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選單
返回資源
劍河倒影
其他書名
劍河倒影
文獻類型BOOK
語言Chinese
分類號837.8 7529
出版牛津大學, 香港, 2003
主題散文.
ISBN0-19-593658-2

註釋

陳之藩(1925年6月19日-2012年2月25日[1][2][3][4]),字範生,河北省霸縣人,英國劍橋大學電機哲學博士。作為電機工程學者及從事科學教學研究,著有電機工程論文百餘篇,《系統導論》及《人工智能語言》專書兩冊。陳之藩亦深具人文素養,擅長寫作散文。散文作品入選兩岸三地的中學國文課本[5]。
小時候家裡很窮,農忙時還要背?小鐮刀割麥穗。到農曆過年時,和大妹妹到街頭去揮毫賣春聯,為的是躲上門討債的債主。十二歲那年,考入北平進德中學就讀。畢業後,再考取北平市立第五中學。陳之藩作文一向在班上是第一。高中畢業後加入軍隊。後來又想唸書,由於當時政府只以公費獎勵學生學理工,於是考上西北工學院[6]。西北工學院抗戰勝利後成為北洋大學。陳之藩非泛泛之輩,在北洋大學電機系讀到一半時,對國家前途感到悲觀,想改讀哲學救國,就考入清華大學哲學系,為了這事還到清華大學跟金岳霖見過一面,最終打消這主意[7]。
大三時聽到北京大學校長胡適一段題目為《眼前文化的動向》的廣播,胡適在演講中提出了人生的三個目標,一是用科學成果解除人生苦痛,二是用社會化的經濟制度來提高生活水準,三是用民主化的政治制度來解放思想,完成獨立人格。聽完這次廣播之後,陳之藩產生了「幾件疑問和一點感想」,遂寫了封長信給胡適。胡適沒有直接回覆,這封信卻在胡適隨後在全國四十多家日報上發表的《我們必須選擇我們應走的方向》一文中,作為聽眾回應專門摘引了出來。陳之藩對胡適的這篇文章十分信服,再度去信。胡適也回信,兩人成為忘年之交[6][8]。1948年6月13日,陳之藩在雷海宗所編的《周論》上發表長文《世紀的苦悶與自我的徬徨--青年眼中的世界與自己》,見解得到金岳霖、馮友蘭、沈從文的激賞,日後成為《大學時代給胡適的信》一書的代序[7]。
1948年獲北洋大學電機系學士,被派到台灣製鹼有限公司任實習工程師,修理馬達,陳之藩不會說閩南語,手下有二十多個不會說國語的女孩子。只是女孩子為了防曬,包裹嚴密,陳之藩不識盧山真面目[7]。赴她們的婚宴時,才知道原來是如此漂亮的姑娘。國立編譯館自然科學組李書田以前是北洋大學的院長,是陳之藩的老師。因為陳之藩說整天修馬達無聊,李書田就叫陳之藩去國立編譯館自然科學組擔任編審,編譯一些科學小書。陳之藩的文筆受到人文科學組的梁實秋的賞識,認為是天才。後來梁實秋升任館長,主動將陳之藩的薪水調了一倍。陳之藩下班後也常到梁實秋家聊天。陳之藩亦和同好辦了《學生》雜誌,擔任科學欄主編,卻也在文藝欄翻譯英國的詩,這就是後來出版的《蔚藍的天》[7]。
1954年胡適拿兩千四百元美金資助充當赴美國留學的保證金。為籌路費陳之藩寫了一本物理教科書,得到稿費後1955年春才成行留學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留美期間,聶華苓在《自由中國》半月刊擔任編輯委員與文藝欄主編,向陳之藩邀稿,他此時的文章即是《旅美小簡》[7]。其中〈哲學家皇帝〉、〈釣勝於魚〉等四篇是1955年暑假,陳之藩在紐約州普萊西德湖打工時的作品。
1957年陳之藩獲賓夕法尼亞大學科學碩士[9],赴田納西州孟菲斯基督教兄弟大學任教授,上課非常風趣,常常引起學生哄堂大笑。到孟菲斯後,陳之藩又再動筆,此時的文章即是《在春風裡》。其中包括1962年2月24日胡適去世後,陳之藩含淚以信的形式寫的九篇紀念文章。1962年秋天應清華大學原子研究所及臺灣大學理學院的聘請回國講學。1964年返美後,在阿拉巴馬州的Brown Engineering Inc.任高級工程師,從事美國太空總署的專案[6]。1966年於美國德克薩斯州休士頓大學任教。1966年的12月,他回到臺北,中興大學孟瑤教授邀請他到該校講演。中興大學的學生都慕名擠進講堂。陳之藩以「知識與智慧」為題,汗流滿面的講了一小時,學生圍?不散,只好又講了一小時,可見當時他已文名遠播[6]。
1969年獲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資助赴英國劍橋大學研究,《劍河倒影》大多即是在剛到劍橋時寫的,在《中央日報》發表 。1970年獲選為英國電機工程學會院士,1971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0],後重返休士頓大學任教。他又曾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副研究員。
1977年,陳教授在美國麻省理工大學擔任客座科學家(Visiting Scientist),研究人工智能。同年任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繼高錕教授任電子系系主任,並開辦博士班[11],培養電子工業方面的專門人才。此時的文章即是《一星如月》。1985年任美國波士頓大學研究教授。1988年陳之藩在波士頓中風,緊急進行開腦手術,救治得宜。他也曾回國在成功大學(1993年-2003年)任客座教授。後再赴香港,任香港中文大學榮譽教授。2008年6月陳之藩在香港第二度中風。
2012年2月25日,陳之藩病逝於香港威爾斯醫院,享壽86歲。[12] 離逝前,他的妻子童元方一直在旁觀看。
《旅美小簡》中〈失根的蘭花〉、〈哲學家皇帝〉、〈釣勝於魚〉三篇,與《在春風裡》中〈謝天〉、〈寂寞的畫廊〉兩篇散文多次入選兩岸三地的中學國文課本[5]。1991年初,台灣國文天地雜誌社為國文課本作過抽樣性的調查,由學生自己談喜愛的課文,其中陳之藩的〈謝天〉、〈失根的蘭花〉、〈哲學家皇帝〉等三篇文章,被學生一致選為最令人印象深刻、最具啟迪性的課文[6]。
[編輯] 搶救陳之藩文獻計劃
成功大學「搶救陳之藩文獻計劃」從2009年10月開始執行,將在成大圖書館闢出「陳之藩專區」,並將在博物館設置「陳之藩書房」,保存相關文物[13][14]。
陳之藩的元配王節如是在編譯館工作時認識的[15]。王節如出身旗人貴族,是美食家,同時是有名的京戲迷[16]。
王節如去世(1999-2000年)後,陳之藩與童元方於2002年在美國拉斯維加斯結婚。1997年時,陳之藩被童元方當時的丈夫在台灣控告妨害婚姻及家庭,該案被檢察官以不起訴處分。事件後童元方與前夫離婚,外間亦開始盛傳童元方借陳之藩的名氣上位,但童元方多次向外界表示倆人是真心相愛[17]。
總統馬英九於2012年4月7日頒贈褒揚令給陳之藩,內容為:
「資深散文名家、國立成功大學客座教授陳之藩,洽聞軒闢,朗暢熙怡。少歲卒業北洋大學電機系,嗣負笈美英,獲賓夕法尼亞大學工程碩士暨劍橋大學哲學博士學位,盡瘁自動控制與電腦結構理論,見解燁然國際重要學術期刊;馳騁研究領域,徜徉藝文範疇,舊學邃密,新知深沈。先後執教國內外著名大學,播聲徽於海宇,煥文采於華夏,陶鎔鼓鑄,絳帳薪傳;摛文掞藻,優遊彬蔚。秉哲學之理性思維,執科學之縝緻邏輯,憂時感物,寓意弘遠,遂成文學奕世之不朽篇章;尤以《旅美小簡》、《在春風裏》、《劍河倒影》等經典散文稱頌。筆觸簡練雋永,風格淺白雅潔,機杼獨出,理趣不凡,體現崢嶸歲月知識分子使命感,承載跨世代全球華人共同記憶,洵為科技與人文融合之最佳典範。綜其生平,博識高華,盡窺術業堂奧;絕才神筆,引領時代思潮,懷璧興詠,敷教立言;文苑哲匠,亙古芳垂。遽聞溘然長逝,震悼曷極,應予明令褒揚,用示政府軫慕國士之至意。」
" 《旅美小簡》
" 《在春風裡》
" 《劍河倒影》
" 《一星如月》
" 《陳之藩散文集》(遠東圖書公司1988年)
由牛津大學出版社印刷的作品:
" 《大學時代給胡適的信》
" 《蔚藍的天》
" 《旅美小簡》
" 《在春風裡》
" 《劍河倒影》
" 《一星如月》
" 《時空之海》
" 《散步》
" 《思與花開》

No.
複本條碼
部門
位置
索書號
狀態
到期日
1
C012239
Library
Library
837.8 7529
可出借
--
共1條紀錄 , 當前 1 / 1 頁:個上一頁下一頁
相關資源