界影像通過鏡頭內部的透鏡組聚焦後)記錄進感光媒體里的過程。光有強有弱,所以通過準確的光圈,快門和感光度的組合而成像。而準確曝光存在不同的光圈、快門和感光度的組合,那正是攝影的藝術所在。大光圈減低景深突出主題,而小光圈增加景深。快的快門凝固精彩的一刻,慢的快門反之,通常慢快門增加一張相的動感,如流水,晚上的車流等等。當用慢快門時,常用三角架固定攝影設備以保圖像的清楚。
後期製作
照相進行完成後,介質所存留的影像信息必須通過轉換而再度為人眼所讀取。具體方法依賴於感光手段和介質特性。對於底片照相機,會有定影,顯影,放大等化學過程。對於數碼照相機,則需要處理器對數據進行計算,再通過電子設備輸出。
所用設備
一般來講,人們使用可見光照相,最常用到的是照相機。因場景和用途的不同,照相機有?非常多的分類。綜合來講,照相機都要有幾個基本的部分以保證曝光過程,這包括:
" 感光介質
" 成像透鏡
" 曝光時間控制機構
" 膠卷暗盒
有時,人們還會採用小孔成像的實驗設備進行照相,這只需要一個有小孔的暗盒、感光介質和控制光照時間方法。
非可見光照相
由於有些介質可以感受可見光之外電磁波的照射,因而相應的照相技術得以開發。 最為普及的是紅外線照相,甚至很多民用照相機不需改裝就可進行紅外線照相。在普通相機內裝入紅外感光膠捲,即可進行照相。但是,相應的輻射強度計算還不能足夠精確的給出暴光所需時間。類似情況也出現在恆星攝影中。不同波長的電磁波輻射都可以由介質保存,在顯現為人眼可讀的圖片。普通照相是為了記錄人們所見的場景,而非可見光照相則顯示了人眼所不可能識別的鏡像。

No.
複本條碼
部門
位置
索書號
狀態
到期日
1
C006573
Library
Library
952 2424
可出借
--
共1條紀錄 , 當前 1 / 1 頁:個上一頁下一頁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